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跌倒竟骨折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

跌倒竟骨折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一名61歲男性,半夜與朋友喝了小酒後返家,在家門口跌倒,後背疼痛難耐,緊急就醫,手腳有擦傷,後背非常疼痛,經X光檢查,看到腰椎關節已黏合,形成竹竿型的脊椎,在第1腰椎的椎體上,有一條細細的裂縫,是所謂的橫斷型脊椎骨折 (又稱Chance骨折)。臀部兩側發炎 蔓延胸、頸椎人類是直立的動物,一節一節的脊椎,是為了保障身體的柔軟度和碰撞時的緩衝,竹竿型的脊椎是僵直性脊椎炎造成的,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它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類似,患者體內會產生抗體來對抗自體的組織,並造成關節與結締組織的破壞。一開始是位於臀部兩側的關節開始發炎,隨之由腰椎往上蔓延到胸椎、頸椎,漸漸形成錐體垂直方向的骨刺,嚴重者整個黏合,形成竹子型脊椎,因此輕微的跌倒,就會造成橫斷型骨折,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世光表示,在骨科來說,這是非常難治療的骨折。發炎、骨質疏鬆、椎間板炎僵直性脊椎炎的臨床表現很多,在骨骼系統上主要是侵犯脊椎、肩、膝、足踝及髖關節,另外肌腱與骨頭連接處會出現發炎、骨質疏鬆、椎間板炎、關節固著等情形,在骨骼外的表現,則有眼睛虹膜炎、葡萄膜炎,心臟方面則有心瓣膜炎、心傳導系統障礙、大動脈瓣膜炎,另有肺上部間質性肺炎、脊髓馬尾部炎、全身性疲倦無力。多做伸展運動 不長時間彎腰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可鼓勵病人多做伸展脊椎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跳舞等,儘量避免後期進入竹竿型脊椎,注意背部保健,充分休息、睡硬床墊、熱敷、多深呼吸,避免長時間的彎腰動作,例如坐車、種田、從事園藝工作等,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需要定期就醫治療,不要等到像整個脊椎變成一根竹竿,要再來治療就來不及了。

登革熱疫情區 遊星馬注意防蚊

登革熱疫情區 遊星馬注意防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機場檢疫人員,7月24日晚間於桃園機場攔檢2名旅客,經檢驗確認感染登革熱,由於2名個案為自馬來西亞返國之同團旅客,研判為境外群聚感染事件,據國際疫情資料顯示,近期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及寮國等國登革熱疫情處高點,計劃前往當地旅遊、學術交流或經商,務必做好防蚊措施。發燒、肌肉痛 送驗後確認為陽性疾管署表示,該2名個案7月12日與另31名團員,前往馬來西亞參加生命教育課程,因課程安排曾於7月20日至23日到當地一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活動,24日晚間返國入境時因有發燒、肌肉痛及關節痛等症狀,被機場檢疫站攔檢,送驗後確認為登革熱陽性,衛生單位已展開相關防治作為,並將持續追蹤其他團員健康狀況。累計登革熱375例 去年度疫情延續今年截至7月27日本土登革熱病例累計375例,主要是去年度疫情延續之末端,另累計161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為多,東南亞地區一向為國人旅遊熱門地點,且我國目前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國際交流勢必更為頻繁。惟受到氣候暖化及全球化等因素影響,疫病傳播速度也跟著加快,為避免傳染病為國人帶來威脅,疾管署除密切監測國際疫情外,檢疫與防疫人員也將持續堅守崗位,以期第一時間發現疑似病例,及時阻絕疫病於境外,為民眾健康把關。著淺色長褲 塗防蚊劑 住紗窗房舍適逢暑假旅遊旺季,如規劃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居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房舍,返國入境時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 

