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 斑馬公仔巡迴展即日開跑

「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 斑馬公仔巡迴展即日開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是一特殊癌症,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已故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故又稱為「賈伯斯病」。雖有一部分腫瘤會分泌荷爾蒙,引發臨床症狀,但因無特定癥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全國每年約新增1,000名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由於症狀不易分辨,常導致約需 5-7年才能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 十大警訊要警覺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為非功能性及功能性腫瘤。非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通常無明顯症狀,往往到腫瘤變大產生症狀才發現,如:腹脹、腹痛等,導致確診時已是疾病晚期或腫瘤轉移;而功能性腫瘤會分泌荷爾蒙引發臨床症狀,呼籲民眾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常見症狀︰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十大警訊,提高警覺,以早期診治。為提升民眾警覺性,今年(2016)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消化內視鏡醫學會特別舉辦「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斑馬公仔巡迴展,期望透過斑馬策展,提升大眾對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疾病關注度,同時也象徵著各科醫師齊心協力,一同守護患者健康!醫學上用「斑馬」,是指聽到馬蹄聲時,往往直覺來的是馬,但有可能是斑馬,用以比喻神經內分泌腫瘤難以診斷、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容易忽視疾病症狀的嚴重性,造成後續對於身體的危害。王秀伯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在過去研究裡,神經內分泌腫瘤一旦腫瘤轉移,其棘手度不亞於其他癌症,平均存活僅33個月,因此及早診斷為關鍵!而目前疾病治療方式會依照患者的健康狀況和腫瘤大小來取決於是否進行手術切除,或栓塞等局部治療,若已經轉移則需考量藥物治療。逾百隻可愛斑馬公仔超吸睛 拍下症狀斑馬送好禮「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斑馬公仔巡迴展時間從7月5日至7月18日三軍總醫院開跑後,8月5日至8月18日則由嘉義長庚醫院接力,9月9日至9月21日於高雄榮民總醫院;10月4日至10月15日為彰化基督教醫院;10月21日至11月3日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做為活動尾聲,策展將會長達半年的時間,每家醫院展期約為兩周的時間,歡迎民眾現場蒞臨拍照打卡,只要拍下斑馬身上的十大警訊,就可至癌症資源中心換取可愛斑馬小贈品,除了實體策展外,癌症希望基金會也特別在「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www.net.org.tw」推出網路遊戲,只要找出十大警訊斑馬,就有機會獲得精美贈品,期盼能夠提升衛教力度,讓更多潛在患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症狀多變,對於診斷及治療有其挑戰性,需多科醫療團隊共同照護。癌症希望基金會成立了「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並成立了「NET病友會」讓更多病患或其家屬在此相互分享彼此鼓勵,對抗疾病的路上不孤單。欲知更多疾病相關資訊歡迎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瀏覽或撥打免付費服務專線0809-010-580。

暑假出遊 防曬做好了嗎?

暑假出遊 防曬做好了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暑假來臨,學子們都安排了出遊,在這炎炎夏日,要出去玩,可別忘了防曬,以免被毒辣的紫外線給曬傷了,輕者皮膚變黑,嚴重者則有可能曬出水泡,甚至還可能遭到感染,要特別小心。脖子、後頸部、前胸常被忽略防曬可不只是針對臉部就好,身體能夠被太陽曬到的部位都應該要防曬。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婉若表示,最常被忽略的是脖子與後頸部,這裡也很容易被陽光曬到;還有前胸,尤其是夏天,大家都穿得少,前胸往往沒有衣服可遮陽,塗抹防曬品時,也不要忘了此部位。曬出水泡恐遭到感染夏天裡沒有做好防曬而曬傷皮膚的病例很多,李婉若主任指出,有人去騎腳踏車,只做了臉部防曬,沒有做腿部防曬,結果大腿曬出水泡,甚至還因為弄破水泡,遭到感染,得要用藥治療。眼皮+嘴唇+頭皮+手+腳如果要去海邊戲水,紫外線經由海水與沙灘反射,就有如在烈陽下蒸烤,防曬更是應該要做到滴水不漏;李婉若主任進一步指出,防曬品可以塗抹整張臉,眼皮、嘴唇也可以塗抹,但是不要抹到眼睛,至於手與腳也應該要加強防曬,甚至於頭皮,都應該防曬。

