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預防感染腸病 做好這3點

預防感染腸病 做好這3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暑假到了,家長如何避免家中小朋友感染腸病毒呢?疾管署提出3點注意事項,包括持續個人衛生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多選擇戶外健康休閒活動,以及生病孩童應在家休養。放暑假後,同學間的密切接觸減少,但是出入公共場所或參加安親班、夏令營等各類暑期活動的機會大增,小朋友還是有機會感染到腸病毒,疾管署特別提供3點注意事項。飯前如廁勤洗手第一、 持續注意個人衛生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吃東西前、如廁後需加強洗手;注意幼童營養、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免疫力。戶外活動最健康第二、多選擇戶外健康休閒活動:盡量避免讓幼童進出擁擠之室內場所,以減少可能與疑似病人密切接觸之機會;若前往兒童遊戲場所時,應注意該場所是否每天至少消毒、清潔相關設施一次;另在外出期間,大人及小孩亦要經常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生病應在家休養第三、生病孩童應在家休養:若幼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口腔出現小水泡或潰瘍,手腳及臀部周圍出現頂端帶有水泡的小紅疹時,建議至住家附近診所就醫、遵循醫師指示休養;如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等重症前兆,請儘速送至腸病毒責任醫院或大醫院接受適當診治。

使用3C姿勢不良 易出現肩頸神經壓迫

使用3C姿勢不良 易出現肩頸神經壓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位年約五十多歲婦人,因為肩頸痛到復健科就診,原來她閒來沒事,就愛低頭滑手機,沒想到長時間滑手機的結果,竟然導致她肩頸僵硬疼痛,手臂也出現痠痛,甚至還有頭痛與失眠的問題;除了積極做復健之外,她再也不敢一直低著頭滑手機了。嚴重恐增壓迫性骨折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政宜表示,肩頸疼痛主要是因為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導致神經被壓迫造成;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低頭會使脖子前傾,並使得頸椎承受壓力,當低頭角度越大,頸椎承受的壓力越大,頸椎長時間受到壓迫,輕者肩頸痠痛,嚴重時甚至會駝背,且會增加壓迫性骨折風險。 牽引+電波+伸展運動治療林政宜醫師指出,肩頸疼痛會採用牽引以及電波治療,電波主要是低周波,至於平常自己在家做伸展運動也很重要;此外,改善不良姿勢,以及不要長時間使用3C產品,更是避免肩頸疼痛很重要的原則。3C產品避免過於長時間使用近年來,因為使用手機、平板及電腦,導致肩頸部位疼痛的病人越來越多,追根究底還是因為過於長時間使用,以及姿勢不良導致。林政宜醫師強調,民眾應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才能徹底善肩頸部位的疼痛。

就是睡不著!國人年吃3億顆安眠藥

就是睡不著!國人年吃3億顆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人的一生花了3分之1的時間在睡眠上,這是自古以來睡眠的內建功能,讓我們得以儲備足夠的能量,來應對生活中的大小事,隨著文化的進展,人們的生活型態開始改變,壓力、飲食習慣、日夜節律等,也間接地影響到睡眠。睡眠障礙 情緒造成占大多數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國人每年服用3億2700萬顆安眠鎮靜類藥,這當中不乏有濫用的情況,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呂宗樺指出,許多人誤以為睡不好就要使用安眠藥才能改善,殊不知睡眠障礙成因非常多,其中以情緒所造成的睡眠障礙占絕大多數,例如憂鬱、焦慮及躁鬱等。單使用安眠藥 治標不治本情緒造成的睡眠障礙,單單使用安眠藥、補眠或民間偏方,那只是治標不治本,反容易弄巧成拙,造成藥物成癮或是情況惡化,應由身心科醫師診視後,使用適合的情緒穩定劑、抗焦慮劑、抗憂鬱劑或助眠劑,配合心理治療及生活模式調整後,才有機會改善。憂鬱患者 難入睡、早醒因此,呂宗樺醫師表示,當睡不好時,很有可能是情緒失調的徵兆及復發因子,建議求助精神科醫師,評估是否有憂鬱、躁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以及早治療避免惡化,以憂鬱患者為例,其在睡眠上會出現:難入睡、睡眠片段、早醒、整體睡眠長度減少、醒來後無飽足感、多夢等症狀,而這些症狀本身亦會加重憂鬱症的嚴重度或復發的機率,是需要精神科醫師仔細評估及處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睡眠品質差也會影響到情緒,呂宗樺醫師說,如失眠、熬夜、睡眠中斷後,隔天情緒煩躁,造成工作效率變差,而睡眠品質差可能源自於不當的生活習慣,如睡前滑手機、深夜吃東西、白天睡太多、酒癮等,或是因為睡眠生理功能失調,如睡眠呼吸疾患,以及其他身體疾病。 

