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注意!夏季悶熱 心肌梗塞易上身

注意!夏季悶熱 心肌梗塞易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50歲林先生是位果農,平日身體硬朗,有固定散步的習慣,日前在果園工作時,突然感到劇烈胸痛,倒地不起,緊急送醫後,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立即進行心導管檢查與手術來打通血管。心肌梗塞 與溫度變化有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內科醫師李志國表示,心肌梗塞與溫度的變化有關,當天氣悶熱或長時間劇烈運動導致心跳加速,心臟血流相對不足,就有心肌梗塞的風險,並非如一般人印象中天冷才會發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經常令人措手不及, 10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特別在高齡族群(大於65歲)佔了13%,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民眾可以簡略稱為心肌梗塞)的發作,可能造成患者的突然死亡或心臟功能衰竭。胸痛、呼吸、困難盜汗李志國醫師說明,心臟和其它身體器官一樣,也需有動脈血管來供應氧氣和養分,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典型症狀為:胸口壓迫感、其壓迫感可能會轉移下巴、左側肩膀、上臂及前臂之內側,甚至合併胸痛、呼吸、困難盜汗,在走路、爬樓梯及搬重物時,症狀會加劇,患者坐下休息時可以些微改善症狀。急性心肌梗塞病患,透過心電圖檢查,若發現ST節段上升,且發作時間小於12小時,需立即進行心導管檢查與手術來打通血管,若已超過12小時或診斷為非ST節段上升的心肌梗塞,需密切監測症狀,包含心電圖及心肌酵素,並給予藥物及住院以安排進一步的治療。熱傷害 會影響心肌功能近來天氣炎熱,熱傷害會影響心肌功能,尤其戶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建議最好每小時找陰涼處休息10~15分鐘,同時務必要補充水分,此外,心血管疾病相當注重預防,日常生活中需針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進行嚴格控制,包括控制血壓、血脂肪、血糖及戒菸。

寵物疫苗運送全程溫度控管 獸醫、飼主更放心!

寵物疫苗運送全程溫度控管 獸醫、飼主更放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為什麼我家寵物都已經施打疫苗,還是會感染疾病?」這是診間飼主常詢問獸醫師問題之一,新北市獸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蔡志鴻醫師指出,寵物施打疫苗失效,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為疫苗沒有達到預期的免疫反應,所以仍有機會造成疾病感染;二則是可能疫苗變質失效,而失效原因眾多,例如在運送疫苗過程造成失溫,使疫苗效用減低,因此降低疫苗變質的風險,運送過程溫控的管制,也是守護寵物健康之關鍵。過往疫苗運送升溫變質難察覺 品質監控不易近年飼主對於寵物健康防護的觀念越來越完整,無論是定期驅蟲或是打疫苗,都變成主要待辦事項。雖然打疫苗可預防很多疾病,但蔡志鴻醫師表示,疫苗對寵物也有風險,因此在施打前、後,都要更留心照顧毛孩子,才能讓疫苗發揮最好的作用,而現在醫療環境更趨嚴謹,以前較無法全程掌控的疫苗溫控,今年開始已有疫苗廠商全面重視,大幅提供施打安全性,給予飼主與寵物更完整的守護。蔡志鴻醫師說明,寵物疫苗在運送過程中,依照標準配送流程都必須全程低溫宅配至台灣各個獸醫師手上,以確保安全無虞,但之前配送過程中只會使用一般溫度計測量運送過程的溫度,萬一途中發生升溫的現象,很難察覺出來。「不可逆溫度計」全程溫控安全性大幅提升 獸醫師與飼主更安心從7月1日起,由國外知名大藥廠率先做起寵物健康的守護者,將成為全台唯一全面提供疫苗配送完整溫度監控的供給商,首創將「不可逆溫度計」封裝於疫苗配送盒中,全程監控運送中的溫度變化,讓獸醫師端能夠在領取疫苗的同時,清楚了解疫苗的溫度變化狀況,確保製造廠到動物醫院的過程當中,都符合溫度標準,確保施打安全與品質。蔡志鴻醫師表示,寵物的健康是獸醫師最關心的事情,疫苗全程溫控才是最為標準的運送流程,呼籲其他廠商應盡速跟進,以確保疫苗配送安全性。疫苗防護正確觀念要建立  選擇優良廠商疫苗施打不再心驚驚預防注射疫苗雖不是百分之百能夠預防毛孩子感染,但完整的免疫計畫是守護寵物健康重要的一環,飼主們千萬不可輕忽!飼主在施打疫苗前,只要做好完整的前置作業,就不必太過擔心寵物健康受到危害,蔡志鴻醫師提醒,飼主一定要找正規的代理商與合格的動物醫院進行寵物疫苗施打,也建議飼主在讓寵物施打疫苗前,應規劃詳盡的健康檢查,確保寵物在可負荷的健康程度再進行施打,最後就是選擇有品質的溫控疫苗,這才達到完整的健康守護原則。