躲冷氣房上班族 易中陰暑

躲冷氣房上班族 易中陰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躲在冷氣房裡,或是來杯清涼的飲料是再舒服不過的事,但猛然從太陽下,走入冷氣房內、大口喝下冷飲,造成體內熱、體表寒,體溫調節不良,產生類似感冒,怕風、怕冷、頭暈、頭痛、口乾舌燥甚至腹瀉、噁心的症狀,中醫稱為「中陰暑」。 毛孔、血管收縮 寒氣於體表或腸胃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廖子嫻表示,夏日體內溫度升高,為消暑進入冷氣房或大口喝冷飲,溫度差異過大,熱氣尚未散出,就直接接觸到冷空氣,使得毛孔、血管驟然收縮,寒氣聚於體表或腸胃內,產生頭痛、肩膀緊繃、畏寒(但身體又很熱),甚至有腹瀉等不舒服的情形,即稱為中陰暑。 影響腸胃 消化不良、噁心嘔吐「中陰暑」在中醫上屬暑溼型中暑,易影響腸胃,造成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水瀉,大便鬆軟,長期下來,會讓身體呈現氣虛無力的情況,廖子嫻醫師建議,夏日從戶外進入冷氣房前,務必要擦乾汗水,而避免溫差過大,可穿著薄長袖,或用乾棉布摩擦外露體表,使其生熱,幫助體表的血液循環,避免毛孔被寒氣閉塞。 而上班族平日比較少運動,氣機循環較不順暢,又處在冷氣環境下,毛孔的調節能力較差,平時可用乾棉布輕輕摩擦皮膚,活化體表的血液循環,代謝積聚於表面的廢物,等於進行一個簡單的體表運動,增進循環功能,尤其摩擦頸後骨頭最突出處的大椎穴,可避免風寒入侵,也能減低中陰暑的機會。 紅糖水、生薑水 助腸道血管擴張避免生冷的食物,如冰飲料、西瓜等瓜類,必要時,可飲用紅糖水、生薑水幫助腸道血管擴張、預防水瀉,如果中陰暑造成頭暈、頭痛症狀,可飲用熱咖啡、熱茶來暫時緩解,倘若身體很熱、口乾舌燥,則可煮淡竹葉水飲用,另外,亦能夠用刮痧的方式,讓體熱發散出來,減緩中陰暑不舒服的症狀。     

氣喘如牛!慢阻性肺病喘不停

氣喘如牛!慢阻性肺病喘不停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65歲的陳先生年輕時從事貨車司機的工作,同時長年有抽菸的習慣,開始出現持續咳嗽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嚴重,連帶著心肺功能也跟著衰退,時常覺得呼吸困難,甚至走幾步路都會氣喘如牛。慢性咳嗽、多痰、呼吸困難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要是抽菸所引起,而長期處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下,或曾經有罹患肺結核病史也是高危險群,典型症狀包括慢性咳嗽、多痰、呼吸困難甚至喘不過氣,嚴重時會造成呼吸衰竭等可能致命的疾病。40歲以上 每6人就有1人罹患COPD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有2.1億人口罹患COPD,在全球死因排名第四位,而40歲以上的台灣人,每6人就有1人罹患COPD,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七位,COPD的患者因為咳嗽、易喘,造成越來越不敢運動,連帶著體力會逐漸衰退,長期下來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由於症狀和氣喘類似,容易被患者忽略而延誤病情,老菸槍要盡早戒菸並定期檢查肺功能,而COPD的患者除了規律用藥之外,也要正確用藥及肺部復健運動,肺部復健的主要目的為改善呼吸困難、預防及治療併發症、減少呼吸道感染並提高病患生活素質。呼吸訓練 每天3次一次10分鐘患者宜學會腹式呼吸與噘嘴呼吸的正確方式,以減少呼吸頻率和增加潮氣容積,呼吸訓練隨時都可以練習,每天至少3次,一次至少10分鐘,要常練習,才能夠自由運用,在呼吸急促時才可控制自己的呼吸,另外,施打流感或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感冒和肺部感染的機率,減少肺部相關疾病的併發症出現。 

