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腎」利口訣:3多3少 4不1沒有

「腎」利口訣:3多3少 4不1沒有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主掌六大功能,包含調節水分、調節電解質平衡、調節酸鹼平衡、移除代謝廢物與排除外來化學物質、調節血壓,及製造和分泌荷爾蒙,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醫師莊宗芳表示,長期、慢性的腎臟功能損害,會形成慢性腎臟病,患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痛風、65歲以上老年人、長期服用妨害腎功能的藥物(止痛藥及偏方等)、抽菸,以及肥胖者容易罹患慢性腎臟病。飲食生活的調整 須有恆心毅力維持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醫師葉哲廷表示,腎臟的保健說起來簡單,但也困難,困難的部分在於許多飲食和生活型態的調整,必須有恆心毅力來維持,大致來說可以「3多、3少、4不、1沒有」的口訣來保養腎臟:●    3多/是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前提是沒有水腫)。●    3少/是少鹽、少油、少糖。●    4不/是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    1沒有/是沒有鮪魚肚,也就是控制體重不要過胖。限制份量 控制肉、蛋類攝取量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因為體內的尿毒素代謝較差,有時會感覺體力不好,這個時候需要有適當的營養來維持體力。但是,不當的控制飲食,可能會造成體重快速流失,並且會加重腎臟的負荷,蔡秀雯營養師表示,由於腎臟病有不同分期,在飲食上,要注意的事項也不同,除了應要盡量避免高鹽飲食之外,充足的熱量以維持理想體重。並且應該避免含低生理價的蛋白質食物,例如:紅豆、綠豆等食物要限制份量,並控制肉、蛋類的攝取份量,如果有水腫,除了特別限鹽之外,也要控制水分攝取,若有血鉀高的問題,才需要限制含鉀食物的攝取,例如香蕉柳丁柑橘等食物。

糖尿病患怎麼吃? 掌握技巧不忌口

糖尿病患怎麼吃? 掌握技巧不忌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不少子女擔心父母的血糖失控會影響健康,臺中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徐盛邦指出,其實,只要在小地方著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吃蛋糕、上餐廳, 但不少糖尿病患或家屬,基於健康嚴格把關,節制再節制,徐盛邦醫師說,控制糖尿病,對病人來講很辛苦又惱人,家屬多規勸偶爾小鼓勵,會控制得更開心。 裹粉油炸或勾芡 易使血糖飆高要限制糖尿病人的飲食,換了是誰心情都不會好,不如在小地方著手,首先要建立的用餐正確觀念是蛋白質對血糖影響並不大,有些病患感覺吃完魚類、肉類後,血糖變高,癥結不在食物而是烹調,裹粉油炸或是加太白粉勾芡的做法,都是造成血糖飆高的原因,建議選擇調味料愈簡單的烹調方式愈好,這類的飲食方法比較可以維持血糖穩定度,如有蔬菜、水果沙拉,簡單調味吃比加醬好。 甜點注意成份 無糖、低脂肪較好其次是甜點蛋糕,使用人工或天然合成的甘味劑取代甜份的無糖蛋糕,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負擔不那麼大,不過,坊間有些標榜無糖或低糖的蛋糕,脂肪的量上升很多,購買時要特別留意成份,如果單寫無糖就要看是不是脂肪相對高,最好是無糖、低脂肪,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蛋糕,只是一片重量110克的蛋糕,就有30到50克的醣份,等於吃一塊蛋糕,就要少吃半碗飯,如此進行醣份代換後,血糖仍可以穩定。 很多人擔心阿斯巴甜、糖精對人體負擔,徐盛邦醫師表示,所謂「無糖」,是指無人類好吸收的糖份,如人工甘味劑,美國的建議是每人每公斤吃50毫克的阿斯巴甜以上才會有害人體,相當於一天喝20瓶健怡可樂,偶爾吃人工代糖食物,人體不太吸收,影響脂肪的狀況不明顯,且血糖也會相對穩定。

