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接種過流感疫苗,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

接種過流感疫苗,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

冷氣團一波波來、氣溫驟降以及即將迎來的春節假期活動,恐怕讓新冠、流感疫情升溫,因此防疫措施千萬可別鬆懈。台南杏新耳鼻喉科診所謝易倫醫師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很強,經常家中一人確診後因沒有適度進行隔離,結果全家陸續感染。長者或是患有多重慢性病的人重症風險高,更需要謹慎防疫,建議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幫助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謝易倫醫師表示,近期新冠、流感案例雖然並未明顯增加,但隨著氣溫持續下降及年底聚會多,推估案例數可能在12月底或1月逐漸上升。這與冬季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性有關,特別是在人們在大眾運輸、交通移動,或是在室內空間活動增加的情況下,密切接觸多了,就可能因此出現新一波疫情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不少民眾誤以為接種流感疫苗後就不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原因可能是出自於對新冠疫苗的猶豫心理,擔心接種疫苗後會引發副作用而害怕接種疫苗。謝易倫醫師強調,流感疫苗無法預防因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相關重症或死亡。據統計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與死亡案例是流感的好幾倍1,尤其是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新冠病毒不僅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因此接種新冠疫苗仍是降低重症風險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 謝易倫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在耳鼻喉方面也可能產生多方影響。例如,在臨床上曾遇過患者出現嗅覺喪失、頭暈、耳鳴、聽力下降或甚至有長者染疫後出現突發性耳聾,有些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症狀也在感染後加劇,雖然上述症狀會在幾週至幾個月內就會漸漸恢復,但有些患者也可能會面臨長新冠的長期影響,包括:腦霧、久咳不癒等症狀。11月起,已開放全民接種公費新冠疫苗2,但目前民眾接種意願不算高,兒童接種比例也偏低。謝易倫醫師建議所有人都應接種疫苗,尤其是65歲以上的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應該盡快接種疫苗。也呼籲政府可以加強疫苗接種的宣傳,例如透過社區活動或提供小獎勵,鼓勵民眾積極接種疫苗。 許多民眾對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重複接種的必要性存有疑慮,謝易倫醫師解釋,疫苗自推出以來已經歷多次改良、現在的JN.1疫苗劑量相較於疫情爆發期間已有降低劑量,臨床觀察民眾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相對輕微許多3,自家診所已經打了數千劑疫苗,也未見民眾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此外,新冠病毒的特性就是會不斷發生變異,就像流感疫苗一樣需要定期更新以維持保護力。對於民眾擔憂疫苗安全性問題,醫師指出,若疫苗真有問題,早已會有大量案例被媒體曝光,但目前的數據顯示,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極低,這也代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謝易倫醫師也提醒,由於天氣漸冷及年底聚會頻繁,除了要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之外,民眾務必要持續採取防疫措施,包括在人多或密閉的公共場合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消毒,降低接觸傳染風險;有症狀時可以快篩,若家中有確診者,要盡量避免共餐、同床共枕等,縮短密切接觸的時間,以避免傳染家中年長者及幼兒;若有不明症狀,應及早就醫並與醫師確認是否需進一步檢查;即便症狀輕微,也可能仍具有高傳染力,應特別小心。

