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有代謝症候群嗎?5項指標報你知

你有代謝症候群嗎?5項指標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你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嗎?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診斷標準,共有5項指標,只要有其中3項指標,就是罹患了代謝症候群,雖然血壓、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可透過運動與飲食來改善;但是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去努力。然而,卻有不少人因為沒有辨法維持健康飲食以及運動,因而使得代謝症候群一發不可收拾,直接進展到慢性病;也因此,代謝症候群的及早介入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代謝症候群 5項指標診斷標準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有五項指標,包括:1)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35吋半),女性腰圍≧80公分(31吋半)。2)血壓異常/未服用藥物下,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血糖偏高/未服用藥物下,空腹血漿血糖≧100mg/dl。4)三酸甘油脂偏高/未服用藥物下,三酸甘油脂≧150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服用藥物下,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女性<50mg/dl,只要符合其中三項即為代謝症候群。飲食控制與運動可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吳逸帆表示,門診中,有很多還處於代謝症候群前期的患者,會透過衛教經由指導飲食與運動來改善,但是每個人的病識感不同,有人很在意,會努力去做,但也有人則是聽聽就算了,過了一、二年之後,代謝症候群就會進展到慢性病。及早藥物治療 可增加胰臟使用時間經由生活型態的改善,大約半年至一年的時間,確實是可以使代謝症候群獲得改善;然而,這對於代謝症候群的患者而言,卻是說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卻很難!所以,吳逸帆醫師指出,對於若是檢查發現有代謝症候群,其實是可以及早介入藥物治療,才可以增加胰臟使用時間,也才不會進展到慢性病,而需要使用更多藥物。

愛吃生食 小心急性膽囊炎

愛吃生食 小心急性膽囊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50歲男子,因為腹痛一個星期,且發燒不退到醫院掛急診,腹部超音波檢查出急性膽囊炎,但是沒有膽結石,醫生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排除膽結石也排除腫瘤引發膽囊炎,而是「氣單胞菌」所引發的急性膽囊炎。氣單胞菌 存在哺乳類動物身上「氣單胞菌」存在野生哺乳類動物身上,原來患者老家在山區,回家鄉的時候,會打飛鼠生吃,同時把菌也吃下肚,加上免疫力下降,引發急性膽囊炎,經過引流和抗生素治療兩周後,才康復出院。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何明印表示,急性膽囊炎通常因為膽結石所引起,沒有膽結石的膽囊炎,會發生在重症、敗血性、加護病房患者身上,仔細了解患者的生活飲食,才知道他喜歡吃醃肉、生魚片、生蚵等未烹煮的食物,返回山上老家的時候,還會打飛鼠生吃,研判就是生吃飛鼠感染氣單胞菌。免疫力下降 抵抗力減弱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對於病菌的抵抗力相對減弱,患者因為長期飲酒,還有慢性肝硬化的問題,免疫力也在下降,還有年紀和工作等因素,身體勞累抵抗力不好時,雖然飲食習慣和往常一樣,但是對抗病菌的免疫力卻下降,這時候就氣單胞菌就有機可乘了。 何明印醫師特別提醒,食物沒有經過烹煮生食下肚,會把細菌一起吃下去,不建議生食,尤其對於免疫力不好的族群,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化、免疫疾病、癌症等患者,食物最好不要生吃。

腹痛纏身10年 原是閉孔疝氣

腹痛纏身10年 原是閉孔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八旬婦人不明腹痛超過十五年,最近感到噁心、嘔吐、腹部脹痛,連呼吸都困難,四處求醫檢查結果卻都是「正常」,直到醫院經電腦斷層發現她罹患疝氣中罕見的「閉孔疝氣」,醫師藉腹腔鏡手術修補兩側缺損閉孔,解決婆婆宿疾。 所謂「疝氣」是指在腹腔內的器官跑到腹壁的缺口,腹壁哪裡有缺損就會往哪裡跑,最常見的疝氣是小腸掉進腹股溝,就是一般人的認知的「脫腸」(即鼠蹊部或腹股溝疝氣),而肚臍或是曾經開過刀的地方也可能形成缺口,導致腹內器官膨出,這些也都通稱為疝氣。發生率是疝氣的百分之0.05到1.4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林金瑤表示,「閉孔疝氣」是疝氣中罕見的一種,發生率是所有疝氣的百分之0.05到1.4,常造成腸阻塞,又因為並沒有特殊病徵與症狀表現,術前診斷十分困難,只有兩成患者能由觸診發現。好發族群是年老瘦弱經產婦女「閉孔」位於骨盆腔底部兩側,閉孔管外側與上方是恥骨,離腹股溝很近,文獻報告顯示,閉孔疝氣好發族群是年老瘦弱的經產婦女,八十二歲的蔡婆婆就十分瘦弱,體重不到四十公斤,男女比例一比六,是因女性骨盆腔天生較寬且傾斜,以致女性閉孔橫徑也比男性大。閉孔管位於骨盆腔的開口,除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都由脂肪組織填塞,瘦弱老人脂肪組織變少,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變大,生過小孩的婦人腹內壓增加、腹膜鬆弛,形成機率增高,使閉孔疝氣成為專屬瘦弱老婦人的疝氣。 

