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懷孕6月沒寶寶!原來是葡萄胎來攪局

懷孕6月沒寶寶!原來是葡萄胎來攪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嘔心、腹痛、停經,三者若同時發生,多數人都會確定是喜事將至,不過中國這名女子,卻沒有這麼幸運,她懷胎6個月後,肚內竟然一個寶寶都沒有,嚇壞眾人,檢查發現原來懷的是葡萄胎。懷胎6月未曾到醫院檢查 女:看別人都這樣中國江西省一名女子,6個月前感到腹部疼痛、月事久久沒來,且聞到油煙味就想吐,身旁生過小孩的親友紛紛送上祝賀,告知她一定是懷孕。但女子卻沒有到醫院檢查,並說,看身旁朋友都這樣,也健康產下嬰兒,想說應該一切正常,就放任肚子日漸變大。今年7月底,女子突然大量出血,嚇壞丈夫,便趕緊前往醫院,經檢查發現,肚內竟然一個寶寶都沒有,卻是充滿水泡狀的東西,外觀就像一顆顆葡萄,醫師說,女子懷的不是寶寶,而是葡萄胎!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 葡萄胎發病機率為1/1000懷胎6個月竟然懷得不是寶寶,而是一顆顆外型似葡萄狀的水泡,如此罕見的情況令女子與丈夫不知所措,當地醫師說明,葡萄胎是指妊娠後,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相連,外型就像葡萄一樣,一般發病機率為1/1000,簡單來說,就是胎兒沒有正常發育,若發現肚子懷得是葡萄胎,一定要馬上處理,不然會有生命危險。女子手術後表示,相當後悔當初沒到醫院檢查,才會發生此遺憾。

菸不離手、過度吃藥 10種人恐早死

菸不離手、過度吃藥 10種人恐早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積極的心態會延長你的壽命;消極的心態會縮短你的壽命。健康只能靠自己,無法靠別人。在美國人看來,保持健康意味著均衡的飲食、充足的休息、定期運動、不抽煙、不吸毒、少喝酒、安全的性生活,但遵循這些指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很困難。有句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該什麼時候死,能有多少財富,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然而,拋開所謂的無稽之談,什麼樣的人最容易早死?日本醫學家經過大量研究,已經證實下列10種人容易早死:1)嗜煙如命的人。2)心胸極度狹窄、嫉妒成性、動不動就大發脾氣的人。3)經常酗酒的人。4)個人生活規律無常,根本不講養生之道的人。5)生一點小毛病就吃藥,一年裡吃藥打針不計其數的人。6)有了毛病卻硬熬,不去診治、聽天由命的人。7)性生活過度的人。8)成天心神憂鬱不振、悶悶不樂或悲喜過度、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人。9)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10)從來不參加任何戶外活動和不運動的人。不過,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養生觀念已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因為健康的成本越來越高,疾病的負擔越來越重,萬一不幸癌症找上門,龐大的醫藥費和痛苦的治療,常會讓人無法忍受而痛不欲生。身體上的疼痛也許還能咬緊牙關撐過去,最可怕的是心理上意志的消沉,更容易加重病情的惡化。許多醫學研究發現,一些戰勝癌症的勇士,不是老天特別眷顧他們,而是他們始終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使得體內的抗癌細胞相當活躍,這說明了心理與免疫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本文摘自/心靜的力量/好的文化出版)

長時間久坐 上班族「癬」卡關

長時間久坐 上班族「癬」卡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上班族壓力大,每天一進公司打完卡,除了喝水、吃飯、上廁所,坐在辦公桌前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常有肩頸僵硬、腰酸背痛的問題,特別是罹患乾癬患者,若有上述症狀或莫名關節腫脹更要小心!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陳俊雄醫師表示,門診中曾遇到一名罹患乾癬的上班族,長期腰酸背痛,原以為是姿勢不良造成,但隨著時間越久,發現全身關節開始腫脹發炎,手指關節疼痛難耐,不但工作時無法敲鍵盤打字,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診後才發現除了乾癬症狀外,也罹患了乾癬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難分辨事實上,乾癬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常見症狀為關節腫脹、疼痛及僵硬等。陳俊雄醫師表示,臨床上一些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初期會誤以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然而,類風溼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的關節炎好發在手腳的周邊關節,而後者除了手腳周邊關節有腫脹如香腸一般,更可能會延伸至中軸關節,如:脊椎及腰背等,同時伴隨指甲病變,像是指甲有小凹洞、增生變厚,或是溶解破壞等症狀。   放任乾癬性關節炎惡化 小心恐發合併症根據乾癬國際聯盟組織(IFPA)最新發表的資料顯示,有5成的乾癬患者也同時伴隨乾癬性關節炎,另外,有5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會有大於1個以上的合併症,如: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脂肪肝、克隆氏症及眼睛病變等症狀,提醒患者千萬不容忽視!    陳俊雄醫師呼籲,乾癬患者若發現有關節疼痛腫脹的症狀,尤其早晨起床關節特別僵硬,應及早至風濕免疫科求診,以免關節遭受不可復原的損傷,甚至是失能或其他共病。而目前在藥物的選擇上,除了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外,已有生物製劑可改善乾癬的皮膚症狀,同時對於看不見的潛在關節病變,亦有保護作用,減少關節組織可能遭受進一步的侵蝕損害。陳醫師強調,藉由兩週施打一次生物製劑,搭配定時回診,了解目前疾病控制狀況,提供適當的治療方針,才能幫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生活不卡關!