我有脂肪肝嗎? BMI可簡單評估

我有脂肪肝嗎? BMI可簡單評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平日身體健康的37歲男性上班族,員工健康檢查時,被醫師告知有脂肪肝,求診後醫師表示,脂肪肝多半沒有什麼症狀,卻會慢慢走向肝病3部曲的病程:肝炎→肝硬化→肝癌,對心臟血管健康是一種警訊,不可不防範。肝包油 可透過超音波、切片診斷脂肪肝,俗稱「肝包油」,就是肝細胞內有脂肪堆積,身體一般不會有症狀反應,最方便的檢查方法,是透過腹部超音波以及病理切片來診斷確定,另外,當急慢性肝炎發作時,肝內也可能會有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常見原因 肥胖、酗酒、藥物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醫師許景盛表示,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原因,包括肥胖、酗酒、藥物、糖尿病等,當檢查出自己有脂肪肝時,就須持續追蹤肝功能的變化,並留意自己是否有其他糖尿病、血脂肪過高以及心臟血管疾病的因子,若脂肪肝合併B、C型肝炎,更需要做密切的追蹤與治療。脂肪肝比例增 3~4人有1人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飲食日漸西化的影響,國人脂肪肝的比例有增加,目前約3~4人中即有1人有脂肪肝,比例之高,足見其重要性,脂肪肝一般分為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述是過量飲酒引起之脂肪肝,後者則總稱為非酒精性之脂肪肝。BMI超過30 85%機率有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數與營養、肥胖、糖尿病及血脂肪過高有關,可由身體的BMI值簡單評估自己罹患脂肪肝的機率,BMI在25~30 的人,有50%機率有脂肪肝,BMI超過30%,則有85%的機率擁有脂肪肝,所以想要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可由BMI初步判斷。 體重減10% 肝功能恢復正常「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首先是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則是減重與運動,調整飲食、多運動,除去發生脂肪肝的原因,就能改善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體重減去10%,肝功能就可能恢復正常,且超音波下的脂肪肝可以有顯著的改善。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30%人有睡眠障礙問題,工時長、用腦過度、夜生活豐富、酗酒過量,睡不好導致偏頭痛、精神不濟都是常見的狀況,睡眠是人體的基本生理需求,睡眠期間也牽涉到很多身體系統,如呼吸道、精神及神經系統,許多器官也都在睡眠期間努力代謝工作。口服褪黑激素 頭暈、嗜睡副作用褪黑激素是腦內分泌的一種荷爾蒙,有協助睡眠的功能,天黑時開始分泌,分泌的高峰期約在凌晨2點到4點,褪黑激素在黑暗中才分泌的多,因此若有失眠問題,關燈睡覺更能夠協助精神放鬆,更早入睡,褪黑激素有口服藥劑,在睡前3小時服用效果最佳,市售的藥品多有頭暈,嗜睡、嘔吐的副作用。降低平均體溫、代謝 自然入睡長時間睡眠品質差恐引發精神方面疾病,短時間的睡不好也可能導致頭腦較遲鈍、免疫力下降、記憶力差等症狀,若有失眠問題可以將身體的手或腳伸出棉被外,試著降低平均體溫,讓大腦在低溫時,降低代謝率,調整到想睡覺的狀態,呼吸會越來越平順,自然就會入睡。服安眠藥 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佳如吃了1顆安眠藥仍睡不著,不可再吃第2顆,以免導致罹癌機率增加,服用安眠藥時間,以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最佳,過度服用可能會造成藥物成癮,產生藥物耐受性,造成長期增加藥量,卻越來越無效的情形。牛奶、香蕉、穴道按摩可助眠開業中醫師廖婉絨表示,可以服用牛奶、香蕉、優酪乳等幫助入眠,也可以藉由穴道按摩放鬆身體,另外,可以強迫起床時間,限制每日睡眠的時間,充足日晒也有幫助,如此一來,對於生理時鐘的調整也有很大的功效。

失眠苦 國人年吞3億安眠藥

失眠苦 國人年吞3億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食藥署統計我國每年安眠藥的使用量,發現103年國人服用約3億3900萬粒安眠藥,此數量足以舖滿一座雪山隧道的長度,其中又以佐沛眠 (Zolpidem)使用量為1億3千7百零9萬粒居首位。幻想、幻聽、躁鬱 睡眠品質差實證瞭解失眠病患的成因與鑑別診斷,可見慢性精神病患,長期多量使用安眠藥物的狀況是臨床上可以改善的,精神病患者常因幻覺、幻想、幻聽、躁鬱等症狀造成其睡眠品質不佳,醫院多會給予安眠藥來幫助睡眠,切記服藥時避免與酒精混合,否則會損傷腦部,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屬第4級藥品 需處方才可購買使用鎮靜安眠藥可以快速改善睡眠,但長期依賴容易忽略身體對安眠藥的耐受性,而對藥物產生生理、心理上依賴或成癮等問題,安眠藥屬第4級別管制藥品,需由醫師處方才可購買,目前已無法在藥局自行購買,民眾如有失眠症狀,應迅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開立安眠藥,若有安眠藥使用上疑慮,應詳細詢問醫師,不可自行增減用藥。咖啡、茶 亢奮利尿難入睡失眠可分為短暫性、短期性和慢期失眠,短暫性及短期性失眠可能是因工作壓力大、思緒紊亂導致,一般來說,慢期失眠的原因較難發現,若有失眠問題,應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或茶,咖啡因會使精神亢奮,且因利尿較難以入睡,若睡眠期反反覆覆,可以喝杯熱牛奶,讀本書,不強迫入睡,等到有睡意時再睡。 

