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肝癌有7成是B肝帶原 半年抽血+超音波

肝癌有7成是B肝帶原 半年抽血+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通常肝臟不適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然而往往發現有問題時都已經是難以挽回的情況,像是前一陣子藝人安鈞璨驟逝,就是因為肝臟疾病造成,然而國人對於肝臟保健的觀念卻是一知半解,醫師表示,最重要的預防是定期追蹤。垂直感染 30歲以上2成為帶原者雙和醫院消化內科吳立偉醫師指出,肝癌長期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二名,國內每年的死於肝癌的人數超過6千人,目前台灣造成肝癌的原因,有7成是B肝帶原,2成是C肝帶原,1成則為其他因素,例如酗酒造成。多數肝癌患者都與B肝有關,B肝帶原會透過垂直傳染,由媽媽傳染給小孩,雖然台灣在1984年7月1日後,新生兒全面施行B肝疫苗接種,但目前30 歲以上民眾,仍有1/5是B肝帶原者,醫師指出,仍又許多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而忽略了追蹤的重要性,他說,健保提供每半年抽血、腹部超音波方式追蹤肝炎,並配合按時服藥,B肝帶原者也可以達到病情的控制及預防。預防水平傳染 應定期追蹤除了垂直感染外,B、C型肝炎也會透過血液、體液等水平傳染,藉由輸血、刺青、共用針頭及性行為的方式傳染他人,民眾應避免上述情形發生,若自己的另一半為B、C型肝炎,可以藉由B肝疫苗注射產生抗體,來達到預防的效果,並定期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變化。一天一杯黑咖啡 預防肝病找上門吳立偉醫師說,近年罹患肝癌的年齡年輕化,早期的肝癌幾乎沒有症狀,民眾平時應該從生活及飲食方面來預防,三餐均衡、少吃油炸物、以及會產生致癌物黃麴毒素的花生等,並且早睡早起、睡眠充足,另曾有研究指出,長期每天喝一杯黑咖啡,可以預防肝癌的發生,他強調,健康規律的生活,才是預防疾病的關鍵。

只要1招!交換名片就抓住對方的心

只要1招!交換名片就抓住對方的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交換名片時,請唸出對方的名字。如果名片上沒有標註名字的讀音時,便可以藉此機會向對方確認「請問您的名字該怎麼唸呢?」﹙按:日文的漢字常有多種讀音,因此名片上通常會加註平假名以解釋唸法。﹚在此要向各位介紹一個訣竅,讓你能夠立刻抓住對方的心,那就是:盡可能在對話中反覆提及對方的名字。在某個聚會的場合上,我遇到在日本投資界非常有名的「澤上基金會」會長澤上先生。他帶著祕書來和我交換名片,交換的同時免不了閒聊個幾句,雖然這是常見的應酬模式,但是澤上先生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你說的沒錯,松橋先生!」「事情的確就如松橋先生所說的那樣!」 在幾分鐘的對話中,澤上先生不斷喊我「松橋先生」,至少說了十次以上。當聚會結束時,我又遇到了澤上先生,他馬上又說:「啊!松橋先生,今天非常謝謝你!」那天澤上會長至少和幾十個人交換了名片,卻還能清楚記住我的名字,讓我非常感動。交換名片之後,盡可能在對話中提及對方的名字,是很重要的事。這麼做不但能幫助自己記住對方的名字,也會讓對方覺得備受重視而心情愉快,可說是一石二鳥。(本文摘自/沉默的銷售之神/大是文化出版)

錯誤減重易復胖 中藥調理助改善易胖體質

錯誤減重易復胖 中藥調理助改善易胖體質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綜合報導)日前,參與減重衛教講座的玩美部落客高妹表示,生產過後,脂肪很容易囤積在下半身,像肚子、大腿等,即使加強運動,還是不容易回到產前的模樣。而另一名部落客老虎狗也說,年輕想減重時,只要少吃一些,就能輕鬆減重,但隨年齡增長,不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只容易復胖,對於身體的健康也有影響。減重一直是全民運動,除了少吃多運動的口訣之外,張長生中藥師及整形外科劉明偉醫師也針對部落客提出的減重困擾,提出看法。張長生中藥師表示,坊間很多減重的方法,只是使人在體重上面的數字變化而已,數據下降,但是體內脂肪不變,並不是成功的減肥,復胖的機率還是很高。整形外科劉明偉醫師也補充說明,隨著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減緩,的確有許多生產後的婦女,即使很努力減肥,還是有許多特定部位減不下來。自漢方診療醫典中記載的傳統故方「防己黃耆湯」,針對肺、脾、腎三內臟來調理,可針對肥人痰濕、油膩停聚、便秘宿便和代謝失調的四大體質,加強體內代謝、協助減重。張長生說,「防己黃耆湯」治表虛而體表水毒多者,意思是水腫、汗多、便秘等症狀,皆適用此方。此方所含的「防己」有利水止汗的功效、「黃耆」能滋補強壯、利水消腫,幫助中氣不足與活動易喘的體質,「木瓜」與「郁李仁」可以協助便秘,使其通暢,「白术」有健胃、利水的功效,「人參」則幫助補氣。部落客Nikkie說,以前因為愛漂亮,試過很多減重方法,很多方式瘦的快卻也復胖的快,或身體明顯變差,現在反而認為減重不單只是為了美麗,也是為了健康,所以現在減重過程中所搭配的輔助食品都會注意是不是天然草本成分,除了具有輔助減重效果、增加代謝之外,也不會擔心參有西藥,增加身體的負擔。張中藥師強調,中藥配方能在體內形成相輔相成,與西藥造成身體負擔的副作用不同,利用草藥的「寒熱溫涼」,藥材彼此之間交互作用,從健康著手,可以調整體質,改善身體機能,也避免因減重產生的營養不良情形。劉明偉醫師也表示,不管是何種易胖體質,運動與飲食控制,還是不二法門,民眾若有減重方面的問題,可找專業醫師進行諮詢。

