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緊張、要吃好 搶救一線生機

不緊張、要吃好 搶救一線生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101年初婚者平均年齡新娘為29.5歲,比100年增加0.1歲, 104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2.2歲,較103年增加0.1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0歲,較103年增加0.1歲,10年來男性增加約0.9歲,女性增加2.7歲,隨著結婚年齡越來越上升,隨之而來的就是生育問題。卵子、精子成熟度不一 易致不孕卵子在女性出生時就已存在,精子卻是天天製造,因此卵子與精子的成熟程度不一,隨著女性年紀越大,卵巢功能下降,排卵功能受阻,可能會容易出現輸卵管阻塞或者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問題,女性對於孕育新生命的孕育占有很大的決定因素,因此女性也經常被歸咎於是不孕的主因。壓力大、性生活頻繁 精子數量不足然而,男性的精子不健康,或者壓力過大、飲食不正常、性生活次數太頻繁也可能會造成精子數量不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精蟲數量標準值,已將每c.c.液精蟲數2000萬隻調整為1500萬隻。子宮孕育下一代,子宮內膜要有適宜的厚度,才能夠提供胎兒穩固的成長,婦女能在舒適愉悅心情下受孕,不因情緒緊張或憂鬱或驚恐下導致受孕失敗,中醫調經及治療不孕症的重點在肝、腎,腎主生殖,主宰人體內的性荷爾蒙,而脾胃指的是腸胃系統。緊張不易受孕 影響受精卵著床因為營養都須靠脾胃吸收,才能使月經得以正常運行,最重要是靠肝氣舒發作用,研究證實,在長期壓力下,會使得生殖活化而抑制其甲狀腺與性腺功能導致不孕,門診觀察下緊張女性較不易受孕,壓力會影響受精卵著床。經期後補腎滋陰 排卵期補腎通絡利用中醫補腎調周期法結合卵巢週期性變化,用補腎為基礎療法,依月經週期不同階段採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在經期之後以補腎滋陰,促進卵泡發育,在排卵前期至排卵期以補腎通絡、活血化瘀以促進排卵,提高著床率,若能身心調合,飲食生活並重,改善子宮環境、打造子宮良好的受孕條件,可創造出無限的「生機」。 

日本腦炎高峰期 遠離鴿舍、養豬場

日本腦炎高峰期 遠離鴿舍、養豬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上週台中市、新竹縣及雲林縣,各新增該縣市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疫調顯示個案住家附近多有鴿舍及養豬場等高風險場所,今年累計14例確定病例,目前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流行區域包括中、南部縣市及花蓮縣,其他縣市出現零星個案。高峰期6~7月 30~59歲風險高台灣地區日本腦炎流行期通常出現在5~10月,高峰期多為6~7月,通常被叮咬的時間多為黎明和黃昏時段,感染日本腦炎的潛伏期為5~15天,這種症狀通常由蚊子叮咬而傳染給人類,感染年齡層以30~59歲風險最高,每年約有20~30名病例。噁心、食慾不振 死亡率達35%感染初期並無太明顯症狀,多為頭痛、發燒、噁心、食慾不振、腹瀉、四隻無力等情形,死亡率達35%,常發生在夏季,多被認為是中暑而延誤治療,住家附近若鄰近豬舍或水田、池塘或灌溉渠道等區域,應避免於黎明及黃昏時靠近,若因工作無法避免,務必著長袖,並使用防蚊藥劑,避免受到叮咬而感染日本腦炎。疫苗保護10年 30歲應再次接種感染日本腦炎恐遺留嚴重的精神性或神經性後遺症,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黃立民表示,現行日本腦炎疫苗自出生後可自費接種,共施打4劑,若尚未完成適齡兒童疫苗施打應盡快實施,目前感染年齡多為中年,疫苗保護力最長10年,建議應於30歲以上再次接種以預防。出外著長袖 噴防蚊藥劑易積水容器倒置晾乾、定期清洗,出外著淺色長袖、噴防蚊藥劑,防蚊及疫苗雙管齊下,不僅可以有效遠離日本腦炎的發生,也能夠對抗登革熱,目前日本腦炎疫苗全年皆可接種,除了保障自身安全,也能有效控制疫情。