「浪人學生」 憂鬱比例高

「浪人學生」 憂鬱比例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七月一日,大學指考的開始,對許多學生而言,這是學測過後,進入心中理想大學的二次機會,學生可能面臨學測分數不如預期的壓力,若指考分數依然不理想,則可能會加入衝刺班為隔年考試做準備。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現象,未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通常會進入補習班為來年考試做準備,學生被稱為「浪人學生」,根據一篇刊登於<精神病學與臨床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57.9%的浪人學生呈現憂鬱狀態,其中有19.8%的學生為重度憂鬱,較憂鬱者,抱怨身體不適的比例也較高,研究指出,「無人可談論心中的擔憂」與「父母不同意其首選的學校和科系」,是憂鬱和重度憂鬱的危險因子。睡眠品質不佳、食慾不振當考生面對長時間準備考試時,容易出現睡眠品質不佳、食慾不振、內分泌系統失調等現象,在青少年階段,易將挫折或失敗做內在歸因,而感到自我懷疑、自責或沮喪,同時會將負面情境做外在歸因,例如對社會環境或家庭的不滿,顯現憤怒情緒,與家庭成員多所衝突。症狀一個月以上 建議至身心科求診當孩子出現人際互動的退縮,越來越少與家人、朋友互動,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持續半個月以上,父母就要提高警覺,可以帶孩子尋求簡單的諮詢服務,若症狀出現一個月以上,建議父母帶孩子到青少年身心科門診,或社區型專業諮商診所,尋求專業協助。父母在傳統觀念中,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而給自己與孩子壓力,若父母能體認升學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就能緩解彼此的壓力,家庭的支持對考生而言,就是很大的鼓勵。父母無論工作多忙碌,都須撥空陪伴孩子,並給予除了成績表現之外的肯定。      

近6成媽媽奶水不足 寶寶斷糧怎麼辦?

近6成媽媽奶水不足 寶寶斷糧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母乳是寶寶最珍貴的天然食物,所含的營養完整且無可取代!國際研究指出,哺餵母乳有4大好處:1、有助寶寶腦部發育、降低腸胃道和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過敏和糖尿病的風險;2、幫助媽媽產後子宮收縮;3、降低罹患乳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4、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奶量不足險產後憂鬱 4類食物可幫助發奶雖然哺餵母乳好處多,但卻有57%的媽媽因本身奶水不足感到困擾,更有部分媽媽因此罹患產後憂鬱症。對於母乳不足的女性,營養師余朱青建議補充四大類型食物來發奶:1、多喝水或攝取水份充足的食物,如稀飯、魚湯或水果;2、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肉、豆類;3、多攝取優質脂肪,如:卵磷脂。4、適量補充膠原蛋白。其中,卵磷脂除了促進發奶外,還能幫助預防乳腺炎發生。余營養師表示,卵磷脂是神經細胞間傳遞信息介質的重要來源,特別是針對大腦發育關鍵時期的嬰幼兒,有助於保護腦細胞發展,然而,產後媽咪親餵的母乳裡含有天然油脂,會因凝固而造成阻塞,進而發生乳腺炎,此時卵磷脂的親水又親油特性,可增加母乳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降低母乳的黏稠度,也能幫助預防乳腺炎發生。而食物中的大豆、蛋黃、花生、動物肝臟等,皆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適量攝取。黑豆水助產後調理與發奶 慎選產品是重點除了卵磷脂,前陣子在媽媽間很流行的黑豆水,據說也能幫助產後媽媽調理身體與發奶?余營養師說,黑豆營養價值多,蛋白質含量高達40%,能幫助消水腫、能還改善腰酸與保護筋骨,其中,黑豆的不飽和脂肪酸能轉化成卵磷脂、幫助發奶,適合坐月子及哺乳的媽媽。余營養師建議,食用現成黑豆製品,需留意是否有農藥殘留問題,選購市面上的黑豆水產品時,應慎選有SGS檢驗的品牌,較能喝的安全又安心。壓力、情緒影響發奶 家人支持、鼓勵很重要余營養師補充,多數產後媽咪都能分泌足夠的奶水,奶水產生原理很簡單,只要寶寶有吸吮,就會刺激乳房產生乳汁。但當媽媽於哺乳過程中壓力太大、沒有自信或情緒不佳時,容易影響乳汁正常分泌,這時就需要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因此,保持舒適的環境、愉悅的心情,及正確的營養攝取,都能幫助媽媽順利哺乳。