凍齡少年!16歲男怪病纏身 外表體型似10歲

凍齡少年!16歲男怪病纏身 外表體型似10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孩子是否健康成長是父母最關心的事情,一旦發現家中小孩發育遲緩,千萬別大意,應及時就醫。中國廣東省出現一名「凍齡少年」,原本應是16歲的小大人,但身高、體重卻只有10歲大,醫師診斷後,是罹患「炎症性腸病」及「克羅恩氏症」,才害他「長不大」。醫師誤判腸胃炎加重病情 國中時停止發育「凍齡」對30歲的人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但對青少年來講,就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這名少年從小學4年級開始,身體發育就比一般同學來得慢,父母原先以為只是營養不良,到醫院檢查後,醫師只說是腸胃炎,經多次治療,還是無法確認症狀,到國中時,少年的發育彷彿停止一般、不再長大。少年今年滿16歲,但身高只有137公分、體重不到25公斤,看上去就像個10歲的小孩,輾轉多家醫院都找不到原因,終於在最後一家醫院找出答案,當地醫師說,是罹患「炎症性腸病」及「克羅恩氏症」。兒童常被誤診腸胃炎 應更加注意當地醫師表示,少年罹患的炎症性腸病,需要透過手術治療,但少年目前已出現腸道阻塞的症狀,無法正常進食,並且嚴重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等,必須等待腸內吸收夠多營養才可進行,且術後需要服用克羅恩氏症的藥物。至於少年的怪病從何而來,醫師說,目前還無法找到確切的證明,但可能來自平常的生活習慣、環境,例如生活壓力大、飲食西化、喝酒、抽菸都有可能,通常發病年齡在20~30歲左右,若發生在兒童身上,常常被誤診為腸胃炎,而影響到生長發育。炎症性腸病屬終生性 復發機率高雖說炎症性腸病並不會影響智力發展,但對一個人來說「長不大」,就是生活的一項阻礙。醫師說,這是由多種病因所引起、免疫系統異常導致「腸道慢性」、「復發性炎症」,且屬於終生發病傾向,只要曾有過病例,就有可能再復發,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瀉及體重下降,必須長期服藥、打針才行。因此,醫師提醒,一旦發現小孩發育遲緩,且找不出原因,應儘速就醫,以免拖到病情惡化,引發其他症狀,後悔一生。

使用牙線、刷舌苔 7招消滅口臭困擾

使用牙線、刷舌苔 7招消滅口臭困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康健雜誌》曾對全台1080位民眾做電話調查,了解民眾對中醫藥的認知,結果發現67%的受訪者認為「口臭表示腹內有火(有胃火)」,但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口臭不一定是胃火(腸胃發炎)引起,可能是民眾受到成藥廣告影響所致,而忽略口臭其實常來自口渴或蛀牙、牙周病等牙齒問題。口腔內的某些細菌存在於牙縫及舌頭背後,它們將唾液裡、食物中及壞死的口腔表層細胞的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再將胺基酸代謝成臭味。在這過程中也會產生含硫的揮發性氣體,當我們張開口,呼一口氣時,這些含硫氣體和其他臭味會一起呼出。牙周病和口臭相同,都是由類似的細菌所引起,這些細菌引起牙周組織的壞死、化膿,進而產生異味。其他如牙齦長出囊包的牙髓病或蛀牙,也是因為容易藏污納垢而造成口臭。不過,口臭並非全是口腔問題引起,也可能是肺部疾病、糖尿病或肝衰竭等疾病的警訊,如糖尿病病人,因為食物代謝不正常,身上常有一種乙酮的異味。有些方法有助改善或預防口臭:1)吃完東西就刷牙/可在工作場所準備牙刷,每天至少刷兩次牙,每次2~3分鐘。2)刷舌苔/輕輕刷洗舌頭,移除老廢細胞、細菌和食物殘渣。使用軟毛牙刷或舌苔清洗器,儘量將舌根部位清潔乾淨,因為細菌容易聚集在舌根部位。3)每天使用牙線/牙線使用得當,有利於清除食物殘渣和齒縫間的牙菌斑。4)清潔假牙/如果配戴牙套、局部或全口假牙,每天至少要徹底清洗一次或依牙醫師指示清潔牙具。5)少吃氣味強烈的食物/如洋蔥、大蒜和辣椒等氣味強烈食物,易停留在口腔裡久久不散。6)喝足夠的水/為了使口腔能夠分泌足夠黏液,應喝充足的水,而非咖啡、汽水或酒精飲料。7)嚼口香糖或薄荷葉/最好是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清除食物殘渣和細菌。如果有長期口乾舌燥的問題,建議跟牙醫師或醫生討論,開立人工唾液製劑或口腔用藥,刺激唾液分泌量。(本文摘自/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天下雜誌出版)