全自動腹膜透析結合遠距病患管理系統,讓「居家洗腎」成為醫療新趨勢。醫:科技帶動醫療發展才能真正提高治療品質

全自動腹膜透析結合遠距病患管理系統,讓「居家洗腎」成為醫療新趨勢。醫:科技帶動醫療發展才能真正提高治療品質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是一種可以在家中自行洗腎的一種治療方式,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已有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結合遠距病患管理系統,能顯著提升腎友日常生活的自主性與治療效果;醫師認為,全自動腹膜透析是未來洗腎的新趨勢,透過新醫療科技的支持,建立長久的健康管理目標才是更利於腎友的治療方針。 高雄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鄭本忠表示,傳統腹膜透析透過腎友手動更換透析液,因換液次數較多,若白天需要外出,外出頻繁換液對於病友較為不便,也擔心操作問題;而全自動腹膜透析則是透過機器設定,每天只需要連接一次,簡化操作次數,多數腎友選擇利用夜間睡眠時透析,完全不干擾日間活動,也同時減少醫院往返頻率,提高生活品質。 及時監測透析數據,預防嚴重併發症也優化醫療策略 鄭本忠提到,遠距病患管理系統最大的優勢是能及時將治療數據傳送至醫療團隊,讓醫師根據精確的數據調整治療方案,處理可能的治療問題或併發症。另一方面,透過雲端平台能隨時掌握患者透析數據,例如體重變化、透析液交換的頻率與效率、排液狀況等。透過這些體徵變化,能協助醫療團隊預測患者可能的健康風險,提前介入衛教或調整治療,提供病友更完善的的治療策略。 病患管理系統也讓患者和家屬能更積極參與治療過程,假如數據顯示透析未按療程進行,醫療團隊都能適時提醒家屬或照護者,避免因疏忽導致治療效果下降;對於年長者或需長期居家治療的患者來說,遠距病患管理系統還能大幅減少了孤立感與病中不安感。 血液透析血壓波動大,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威脅高,腹膜透析較安全 國內最常見的洗腎方式是利用血液移除體內毒素的血液透析,鄭本忠指出,就血液動力學來看,血液移除過程快速較容易引起血壓波動進而發生透析低血壓的問題;研究數據亦顯示,約有20~30%血液透析患者會經歷透析中低血壓的狀況,且發生透析中低血壓當天,必須停止透析治療,恐影響毒素清除效果。 血壓波動的影響頗大,例如長時間血壓的不穩定會對心血管系統、大腦及腸胃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長期的血壓波動也會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增加周邊血管硬化風險等。另一方面,病患也會因血壓不穩定而發生頭暈、噁心,嚴重者甚至暫時失去意識等,這些身體不適導致無法完成透析療程,治療效果越來越差。 相比之下,腹膜透析以緩和的液體交換,有效降低了血壓波動。鄭本忠強調,由於腹膜透析對血壓的影響較小,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負擔得以減輕,進而減少心律不整甚至猝死等併發症的風險。根據健保署數據,腹膜透析患者在治療1年內或1年以上,不管是剛開始透析還是長期透析,存活率皆高於血液透析患者。無獨有偶,2023年美國腎病年報也指出,經過年齡、種族及病因調整後,腹膜透析患者的存活率也較血液透析高。 有位60幾歲男性病患,本身從事蔬菜批發業必須到處奔波,是全家的經濟支柱,近兩年因血液透析引發頻繁的低血壓導致多次住院,工作生活大受影響。後來經醫師評估轉為腹膜透析,不僅血壓逐漸穩定,連原本腹水導致食慾不振、營養不良的問題也獲得解決,現在不僅恢復日常工作,自身生活品質、心情都變好,治療效果獲得很大進步。另一名擔任保全管理員的病患,也因進行全自動腹膜透析居家治療,不僅可以輪班穩定工作,透析治療的身心壓力也更能調適。 腹膜透析是以生活為中心的透析方式,保有生活品質,適合大部分的患者 鄭本忠表示,除非腹部有過重大手術或自體免疫導致嚴重腸道發炎性疾病,多數患者都能選擇腹膜透析作為腎臟替代治療方式,即使罹患其他疾病,例如肝炎、肝硬化,有腹水、營養不良等,或是作為首次透析治療、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都相當適合。如果希望能在家治療不用一直跑醫院,全自動腹膜透析更是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最佳方式。 圖/高雄長庚腎臟科鄭本忠主治醫師提及,首次開始透析治療或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都相當適合全自動腹膜透析。 鄭本忠強調,腹膜透析不僅是對患者有益的治療選擇,也是一種環境友善的醫療模式。居家腹膜透析能顯著降低水資源與電力的消耗,並減少患者往返醫院的碳排放,也符合永續醫療的理念。隨著人口老化與居家醫療的推廣,相信腹膜透析在未來也將成為更多患者的優先選擇。 醫師小檔案: 鄭本忠 高雄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 專長: 腹膜透析 腎臟移植照護 多囊腎治療 老人整合照護 腎臟病與骨質疏鬆治療

