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開腦又乳癌,治療掉髮成「佛地魔」…「鋼鐵媽媽」如何走出幽谷成為人生勝利組

開腦又乳癌,治療掉髮成「佛地魔」…「鋼鐵媽媽」如何走出幽谷成為人生勝利組

她是人稱「晴哥」的鋼鐵晴,曾跟一般人一樣,夢想成為一位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她是怎樣辦到的? 2015年,與一般媽媽的心情一樣,正快樂迎接女兒1歲多的成長,晴哥卻發現自己開始有些身體不適,經常性地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結果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大小7x7公分的腫瘤,儘管震驚,但診斷後便毅然決然進行「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卻發現乳癌,幾乎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 事隔1年,晴哥漸漸從開顱手術中恢復體力,想説終於度過人生一道關卡,不料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也抱著正面的態度迎向疾病治療,本以為跟先前一樣,只要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可以結束。沒想到,在第一次打完化療後,晴哥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不僅全身痙攣,甚至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眉毛、頭髮……」晴哥是一個注重打扮的女性,面對副作用的嚴重不適,加上外表的改變相當沮喪、難過,讓她一度想要放棄治療。 直到有一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一句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的念頭就是「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也提醒自己必須更加堅強、獨立來面對治療。 「乳房重建」不畏壓力,勇敢為自己做選擇 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又出現了一項新的課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過程中都必須切除乳房,而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 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的社群論壇爬文,想聽聽病友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 「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 「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 「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 儘管有不少各種的負面回饋,但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晴哥由於年紀較小時曾被嘲笑過胸部,她轉個念頭思考重建手術或許是多一個選擇機會,決定進行乳房重建。 結果沒想到在手術之後,一次在粉專上大方分享比基尼照、秀出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之後開始有媒體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這些心路歷程與故事才曝光。 鼓勵乳癌病友,面對治療後更要自信生活 由於乳房重建讓晴哥更有信心穿上比基尼,從此她在病友圈中更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現在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抗癌小跪婦」,一定會看到許多美麗又具信心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分享。 她常常會開玩笑說:「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兩粒。」事實上「這兩粒」得來不易。除了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也包含高昂的重建手術費,但這都是晴哥為自己做出的勇敢、快樂選擇。 晴哥「人生勝利組」的故事不僅為許多病友帶來勇氣與力量,同時也鼓舞了許多年輕的乳癌病患勇敢進行乳房重建。現在,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抗癌勵志作家」身份,她將這些心路歷程寫成了新書「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與讀者一同分享。 在書籍中也提到了婚姻上的變化,晴哥淡淡地說,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女兒現在是她生活的重心,她希望有一天能夠達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同時更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晴哥已經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經歷重大苦難的她,已經是一個美麗又勇敢的「人生勝利組」,有機會遇到「晴哥」的話,記得不要忘了說一句:「哥,妳超帥」 2023國際乳癌關懷月 點擊觀看

HER2陽性乳癌兇猛 拖2月腫瘤大4公分,醫:選擇治療新策略,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找回人生正軌

HER2陽性乳癌兇猛 拖2月腫瘤大4公分,醫:選擇治療新策略,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找回人生正軌

台灣乳癌年輕化,死亡率逐年提升,是台灣女性的頭號殺手,特別是HER2陽性早期乳癌,由於有較高復發與轉移機率,因此被認定是預後較差的乳癌亞型,若是正處於生涯職涯都在發展期的年輕女性,面臨到乳癌的威脅,通常會更加害怕,甚至抱持著逃避心態,但這樣的恐懼有可能對疾病的控制與治療造成極大的影響。

台年輕乳癌發生率較美多1倍!醫:早介入是治療關鍵,HER2陽性乳癌存活率達近9成

台年輕乳癌發生率較美多1倍!醫:早介入是治療關鍵,HER2陽性乳癌存活率達近9成

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女性罹患乳癌有年輕化趨勢,不僅如此,醫師更表示相較於歐美,台灣40歲以下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為16.1%,比美國的8%多1倍。年輕乳癌患者除了面對心理上的衝擊,也會影響家庭、職場的生涯規劃,加上年輕乳癌的腫瘤多分化速度快,病情也更為棘手。