豪雨後復家園 防治傳染病有撇步

豪雨後復家園 防治傳染病有撇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颱風蘇迪勒過境挾帶豪大風雨,帶來極大的破壞,在動手恢復家園前,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提醒,風災過後清理環境務必作好個人防護,注意飲食衛生,並落實防治傳染病3步驟,也就是「清潔、清除、消毒」,以遠離傳染病威脅。預防傳染病3招 當心鐵片割傷遭感染衛生局說明,防治傳染病3步驟,包括:清理家園做好個人防護,勿赤腳或穿拖鞋,避免感染鉤端螺旋體、類鼻疽及破傷風;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登革熱;以及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消毒,預防腸道傳染病。衛生局指出,災後易產生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診療。清除積水防登革熱 漂白水消毒環境現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衛生局表示,雖然目前本土登革熱疫情集中於台南、高雄等地區,但全國都有登革熱病媒蚊分布,各地均有發生疫情風險,民眾於豪雨後應主動巡視居家環境,並清除戶內外孳生源,如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此外,豪雨後飲用水可能受到汙染,若蓄水池淹水,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可購買市售含氯漂白水並稀釋100倍,擦拭居家環境,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以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登革熱未退燒 去除積水容器以預防衛生局長徐永年也呼籲,南部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是防治登革熱的不二法門,蘇迪勒颱風肆虐,造成部分地區淹水或積水,為防止積水容器孳生病媒蚊,風災後民眾務必加強環境整頓,落實戶內外病媒孳生源的清除,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避免登革熱病毒傳播,也提醒民眾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以降低傳染病散播風險。

8成第二胎是意外 醫:哺乳期也會懷孕

8成第二胎是意外 醫:哺乳期也會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嘿咻雖然有助於增進伴侶間的情感,但大部分的人對於避孕仍存在著許多迷思,導致非預期懷孕的人高居不下!根據統計指出,全球每年有2.08億人懷孕,其中有4成是非預期懷孕,若以台灣來說,不僅非預期懷孕率遠超於他國,達到7成外,每年更有高達40萬人服用口服墮胎藥,加上接受手術者,墮胎量恐不容小覷。年輕人「意外」懷孕 多是沒有落實使用保險套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陳菁徽醫師表示,年輕人與產後婦女是非預期懷孕的主要兩大族群,第一是因為年輕人的生育力強,又加上多數人不是抱持著僥倖的心態,就是沒有落實使用保險套等,使得20~40歲的女性中,平均每2人中就有1人是非預期懷孕。至於已婚婦女,雖然據門診經驗來看,超過6成夫妻都是有計畫性的生第一胎,但卻高達8成的第二胎是意外懷孕,主因除了有哺乳期不會懷孕的迷思外,還有採取體外射精、計算安全期失敗等,最後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的生下,或是忍痛墮胎。兩胎間隔太近 對母嬰都不好「哺乳期間明明就沒有月經,為什麼還會懷孕?」陳菁徽醫師表示,產後婦女哺乳初期確實沒有月經,但因工作忙碌及開始使用副食品後,就可能開始來月經,若此時沒有做好避孕措施,就很容易意外懷孕,且懷孕間隔時間太短,還可能會帶給產婦生理、心理、社會的負擔,包括產後憂鬱症、骨盆鬆弛、胎兒體重過輕、早產等。然而,過去也有研究發現,若女性在疲勞、子宮尚未恢復的狀態下,再度懷孕對媽媽及寶寶來說都不好,所以,建議18個月內不要再懷第二胎,應間隔2年為佳。保險套、避孕器 避孕方式選擇多若想避免意外懷孕,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方式,除了一般常見的保險套、避孕藥外,也可在子宮內裝上避孕器,婦產科林思宏醫師表示,傳統的含銅避孕器是透過金屬銅對子宮內膜造成發炎反應來避免懷孕,長期對子宮內膜的環境不好,不適合還想繼續生育的婦女。而目前新型的子宮內投藥系統,則是利用低劑量黃體素,緩慢釋放低劑量黃體素,防止精子進入子宮、可抑制精蟲活動及功能,避孕效果約可維持3~5年,但需自費7000元,只要經由醫師取出,仍可恢復排卵,雖然避孕方式多種,但每種各有優缺,建議民眾依自己的需求來做選擇。