驚!每5位癌友 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足

驚!每5位癌友 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雖然我國罹癌人數持續增加,但只要積極就醫、接受治療、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需求、養成運動習慣,多管齊下的話,其實大部分癌友都能有不錯的療效,甚至痊癒。特別是營養需求,因為腫瘤會引發「癌症惡病質」,進而增加發炎物質、蛋白質分解因子,影響了食物攝取、肌肉質量、體重,過去曾有項研究報告發現,每5位癌症患者,就有1位因癌症惡病質促使體重過度下降而死亡,由此可見,營養充足與否可說是戰勝癌症的重要關鍵。胃癌、胰臟癌及肺癌 體重下降速度快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高尚志醫師表示,各種癌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體重下降,其中又以胃癌、胰臟癌、肺癌下降速度最快,一旦營養不足,導致體重、肌肉下降的話,不僅相較於維持體重及肌肉質量患者,存活時間會減少近20個月外,也會影響癌症治療結果、中斷或延遲治療,以及增加術後併發症率。因此,建議癌友應適當的補充營養、維持體重,以免在治療的過程中,因食慾降低、疲累、噁心想吐、味覺改變、口腔黏膜發炎等副作用,影響了飲食攝取。熱量、蛋白質及魚油 是癌友每日所需的營養既然體重降低會影響治療成效,那麼對於癌友而言,哪些營養素是每天必備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營養師表示,熱量、蛋白質及魚油這3個是每天不可或缺的營養,每天最好攝取熱量每公斤30~35大卡、蛋白質1.2~1.5克,以及2克以上的魚油,有助於抗發炎、維持肌肉組織、增加體力及活動量,並降低住院的感染率。但若是患者體重開始下降的話,就要增加250克的蛋白質,及450大卡的熱量,來幫助他們解決營養不良問題、恢復體重。體重一個月降5% 要提高警覺最後,高尚志醫師提醒患者與家屬,除了要有正確的癌症營養觀念、遵從營養指引建議外,也要每天記錄體重變化,一旦發現體重1個月內下降5%,就要提高警覺,立即接受營養介入治療。

女童雙腳變形易摔倒 竟是周邊神經病變所害

女童雙腳變形易摔倒 竟是周邊神經病變所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雙腳嚴重變形,走路又容易跌倒,害得她明明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卻無法像個正常的兒童一樣奔跑、玩耍,只能靜靜地坐著,用渴望的眼神他人!這名僅有9歲的越南女童香江,原本並沒有特別的異常之處,直到2年前,因雙腳嚴重變形、不良於行,被家長帶到當地的各大醫院求診,結果不僅都找不出任何原因,還被當成「怪病」來看,直到最後來台治療,診斷出是周邊神經病變所致,才讓他有重生的機會,更能完成騎腳踏車、踢足球、足部羽毛球的夢想。周邊神經病變 肌肉力量不協調、變形2015年時,透過親戚介紹,才由在當地義診的基隆長庚醫院醫療團的安排下來到台就醫,為了找出病灶,她接受了一系列神經學、肌電圖、核磁共振等檢查,並採父親和舅舅的血液做DNA定序檢查,以鑑別是否有基因上的問題。 對此,基隆長庚國際醫療特約門診張嘉獻醫師表示,由於香江並不是一出生即有明顯的變形,所以,判斷為周邊神經病變所致,長年累計下來,導致足踝肌肉力量不協調,以至於雙足踝內翻變形、足弓過高等問題上身。術後復健不可少 助增加肌耐力、穩定骨盆為幫助香江解決困擾,張嘉獻醫師先以脛後肌放鬆及肌腱轉移,來治療踝內翻變形,再以足底筋膜放鬆及掌骨切骨,矯正治療足弓過高的問題,其次進行距骨-舟狀骨關節的復位手術,最後以鋼釘固定。至於復健,基隆長庚復健科胡瀞方醫師表示,術後一星期開始進行治療,包括幫負重站立、行走訓練等,幫助他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耐力、穩定骨盆,預計預計四星期後可拔除鋼釘,穿著足踝支架再保護兩個月,就可恢復正常步行。