術前治療 乳癌腫瘤可縮8倍

術前治療 乳癌腫瘤可縮8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發生率已高達69.1%,與2004年乳癌發生率相比(48.5%),10年來已成長約4成,其中又以早期乳癌比例佔超過8成,近10年的乳癌患者年齡分布在55歲左右,年輕化情形提高,45歲以下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成長近2成,越多女性年紀輕輕就罹患乳癌。乳癌家族史、逾45歲 屬高危險群雖然乳癌的致病原因至今仍無法明確界定,但可初步歸納出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具有乳癌家族史、年齡大於45歲以上、35歲以上生第1胎的婦女等等,以及高熱量飲食。保留乳房+放療 5年復發率低2成罹患乳癌和切除乳房兩者間不能畫上絕對的等號,雖然外科手術是乳癌最基本的治療,然而乳房全切除術與乳保留手術加上放療,2者的5年局部復發率,並無統計上的明顯差異,且乳房保留手術加上放療,還比乳房全切除術低了2成左右的5年局部復發率。罹患乳癌不代表改變胸部外觀,且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並不會因此降低了預後效果及安全性,張源清強調,手術治療可說是乳癌最基本的治療,患者不論型別,皆須經由手術切除腫瘤組織,進行腋下淋巴結廓清術等外科手術治療。搭配標靶藥物 腫瘤可縮8倍早期乳癌是先手術切除,再用藥治療,近來新興的「術前輔助治療」,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替換治療順序,術前先用藥,再手術,不僅可藉由腫瘤對藥物反應的好壞,判斷該治療方式對於患者是否有效,給予醫師用藥選擇上的依據,預知效果。術前輔助治療適合所有類型的乳癌患者,經醫師判斷有需要,都可以進行術前輔助治療,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成效特別顯著,以HER-2陽性患者為例,選擇術前輔助化學搭配標靶藥物治療,成效良好,可使腫瘤於開刀前縮小8 倍,乳房保留手術成功。 

忽略小傷 少年右肩腫成惡性瘤

忽略小傷 少年右肩腫成惡性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個就讀國中的少年,因車禍右肩受傷,起初以為只是簡單的筋骨傷,但傷勢日漸嚴重,右肩不斷腫大,有疼痛感,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然罹患惡性骨肉瘤,而且已經深入骨頭和肌肉組織。誤認生長痛 錯失黃金治療期骨肉瘤,一般民眾較少聽到,對此疾病會感到陌生,衛福部南投醫院小兒血腫科醫師王富民表示,惡性骨肉瘤佔兒童骨癌的一半,是最常見的兒童骨癌,且骨肉瘤導致的疼痛常被家長誤以為是生長痛而忽略,錯失了黃金治療時機。發生率佔5% 易發病於14歲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惡性骨肉瘤的發生率在兒童癌症中約佔5%,平均最易發病年齡為14歲,惡性骨肉瘤可能會出現在任何有骨骼的身體部位,骨癌是一種由骨骼系統長出的惡性腫瘤。病理性骨折 運動功能障礙骨癌有不同的種類,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骨癌為骨肉瘤,它會侵犯鄰近的組織及器官,也可能會轉移至遠處的其他器官,如肺臟,目前骨癌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而骨癌常見的症狀包括:1)     持續性的局部疼痛。2)     局部出現迅速生長的惡性腫塊。3)     發生病理性骨折(運動或工作時,輕微受力時便會導致骨折)。4)     運動功能障礙,甚至無法走路或爬樓梯。5)     其他症狀,例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或腰酸背痛等。保持肢體完整 減少截肢可能目前惡性骨肉瘤的治療目標,不但要治癒病童的疾病,使其存活下來,而且還需盡量保持病童肢體及外觀的完整,盡量減少截肢可能,治療方式大概可分成根除性外科切除術加上化學治療,以及新式輔助化學治療2種,但王富民醫師強調,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骨癌並非只有截肢一途。                            