體力、食慾差 翁生10公分肝腫瘤

體力、食慾差 翁生10公分肝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7歲的陳先生,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身體狀況一向良好,所以並未定期檢查肝臟,今年因為體力、食慾變差、體重下降,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肝腫瘤,電腦斷層影像發現巨大肝腫瘤超過10公分,佔據左右肝葉,併發腹水,於2家大型醫院就診後被告知是嚴重晚期肝癌,無法以手術或是栓塞的方式治療,只剩下半年的壽命。2次化療 腫瘤明顯縮小50%因腫瘤過大且侵犯大血管,無法接受手術或是栓塞治療,經醫師評估後,建議肝動脈化學灌注治療,治療之後,陳先生於治療期間仍可下床活動,連續施打5天之後,再施打栓塞藥物碘油加強治療效果。經過2次化療,3個月後的電腦斷層追蹤發現腫瘤明顯縮小(超過50%),剩下6公分左右,且剩餘的腫瘤內明顯壞死,臨床上腹水消失,病人的體力和食慾進步,成效顯著,陳先生心情穩定,生存意志大增。腫瘤>8公分 不適合手術切除接受肝動脈化療的病患,通常都是嚴重肝癌被其他治療方式排除在外的病況,包括腫瘤過大(>8公分)或肝癌侵犯大血管(如門靜脈或是肝靜脈)不適合手術切除患者,另外也可作為,針對懷疑侵犯血管的肝癌手術切除後的輔助化療。化療後17.5%腫瘤消失 存活期逾5年根據國內發表的大規模中晚期肝癌病患治療的長期經驗,使用肝動脈化療後有17.5%患者腫瘤完全消失,平均存活期達64個月,另外有35.1%患者腫瘤部分消失,平均存活20個月,治療有效率達52.6%,使用低劑量複方化療藥物,同時以碘油栓塞加強成效,降低化療毒性、提高化療成效。 

運動健身3原則 以防心臟危機

運動健身3原則 以防心臟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許多人在享受高熱量大餐後,會用激烈運動來消除自己的飲食罪惡感,殊不知過度的劇烈運動也存有風險,北市一名年近50歲朱先生,到健身中心自行使用跑步機快跑10公里,及重量訓練等極高強度運動後,感覺呼吸急促、胸悶及全身無力,當時未緊急就醫僅於家人陪同下返家休息,夜間情況加劇還來不及到醫院就在家中過世。全球總死亡人數3成 逾癌症死亡人數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指出,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佔全球總死亡人數3成,已超過因癌症、愛滋病及瘧疾的死亡人數,如不採取控制措施,估計到2030年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將攀升至每年2,300萬人。平日久坐 劇烈運動易有心肌梗塞風險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04年發表之文章指出,對於平日久坐且無規律運動習慣的中老年族群,劇烈運動有誘發心肌梗塞及心臟猝死的風險,反之,若能建立每周至少3次中等強度規律的運動習慣,則能大大降低心血管及全死因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運動健身3原則:1)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運動頻率優於運動強度,尤其是長時間久坐或過重的人,可從短時間的身體活動開始,包括走路、做健康操、有氧運動、慢跑、騎自行車等並漸漸增加活動時間、頻率及強度。2)維持每週五次(或至少3次)、每次30分鐘的身體活動/運動前後需有5~10分鐘的暖身及緩和伸展運動,由低強度的活動開始(心跳次數達最大心律的40~50%),每階段維持6~8周或視個人身體狀況延長,再漸次增加至中等強度(心跳次數達最大心律的50~70%)及高強度運動(心跳次數達最大心律的70~85%)。3)建立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疾病史都不一樣,應視個人狀況安排活動,切勿執行過度劇烈運動而造成身體傷害,有心臟血管疾病之民眾在執行運動計畫前,需要和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並避免閉氣用力的運動如:舉重、提重物。 