關節退化一定要換人工膝蓋?PRF療法開創關節退化新希望 28歲教練重拾健康人生

關節退化一定要換人工膝蓋?PRF療法開創關節退化新希望 28歲教練重拾健康人生

一名28歲健身教練在國中一次跳遠意外摔傷膝蓋後,便開始出現關節問題,儘管踏上健身教練職涯,但由於長期疼痛加上沒有適當就醫,導致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甚至發展到最嚴重的第四期、膝關節變形為O型腿。在醫師建議下以PRF(Platelet Rich Fibrin,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治療,不僅疼痛明顯緩解,關節腔狹窄的問題在沒有開刀的情況下也獲得改善。 健立診所蔡曜同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雖然多見於老年人,然而,年輕患者也可能因受傷或不當使用關節而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成因包括隨年齡增長的關節軟骨磨損、不良運動習慣及舊傷都有影響。無論是過度爬山、盤腿坐姿,膝蓋反覆彎曲的錯誤姿勢,長期下來都會加速軟骨退化,曾有骨折或韌帶損傷病史的患者,發病速度可能更快。 太嚴重甚至變形為O型腿,導致軟骨磨損更嚴重 蔡曜同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症狀表現為關節疼痛,尤其在活動時疼痛更會加劇,休息後還是會有僵硬感,而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膝蓋可能出現內彎變形導致O型腿,若又再不當使用關節內側的力量,更會加重軟骨的磨損。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傳統主要以保守療法為主,包括使用藥物及注射玻尿酸加強關節潤滑度等,也會建議患者減少久站、久坐,避免劇烈運動,並配合消炎藥物緩解疼痛與發炎。然而,這些治療手段僅能緩解症狀,都無法讓軟骨再生。 蔡曜同醫師提到,與傳統治療相比,PRF治療提供了更有效的解決方案。PRF是利用患者自體血液,經由離心技術萃取高濃度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再將其注射至關節內,不僅含有促進細胞修復的生長因子,纖維蛋白作用更像「鷹架」能活化血小板,使修復過程更加持久。與PLT相比最大特點是含有纖維蛋白,更能釋放生長因子來修復軟骨,發揮更長效果。 PRF具備纖維蛋白,未來其他關節也能有望運用 PRF治療過程約需要30~60分鐘,包括抽血、離心分離及注射,通常一個完整療程需進行3~6次,間隔2週~1個月施作一次,患者通常在數次療程後可感受到疼痛明顯緩解,X光檢查也能看出關節形態的改善;對於中輕度患者,PRF效果更為顯著,而晚期患者則能延緩人工關節置換的時間,讓患者保留更多自然膝關節的功能。 以這名健身教練的個案來說,由於年紀較輕不想考慮置換人工關節,經過PRF做了6次療程後,從原本幾乎是跛行就醫,疼痛度大幅改善降至1~2分,也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軟骨損傷也有明顯改善,但以現階段來說是最適合的選擇。 蔡曜同醫師說明,PRF是採用患者自體血液,因此安全性較高,雖然注射時可能出現短暫的腫脹或不適,但經局部麻醉後一般患者都可接受,他也特別提醒,一定要在合格的無菌環境進行並由專業醫師操作以避免感染問題。目前使用PRF療程對象沒有太多限制,除非是有血友病或血小板功能異常、患有感染性關節炎或局部開放性傷口等對象,以及血液相關癌症患者,就不建議採用此療法。 蔡曜同醫師認為,隨著再生醫學持續進步,PRF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領域展現了巨大潛力,也更傾向於保留患者自然膝關節的完整性。值得期待的是,PRF的應用範圍已從膝關節擴展至肩關節、肘關節及踝關節等,甚至在慢性疼痛與肌腱損傷的治療中也能有效運用,相信未來PRF在更多關節疾病的治療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瞭解更多:https://www.regentaiwan.com/service/orthopedic/Osteoarthritis