粉刺擠不完! 禍根原是扁平疣

粉刺擠不完! 禍根原是扁平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23歲女性,臉上經常出現一顆一顆的凸起物,自以為是粉刺或青春痘,就忍不住要把粉刺挑掉,痘痘擠出來,但常常不明的凸起物越擠越多,且感覺擠不出什麼膿,就醫檢查發現,那些一顆一顆的凸起物不是粉刺也不是青春痘,是「扁平疣」在作怪。突起成圓頂狀 具傳染性開業醫師鄭惠文指出,扁平疣是顆粒狀的扁平丘疹,呈圓或不規則形,略突起而形成圓頂狀,邊界清楚,顏色可能為淺褐、粉紅或正常膚色,多是人類乳突狀病毒第二/三/十型所引起的皮膚感染,具傳染性,若沒適當處理,可能感染範圍會擴散。主要由人傳人 潛伏期約1~20個月鄭惠文醫師提到,病毒疣主要是經由人傳人,或者是經由一些物體的傳遞而感染,例如地板、毛巾、把手、滑鼠…等,因此很有機會傳染給經常接觸的人,倘家中有免疫能力較弱的小孩,或老人應當特別留意,且潛伏期約1~20個月,在感染後不一定會立即見到疣的出現。當經由臨床及切片確認是扁平疣,治療方式主要原則目前有兩大方向,一者為破壞去除方式,依年齡、生長範圍,會有外用藥、電燒、雷射或液態氮等方式,外用藥治療時間較長,需要多次的門診;長在臉部等需特別注意美觀的部位,可使用燒灼藥水或汽化雷射將疣的組織除去,位於手、腳或面積較大的疣,則可考慮液態氮冷凍治療。傷口避免摳抓 以免擴散在治療後,要注意傷口避免摳抓,以免擴散,有些潛在的扁平疣,容易治療後又發生,所以常有反覆發作的感覺,治療後會有暫時色素沉澱的情況,約3~6個月後會逐漸淡化,最後,鄭惠文醫師提醒,扁平疣有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後慢慢的自行消失,外觀常被誤以為是粉刺、青春痘而忽略,但扁平疣本身具有傳染性,所以最好還是加以鑑別治療,別自行擠壓,以免造成扁平疣的擴散,或是留下疤痕。

拒3C當保母 讓孩子好「視」多

拒3C當保母 讓孩子好「視」多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104年結合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於社區及幼托園所進行滿4歲及滿5歲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E字或C字表)服務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視力不良率(包括斜弱視、近視、散光、不等視及其他)約11%,另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104學年度學童視力不良率至國小1年級已升至26.1%,國小6年級達63.9%,國中一年級更高達69%。暑假將近,如果孩子經常宅在家中,加上參加才藝課程或安親班,預期看電視、電腦、電玩、平版手機及才藝課程等,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活動將大幅增加,為避免孩子在漫長暑假過後,罹患近視或讓近視度數惡化,家長應多為孩子規劃暑假的室外活動,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戶外活動 讓孩子看見美麗新「視」界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抑制眼軸伸長,對視力有保護作用,可減緩近視的發生及度數惡化,國民健康署於102年至103年進行研究顯示,兒童1周近距離用眼的才藝課程,或練習時間超過4小時、1周使用電腦電玩平版時間超過4小時,及1週看電視或電視遊樂器時間超過12小時等用眼習慣,都是近視危險因子,而每週至少11小時的室外活動,則是避免近視發生與惡化的有效方法。 