別貪玩!男子潛水割傷險截肢

別貪玩!男子潛水割傷險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中一名31歲劉先生,五月結束為期一年的壯遊,帶著歐洲、南美的美好回憶,返台前到泰國拿潛水執照,右腳踝意外被礁石割傷,抵達澳門幾天後,突然發燒且腳踝嚴重紅腫,當地醫師診斷是蜂窩性組織炎,擔心狀況再惡化可能面臨截肢,要求立刻住院。蜂窩性組織炎,若拖延會變成筋膜炎,深部是肌肉炎,再嚴重是骨髓炎或關節炎,臺中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王瑞興表示,細菌培養顯示感染的是「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這是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細菌,傷口發炎感染,嚴重的需要清創手術,更嚴重時如有局部壞死情況就要考慮截肢。紅腫熱痛加劇 應盡速就醫王瑞興醫師提醒,國人國內外旅遊頻繁,尤其夏天到了,很多人熱衷自然生態野外與海上海島等水上活動,過程易有受傷卻輕忽致處理不當,萬一受傷應注意傷口變化,一旦發炎感染,應儘早就醫,出現以下情形建議火速就醫:1)紅腫熱痛加劇進展快速。2)發炎紅腫跟疼痛情形不成比例,例如紅腫的範圍不大不紅,但痛的範圍很大,感覺也異常疼痛,要擔心已經深部感染,以致表面看不出嚴重性。3)異常水泡、出血性水泡,這暗示疾病嚴重且會快速進展,應趕緊跟醫師討論住院與外科治療。 必要時 暫停行程返國治療王瑞興醫師建議,人在國外發生緊急醫療需求,要依不同情形處理,若是自由行建議求助附近醫療機構甚至外交辦事處,看如何處理與協助醫療,跟團的話就由旅行社與當地導遊領隊協助評估,必要時,暫停行程返國治療,千萬不要覺得不嚴重不想打壞遊興,撐完再回國,應及早就醫避免造成遺憾。 

步步痛苦! 擾人的足底筋膜炎

步步痛苦! 擾人的足底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位45歲的男性,和家人一同出遊爬山之後,右足感到疼痛無法行走約兩週,經醫師診斷後確定為足底筋膜炎,服用藥物及復健治療後逐漸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醫師符民意表示,足底筋膜位置連接跟骨和趾骨,是足部吸收震動能量的主要結構,如果足底筋膜承受過度的牽拉或傷害時,會產生退化甚至發炎疼痛。足跟會發生劇痛 好發於扁平足足底筋膜炎症狀是長時間休息後,開始踩踏行走時,足跟會發生劇痛,例如早上下床的第一步,多走動幾步後會較為緩解,但走多走久後,疼痛又會再次加重,且部位大多在足跟偏內側,好發於足底受力不平均,如扁平足或高弓足,足底承重負擔較大,例如體重過重或久站久走的臨床上,可運用肌肉骨骼超音波影像,來確認足底筋膜是否有厚度改變協助確定診斷,而足部X光檢查是否有跟骨骨刺,則不見得和疼痛有關。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動 例:跑步或行走符民意醫師指出,大部分病患可以藉由治療得到改善,首先,要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動(例如跑步或長時間行走),並且在活動完立即冰敷痛處,也可到復健科接受物理治療,例如超音波、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病況嚴重時,可用局部注射改善,符民意醫師也提供民眾3招簡單的足底運動:1) 弓箭步或用浴巾牽拉前腳掌,來伸展阿基里斯肌腱,每次維持20秒,反覆10次為一組,每天做3組。2) 腳掌往外往內翻轉,以伸展足底筋膜。3) 腳底滾球按摩,以坐姿用腳底來回滾動高爾夫球或圓棍,每次3到5分鐘,每日2至3次。此外,如有高足弓或扁平足,可以用矯正鞋墊加強支撐,或減重以達到減輕足部負擔效果,足底筋膜炎很擾人,但只要適當改變運動型態,並且及時接受治療,確實復健並堅持自我足部照顧伸展運動,一段時間後又可以健步如飛。