秋冬呼吸道疾病多重爆發,童染新冠危險性被低估!醫:幼兒多呈現非典型症狀,接種JN.1疫苗還是最有效防護

秋冬呼吸道疾病多重爆發,童染新冠危險性被低估!醫:幼兒多呈現非典型症狀,接種JN.1疫苗還是最有效防護

天氣轉冷,多種呼吸道疾病同時發威。在此關鍵時刻,兒童的疫苗接種策略、最新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免疫力以應對多重呼吸道疾病,都是家長們密切關注的議題。本文特別邀請兒科專家為家長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做出最適合的防疫決策。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科主任陳伯彥醫師指出,雖然近期台灣兒童感染新冠後轉為重症的案例不多,但觀察2022年5至7月的症狀變化,呈現明顯的年齡差異。年紀較小的孩童多會出現哮吼、熱痙攣、高燒、支氣管炎等症狀,而年齡較大的孩童則表現出類流感症狀。陳醫師特別提醒,若家中幼童染疫後出現高燒不退、抽筋情形,可能存在併發腦炎風險,應立即就醫。 今年美國統計幼兒感染新型變異株新冠後的病例,仍然較一般人嚴重。參考美國經驗,兒童感染新冠後住院案例多與神經肌肉或心肺病變有關。雖然暑假期間案例較多,但隨著秋冬氣候變化,病毒活躍度提升,恐將迎來新一波流行。 兒童篩檢少 新冠實際感染人數可能被低估 目前台灣新冠確診數據看似不高,但陳醫師分析,這可能是因為民眾主動快篩意願降低,加上症狀趨向輕症,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分,導致就醫時難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感染。在秋冬季節,包括流感、黴漿菌、腸病毒與RSV等呼吸道疾病多重流行,不僅增加防範與治療難度,也加劇病毒傳播。因此,不能忽視新變異株新冠肺炎再度大流行的可能性。 陳伯彥醫師提到,不少家長以為疫情變得比較不嚴重,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並不高。但他強調,托嬰中心或是學校、安親班都很容易發生群聚感染,兒童是攜帶病毒與高傳播族群,且這個現象在新冠病毒上更是明顯。若家中有免疫力差的家人,不管年長者或是還沒有抗體的嬰幼兒都很容易被感染,一旦衍伸其他併發症,會讓治療更加棘手,因此接種疫苗仍是最好的防護。 而關於家長擔心的疫苗安全性,陳伯彥醫師也強調目前使用的最新JN.1疫苗劑量已經減半,且不良反應極少發生在兒童身上。台灣在疫苗接種上已累積豐富經驗,對接種後不良反應的處置已有相當經驗,家長可以安心。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苗可以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這為家長提供了更便利的選擇。 如對接種疫苗有任何疑慮,都可以先諮詢醫師的專業意見。陳伯彥醫師提及為減輕接種後可能出現的不適,可提前服用止痛藥,接種前後多補充水分,而有過敏體質的孩童,也可服用抗過敏藥物等。 接種疫苗+良好生活習慣 雙重防護抵禦疾病 由於病毒傳播途徑難以追蹤,提升個人免疫力變得格外重要。陳伯彥醫師表示,良好的作息習慣是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建議避免熬夜,並適當限制螢幕使用時間,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容易導致眼睛及口腔黏膜乾燥,增加病毒入侵的風險。此外,適量補充維生素和保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 唯有通過疫苗接種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雙重防護,才能有效抵禦疾病。陳伯彥醫師最後提醒,新冠感染症狀雖趨向輕症化,但傳播速度可能更快,仍可能有大規模流行風險,民眾不可放鬆警惕。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

面對天氣轉涼新冠病毒與流感的雙夾擊,兒童感染風險不容小覷,兒科醫師表示,疫苗仍舊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疫工具之一。但目前不少家長仍對接種兒童新冠疫苗存有疑慮,本文特別邀請到專家替家長解惑。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黃玉成主治醫師表示,儘管近期的新冠病毒株導致兒童重症的比例與前幾年相比較低,但從美國的經驗或是台灣臨床上來看仍舊都還是有住院個案;特別要注意的1歲以下幼兒較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以國外統計數據來說,因新冠病毒導致重症或死亡的個案,1歲以下兒童較其他18歲以下兒童多4倍,因此不能忽略其影響力,尤其是免疫力差的孩童風險更高,更不可以輕忽風險。 近期新冠感染的症狀與流感相似,但傳播力更強 黃玉成醫師指出,目前兒童染新冠的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像是發燒、咳嗽、喉嚨痛、哮吼等,有些也會有腸胃道症狀,由於症狀類似流感,因此家長可能會疏忽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的重症比率與流感差不多,但對成人來說,新冠病毒導致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遠高於流感,因此家中如果有65歲以上的長輩,要特別注意兒童與長輩交叉感染問題。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施打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比率,黃玉成醫師說明,從疫情最嚴重時就已看出接種疫苗的效果。因此在門診時通常會從減少併發症的角度,以客觀數據協助家長評估是否讓孩子打疫苗。黃玉成醫師提到,孩子生病時家長通常都會詢問如何提高免疫力,或者有什麼偏方,但事實上打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新冠疫苗可與流感、肺炎鏈球菌共同施打 有些家長擔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或是安全性問題,黃玉成醫師提到,目前臨床幾乎沒有觀察到小朋友施打最新新冠疫苗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個案,少數有些過敏蕁麻疹的情況,但主要也不是疫苗引起;之前大家比較擔心的心肌炎,若在2週內發生比較可能是疫苗的問題,但在青少年至中壯年身上較常見,比較不會發生在兒童身上。 目前民眾陸續都在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玉成醫師表示,從實證上並未看到同時施打多種疫苗會有不良反應或是互相影響,因此一起施打這些疫苗、幫助共同預防疾病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秋冬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黃玉成醫師也提醒,除了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外,還是要落實日常自我防疫措施,包含勤洗手、少熬夜、營養均衡等,特別是學校與社區都是群聚感染的高風險場域,一定要提醒孩童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以幫助保護家中年長者或小嬰兒。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嚴重到潰爛流湯 必須全身包紗布住院!皮膚科醫師:錯誤治療方法恐讓病情反覆發作越來越嚴重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嚴重到潰爛流湯 必須全身包紗布住院!皮膚科醫師:錯誤治療方法恐讓病情反覆發作越來越嚴重