腳關節變形難行走 石膏固定助恢復

腳關節變形難行走 石膏固定助恢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治療先天性畸形、骨折時,都需要打上一段時間的石膏,來固定、保護、矯正畸形,但因患部長時間悶在石膏硬殼內,導致疹子、搔癢難耐等問題逐漸上身,使得年紀較小的兒童病患經常承受不住,而開始哭鬧。像是馬蹄足內翻,腳就像是曲棍球一樣往內翻,患者關節會有四種不同程度的變形,無法好好行走,雖然1週可以處理一種變形,但經過4~6週治療後,還是得以丹尼士架固定,來維持療效,直到兩歲為止。神經肌肉或基因異常 引起的問題較為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郭建忠醫師表示,馬蹄足內翻的起因,就屬神經肌肉或基因異常最為嚴重,還會併其他畸形,至於自發性原因,則可能是懷孕期間的壓迫或其他因素所導致。雖然只有2年的治療,但對於初見人世的兒童來說,卻是一個嚴酷的考驗,如今因為石膏材質的人性化,除了一般石膏、樹枝石膏外,還有軟性石膏,可針對患者不同的需求來挑選。像是軟性石膏,通透性良好,不需要墊入棉捲緩衝,且在復原過程中較為平和,對於兒童而言較能夠配合,不僅第二次手術的可能性下降外,也可使腳形避免回到原狀。

愛美追求馬甲線!當心成為脊椎殺手

愛美追求馬甲線!當心成為脊椎殺手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比錢更重要的是馬甲線」,蔡依林輕鬆一唱,替追求身材曲線的人打了一劑強心針。不少人相繼成為「馬甲線控」,然而適當的鍛鍊可以放鬆心靈、紓解工作壓力,但過度的追求竟會使得脊椎無法負荷,造成損傷。多數運動需要用到脊椎來支撐,然而,脊椎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一般來說,男性訓練人魚線,女性則追求馬甲線的身材,若是反覆進行大強度運動,超出脊椎負荷,很可能造成軟組織損傷、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培養2項運動習慣 降低損傷機率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追求馬甲線及人魚線,必須以自己身體狀況來衡量訓練程度,若運動過量,不只影響脊椎,嚴重還可能患得橫紋肌溶解症,因此,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是追求完美不容忽視的部分。1)運動前後適當熱身/從上肢到頸部可進行頸部、手臂環繞、壓臂伸展等;軀幹部分可進行腰部環繞、跨步壓肩及前後伸展;下肢則通過膝部及踝部繞環、高壓腿、弓箭步等進行熱身。運動過後除了補充水分及休息外,也要進行以上運動來舒緩肌肉緊張及疼痛。2)評估自我能力,擬定運動計劃/超過自身能負荷的運動效果,不但無法達成功效,更容易造成身體損傷,因此,在運動前必須先評估自身能力,擬好運動計劃,才能達到效果。醫師建議,使用「綜合性運動」是最好的方式,利用有氧運動、核心肌群等訓練,減少單一訓練馬甲線造成腰背肌肉的過度疲勞。若鍛鍊時身體不適,如肌肉酸痛、腫脹或腰背疼痛等,應終止運動以減輕症狀,待疼痛消失再進行適當鍛鍊。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引發血栓的主因,也是造成中風的最危險因子,一旦血栓剝落,嚴重還可能會致死!日前,一名65歲患有心房顫動的林先生,原本有持續用藥,並早晚量血壓的習慣,但去年因為要切除背上一顆脂肪瘤而暫停用藥,術後也沒有持續用藥,結果才短短3周,他就突然中風、手腳癱軟,所幸發現的早及時就醫、影響不大,而他經過這次經驗後,再也不敢忘記服藥了。小血栓恐致命危機 中風、死亡、心衰竭率高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吳茲睿醫師表示,血栓是凝血系統失衡形成的血塊,常從血管壁脫落,隨著血流卡在肺臟或其他重要的器官的動脈中,以致引發靜脈血栓栓塞、肺栓塞、腦中風等,造成致命的危機,其中心律不整是引發血栓的主因,而臨床上最常見的則是「心房顫動」。如果無法早期確診,提早投藥,中風機率將超過一般人5倍以上,死亡率多2倍、心臟衰竭多3倍,所以,建議在民眾在平時可透過自行把脈來檢測,一般來說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跳動頻率規則,但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數,則可能會高出許多、強弱不一、頻率雜亂,一旦出現異狀應盡速就醫。傳統抗凝血藥物綁手綁腳 易與食物交互作用在治療方面,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謝育整醫師表示,阿斯匹林僅能降低約2成引發腦中風風險,而傳統藥物可邁汀,則在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其中包括易與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深色蔬菜、大蒜、葡萄糖胺、銀杏、魚油),導致藥效增強或減弱,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但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必須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以降低血栓形成、預防中風,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患者多了一項口服抗凝血劑的選擇,不需調整劑量、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因此,民眾可依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B肝孕婦意外懷孕 透過治療胎兒沒感染