掌握低GI飲食 控糖穩穩安心吃

掌握低GI飲食 控糖穩穩安心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食物是影響飯後血糖的重要關鍵,而根據國內糖尿病衛教門診發現,年輕人和高齡者在飲食習慣各有不同的迷思,世代的差異導致不同的控糖障礙,除偏食外,兩代之間共同的問題,便是對於低GI 飲食缺乏正確認識。良好飲食控制 是管理血糖重要關鍵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杜思德理事長指出,糖尿病患者需長期遵守控糖穩穩三原則「飲食控制、積極治療、運用支持照護系統」,其中,良好的飲食控制是管理血糖的重要關鍵。許多糖友天天都測量空腹血糖,但糖化血色素卻依然超標,就是忽略了「飯後血糖」的重要性,飯後高血糖更是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恐怖危險因子,飯後血糖直接受飲食影響,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只要挑選以低GI 食物取代高GI食物,就能減緩糖類的吸收速度,不讓血糖波糖劇烈起伏。年輕人嗜甜 無法分辨低GI食物年輕人最無法抗拒甜食誘惑,像是時下流行的珍珠奶茶等飲料、蛋糕,這些食物多為澱粉,如醣類攝取量多,容易造成飯後血糖升高,甜品中的糖漿、煉乳、甜度高的水果也屬於高GI食物,食用後也很容易使血糖升高,必須小心控制分量。老年人喜流質食物 營養失衡更傷身年長者因生理功能的改變,而產生更多的飲食控制困難,常見就是牙口不好的問題,所以多偏好食用易消化,軟爛好咀嚼的食物如鹹粥、濃湯和羹類等傳統食物,這些澱粉過度糊化的食物更易使血糖飆升,勾芡後的食物油脂、鹽分及糖分都較高,所以GI值也較高,建議要適量攝取並且搭配一些低GI的食物一起進食,就可幫助改變血糖吸收的速度。 

注意!刷牙出血 可能血小板異常

注意!刷牙出血 可能血小板異常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42歲女性病患,有一天口腔內刷牙時牙齦出血,口腔黏膜也出血,同時全身的軀體及四肢皮下出現紫斑、瘀青及點狀出血,驚慌趕至急診就診,經抽血檢查,血小板只有3,000/ml(正常為150,000-400,000/ml),住院檢查後,結果為血小板之母細胞-巨核細胞數目稍有增加一些而已,其餘白血球及紅血球之母細胞系列皆為正常,診斷為原發性(特發性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斑症。三天後,血小板仍只有8,000左右,因此再加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公斤給予400毫克至1000毫克)兩天,隔日血小板升至八萬,一星期升至15萬正常值,病人皮膚不再出血,口腔也不再流血,身體恢復正常而出院。血小板小於2萬 血管承受壓力易出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醫師李治宇說, 血小板正常為15萬-40萬/每毫升,如同沙子一樣具有止血作用,當血小板小於2萬時,血管承受壓力下很容易出血,在外科手術或拔牙時至少需要8萬以上,否則手術後傷口會繼續出血,肝硬化的病人,因肝臟機能亢進,血小板在脾臟內破壞很多,導致血小板減少,若需要拔牙或開刀,必須輸注血小板提升至8萬以上。李治宇醫師表示,有時遇到血小板數目正常或甚至更高者至60~70萬,但拔牙時仍出血不止,原來是血小板功能不正常,無法止血,如老年人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骨髓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真性紅血球增多症等,及另類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者。 