癢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最大困擾,不僅會癢到無法入睡,對工作、生活、人際關係更造成巨大影響,皮膚科醫師表示,每個月都有1、2名異位性皮膚炎重度患者因為太癢皮膚抓到潰爛嚴重流湯流血到住院的程度,必須要將藥物包裹到全身治療才能獲得緩解。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任俞佑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類固醇藥膏和非類固醇藥膏各有其作用機制和重要性,必須要根據個人病況來決定,很多民眾常自己亂擦藥讓病灶變得越來越嚴重,一開始去診所看,到後來必須轉到醫院來治療。 長期使用類固醇副作用多 俞佑醫師說明,類固醇不是不能用,如果發炎情況較嚴重,仍會根據年齡、嚴重程度和部位選擇不同強度的類固醇藥膏,像是強效類固醇藥膏適合手掌和腳掌等較厚的皮膚,類固醇藥膏主要透過抑制免疫反應來減輕發炎、紅腫和瘙癢症狀,但由於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還是會有皮膚萎縮、毛細血管增生、局部多毛症等副作用,因此一定要遵循醫師指示避免讓皮膚更糟糕。 相較於類固醇長期使用的風險,俞佑醫師表示,非類固醇藥膏更適用於像是眼周和生殖器等敏感部位,一旦急性期症狀穩定下來,非類固醇藥膏便成為更合適的選擇。 新的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改善病兆更快速 除了外用藥膏之外,俞佑醫師指出,針對中重度患者還有口服及注射治療。傳統口服免疫調節藥物能夠有效緩解病情,不過長期使用可能對肝腎功能產生不良影響;隨著醫療進步,新的治療選項如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選擇。生物製劑可針對特定免疫反應,減少系統性副作用,不會像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累積肝腎負擔,至於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多個發炎途徑快速抑制,能更快速降低癢感、改善皮膚病灶,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生活。 俞佑醫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隨著醫療進步已有相當多的治療方式,民眾也不用擔心是不是都只能擦類固醇,除了非類固醇或者是口服、注射藥物,像是光照也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療程之一,這些進階療法的結合,都能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病情控制,健保現在也有條件給付免疫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對於病患來說也能減少壓力。俞佑醫師也呼籲,由於兒童更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族群,有些到了青少年時期仍有症狀,更影響到他們社交互動甚至課業,因此應該要提早就醫找到正確治療方法。 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日常護理上,俞佑醫師強調,不管使用哪種藥物,一定要用到皮膚完全平滑、與正常肌膚無異的狀態,不可自行停藥,平時也要注意保濕來維持好肌膚障蔽,同時避免過度清潔。飲食方面,盡量減少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如酒類、甲殼類海鮮、柑橘、草莓、菠菜等食物,以免增加瘙癢和發炎反應機率;只要遵守醫囑以及生活注意事項,就能讓病情持續好轉。

台灣肝癌醫學會發表最新「7-11準則」擬定個人化治療 中期肝癌病患有機會根除癌細胞完全治癒

台灣肝癌醫學會發表最新「7-11準則」擬定個人化治療 中期肝癌病患有機會根除癌細胞完全治癒

肝癌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少病患發現往往已經是中、晚期,根據台灣肝癌醫學會數據指出,零期或A期肝癌5年存活率至少能達到8成以上,若是中期中位數的存活期為30個月,至於晚期往往就不到半年~1年。不過隨著醫療進步,國外治療經驗顯示透過最新免疫藥物與個人化治療方針的落實,晚期肝癌患者有機會存活期能達到2年以上,中期更有治癒機會,這也為台灣肝癌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少數能改變病程的罕病!SMA健保治療該注意的事