衛福部中藥圖鑑 教你聰明挑

衛福部中藥圖鑑 教你聰明挑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為增進中藥材真偽、優劣之辨識能力,建立正確且快速的鑑別方法,確保中藥用藥安全,衛生福利部特別出版「臺灣市售易混淆中藥圖鑑」一書,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張永勳教授,及弘光科技大學何玉鈴副教授編撰,其中藥材及中藥植物原形態圖片,由執行團隊親赴各大藥材集散地、藥園及藥材栽培基地考察所拍攝,共整理收錄124組易混淆藥材品項,並記載正品與混淆品之植物或動物形態及性狀,提供辨認使用。藥易受產地、貯存條件影響 品質差異大傳統中醫藥為我國具優良文化特色之健康服務模式之一,中藥自古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即使在西藥盛行的現代,中藥在國人疾病治療、免疫提升、健康維護及生技研究與應用等各方面,均占有一定之重要性,由於中藥藥材取自動物、植物及礦物等天然物,易受產地、栽種、採收時期及貯存條件影響,致使藥材的品質差異大。化學鑑定 澄清品名制定鑑別標誌「臺灣市售易混淆中藥圖鑑」針對市售藥材外觀相近、同名異物、同物異名、非藥用部位過多、添加增重粉、燻硫磺及有效成分被提取等情形,運用性狀鑑別、組織鏡檢及化學鑑定方法,澄清品名,制定鑑別標誌,務求正確明晰,互不混淆。為加強中藥從業人員知能,衛福部將於7月至8月間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舉辦「中藥販賣業人員中藥材辨識研習會」及「中藥製造廠人員易混淆中藥材辨識研習會」共7場實體辨識課程,歡迎中藥從業人員報名參加。此外,也編製「易混淆藥材辨識」、「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概論」、「中醫臨床簡介」、「中藥臨床應用」及「中藥炮製應用」等6門中醫藥數位學習課程,提供多元學習認識中醫藥之平台,可至全民e學堂(http://public.nacs.gov.tw)或文官e學苑(http://ecollege.nacs.gov.tw)「中醫藥好好玩」專區免費上網學習。

運動傷害前3名 膝蓋+腳踝+手肘

運動傷害前3名 膝蓋+腳踝+手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最近路跑很流行,球類運動更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然而,如果沒有做好暖身,收操也沒做,又一直長時間的樂在其中,就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運動有益健康,但是運動傷害也很容易發生,輕者疼痛,重則很可能就會無法行動,而且運動傷害還有好發部位,最常見的就是膝蓋、腳踝與手肘,特別容易受傷。跑步易使髂脛束肌肉群受傷跑步最易使膝蓋與大腿部位受傷;新高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瑞濱指出,不習慣長跑者,大腿旁邊的髂脛束肌肉群會太緊,因而會使得大腿在過度彎曲伸展磨擦之下,大腿膝蓋旁邊會發炎,膝蓋外側的髂脛束肌肉群就會疼痛;此外,長跑也易出現腳踝以及足底受傷。跑步與球類最常受傷求診門診中,因為運動傷害來做治療的以跑步與球類最多;物理治療師吳瑞濱表示,就跑步而言,以膝蓋與大腿部位較常見,球類運動則是打高爾夫球與網球常有運動傷害,常見部位則是手部傷害較多。運動前應做足暖身操對於喜歡跑步運動者,吳瑞濱物理治療師建議,平常就要做拉筋運動,至於在跑步前,暖身運動要做足夠,應該要做十至二十分的暖身操,而且收操運動也要做五至十分鐘,不要只稍微暖身就跑。運動一直重覆動作易受傷至於球類運動則是因為一直做擊發動作,因而產生運動傷害;很多人是在高爾夫練習場,一直重覆做同樣的動作,手部就容易出現運動傷害,也有人是在網球練習場做反拍的動作而發生運動傷害,以及腳步的動作,也容易有腳踝扭傷。休閒運動量力而為吳瑞濱物理治療師強調,職業運動選手都一定會有運動傷害,一般人以運動為休閒,想要避免產生運動傷害,運動前的暖身要做足,太難的動作不要做,運動不要太勉強,太困難的球不要打;因為重覆性的動作一定會有運動傷害,所以打球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就好,不要打太久。