《減法醫美系列》暑假修臉施打玻尿酸 小心錯誤迷思害了你

《減法醫美系列》暑假修臉施打玻尿酸 小心錯誤迷思害了你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暑假不僅是玩樂的季節,也是整形、微整形的好時機,說到微整,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施打玻尿酸,玻尿酸是構成人體細胞間質的主要成份,也是很好的保濕物質,不僅可消除皺紋,還能還豐唇、豐頰、隆鼻、豐下巴等。因此也是各家醫美的競爭項目,而民眾如何在這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選擇出適合自己、又有效果的玻尿酸微整來達到提升高顏值的目的呢?就讓林菀玲醫師來告訴你。玻尿酸用途多 劑型不同適用部位也不同林菀玲醫師說,玻尿酸又名為透明質酸,是高分子的多醣類,也是人體皮膚中原本就有的物質,可以維持肌膚水份及彈性。當臉部肌膚的玻尿酸流失,就會有塌陷、乾燥及鬆弛等問題衍生。林醫師補充,近年隨著整形醫美技術的進步,出現「水光注射」,其原理是將保溼用的小分子玻尿酸,直接於全臉肌膚的真皮層進行淺層施打,增加皮膚保溼度以及彈性。就劑型上來說有分凝膠型跟顆粒型玻尿酸,顆粒型玻尿酸支撐性較強,適合用於鼻子、下巴、蘋果肌等部位;凝膠型玻尿酸較柔軟,延展性較佳,適合淚溝、法令紋、臉頰、 額頭等部位填補。另外,林菀玲醫師也提醒,若以較少併發症的角度出發,建議使用圓弧型的鈍型針尖(頓針)的施打方式,可以避免對血管與神經造成傷害,降低術後瘀青及腫脹的可能風險。玻尿酸微整迷思 打多才是好?林菀玲醫師解釋,門診上,常會有民眾想要把臉部的淚溝、法令紋填補至完全平整,其實這是錯誤觀念,一來是臉部有「危險三角區域」,也就是不建議施打的部位,二來是臉部天生就有淚溝與法令紋,只是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明顯,因此過量施打反而會讓臉部呈現過於緊繃、表情僵硬的狀態。因此,一般醫師若施打經驗與熟練度足夠,會盡量避開血管,不在臉部危險區域進行施打,另外,施打前回抽、以頓針施打、施打劑量不過多,及分次施打,減少腫脹機率,都可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術前多溝通 勿貪圖低價與錯誤迷思當民眾進行玻尿酸施打後,關心的就是術後保養該如進行?對此,林菀玲醫師提供3點,民眾「不可做」的事情:1)玻尿酸施打完後,不需對施打部位進行按摩。2)施打完當天因針孔尚未癒合,可進行基本居家保養,但當天不要化妝,建議隔天再開始。3)因玻尿酸怕熱,施打後盡量不要在三溫暖及烤箱等高溫地方,可讓玻尿酸效果較持久。另外,民眾在施打玻尿酸前,應與醫師做充分溝通,在診所醫師選擇上,建議選擇固定駐診醫師,較相對安全有保障,切勿貪圖低價促銷,忽略品質與安全性。林菀玲醫師也提醒,醫學美容並不是做越多就越美麗,醫師如何以美感、技術,使術後結果精準、精緻、並符合民眾期待,才是醫美醫師的重要任務,以最少的調整達到最大的效益,才符合「減法醫美」的潮流。