遇體育課得早起打針 血友病團串聯: 望如常人生活  盡早使用長效新藥

遇體育課得早起打針 血友病團串聯: 望如常人生活 盡早使用長效新藥

血友病友從出生開始,就面臨各種出血的困擾,如今血友病治療進步已能大幅降低出血狀況,但病友生活上仍面臨困境,在現有藥物的限制下,家長需時時注意孩子的凝血因子濃度、提醒孩子避免會碰撞的活動,也有許多病友的關節在現有治療下,仍持續有惡化的情形,限制對於夢想的追求。病友與家人都期盼新的治療能提供更高的凝血因子濃度,支持他們如正常人般生活。台灣兩大血友病團體串聯舉行病友交流會議,邀請專家醫師聆聽病友的聲音,分享國際上血友病治療趨勢。 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與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日前分別於台北、台中舉辦「血友治療新趨勢諮詢會議」,特邀請臺大醫院血液科血友病中心周聖傑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科主任翁德甫醫師,與全台病友一起討論血友病的現行問題,及對未來新藥治療的期待。 臺大醫院血液科血友病中心周聖傑醫師受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邀請,說明目前血友病治療困境 周聖傑醫師表示,目前血友病治療環境已大幅改善,包含凝血因子與非因子療法,有許多武器能幫助病友。但周聖傑醫師也進一步分享,凝血因子相較於非因子治療能夠達到更高的凝血因子濃度(50~150%),惟頻繁地施打仍使病友生活充滿挑戰,目前家長需緊盯孩子的體育課表,前一晚或是早上幫孩子施打凝血因子,以確保運動當下有較高的凝血因子濃度提供孩子完整的保護力。 翁德甫醫師也分享,台灣早期只有需求性治療,須等到病人出血了才能治療,導致許多資深病友至今膝關節或已置換人工關節、又或不良於行,而這一群關節已受損的病友比起年輕的病友來說,對於長效、能提供高濃度的凝血因子治療,有更高的需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科主任翁德甫醫師分享最新A型血友病治療選擇 頻繁注射無法持續 病友被迫與疾病妥協夢想 30多歲的中生代病友張先生回憶,學生時期曾經是田徑校隊,需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競賽,身為血友病友的他非常珍惜可以跟其他同學一樣運動、上場揮灑汗水的機會,但過往治療受限於藥物半衰期較短,凝血因子濃度無法長時間維持在高濃度,需要每周2-3次頻繁的注射,也使他無法維持最佳戰力,後來因為運動後的腳踝關節出血惡化,不得不放棄原本的運動生涯。 周聖傑醫師解釋,血友病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凝血因子與非因子治療,非因子治療以皮下注射為主,能減少施打頻率,但換算後無法到達生理的凝血因子濃度,對於想要從事高強度運動的病友來說可能不足。一般民眾正常凝血因子生理濃度為50~150%,而現在的長效第八凝血因子治療已能在施打後達到該濃度,但受限於半衰期短,病友須一周約2~3次的規律注射才能維持保護,因此限制了許多人的生活節奏與職業選擇。 拒絕躺平人生 盼高保護力提高行動力 「退出田徑校隊」、「上體育課須配合用藥時間」、「希望孩子只培養靜態興趣」,會議中來自不同的病友故事,每個獨特的疾病旅程下都有對生活選擇的遺憾。帶著小小病友出席的家長們,除了感謝醫療與政策的進步讓孩子可以一出生就能接受健保保障的血友病治療,也期待有更高保護力的新治療選擇,同時也能拉長高濃度時間,讓高保護力不再稍縱即逝,孩子的夢想也能一起延續。 翁德甫醫師說明,目前最新版血友病管理準則建議病友在預防治療的最低點濃度(trough level)應該介於3~5%,而以往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治療最低點濃度最高為3%、每周2~3次的注射頻率,目前已有最新高度持續性第八凝血因子,可以每周注射一次即可提高成人病友的在預防注射後四天內的濃度達到40%以上,而最低濃度則可以維持在18%以上。維持一整周的保護力,讓病友們迫切期待。 周聖傑醫師補充,以往第八凝血因子治療的半衰期是在8~12小時,目前最新的長效第八凝血因子有了結構性的改善,能提供高度持續性的濃度保護力,其半衰期可達到40~42小時,因此每週只需要施打一次;同時其低谷濃度成人能維持18%,孩童也可到10%,能提高良好保護力,病友可以不用再特別配合運動需求而調整施打時機,一周之內都有良好的保護力。 盼健保持續支持新藥給付 改善血友病治療 主持「血友治療新趨勢諮詢會議」的兩會家長,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周瑞欽理事長與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謝明翰理事長共同期待,血友病患者儘管目前多數都能控制好病情,但離擁有跟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品質仍有一段落差,期望各界支持更好的藥物與治療,目前第八凝血因子也已有新藥在台上市,希望健保能持續照顧、維護病友的近藥權,讓醫師能有更多、更好的藥物武器來改善血友病的治療,給予病友更好的生活品質。 MAT-TW-2301493-1.0-10/2023