消失的鉀離子 古特曼症候群

消失的鉀離子 古特曼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10歲女童因急性腸胃炎來醫院就診,女童持續嘔吐、腹瀉與全身無力,收治住院治療後發現女童的鉀離子濃度過低,僅有1.9 mmol/L,正常人的鉀離子濃度為3.5-5.3 mmol/L。鉀離子過低會造成肌肉疼痛、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死亡,急性腸胃炎造成鉀離子濃度偏低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女童恢復後,於回診時檢驗鉀離子濃度僅有2.6 mmol/L,這是一個不尋常的現象,經過多次的分析,確定女童鉀離子偏低的原因是從腎臟流失。都有肌肉無力、容易倦怠症狀而女童母親提到第三個女兒,幾年前在其他醫院就醫時,也發現有鉀離子濃度偏低的現象,但並未追查原因,幾個女兒也都有肌肉無力、容易倦怠等症狀,由此推斷,女童鉀離子濃度偏低可能與遺傳疾病有關,於是醫師決定檢驗女童全家的鉀離子濃度,發現四個女兒中,三個女兒的鉀離子濃度均偏低,大女兒為2.2 mmol/L,三女兒為2.1mmol/L,但是父母的鉀離子濃度均正常,至此已經確定這是遺傳性疾病,且是隱性遺傳。分析病童的數據發現,女童合併低尿鈣的問題,經基因檢查後,在吉特曼症候群的致病基因SLC12A3,找到了女童的基因突變點,女童的兩個基因皆發生突變,一個突變點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三個女兒的基因突變皆一致,最後確定女童罹患罕見的吉特曼症候群。 吉特曼症候群:鉀離子不斷被排出吉特曼症候群為美國Dr. Gitelman在1966年提出,臨床表現為肌肉疼痛、無力與倦怠,有些病童合併生長遲緩,生化特徵為低血鉀、低尿鈣與低血鎂,主要因為SLC12A3基因發生突變,導致腎臟遠曲小管的鈉氯離子運輸蛋白發生障礙,結果使得鉀離子不斷地被排出,造成低血鉀,估計台灣有500至600名患者,民眾若有上述症狀且合併低血鉀,目前仍找不到原因者,必須將此疾病列入考慮,治療方式為使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保鉀利尿劑、鉀片以維持鉀離子濃度。

咚咚咚!心臟過動跳不停 易中風

咚咚咚!心臟過動跳不停 易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目前國內約有23萬人有心房顫動,但民眾對於心房顫動認知不足,常常忽視危險性,往往等到併發症來臨時才知為時已晚,心律不整是許多心跳不正常情形或疾病的集合名詞,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這些都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且最重要、甚至造成中風的心律不整就是「心房顫動」。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心房顫動是因異常快速的電氣活動所導致,主要症狀包含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等;主要原因為心臟老化,其他如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相關疾病患者,也容易同時罹患心房顫動,然而,心房顫動主要分為兩大類型:1)陣發性心房顫動/以短暫、間歇性發作形式出現,異常節律通常在短時間內便回復正常,數秒至數小時不等,最多七天。2)持續性心房顫動/不會自行回復為正常節律,必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果心房顫動症狀持續超過一年,便稱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進行式」疾病 輕忽恐病情惡化由於心房顫動初期症狀發生時十分短暫,約持續幾秒或幾分鐘就能舒緩,且深呼吸就恢復正常,症狀不明顯,經常被民眾忽視,但心房顫動是一種「進行式」的疾病,若開始為「陣發性」卻輕忽不治療,恐導致病情惡化,轉變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促使發作更為頻繁,每次持續時間也會更持久。心房顫動543 自我檢測最心安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為宣導國人對於心臟疾病的正確觀念,推出「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最心安」,期許民眾透過簡單的口號,自我檢測自身的心臟健康;若發現自己符合其中多數項目,建議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5大好發族群 /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 4大有感症狀 /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 3大心跳指標 /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5大撇步 防癌5保庇!

5大撇步 防癌5保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防癌抗癌已是全球共識與目標,國際抗癌聯盟(UICC)以We can. I can呼籲政府、團體與民眾透過政策制定、倡議、篩檢與治療、落實健康生活等各種方式,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政府透過跨部會及衛生福利部內整合產、官、學、民、媒意見,發展國家癌症防治策略,而國民健康署長期運用大眾媒體加強癌症預防宣導,並推展健康體能(飲食、肥胖、運動)、避免菸檳酒等有害物質的使用、B、C型肝炎防治、HPV疫苗接種等,期望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吸菸率 由21.9%降至17.1%經過全民的努力,我國18歲以上成人吸菸率由97年21.9%降至104年17.1%,嚼檳榔率由96年17.2%降至104年8.8%, 為呼應國際抗癌聯盟提出的方向,癌症希望基金會今年度以「防癌五保庇」的口號為主軸,號召民眾共同施行5大防癌行動:1)正確飲食2)規律運動3)體重控制4)戒菸、酒、檳榔5)定期篩檢然而,不良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仍是癌症發生率持續增加的重要原因,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十分讚賞癌症希望基金會以活潑生動方式,推動防癌5保庇,教育民眾正確的防癌知識並鼓勵身體力行,而國民健康署也將持續推廣民眾健康飲食以及生活方式,更加落實癌症篩檢,以及提昇癌症治療品質,希望向世界衛生組織於2025年前降低25%癌症死亡率之目標看齊,也希望跟癌症希望基金會等民間單位一起喚起國人的防癌意識 !」。  