開學後童互動頻繁 腸病毒疫情恐擴散

開學後童互動頻繁 腸病毒疫情恐擴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暑假已經過了一半,而腸病毒還沒退燒,疾管署憂學童開學後頻繁接觸互動,恐引爆另一波腸病毒疫情,提醒家長,若孩童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嘔吐與呼吸急促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夏令營及托育機構 增接觸腸病毒機會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監測台北市學校腸病毒感染人數及停課家數資料顯示,今年度累計通報5800人次,停課學校累計461家次;依據疾管署本年度第31週監測資料顯示,全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共計通報55例、確診4例。預估開學後學童接觸互動更頻繁,將出現另一波腸病毒疫情。目前各級學校雖然已放暑假,然而學童參加夏令營及暑期活動,於公共場所接觸腸病毒的機會仍會增加,且托育機構於暑假期間未停班,學童於機構內仍有機會感染腸病毒,校方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消毒,若發現學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之案例時,立即通知家長並送醫就診,且為防範學童交互傳染擴大流行,診斷為腸病毒,應請學生請假至少七天,以降低疾病傳播機會。發燒、嘔吐、手腳無力 是腸病毒徵兆提醒家長注意幼兒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務必儘速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或大醫院就醫,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北市衛生局因應腸病毒流行期,已針對國小、幼兒園與托育機構及孩童經常出入之大型公共場所進行2次洗手設備查核與輔導工作,呼籲開學在即,教托育機構及家長仍應加強防範腸病毒不可輕忽。

睡姿也能防失智!研究:側睡效果最好

睡姿也能防失智!研究:側睡效果最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人說從睡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但其實睡姿還可以預防疾病上身!日前,在國外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側睡比起趴睡、仰睡,更能清除白天在腦中所留下的廢物,進而維持大腦健康、預防失智症上身。睡覺時 大腦會清除腦中的毒素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當我們在睡覺時,大腦會清除白天清醒時產生的毒素,以免毒素累積,造成阿茲海默症、神經系統疾病等問題上身,過去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就曾發現,不同於身體,大腦有清除自己垃圾的方式,且需花費很多能量,也會阻礙思考,所以,必須在睡覺時來進行。而現在,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更與石溪大學合作,利用老鼠進行研究,並藉由核磁共振成來觀察老鼠側睡、趴睡、仰睡時,大腦清除毒素的過程,結果發現,發現側睡可以更有效消除腦中毒素,降低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且人和動物最常見的睡姿也是側睡。研究人員海倫表示,許多類型的失智症都與睡眠有關,包括入睡困難,所以,透過此研究結果,民眾應該正視自己的睡眠問題不要輕忽,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神經科學期刊》。

屁股痛冒腫塊 他會陰部壞死險奪命

屁股痛冒腫塊 他會陰部壞死險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屁股莫名疼痛,竟差點害台中慈濟醫院胸腔科醫師劉建明丟了小命!他本來只覺得屁股痛痛的,也找不到任何傷口,想不到隔天冒出腫塊,檢查罹患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福耳尼埃氏壞疽),死亡率高達5成,治療一個多月歷經8次清創手術,才順利闖過生死關。44歲的劉建明,本身是胸腔科醫師,近日先是屁股疼痛就醫,抽血也發現發炎指數異常高,確診為壞死性筋膜炎。主治醫師泌尿科謝登富醫師說:壞死性筋膜炎是細菌沿皮下組織的筋膜向上擴展,全身有筋膜的地方都可能發生,而發生在會陰部這個特殊位置的壞死性筋膜炎,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壞死性筋膜炎進程快  會陰部發作難防謝登富醫師指出,壞死性筋膜炎的病人大部份會以疼痛、發燒表現,也有些人不那麼典型,發生在生殖器官、會陰部的壞死性筋膜炎機率並沒有那麼高,只是來得又快又急,必須妥善處置。有些人可以找出原因,如肛門瘻管、睪丸、副睪丸發炎、泌尿系統感染,也可能是一個臨床上也不容易看到的小傷口,再進一步形成壞死性筋膜炎,但尤其位於會陰部位置,不容易看到,所以讓人防不勝防! 所幸在各科專家團隊努力下,積極治療三周,經歷八次清創手術、高壓氧加上抗生素治療,才能在狀況改善後轉到普通病房,保住一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