全切才安全?化療傷身?醫親解:個人化醫療策略讓病患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全切才安全?化療傷身?醫親解:個人化醫療策略讓病患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女性乳癌有年輕化趨勢,讓不少正值打拼或想要實現人生夢想的病患,不僅擔心生命可能受到影響,更害怕疾病治療是否會帶來外貌或生活品質的改變。醫師表示,乳癌的治療已相當進步,現今也有很好的乳房重建方式,病患只要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都有機會延續人生常軌,千萬不要因過度焦慮或者是誤信迷思而錯失最好的治療時機。

戴口罩鬆懈,呼吸道多重病毒感染增!醫:高危群多重感染,重症死亡風險增1倍

戴口罩鬆懈,呼吸道多重病毒感染增!醫:高危群多重感染,重症死亡風險增1倍

近期門診發現除了COVID-19,社區中也有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正在流行。醫師提醒,高危險族群易出現多重感染的狀況,恐導致重症進加護病房、戴呼吸器,甚至死亡風險都提升1~2倍,若又加上細菌感染,傷害將會更大。 只要感染1種,更容易引發其他發病機會 馬偕兒童醫院邱南昌醫師表示,近期在孩童身上就發現不少多重感染案例。由於COVID-19 臨床症狀目前多為上呼吸道症狀像咳嗽、喉痛、流鼻水、發燒、全身痠痛等,與流感症狀相似,因此一定要靠篩檢才會知道是感染哪種病毒。邱南昌醫師建議,有症狀又缺乏接觸史時還是篩檢確認是否為COVID-19或流感,對後續治療較有幫助。而據臨床案例觀察,若感染了其中一種呼吸道病毒,免疫力會降低,引發多重感染機率更高。 邱南昌醫師說明,雖然COVID-19症狀相較於2、3年前轉較為輕症,但對於高危險族群如年長者、慢性病與心肺疾病患者來說,仍有相當高的機會發展到重症必須進入加護病房的狀況。 疾管署已宣布最新的XBB.1.5疫苗從9月26日起開打,並優先開放65歲以上民眾接種,邱南昌醫師特別提醒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一定要盡快接種疫苗。他說明,COVID-19 病毒株不斷變異,無法預料後續反撲嚴重程度,建議可與流感疫苗一起施打,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他建議也可以一起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為的就是避免高危險族群感染後引起嚴重的重症。 病毒變異疫苗效果保護力漸降,應補充最新XBB.1.5 邱南昌醫師強調,即便是今年3、4月時有打COVID-19雙價疫苗,經過4~6個月、隨病毒變異和抗體衰退,疫苗效果已降低很多、已剩不到2成的保護力。目前距離上次施打也已快半年,建議除了年長者等高危險群,一般大眾也都能補充施打XBB.1.5疫苗。 許多民眾擔心施打COVID-19疫苗會導致一些身體不適的副作用,邱南昌醫師說明,打疫苗的不適不見得是副作用,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從大規模統計來看,嚴重過敏多會在半小內發生,但發生率相當低。以目前的疫苗來說,多是局部的紅腫熱痛反應,冰敷即可改善,如果有發燒反應,大約3天內就可緩解,不要過度擔心。 邱南昌醫師強調,呼吸道病毒疾病是透過飛沫途徑傳染,所以在人多的環境就需要特別留意。他建議年長者,除了要維持規律生活作息,選擇通風良好處所外,維持好的心情也很重要。至於一般民眾,若是到陌生環境或是人多的場合,建議還是要考慮配戴口罩降低感染病毒疾病的機會。 (圖/馬偕兒童醫院 邱南昌醫師)