少數能改變病程的罕病!SMA健保治療該注意的事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罕見的隱性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神經運動元退化導致持續性肌肉退步、受傷,SMA發生率為一萬~四萬分之一,台灣約有400名案例。SMA臨床表現是全身肌肉退化,因此不僅是四肢與軀幹無力,最後連吞嚥、呼吸功能都受影響。與同樣為運動神經元退化的漸凍症比較,SMA在18歲之前發病者高達99%,因此對於家庭的照護衝擊也更大。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神經癲癇科主任許庭榕醫師表示,SMA根據基因型態分為最嚴重的第一型、較為輕微的第二型、及最為輕微的第三型及第四型。以往尚未有藥物治療時,最嚴重的第一型為出生後六個月內發病,出生後往往除了四肢無力,更可能因為感染呼吸道疾病而無法維持生命,皆於兩歲前就會死亡;如果是出生後6到18個月發病的第二型或於於18個月後發病或青少年或成人期發病的第三型或第四型,也會因肌肉持續退化,可能導致無法行走,或影響走路,脊椎側彎或呼吸功能受影響等,影響日常生活甚巨。 SMA是少數透過提早治療能改變病程的罕病 許庭榕醫師提到,慶幸新藥發展,儘管SMA屬於罕病,但病患只要提早治療,不但有助延緩惡化,甚至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目前的治療方式分為背針、基因治療、口服治療。其中,基因治療僅限6個月以下新生兒,占最大比例的18歲以下發病者以背針與口服藥物治療為主。而背針依治療指引在第一年需施打6劑,第二年以後治療穩定,每年只要僅需3次,回診治療同時預約下次施打時間,可大幅減少往返醫院次數與奔波之苦,便利性高。 許庭榕醫師說明,背針是目前臨床使用最成熟、累積最多實證研究的治療方式,安全性高,也相當有效。以往嬰兒確診為第一型SMA,幾乎無法存活至兩歲,但北榮就有案例是2018年出生的孩子,經由新生兒篩檢後確診的第一型SMA病童,透過背針治療的提早介入,到現在已經6歲,不僅病情穩定,甚至還可以跑跳,與一般健康孩子沒有兩樣;反觀同年齡未能提早就醫的孩子,因為病程已影響行走功能而必須輪椅代步,若能即時且提早治療,在神經未受傷嚴重時進快治療,之後的治療效果非常良好,可以與常人無異。 背針治療臨床運用成熟、效果佳 今年8月健保全面擴大背針與口服藥給付,許庭榕醫師提到,新藥已有相當好的進展及治療效果,對於成人病患而言,治療目標是避免運動功能繼續退步。他鼓勵病友都應積極治療,即便是成人或較晚接受治療病患,都可透過藥物延緩或預防神經肌肉持續退化,更有機會讓運動功能持續進步。 由於SMA病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復健與照護,因此跨科別的醫療團隊合作相當重要,以背針治療來說,即便是困難型脊椎側彎也能透過影像專科合作,不僅兼顧安全性,也讓治療效果發揮到最好。        許庭榕醫師強調,長期有效及穩定治療對SMA病友預後相當關鍵,SMA病友大部分在18歲之前就發病,都需要父母或專人照顧,除了耗費健保資源外,家長身體負擔及心理壓力都相當大,甚至可能必須辭掉工作照顧孩子,現在已經有治癒機會,不僅能夠減少經濟負擔,也讓病患的人生價值重回正軌。 許庭榕醫師也呼籲,SMA初始治療選擇也相當重要,雖然健保規範SMA病友終身僅能選擇一種藥物,但除非是對藥品有嚴重耐受不良或副作用,且經特殊專案審查核准,才有一次轉換機會。因此,鼓勵病友充分與醫師溝通治療計畫,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及早接受治療且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50歲後每3位停經女性有1人骨鬆性骨折!醫揭預防新觀念:先促骨生成再接續抗骨流失治療,提升骨密才能真正護骨