1秒都不能多! 眼內中風黃金90分鐘

1秒都不能多! 眼內中風黃金90分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為俗稱「眼內中風」,屬於眼科真正的急症,症狀是突發性、無痛性的視力喪失,有時在視力喪失之前,會伴隨前驅性暫時性黑曚症產生,中心視網膜動脈是栓塞塞住或被血栓,引起阻塞的主要原因有動脈栓塞、血栓形成或血管痙攣。其中血栓形成可能來自:頸動脈膽固醇栓子、大血管動脈硬化的血小板纖維蛋白栓子,及心瓣膜的鈣化栓子,由於視網膜對缺氧極為敏感,若完全阻塞超過黃金90分鐘,視網膜細胞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害。眼內中風 心肌梗塞機率高3.5倍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醫師張昱欣針對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與大腦中風、心肌梗塞相關性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三年內發生大腦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7倍,另外在英國眼科醫學期刊指出,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之後,發生急性冠心症(心肌梗塞)機率較一般人高出3.5倍。若發生間歇性暫時性眼前一片黑,可能是眼內中風前兆,若發生突發性單眼、無疼痛性失明,很可能是發生眼內中風,若不幸發生眼內中風,眼科緊急處置後,請接受醫師建議,轉介內科評估頸動脈與心臟血管功能,預防大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之發生,預防重於治療,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針對三高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好好控制,也建議由眼科疾病透視全身疾病,提供全方位的評估。

戒癮醫療 藥癮者是病人非罪犯

戒癮醫療 藥癮者是病人非罪犯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鑑於矯正機關內犯毒品案件的收容人居高不下,且有一定比例是反覆施用毒品而入監的,為協助毒癮收容人回歸社會,衛生福利部積極將成癮醫療服務,由社區推進監所,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辦理「矯正機關藥癮、酒癮戒治醫療服務獎勵計畫」。衛生福利部自103年底起,補助桃園療養院、草屯療養院、嘉南療養院及旗山醫院等4家醫院,於法務部矯正署桃園監獄、桃園女子監獄、台中看守所、台南看守所及高雄第二監獄等5家矯正機關,開設戒癮門診及提供衛教課程與心理治療。新收毒品收容人門診 涵蓋率達86%藉由出監前的評估與輔導,強化個案出監準備,以及協助轉介社區資源,更於出監後由專責個管師進行追蹤輔導,至104年底,共提供門診7,388人次,衛教16,541人次,團體心理治療6,532人次,出監輔導1,982人次,及追蹤1,349人次,新收毒品收容人門診涵蓋率達86%。各醫療團隊並表示,此計畫有助提升個案病識感及強化戒癮動機,促進其出監所後之就醫行為,與銜接社區追蹤輔導之意願,此外,衛生福利部也結合民間團體力量,補助個案出監後的短暫生活安置及家庭支持、職業訓練、心理輔導等復健處遇,期藉此穩固個案戒癮信心,促進生活型態之轉變,進而減少復發可能性。染上毒癮  一輩子都要和毒癮對抗根據科學實證,吸毒一旦成癮,會導致腦部功能失調,影響個人認知功能與行為表現,並伴隨慢性及復發性病程,染上毒癮的人,一輩子都要和毒癮對抗,「應該把藥癮者看成病人,而不是罪犯」,衛生福利部也強調,毒癮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脖子緊、手無力 恐是骨刺警訊

脖子緊、手無力 恐是骨刺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位50多歲的男性,因為漠視脖子緊繃、肩膀痠痛,最後造成頸椎壓迫而導致右手無力,初期只是感到脖子很緊,因此一直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突然右上肢無力並且不聽使喚,使得某些動作無法執行,才驚覺不對勁,但是因為人在中國大陸工作,於是就近於當地求診,但病情依舊無法改善,於是趕緊返國求診。經磁振造影檢查發現,椎間盤(俗稱骨刺)又厚又重,嚴重壓迫頸椎神經,才會導致右上肢無力,經醫師施以頸椎前位開刀減壓手術,以及置放椎體支撐架與加入脊椎固定骨板後,右上肢活動不再受限,症狀完全解除,目前已順利出院。姿勢不良 造成脊椎退化及骨刺增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外科醫師林牧熹表示,脊椎退化性疾病是一種常見且棘手的症狀,大多數患者多因長期姿勢不良以及習慣不佳,造成脊椎的退化及骨刺增生,而壓迫脊髓神經,唯有將壓迫移除之後,脊髓得到減壓,疼痛才會舒緩。可能會尿失禁 嚴重甚至全身癱瘓因此林牧熹醫師提醒,不論是骨刺、椎間盤凸出、脊椎狹窄…等,初期症狀都僅只是脖子痠、下背痛、疲勞,然後逐漸感到手腳麻木無力、步態不穩,最後可能導致尿失禁、嚴重甚至全身癱瘓,症狀由輕而重,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務必要把握黃金時間施以手術減壓。 