敏弱肌保養品怎麼選? 2成分千萬別用

敏弱肌保養品怎麼選? 2成分千萬別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空污問題嚴重,加上紫外線傷害,愈來愈多人是敏弱肌膚,用錯保養品恐換來起疹、紅癢等副作用,究竟敏弱肌該如何挑選保養品呢?醫師強調,敏弱肌患者保養應注重保濕及修復,並避免使用含酒精、香精成分的保養品。 皮膚厚度薄 非常脆弱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指出,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約2平方公尺,重量為3至4公斤,厚度僅0.5至4mm,非常脆弱,容易因外界刺激破壞天然保護屏障,導致肌膚提早老化、敏弱肌、免疫失衡,如酒渣性皮膚炎、乾癬、濕疹等皮膚問題。6大常見傷膚刺激曾德朋主任舉例,皮膚常見的外界刺激因素,包括空污、髒汙、紫外線、細胞凋零、過度皮脂分泌,以及不當保養,其中不當保養是民眾最容易犯錯,也最常忽視的問題。他強調,敏弱肌患者用錯保養品,容易引發起疹、紅癢等副作用;若沒有正確保養肌膚,敏弱肌膚問題恐怕會愈來愈嚴重。細胞因子啟動修復能力國內生技公司培養平均6個月大的無菌豬,促取出細胞因子(Cytokine),具有提升肌膚修復能力、重建受損皮膚屏障的功效。曾德朋主任表示,細胞因子是皮膚的一種訊息傳遞因子,當皮膚屏障受到破壞,即能啟動自然修復能力,達到減少發炎、加強修復的作用,有效改善敏弱肌、皮膚免疫問題。敏弱肌應注重保濕、修復曾德朋主任提醒,敏弱肌患者平常使用保養品,應注重保濕及修復,不要等到感覺皮膚乾燥才保濕,並避免使用含酒精、香精成分的保養品。另外,飲食少吃油炸或刺激性食物,作息正常、少熬夜、多喝水。(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捍「胃」健康 高危險群定期篩檢

捍「胃」健康 高危險群定期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多數早期胃癌症狀沒有症狀,不易被察覺,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定期篩檢,經由專科醫師診斷,及早做適當處置,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呼籲,今年開始進行性胃癌也有標靶治療的新選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風險高7倍有鑑於胃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偏低,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指出,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致病因子,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非感染者高出2~7倍,此外,胃癌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基因遺傳、抽菸、喝酒、胃切除和飲食習慣,由於大多數早期胃癌患者不會有症狀,因此不易被早期診斷。進行性胃癌存活率30% 轉移性僅10%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表示,有4成胃癌患者初次診斷即為進行性胃癌,進行性胃癌5年存活率約30%,而轉移性胃癌5年存活率更不到10%,相較於胃癌防治積極的日本及韓國,台灣胃癌存活率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應從加強篩檢提高存活率和積極治療2方面著手。日本推篩檢、給付治療 死亡率下降劉志銘指出,根據統計,台灣與歐美國家的胃癌病患中,大約只有10~20%為早期胃癌,而日本的胃癌病患中,有40~50%為早期胃癌,主要歸功於日本自1983年起進行的全國性胃癌篩檢計畫,自2013起,日本政府更進一步推動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給付慢性胃炎感染者的治療,因此日本胃癌死亡率持續下降。喜好高鹽、醃漬或煙燻 應提高警覺林肇堂理事長提醒,曾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胃癌前病變等高風險族群外,以及喜好高鹽、醃漬或煙燻燒烤食物、抽菸、喝酒的人,都應提高警覺,接受幽門桿菌篩檢與治療,有胃癌前病變者也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避免錯過黃金診斷和治療期,才是捍「胃」健康的重要關鍵。  

眼前一片黑 小心視網膜病變!

眼前一片黑 小心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多數的糖尿病患者,認為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與眼睛視力無關,更欠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導致失明的危機意識,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發生率很高,通常患者都是到了眼睛已經黑影,甚至看不到才就醫,尤其是糖尿病的好發族群為50歲以上的患者,認為已與糖尿病共存多年,血糖控制良好,早已遠離視網膜病變風險。躺著看電視、滑手機 致眼睛病變3C產品不離身、躺著看電視、滑手機,是許多人的通病,這些行為都有可能導致眼睛受到傷害,另外,血糖的控制不恰當,有可能導致糖尿病,而最直接的就是反映到視網膜的病變,其中視力減退為首要警惕的症狀。多數糖尿病患者在被確診為糖尿病前,身體早已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血管內皮細胞不斷地受到破壞,血液中的水分、脂肪不停的滲漏出血管外,造成視網膜受到影響,若還沒有感覺到出現視網膜病變的徵兆,只是還未發病而已。視力模糊、視野歪斜 應積極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林純如表示,糖尿病患者日常除了良好的控制血糖之外,平日應積極注意視網膜是否已產生病變,當視力嚴重模糊、視野中央線條歪斜扭曲、夜視力差,出現揮之不去的黑影,千萬不可等到視力惡化時才就醫,應提高警覺積極接受治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除了能改善症狀外,視力也可再進步,另外,也要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年補助一次的眼底檢查,可以多加利用,中老年糖尿病友為黃斑部水腫高危險群,長期追蹤眼睛的狀況,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掌握治療先機,降低失明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