醫訊/肺癌 自我照護學習講座

醫訊/肺癌 自我照護學習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癌早期幾乎沒有什麼症狀,時常未能及時發現,肺癌發現後的治療不易、容易轉移增加治療困難度,而家人有肺癌病史、有抽菸習慣、出入環境空氣品質不佳、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等,都是肺癌高危險群。此次講座由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蘇健,及呼吸治療技術主任譚美珠分享「肺癌治療趨勢」及「肺癌術後復建」,包括:有氧心肺、肌力、吸氣訓練、胸部擴張等,教導病友如何自我照護,歡迎踴躍報名參加。名稱:肺癌 自我照護學習講座時間:105年7月16日(六)上午9:30-11:40(9:10開始報到)地點: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九樓第二講堂(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洽詢:電洽02-2543-3535分機3475,顏社工師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56歲男性,有高血壓,腎功能與蛋白尿皆正常,最近幾天突然小便有很多泡泡,且兩腳水腫而就醫,檢查後發現有重度蛋白尿,且腎功能有惡化現象,在進一步接受腎臟切片檢查之後,診斷為局部結段性腎絲球硬化症合併腎病症候群。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後,目前兩腳已無水腫,蛋白尿及腎功能也回復正常,小便有泡泡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是解尿較用力、尿液流速較快、流量較大而造成,這一類的泡泡通常在幾分鐘內大部分會消失,尿液中的物質過多也會造成表面張力的改變,而導致小便有泡泡。最好觀察時機是 早上第一泡尿小便有泡泡最好的觀察時機是早上第一泡尿的變化,因為晚上喝水較少,尿液濃度增加,此時觀察最為準確,如果泡泡不多且短時間內就消失,通常較沒有臨床上的意義,如果泡泡很多且黏稠密集,過了十幾分鐘依然存在,就要注意是否有相關問題或疾病。生理期、發燒 都可能造成蛋白尿尿液中有蛋白質是正常的,但一般不超過每天150毫克,若攝取太多蛋白質類食物、正在生理期、激烈運動後、發燒、極度情緒變化、極度冷熱變化等都有可能會造成蛋白尿,但這通常是短暫的,原因去除或環境改善後會自行消失,若蛋白尿超過150毫克,且持續檢驗幾次數值都過高,就是所謂的持續性蛋白尿,就要注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系統性疾病影響到腎臟。小便有泡泡可能是腎臟病的早期症狀,但不等於有腎臟病,小便沒有泡泡也不等於沒有腎臟病,若小便出現泡泡,不要驚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腎臟病發生的警訊,應接受尿液分析,及相關檢查並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以早期發現潛在疾病。

腰酸背痛 恐不是3C搞的鬼!

腰酸背痛 恐不是3C搞的鬼!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平常上班就是連續使用電腦8小時,只有中午吃飯時間才會休息,長久下來開始出現下背痛的情形,剛開始還以為是姿勢不良,所導致的腰酸背痛,不料,下背痛的狀況是越來越嚴重。長期使用3C產品的人,多半會有肩頸酸痛的問題,使得很多患者將下背痛誤認為是3C使用過頭,但下背痛若越趨嚴重,且長達3個月以上,就要警覺是否為僵直性脊椎炎,並盡快至免疫風濕科做檢查。下背痛、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為慢性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背痛通常以兩側薦腸關節處為最,嚴重時於胸骨與肋骨交接處亦有壓痛,部份病人同時有週邊關節炎,將近四分之一的僵直性關節炎病人侵犯髖關節,其次為膝及肩關節,僵直性脊椎炎末期,脊椎黏合,形成竹竿狀,因此造成畸型、駝背,脊椎黏合之後,柔軟度喪失較易骨折,神經壓迫,胸部受壓迫,心肺功能受影響,嚴重時,甚至可導致死亡。長期發炎 恐導致骨骼關節病變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林泓科說明,目前僵直性脊椎炎雖無根治之道,但可透過物理治療、手術、藥物等控制,協助患者控制良好、延緩疾病的病程,僵直性脊椎炎的第一線治療,會以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NSAIDs)為主,若是併發週邊關節炎病人,除了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以外,通常還需要免疫調節劑(DMARD)治療,或是採局部性的類固醇注射。僵直性脊椎炎應該追求及早正確治療,還有及早控制疾病,病人應該相信醫師的處方,治療持續不中斷,既可及時控制疾病,又可避免自行用藥帶來的健康風險,若有長時間的晨僵背痛、眼睛紅腫發炎或腳跟痛等症狀,應該趕快到免疫風濕科就診,以免耽誤病情造成疾病惡化。