幹細胞培養發現「這項成分」,再生能力意外成為醫美保養黑科技趨勢

幹細胞培養發現「這項成分」,再生能力意外成為醫美保養黑科技趨勢

肌膚保養成分日新月異,民眾在追求美麗的同時,在醫美領域上也不斷尋求以具 優化肌膚效果的成分整合科技來讓保養效果達到另一巔峰。近期再生醫學中原用 於幫助燒燙傷口修復的「外泌體」,被發現在保養上能發揮更多效益,究竟什麼 是「外泌體」? 雅文皮膚科診所院長黃千耀醫師表示,外泌體是幹細胞所分泌一種奈米等級的囊 泡,由於內含大量幹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可幫助細胞進行修復和調節。「外泌體」 為近年再生醫學科技的產物,在不少科學當中都證明有助於肌膚自然修復,因此 也有「再生修復泡泡」之稱。 促進纖維母細胞增生、軟骨細胞修復 「外泌體」原來是在培養幹細胞當中發現,近期更發現運用在醫療領域像是皮膚 修復、淡化疤痕、預防落髮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效果。黃千耀醫師說明,以「生化 脈衝」專利技術開發的外泌體醫美原料,在促進膠原蛋白、纖維母細胞增生、軟 骨細胞修復以及促進毛囊增生等效果顯著,為首家非人類細胞來源國際合法認證原料(INCI),其功效驗證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黃千耀醫師解釋,透過生化脈衝技術所製造的外泌體分泌量,為一般的 1900 倍, 保留了高達 99.99%的純度,每克生化脈衝外泌體凍晶含 223 千億顆外泌體,要 以特殊凍晶技術才能以常溫保存,以利於未來各項科技應用。 有醫美品牌便將原來 運用於再生醫學科技的外泌體加入保養產品中, 其「ExoGioV 生化脈衝外泌體」在皮膚應用的幾個關鍵指標數據都非常突出,有助皮膚修復到理想狀態,讓民眾能體驗到保養的黑科技。 (圖/雅文皮膚科診所院長黃千耀醫師)

COVID-19疫情持續,醫師提醒:慢性病年長者反覆感染案例多,疫苗防護是重點

COVID-19疫情持續,醫師提醒:慢性病年長者反覆感染案例多,疫苗防護是重點

秋冬來襲,全球仍有COVID-19疫情,對年長者及慢性病患的健康威脅更高。據統計,COVID-19感染併發重症78%均為65歲以上長者,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應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表示,門診有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前後反覆感染COVID-19,已住院3次,最後一次還引發肺炎;蔡兆勳醫師強調,年長者確診後恢復期不僅拖很長,也常反覆併發其他身體疾病,造成身體功能退化對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施打率下降,慢性病患者染疫後重症風險增 現在民眾多半不戴口罩了,蔡兆勳醫師擔憂表示,防疫意識不足導致疫苗施打率下降,但事實上,診間仍有不少慢性病患者確診COVID-19後併發重症的個案。 天氣逐漸轉涼,民眾呼吸道感染的情形也變多,由於症狀相像,不少人會懷疑自己到底是感冒、流感還是染疫?蔡兆勳醫師說明,目前台灣本土COVID-19病毒株以XBB為主,其傳播力與適應力都較強,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94.8%,大多為 Omicron 下 BA.2、BA.5 的亞型分支,症狀表現並沒有太大差異,主要症狀都還是流鼻涕、發燒、喉嚨痛、頭痛、感冒、打噴嚏和咳嗽。 雖然,流感和COVID-19都會出現像是發燒、頭痛、疲倦、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但流感與COVID-19病毒完全不相同,必須檢驗才能判斷是哪一種病毒造成,特別是近期流感疫情逐漸升溫,對於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等脆弱族群來說,雙重病毒夾擊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 對抗主流變異株XBB的COVID-19疫苗即將開打,醫:持續施打才有防護力 接種COVID-19疫苗仍是目前預防感染、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法。蔡兆勳醫師強調,沒有疫苗可永久提供100%保護力,特別是當特定變異株流行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時,突破性感染仍舊有機會發生。所以並非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就不會感染,只是比例極低,但突破性感染會隨疫苗接種後時間增加而上升。若今年若尚未接種任何一劑COVID-19疫苗、未完成基礎劑接種的民眾,應儘快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另外更要提醒長者、幼童、具高風險慢性病者等脆弱族群,由於感染後容易引發重症,更需盡快接種疫苗保護自身健康。 因應新變異株的XBB疫苗即將開始施打,蔡兆勳醫師認為,日後COVID-19應該會朝流感病毒模式發展,可能需固定施打疫苗才能持續提供保護力。在施打疫苗的注意事項上,一般長期慢性病用藥如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等不受疫苗影響,因此不需停藥;但如果是服用骨鬆藥物、免疫抑制劑、避孕藥、抗凝血藥物等,建議提前詢問醫師意見再施打。 他也提醒慢性病患者要持續監測身體狀況,不可隨意停藥;年長者更需注意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及落實個人勤洗手、戴口罩的衛生習慣。一般民眾除完整接種疫苗減少感染及重症風險外,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 (圖/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蔡兆勳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