四彎風 劇烈搔癢難入眠

四彎風 劇烈搔癢難入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48歲婦女,從小就有過敏體質,每到季節轉換時,皮膚即反覆發癢起疹,常有劇烈搔癢,有時甚至影響夜眠,起疹處有時在脖子、身體或四肢,今年則是在手肘內側,因急性濕疹不斷反覆搔抓,造成破皮有滲出液,造成該處皮膚變厚且龜裂,並有明顯粗糙感。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又叫「四彎風」,因好發於膝膕窩或手肘內側而稱之,是過敏體質者常見的問題,可因氣候變化、情緒起伏、過度勞累、生活習慣與飲食等因素的影響而反覆發作,皮膚容易因上述內在或外在因素誘發過敏發炎反應,皮膚發炎常以濕疹樣貌呈現,患處經常紅腫熱,且帶有劇烈搔癢感,搔抓後常起疹伴隨組織液外流,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患者睡眠,令人困擾不已。牡丹皮、黃柏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濕疹症狀在中醫認為主要是濕熱之邪聚集,急性期常會紅腫熱癢,起疹搔抓後有滲液出現,慢性期患處皮膚則會變厚變乾燥且角質化,中醫可依據不同證型與病程來對症下藥,例如牡丹皮、黃柏、黃連與梔子等中藥,具有清熱利濕與涼血解毒功效,而當歸、蟬蛻、連翹與荊芥等中藥,有養血潤燥與祛風止癢的效果。忌食海鮮 尤其帶殼蝦蟹貝類患者在飲食習慣方面,應忌食海鮮,尤其是帶殼的蝦蟹貝類,以及會誘發過敏的花生與奶製品亦儘量避免,另外,容易因貼藥布而起藥疹的人,亦屬過敏體質,也可經由中醫治療,調整體質,改善過敏反應。

血壓飆高吃不胖 原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血壓飆高吃不胖 原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40歲女性上班族,因突然嚴重頭痛且血壓飆高而求診,門診檢查時,血壓有心搏過速的情形,理學檢查則發現甲狀腺腫大,及有手抖的症狀,經甲狀腺功能檢驗和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確認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開業醫師林兆啟表示,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類,原發性高血壓,有90%以上是沒有特定致病的原因,可能是先天遺傳,或是後天環境造成,續發性高血壓,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如內分泌失調、腎臟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主動脈狹窄、藥物引起或與藥物相關…等。心悸、手抖、體重下降甲狀腺機能亢進是因為身體內甲狀腺素增加,造成的一種臨床症候群,發生原因可能是腦下垂體失調、遺傳、壓力、碘攝食量過高…等,症狀方面,林兆啟醫師表示,常見有心悸、手抖、體重下降、緊張、失眠、怕熱、容易流汗、脖子變粗、凸眼、掉髮…等。治療方式主要有3種,視病情有所不同:1)藥物治療/抗甲狀腺藥物、交感神經阻斷劑、鎮定劑等。2)放射碘/破壞甲狀腺組織,減少甲狀腺荷爾蒙分泌。3)手術/切除甲狀腺。少吃含碘量高食物 如:海帶、紫菜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日常生活中要少吃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海苔…等,避免菸、酒、含咖啡因飲料,避免過大的壓力,不可熬夜,由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變化多,不一定會出現典型的症狀,要多注意自己的生活作息,平時不熬夜、不太勞累,避免作息不正常,減少壓力,都是保養甲狀腺的好方法。

吃海鮮喝酒險瞎 抽血才知罹糖尿病

吃海鮮喝酒險瞎 抽血才知罹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50歲男子因吃海鮮配酒,導致眼睛通紅,還造成視力喪失,緊急送醫,經抽血檢查後也發現男子罹患糖尿病,且玻璃體出血是因併發增埴性網膜病變引起,結膜下出血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的原因很多,像是因過敏眼睛癢而揉眼睛,或是腹部過度用力,如咳嗽及用力解便而引起靜脈壓升高,都可能造成結膜下出血,讓眼睛看起來一片血紅。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進一步檢查眼底若沒有視網膜的血管病變,患者無須擔心,大約兩星期就會痊癒。 眼結膜下出血 中風機率高出33%也有不少患者是因結膜下出血就醫後,經醫師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血管彈性變差、構造較為脆弱,很容易導致血管破裂,因此,結膜下出血是身體的警訊,根據國際醫學研究發現,四十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等中風危險因子,只要單純有眼結膜下出血症狀,其未來3年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33%。另外,美國研究也發現,中風患者眼睛血管幾乎都有受損,其中結膜下出血可被當成一項中風風險評估參考指標,若眼睛在一年內發生三次以上出血狀況,代表血管結構已出現異常,千萬不要因症狀好轉就輕忽不管,一定要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避免併發症的產生而危害身體健康甚至性命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