有「痣」小心!惡性黑色素細胞癌

有「痣」小心!惡性黑色素細胞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陽光曝曬是皮膚的一大隱藏殺手,長期紫外線的過度傷害,造成皮膚角質細胞細微病變的累積,在年老時慢慢會產生肉眼可見的皮膚病變,這些病變輕則是癌前病變(日光性角化症),重則是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等,但是,皮膚的病變往往因為不痛不癢,被認為這只是「老化」、「老人斑」、「皮膚差」而已,而常常被人忽視。易發生於顏面、手臂 陽光暴露部位日光性角化症可由肉眼觀察到的最早期之皮膚癌前變化,易發生於顏面、頸部、手臂、耳廓、前臂及禿頭部位等陽光暴露部位,其典型之臨床特徵是不規則、境界不明之多發性紅斑皮疹,部分表面多少附著鱗屑、痂皮,表面摸起來有粗糙感。大約有10%的日光性角化症會進展成皮膚鱗狀細胞癌,有60%的皮膚鱗狀細胞癌,是由先前的日光性角化症轉變而來,當皮膚出現日光性角化症時,顯示曝曬部位皮膚已由潛伏病變期進入臨床癌化階段。黑色素細胞癌 30%由痣發展而來在皮膚癌中,最常見的是基底細胞癌,非常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的「痣」而延誤治療,但因其是最良性的一種皮膚癌,所以只需經由手術切除乾淨即可,遠處轉移的機會非常低,然而,皮膚癌中最惡名昭彰,也是最惡性的則是黑色素細胞癌,約30%是由已經存在的痣發展而來,另外70%是另外生成的,東方人較易出現的為肢端小痣性黑色素細胞癌。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容易用肉眼就觀察到的器官,當皮膚上出現不明病灶或病灶持續增大時,宜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切勿聽信偏方或接受不合法的坊間療法而延誤就醫,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避免皮膚癌前病變發展成皮膚癌,對於已經形成的皮膚癌也可以有較好的預後。

「藥」你健康 服藥6招

「藥」你健康 服藥6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提倡自我照護,每個人應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民眾到醫院看病拿藥,或到藥局購買指示藥或成藥,須先閱讀藥袋、藥品外盒標示及藥品說明書,不可只憑印象用藥,值得注意的是,應改正「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用藥觀念,依每個人不同的年齡體質身體經濟狀況及工作性質等,以選用最合適的藥品。用藥前確認服用方法 避免危害健康用藥以前必須先確認服用方法,藥物是否需要用吞服(如某些瀉劑需吞服,以減少腸胃的副作用)、咬碎(大顆中和胃酸的藥物,咬碎服用較不會造成吞嚥困難,也可增快作用)、含在舌頭底下的(如某些具有擴張血管功能、用以緩解心絞痛的藥物,含在舌頭下可快速吸收而作用)、或加水稀釋(某些懸液劑需以足量的水配製後服用,如:小兒使用的抗生素糖漿)。不同的種類或作用、使用的藥物也不一樣,因此服法可能就不同,若是領用外用藥物,需注意的是外用藥雖然不是以內服方式服用,但是若使用不正確,一樣會危害健康,若有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可以向藥師詢問藥物的用法。服藥6招  顧健康1)確認藥品名稱及外觀形狀、顏色,是否與藥袋、外盒或藥品說明書所描述的一致,外包裝是否完整。2)注意用途 ( 適應症 )是否與自己的疾病或症狀相符。3)詳閱使用方法,應遵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或依照外盒、藥品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用藥。4)留意有哪些副作用或警語,服藥後有不適症狀或過敏反應 ( 如:皮膚紅疹、嘴唇或眼皮水腫、呼吸困難 )。5)勿合併使用多種同類或同成分的藥品,增加副作用及交互作用的風險。6)若持續使用指示藥及成藥 3 天未好轉,則應儘速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