50歲後每3位停經女性有1人骨鬆性骨折!醫揭預防新觀念:先促骨生成再接續抗骨流失治療,提升骨密才能真正護骨

骨折不僅會嚴重損害生活品質,還可能提高整體死亡風險,時有所聞,知名藝人因髖部骨折而最終不幸辭世。也讓骨鬆的健康議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數據統計顯示,髖部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4%1,門診更有70多歲的舞蹈老師因骨鬆骨折被迫中斷職涯,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絕對可以有效管理,關鍵在於「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影響健康 高危險群要及早預防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主任指出,骨質疏鬆症最大問題是增加骨折風險。研究顯示,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高達24%1。根據臨床觀察,很多患者都是在做X光檢查時才發現骨折,顯示篩檢意識不足。常見骨折部位包括髖部、脊椎及手腕,其中髖部骨折的後遺症尤其嚴重,不僅影響行動力,更可能導致永久性失能,甚至提高死亡風險。 林松彥主任指出,民眾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仍存在許多迷思,隨著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的影響,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已不限於老年人。林松彥主任特別提到,停經婦女因雌激素驟減,骨骼代謝失衡,骨質流失速度遠超過生成速度,讓骨鬆風險顯著增加。臨床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後5年內骨密度可能下降3-5%2,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3人就有1人因骨質疏鬆性骨折而影響生活,而第一次骨折後再次骨折的風險高達50%3。 除了停經婦女外,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慢性病患者,也屬於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測骨密度,了解自身疾病風險並採取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症帶來的健康威脅。根據WHO定義,骨質疏鬆症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認定,T值≤-2.5就是有骨質疏鬆症4。一般人通常每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高危險族群應該要提早檢查。「駝、矮、痛」是骨質疏鬆症的警訊,特別是發現身高如果是低於年輕時最高身高4公分以上,或下背痛更要有所警覺。 先「促骨生成」再接續「抗骨流失」,是治療新方向 搭配良好生活習慣預防骨鬆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骨質疏鬆症治療選擇更加多元。根據2024年最新治療指引5建議,採取「先行增加骨密,鞏固骨骼」的策略。林松彥主任表示,促骨生成藥物能有效增加骨密度,特別對脊椎部位的改善效果顯著。與僅使用抗骨流失藥物相比,促骨生成藥物的治療能短期內提升骨質結構,增加將近3倍的治療效益,對於重建患者的骨骼健康與生活品質有明顯的正面效益;患者若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也會建議先自費使用促骨生成藥物來強化骨骼健康。 林松彥主任分享過去門診有一位70多歲的女性舞蹈老師,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經過多次手術也更換人工關節,雖然可以行走,但已經無法重回舞台,此外因當時未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無法有效預防後續骨折。相對地,林主任也分享近期有一名接近70歲的退休高階女主管,由於對於自身健康意識相當敏銳,在感覺到腰痠背痛不適時即去看診,也在初期骨質疏鬆時就以促骨生成藥物提早介入治療後續抗骨流失治療,不僅改善既有症狀,精神、活動力都好很多。 面對骨質疏鬆症除了藥物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忽視,建議攝取足夠的鈣、維生素D、蛋白質及深綠色蔬菜,並進行負重、有氧、平衡與伸展運動,以強化骨骼與預防跌倒。林松彥主任呼籲,治療骨質疏鬆症可以有效減少骨折發生,早期篩檢與適當治療至關重要,民眾如果有進一步疑問,都能透過諮詢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專科醫師,提早做好疾病預防,維持生活品質。 若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的相關資訊,歡迎前往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獲取最新健康知識與活動訊息,或點擊以下連結觀看衛教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toa1997/videos/1087637382531145/?rdid=HvNm8v653BqhQ9dx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785-1224-80002

公益遠距醫療「看醫生」首核准,童綜合為第一個樣板醫院,未來民眾透過line就能海外諮詢緊急醫療

公益遠距醫療「看醫生」首核准,童綜合為第一個樣板醫院,未來民眾透過line就能海外諮詢緊急醫療

2024年醫療科技展活動落幕,創院半個世紀以來,持續創新的童綜合醫院,在短短幾天內規劃了多場的醫療新知講座,從公益國際醫療、機器手臂手術最新趨勢、現代文明病復健運動與口腔癌手臂手術發展主題都涵蓋其中,期間更邀請院長與專科醫師分享最新醫療知識與科技,並與民眾進行面對面交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