炸雞配奶茶又熬夜 女罹乳癌2期

炸雞配奶茶又熬夜 女罹乳癌2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梁小姐洗澡時,發現胸部有硬塊,前往醫院檢查,經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胸部有顆3.5~4公分的腫瘤,腋下也有一小顆腫瘤,且經超音波發現腋下淋巴結已發生轉移,進一步檢查後,被確診是HER-2陽性第2期乳癌。腫瘤3.5~4公分 乒乓球大小梁小姐是含糖飲料愛好者,最愛鹹酥雞搭配鮮奶茶,再加上處在高壓工作環境,每天忙到凌晨才就寢,長期下來免疫力下降,發現腫瘤時,大約3.5~4公分大,就像乒乓球大小,在術前治療後縮小8倍,變成0.5公分大,才手術切除腫瘤,成功保住乳房,術後除了小傷疤,外型上並沒有明顯差異。每46.6分1人罹癌 年近萬名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郭祐睿指出,每46.6分鐘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年約有近萬名患者罹患乳癌,HER-2陽性乳癌,是一種特殊乳癌,具有高復發風險及疾病惡化快速等特性,復發風險較一般乳癌高3倍。飲食不正常、吸菸 男恐患乳癌乳癌病例人數增高,趨向年輕化,近年病例好發年齡多在30~35歲,可能原因為環境影響荷爾蒙,少運動、初經早、工作壓力大等,另外,男性因飲食不正常,吸菸等因素,也有可能罹患乳癌,因此若懷疑罹患乳癌,注意並非往婦產科報到,而應迅速至內科門診詢問治療。不吃宵夜、甜食 定期乳房攝影乳癌具有遺傳性,若父母具有乳癌基因,則子女獲得乳癌機率達87%以上,乳癌患者應改變生活及注重良好飲食習慣,不吃宵夜、不吃甜食、油炸食物,培養運動習慣,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治癒的成功率可達90%。

逾40歲 試管嬰兒活產率剩5%

逾40歲 試管嬰兒活產率剩5%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女性在職場工作和家事繁鎖壓力,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影響,加上環境污染源過多,使得不孕問題增多,晚婚、卵巢功能減退造成不孕婦女漸多,現在平均每7對就有1對不孕夫婦,雖然中西醫對不孕症治療各有其獨特療法,若能配合得宜,找出病因選對方法,定能提高不孕症的孕育機會。每周規律性生活 1年未孕稱不孕不孕症即是夫妻共同居住且有規律的性生活(約每周2至3次),1年內未避孕仍未受孕者可以稱為「不孕」,不孕症可分為器質性不孕和功能性不孕2種,器質性不孕,包括身體器官的異常或病變導致不孕,而功能性不孕則是指無確切原因的不孕症。輸卵管阻塞 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是器質性不孕可能病症包括,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沾粘,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症等等,而功能性的不孕症通常找不出原因,可能是求子心切壓力過大,或者身體過寒導致,目前器質性不孕仍是以西醫治療為首選,加上中醫體質調理為輔,功能性不孕則是以中醫治療為主。年20萬新生兒 試管兒佔2~3%由於各種儀器與檢查技術的進展,對於不孕症成因有不少明確的診斷,另外,試管嬰兒的發展也帶給不孕夫妻生子的希望,根據統計,每年20萬的新生兒中,試管嬰兒約佔2~3%,隨著年齡越大卵巢功能逐漸下降,40歲前做試管嬰兒的活產率約9~35%,40歲以上則降至5~10%。保持身心愉悅 配合醫師按部就班除了年齡因素影響,生活壓力大也是常見阻礙生子的關鍵,過度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內分泌系統,長期心情緊張或低落,很有可能導致賀爾蒙分泌不完全,而難以受孕,開業醫師潘咸安建議,不孕症患者應盡量保持身心愉悅,配合醫師按部就班,適時進行諮詢,積極接受治療。 