吃重鹹嗎? 小心吃出一身病

吃重鹹嗎? 小心吃出一身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近年來威脅國人健康的幾項重大疾病,如: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等,這些疾病與國人飲食習慣鹽分攝取過量有相當大的關係,國際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每日鹽分攝取量是5克,台灣衛生福利部是6克(鈉2400毫克),而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鹽份攝取則是要更嚴格,每日須小於5克。國人每日攝取量高達15g 建議量的2倍以上根據調查,台灣人每日攝取量經常高達15g,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比起日本平均11g更是高出許多,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說,目前台灣人的過量鹽攝取來自兩大因素:一是外食,另一個因素則是各類食物加工製品(如:零食、醃製品),這些鹽分用量通常是自家烹煮的四、五倍以上,此外,還有一項常被大家忽視的,就是醬油中的含鹽(鈉)量,鄭玠豪醫師表示,鹽份攝取過量可能招致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血中存在過多的鹽分,會造成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使得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高壓狀態將會造成動脈硬化,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產生。●    慢性腎臟病、尿路結石、骨質疏鬆症/鹽分的排出是腎臟主要工作,而長期過多的鹽分,會造成腎臟過度負擔,腎臟功能逐漸低下,甚至需要洗腎,另外,在腎臟排除鹽分(鈉)的過程中,鈣離子也一同隨之排出,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率,而過量的鈣離子排泄,會使得骨中鈣離子大量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    胃癌/每日攝取超過10g以上的鹽,會使胃黏膜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會造成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4倍。「鈉」的量乘以2.54 即食品鹽含量平日可注意食品的鈉含量,並換算一下自己平均一天的鹽攝取量,在食品包裝上會有營養成分標示,大多都是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的量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中的鹽含量,只要能在生活中逐步養成習慣,一般人可以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改善高血壓狀況,防止動脈硬化的進一步惡化,和減少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發生的危險性。

又麻又痛!當心滑鼠手已報到

又麻又痛!當心滑鼠手已報到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進入3C時代後,罹患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人數大增,其實,從門診案例來看,不只是電腦重度使用者會患上此病,其他重覆性腕部活動的工作者也易罹患,如早餐業者、農夫、家庭主婦等,導致手腕又麻又痛,尤其晚上時常麻到影響睡眠,甚至騎機車只要一催油門,就麻到催不動,影響行車安全,不得不慎!重度使用腕部 使腕隧道空腔口徑變小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連宮瑩表示,正中神經(median nerve)由手腕穿過由腕骨及韌帶組成的腕隧道,到手掌支配大姆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一半的感覺,也支配大姆指屈曲、外展等相關肌肉的收縮,腕隧道症候群的成因,是正中神經在通過腕隧道時,受到壓迫而產生的疾患,也就是說,重度重覆使用腕部者,易使腕隧道空腔口徑變小,擠壓到正中神經,產生手掌麻木和抽痛的症狀,若病變到中後期,支配大姆指外展的魚際肌肌群就會萎縮,而影響到姆指屈曲和外展的動作。 早餐業者、家庭主婦 都是高危險群 連宮瑩醫師指出,很多人以為他不是電腦族群就不會患上「滑鼠手」,這是錯誤觀念,其實,只要重度重覆使用手腕就可能患上此病,早餐業者就是因一再使用手腕煎蛋餅,患上腕隧道症候群,其他還有採果或採茶、除草的農夫、木匠、裝配員,手腕也一再使用,家庭主婦也常使用手腕擦地板、切菜,都是高危險群。 年輕化趨勢 女性患者多於男性腕隧道症候群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女性患者又多於男性,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懷孕的婦女、糖尿病患者、洗腎患者、肥胖或代謝功能異常者、類風溼性關節炎、創傷或腫瘤患者,連宮瑩醫師表示,重覆性腕部的工作者,一定要讓腕部適時休息,藥物治療大部分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或緩和神經性疼痛藥物,局部注射類固醇也有很好的症狀緩和效果,也可使用副木來固定手腕,減少腕部的活動,降低局部發炎反應。重要的是,一有痛麻的症狀就要馬上就醫。