黃板牙好尷尬!飲食是根本原因

黃板牙好尷尬!飲食是根本原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潔白的牙齒可以讓陌生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如果一微笑露出了滿口黃牙那就太尷尬了,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牙科醫師曾光暉表示,除了服用四環黴素藥物造成牙齒變黃之外,抽菸、喝濃茶、碳酸飲料等飲食習慣也是導致牙齒染色的原因之一,許多民眾為了讓牙齒變白,自行購買來源不明的產品來使用,這樣如果使用不慎,可能會造成牙齒另外的傷害。曾光暉醫師表示,牙齒的美白需看病人牙齒染色的嚴重程度來處理,像洗牙能將堆積在牙齒上的牙菌斑、牙結石清除,而表淺的染色可用滑石粉打磨的方式去除,來達到美白的效果,較深層的牙齒染色則使用過氧化物藥劑來美白,另外可利用較高濃度的過氧化氫,搭配雷射劑量來進行牙齒美白。喝咖啡或濃茶 使用吸管曾光暉醫師強調牙齒美白的療程並非永久有效,如果飲食習慣不改變,那仍然會變回一口黃牙,有色素的食物應少吃,如果要喝咖啡或濃茶,可使用吸管,盡量別讓口腔直接接觸。花椰菜鐵質   在牙齒上形成抗酸表層有些食物不僅健康也能幫助牙齒變得更加白皙,例如花椰菜、乳酪、芹菜、鳳梨、蘋果、香菇以及綠茶,花椰菜中的鐵質會在牙齒上形成一道抗酸的表層,這道表層會減少酸性食物與飲料,例如可樂與牙齒琺瑯質直接的接觸,此外,生嚼花椰菜也有能擦亮牙齒表面的效果。而《一般牙科》期刊上發表的研究發現,吃乳酪會增加唾液分泌,並且在牙齒的琺瑯質上形成一道保護膜,一般牙科學會的研究者認為,改變口腔中的酸鹼值可以保護牙齒,偏酸的口腔環境會使牙齒受到侵蝕與蛀牙,而偏鹼性的話則代表較健康的牙齒,參與研究的實驗者顯示,在咀嚼切達乳酪之後,口腔中的酸鹼值快速提升,但是並不是所有乳製品都會得到一樣的效果,像是牛奶與無糖優格,實驗者口腔中的酸鹼值並沒有改變。 

風濕免疫疾病診斷難 皮膚露端倪

風濕免疫疾病診斷難 皮膚露端倪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許多疾病診斷方式單純,例如骨折只需照X光,肝臟疾病可以抽血檢查,風濕免疫疾病診斷不易,常無法掌握治療時間,二十幾年前甚至連抽血檢查都無法查出,隨著醫療進步,近幾年才有免疫血清檢查、基因檢測等技術,能診斷風免疾病,除此之外,風濕免疫疾病也有許多看得見的症狀可以參考,再配合其它檢查方式,有助於確診疾病。 症狀出現在黏膜 口腔潰瘍、水泡紅斑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紅斑性狼瘡有十幾項症狀,需要一一檢查才能確診,光是紅斑就有急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亞急性紅斑狼瘡、盤狀紅斑、深層紅斑等,有時症狀會出現在黏膜,造成口腔潰瘍、水泡紅斑等,若再結合其它狀況,診斷及治療時更加困難,其它像是白斑症、天疱瘡、乾癬、痛風等,都可以從皮膚症狀看出端倪。 侵襲血管、神經及內臟器官由於風濕免疫疾病會侵襲血管、神經及內臟器官,賴寧生院長提醒,除了皮膚症狀外,若出現全身倦怠、情緒不穩、睡眠障礙、其它器官病變、體重減輕、發燒、感覺改變、運動喪失、排泄功能困難等症狀,或是神經系統、口腔、眼睛、呼吸道、腸胃、泌尿、血液、婦科等器官的問題,就要儘快找風免科醫師診斷,以便把握治療先機。  

大吃大喝無節制 急性痛風易上身

大吃大喝無節制 急性痛風易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55歲許老師教學多年深受到學生的歡迎,日前正逢畢業季,許多班級都熱情邀請他參加謝師宴,幾次吃吃喝喝下來,突然發生腳趾關節腫痛,痛到寸步難行,只好到住家附近的醫院急診求診,醫師診斷結果是急性痛風發作。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杜雄說明,急性痛風是急診室很常看到的一種疾病,主要成因是因為尿酸結晶體堆積在關節處,引起自身白血球攻擊,所導致的一種關節炎症,其症狀為關節突然的紅腫痛熱起來,表面皮膚緊繃及發亮。好發在40~60歲男性 婦女停經後較常見最常侵犯的關節是為大腳趾、腳踝、膝蓋和手肘,也可能出現在手腕和手指關節等處,急性痛風一般好發在40~60歲男性,婦女則在停經後較常見,引發急性痛風較常見的原因為大吃大喝海鮮、紅肉或酒類,其他如手術、少喝水及長時間饑餓也是會引起急性痛風的。杜雄醫師指出,急性痛風一般需要抽取紅腫痛處的關節液,做顯微鏡檢查才能確診,單靠血液中尿酸值判定原因並不可靠,因為很多急性痛風病人的血中尿酸值都是正常的,急性痛風發生時應避免吃海鮮、紅肉和酒類,臨床上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有非類固醇止痛藥、秋水仙素和類固醇等,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前應到醫院或診所找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

醫訊/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醫訊/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為此,亞東醫院特邀營養科王若昱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5年7月8日(五)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醫訊/糖尿病外食族怎麼吃?

醫訊/糖尿病外食族怎麼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或遇到難以抗拒的婚喪喜慶,外食已是無法避免的場合,然而面對種種的外食型態,對糖尿病患而言心中的擔憂及挑戰更是困擾,在這些場合中該如何選擇才能享受美味又不增加負擔呢?此次的講座內容,孫文蕙營養師將為你分析常見的外食型態的優缺點,並帶您聰明選擇,穩住血糖!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外食族怎麼吃?時間:105年7月11日(五)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