潛伏結核新處方 年減220人發病

潛伏結核新處方 年減220人發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自今年3月1日起推動「潛伏結核全都治」,並於4月1日起提供「速克伏」處方以來,截至6月30日已提供超過17,000人次潛伏結核感染檢驗服務,1,686人因檢驗陽性接受治療,其中639人使用速克伏處方,33人已完成治療,疾管署預定自8月1日起由原先提供該處方的77家醫院擴大為118家醫療院所。預估2,200人使用 治療人數達38%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自提供結核感染短程治療處方速克伏以來,全國使用處方的人數已佔總治療人數的38%,在上述77家醫院使用「速克伏」的比率更達到61%,超越傳統9個月療程處方(isoniazid),使用人數穩定成長,預估全年有2,200人使用速克伏,減少220人發病。首位接受速克伏治療者為一名54歲女士,其診斷為潛伏結核感染時正值農忙,家中人手不足又要照顧生病的家人,原本拒絕接受9個月isoniazid處方治療,經醫師評估下使用速克伏,服藥初期感覺較易疲倦,但在醫師及衛生所都治團隊的照護下,已在6月中順利完成療程,防止後續發病。頭暈、無力、疲倦 不影響作息潛伏結核感染治療使用9個月isoniazid處方,常造成潛伏結核感染者因不耐治療期太長而中斷治療,因此引進新治療處方速克伏,藉減少服藥次數及療程,提升治療意願,少數治療者使用速克伏可能會出現頭暈、無力、疲倦等輕微預期副作用,但不影響正常作息,共12個劑量約3個月的時間即可完成療程。潛伏結核感染者終其一生有10%的機會進展為結核病,尤其在接觸後的第1年內或免疫力不佳時發病風險最高,為保護親屬並維護個人健康,請配合衛生單位及醫師的醫療建議,完成必要的檢查與治療。 

夏天高溫血壓也高? 專家:2主因引發!

夏天高溫血壓也高? 專家:2主因引發!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大暑剛過,炎熱的夏季氣溫屢創新高,熱到爆的戶外,讓你想趕快到室內吹冷氣消暑嗎?小心!室內外溫度差異大,頻繁進出冷氣房容易讓血管急速收縮,血壓升高,也會增加中風危機。余朱青營養師說,夏天易使血壓升高的原因有二,1)氣溫太熱容易造成水份流失,使血管黏稠度增加,而引發血壓上升。2)從高溫戶外進入到低溫冷氣房時,血管突然急速冷縮,導致血壓上升的情況。許多高血壓患者認為只有冬季需要控制血壓,其實夏季也同樣重要。進出冷氣房可加薄外套 平時應有良好作息控血壓營養師建議,高血壓患者在進出冷氣房時,因室內溫度較低,可加件薄外套;當從冷氣房離開前,可以先關掉冷氣,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上升再離開。另外,冷氣溫度控制26至28℃並適時補充水分,有助維持血壓穩定。一般人正常血壓值應不超過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通常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跟著老化,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成正比;但近年來卻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先前就有新聞指出,不到40歲的青壯年,因嗜吃油炸、高熱量食物,加上生活作息常熬夜、無規律運動習慣,提早罹患高血壓。高血壓沒有明顯前兆,因此多數患者在初期常不自覺,但若有家族病史,每天早晚應各量1次血壓並記錄,必要時應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另外,生活作息的調整也很重要,建議飲食避免高油脂、高鈉的攝取、控制體重、戒菸及適度運動來維持血壓的平衡。杜仲輔助降血壓  市售飲品挑有認證最近網路上有些議題在討論杜仲茶有助降低血壓,營養師解釋,杜仲是屬於杜仲科植物的乾燥樹皮,將杜仲的皮撕開會看見許多膠質。它含有杜仲膠、生物鹼、配醣體、維生素及礦物質,用來輔助降血壓有其功效,而以中醫觀點來看,杜仲常被中醫用於降壓、補肝腎、增強筋骨、安胎等方面。由於市面上的藥材品質參差不齊,有些忙碌上班族會選購現成的杜仲飲品來保養身體,營養師提醒大家,選購市售的茶飲建議要挑選有透明化檢驗資料供消費者查看,比如農藥、重金屬、西藥、防腐劑等檢驗,再者,挑選SGS及FDA双認證廠牌也多一份保障!