「R.I.C.E.」4招 制伏網球腿

「R.I.C.E.」4招 制伏網球腿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40歲陳先生日前打網球時,猛然趨前救球,導致左小腿瞬時劇痛無比,無法站立及行走,隔天緊急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網球腿」,除了開立口服藥治療外,並同時安排復健治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醫師賴彥廷表示,「網球腿」係指「小腿後側肌肉撕裂傷」,經常發生於小腿後側肌肉被拉長時,也就是呈現膝蓋打直、腳踝背屈的姿勢;最常受傷的位置,則是在小腿肌肉與肌腱的交界處,醫師觸診可以發現病患大多有壓痛點。「網球腿」好發於40歲到60歲「網球腿」好發於40歲到60歲的人們,多半是在從事球類運動或跳躍活動時發生的運動傷害,例如:網球、籃球、排球等等,賴彥廷醫師建議民眾在發現自己疑似發生了此種急性運動拉傷的同時,一定要馬上遵照運動傷害的「R.I.C.E.」處理原則來做:●    R(Rest)休息/停止運動馬上休息,減少患部疼痛、出血或腫脹,防止傷勢惡化。●    I(Icing)冰敷/適度冰敷患部使周圍血管收縮,減少傷處的腫脹、疼痛及痙攣,一般建議是受傷後72小時內,每隔2小時冰敷20分鐘。●    C(Compression)加壓/局部適度壓迫患處。●    E(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肢,減少血液循環至受傷部位,避免腫脹。可使用拐杖 減少患肢承重和限制活動賴彥廷醫師說,「網球腿」的治療除了使用藥物控制疼痛之外,建議患者可以使用拐杖減少患肢承重和限制活動,使用拐杖的時間,會因為病患受傷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增減,一般是使用到正常走路不會疼痛為止。此外,罹患「網球腿」的民眾,也需進一步至復健科接受復健治療,由復健科醫師視病況提供冷(熱)療或電療處置,提供副木固定腳踝背屈角度;適時加入適度肌肉伸展或強化的課程等等,以達到病患最佳的預後。

注意!傾盆大雨後 感染病數暴增

注意!傾盆大雨後 感染病數暴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夏天炎熱又多雨的環境中,是許多致病原孳生的溫床,尤其是下大雨之後,容易有類鼻疽或是鉤端螺旋體等疾病的感染,類鼻疽之致病菌為類鼻疽桿菌,通常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若是遇到下大雨,這類細菌會被沖刷到土壤表層或是汙水中,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就容易被感染。咳嗽、喘現象 常被以為是感冒類鼻疽大部分症狀並不明顯,大部分會有發燒的情形,另外看不同感染部位,而可能有咳嗽、喘、局部淋巴腫大或是傷口化膿的現象,而常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至於,鉤端螺旋體則是容易存在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野生和家畜動物,如鼠類、狗、牛、豬等,人類通常是接觸到受感染動物污染之水源(例:河流、湖水等),尤其是在污染區從事野外活動-游泳、露營、運動等。嚴重會出現腦膜炎症狀 甚至腎衰竭鉤端螺旋體病尤其是在下大雨後,或是洪水氾濫後更常見爆發性流行,感染者的臨床症狀可能從沒有症狀到輕微的類似感冒,包括發燒、頭痛、腸胃道不適、畏寒、紅眼、肌肉酸痛等症狀,到嚴重的有的還會以腦膜炎症狀表現,甚至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現象,類鼻疽或鉤端螺旋體都是下大雨後容易發生的傳染病,初期症狀都可能只有發燒而不易區分,如果有持續發燒不退的症狀,就須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