B肝孕婦意外懷孕 透過治療胎兒沒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36歲婦女,罹患慢性B肝、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成功完成手術及接受B型肝炎治療,兩年後又因嚴重嘔吐,以為病情惡化而求醫,結果竟是懷孕了!澄清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謝昌興醫師表示,在醫院跨科團隊的悉心照護下,這位產婦已順利產下健康的女嬰。目前產後仍繼續接受B肝和肝硬化的治療及追蹤,病情持續穩定中。謝昌興醫師說,此婦女2年前因黑便、吐血而被送到急診,發現她有慢性B型肝炎合併肝硬化,且因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緊急手術,出院後也接受B型肝炎的藥物治療,有效控制B肝的病毒量,肝功能也較為穩定,沒想到又嚴重嘔吐而求醫。她以為自己的病情又惡化,經超音波檢查,竟發現已懷孕4個月了。有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擔心胎兒是否會被她垂直感染?謝昌興醫師指出,為防止因羊膜穿刺造成胎兒垂直感染B型肝炎,最後接受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抽取產婦的血就能做胎兒DNA檢測,結果完全正常,最近順利產下女嬰,經檢查新生兒也未受到B肝感染。預防母傳子   檢測+藥物治療控制病毒量謝主任強調,如果孕婦的B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都呈陽性,胎兒遭受垂直感染的機會高達85%,在現有的健保制度下,新生兒必須在出生12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來避免新生兒垂直感染B肝。但如果孕婦只是B肝帶原,這並不代表帶原的孕婦不會垂直傳染給下一代,還是有大約15%的機率會垂直感染給胎兒,而且母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量越高,垂直傳染給寶寶的機會越大。因此呼籲孕婦一旦發現自己是B肝帶原者,最好接受B肝檢測,並接受藥物治療,控制好病毒量,避免在懷孕的過程中發生活動性肝炎,也降低傳染B型肝炎給胎兒的機會。

外型突變像「史瑞克」 原是肢端肥大症作祟

外型突變像「史瑞克」 原是肢端肥大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臉型改變、大手、大腳,整個人腫的宛如「史瑞克」,當心恐是肢端肥大症作祟!日前一名男子,經常被他人說臉型長得不一樣、手越來越厚實,原以為是在軍中磨練出來的成果,直到進入職場,因工作常需要搬重物,才發現自己的腰常常疼痛,連彎腰拿東西也有困難。甚至有次更痛到全身動彈不得、無法行動,只能請假在家休息,沒多久他的手腳又腫又麻,且身體就像吸飽水的海綿般,走起路來沉重無比,嘴唇腫如香腸等,外觀就如同史瑞克般,經過就醫才發現他罹患了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上身 死亡率增2~4倍臺大醫院內分泌科張天鈞醫師表示,腦下垂體是體內荷爾蒙樞控中心,當發生病變時,必須先了解是哪種荷爾蒙的細胞分泌旺盛或是功能不足,才可分為肢端肥大症、庫欣氏病、泌乳激素瘤等疾病。其中,肢端肥大症是一種體內分泌過量生長激素時發生的慢性荷爾蒙疾病,當生長激素(GH)分泌過量,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就會引發生理變化,包含手部、足部、臉部特徵增大,一旦延遲就醫,則會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肌肥大、心衰竭等,平均存活壽命也較平常人少10~15年,死亡率更是高出2~4倍。病程慢難卻診 還可能會影響視力由於肢端肥大症疾病症狀進程緩慢又複雜,很難早期確診、治療,患者平均要流浪6~7年才得以確診,往往等到時有近7成患者的腫瘤已大於一公分以上,其中更有7成會對視神經產生壓迫,影響視力,即使手術也不易將腫瘤拿乾淨。所以,目前肢端肥大症的治療目標是減除腫瘤體積及控制疾病症狀,讓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降至正常濃度,對此,臺大醫院神經外科曾漢民醫師表示,在治療上首先要手術移除腦下垂體的腫瘤,若腫瘤過大或無法以手術完全清除,則建議每個月定期施打長效型體抑素針劑,控制病情,如此一來,就能有效抑制生長激素過度分泌,預防心血管併發症產生及不可逆的外觀變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