乳酸菌是有益菌 促進調整免疫力

乳酸菌是有益菌 促進調整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補充乳酸菌好處多多!根據研究顯示,乳酸菌可以整腸,使排便順暢,並且能調整免疫力,營養師指出,很多食物都有乳酸菌,例如優酪乳、優格、泡菜、味噌與臭豆腐等都有乳酸菌,平常可以攝取這些食物,來促進腸道健康。 腸道是第二大腦腸道有所謂第二大腦之稱,科學研究並發現,腸道中的細菌會影響著身體健康,甚至是會影響著情緒和行為;有很多疾病例如過敏、肥胖、糖尿病等都與腸道菌相有很大的關係,都是因為腸道中的好菌出問題,以致腸道中有過多的有害菌所造成。 乳酸菌是一種益生菌所以,要如何使腸道有好菌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周千欽表示,想要使腸道有好菌,可以多攝取益生菌,可以改善過敏,並能調整體質,改善免疫力;而乳酸菌是一種益生菌,乳酸菌可以和腸內有害菌競爭養分,進而在搶奪生存空間時,產生抗菌物質,並能達到整腸效果。 優酪乳+優格+泡菜+味噌+臭豆腐含乳酸菌 但食用仍應注意周千欽營養師指出,想要吃到乳酸菌,可從平常食物例如優酪乳與優格中攝取,泡菜與味噌中也有乳酸菌。而在吃優酪乳或優格時,注意不要含糖,以免攝取過多糖分;而泡菜與味噌則是要小心鹽分,高血壓病人少吃;至於臭豆腐也有乳酸菌,但若是用油炸,對健康就較不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常吃菜尾?大腸癌悄悄上身

常吃菜尾?大腸癌悄悄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大腸癌友調查發現,近8成大腸癌患者罹癌前有「驚腸4作息」,包括:飲食、工作、睡眠與排便習慣等面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近年國際研究發現不正常作息影響腸胃菌相確實與大腸癌有關聯,希望藉此機會調查國內癌友,進一步分析不正常作息與大腸癌間的關係,提醒全民重視生活作息,全面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近8成腸癌患者 罹癌前有「驚腸4作息」此次以問卷調查方式,向108位大腸癌友針對其罹癌前的生活作息進行調查,發現「驚腸4作息」問題,分別為:1)餐不定食/有79.6%癌友表示,癌前飲食習慣中,有著經常吃宵夜、用餐時間不固定、跳過一餐不吃,或者用餐過量的飲食特徵。2)睡眠不足/有65.7%的癌友表示,在發現癌症前,一周會有三天以上熬夜、睡眠時間不固定或超過30分鐘入睡的問題。睡眠品質差易使身體免疫力下降,腸胃健康也會連帶受到影響。3)過勞工時/有43.8%表示罹患大腸癌前的職業需要經常加班,且其中有52.2%的癌友表示平均加班時數達3小時以上,為腸胃埋下隱憂。4)排便不順/近4成癌友二至三天甚至六天以上排一次便,而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1評估,有55.7%癌友發現癌症前出現便秘或常有腹瀉的情況。作息不正常、愛吃油炸、收菜尾作息不正常、體內菌相差用餐不定時、愛吃油炸、喜吃肉、收菜尾,是調查中發現的日常飲食特徵,在用餐不定時的癌友中,有45.8%的癌友表示發現罹癌之前早餐的用餐時間不固定,其次則是晚餐的39%,甚至有將近一半用餐時間不固定的癌友會跳過早餐不吃,而跳過中餐不吃的情況也高達30.4%。有48.1%大腸癌癌友表示罹癌前常吃油炸、燒烤等較油膩的食物,53.3%的大腸癌友表示罹癌前肉類攝取要比蔬菜多,值得注意的是,有73.1%的大腸癌友表示在發現罹癌前,一周內有2次以上反覆加熱菜尾(剩菜剩飯)食用的習慣,而表示四次以上的則有3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