肺動脈高壓 平均4位醫師才確診

肺動脈高壓 平均4位醫師才確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長期出現易喘、感到疲憊、睡眠失調、呼吸困難等現象,當心可能是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初期症狀不明顯、特異性不高,導致患者常有掛錯診、找錯醫師的情形,調查指出,若一開始未前往心臟科或胸腔科的患者,平均需看4位醫師才能確診並接受治療,恐延誤寶貴治療的時間,導致病情更快惡化。容易喘 是初期最常見的症狀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症狀不明顯、與其他疾病類似、第一時間難發現,平均拖延2~3年才能確診,容易喘是患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其次為容易感到疲憊、睡眠失調、呼吸困難等,而患者平均39歲時開始出現相關症狀,其中,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為32歲,較女性平均41歲來得早。7成患者確診時 身體活動已受限制但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近7成患者確診時,身體活動已明顯受到限制,除休息時會感到不適外,活動時更感到呼吸困難、疲勞、胸痛或昏厥等現象,找錯科別也是延誤就診的原因之一,因疾病症狀特異性不高,患者就診時不易判斷,往往患者平均需看2個醫師,才能確診接受治療,若沒有選擇看心臟科或胸腔科醫師的病人,平均看的醫師將可能增加至4位才能夠確診並接受治療。5大症狀 「喘、咳、血、腫、暈」若出現喘(活動時呼吸困難)、咳(乾咳)、血(痰帶血絲)、腫(手臂、腿或腳踝腫脹)、暈(暈厥或頭暈、持續倦怠感)等5大症狀,應儘速至心臟科、胸腔科以及肺動脈高壓門診,透過胸部X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右心導管等檢查,即可正確診斷。根據調查顯示,有7成6患者在確診後,停止工作或更換工作類型,其中,有8成5認為家庭生計減少,更有3成5認為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狀態,在情緒上易產生覺得內疚、沮喪、自信心低落、生活沒有價值等負面影響。

注意!夏季悶熱 心肌梗塞易上身

注意!夏季悶熱 心肌梗塞易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50歲林先生是位果農,平日身體硬朗,有固定散步的習慣,日前在果園工作時,突然感到劇烈胸痛,倒地不起,緊急送醫後,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立即進行心導管檢查與手術來打通血管。心肌梗塞 與溫度變化有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內科醫師李志國表示,心肌梗塞與溫度的變化有關,當天氣悶熱或長時間劇烈運動導致心跳加速,心臟血流相對不足,就有心肌梗塞的風險,並非如一般人印象中天冷才會發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經常令人措手不及, 10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特別在高齡族群(大於65歲)佔了13%,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民眾可以簡略稱為心肌梗塞)的發作,可能造成患者的突然死亡或心臟功能衰竭。胸痛、呼吸、困難盜汗李志國醫師說明,心臟和其它身體器官一樣,也需有動脈血管來供應氧氣和養分,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典型症狀為:胸口壓迫感、其壓迫感可能會轉移下巴、左側肩膀、上臂及前臂之內側,甚至合併胸痛、呼吸、困難盜汗,在走路、爬樓梯及搬重物時,症狀會加劇,患者坐下休息時可以些微改善症狀。急性心肌梗塞病患,透過心電圖檢查,若發現ST節段上升,且發作時間小於12小時,需立即進行心導管檢查與手術來打通血管,若已超過12小時或診斷為非ST節段上升的心肌梗塞,需密切監測症狀,包含心電圖及心肌酵素,並給予藥物及住院以安排進一步的治療。熱傷害 會影響心肌功能近來天氣炎熱,熱傷害會影響心肌功能,尤其戶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建議最好每小時找陰涼處休息10~15分鐘,同時務必要補充水分,此外,心血管疾病相當注重預防,日常生活中需針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進行嚴格控制,包括控制血壓、血脂肪、血糖及戒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