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孩子得腸病毒變得嗜睡、手腳無力恐是兇猛71型!醫提醒:延誤就醫恐傷腦,一定要隨時注意症狀轉變

孩子得腸病毒變得嗜睡、手腳無力恐是兇猛71型!醫提醒:延誤就醫恐傷腦,一定要隨時注意症狀轉變

腸病毒是一群廣泛存在於環境中的病毒,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腸病毒71型(EV71)。相較於其他腸病毒,71型因其容易引發重症,特別是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腦炎等,對幼兒健康威脅相當大;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腸病毒71型幾乎全年流行,醫師表示,預防重症的最好方式仍舊是接種疫苗。 茂盛醫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醫師表示,腸病毒種類繁多約70種,其中大部分只會引發輕微症狀如手足口病、咽喉潰瘍及發燒等;然而,腸病毒71型特別容易侵犯神經系統、腦幹,因此對兒童健康的威脅非常大,當病情惡化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或神經系統後遺症,甚至會造成行走困難或長期認知障礙。 腸病毒在台已全年都流行 簡佳裕醫師說明,感染腸病毒71型病情發展往往十分迅速。初期可能僅表現為發燒、喉嚨痛、噁心、手口足病等輕微症狀,但一旦病毒進入神經系統,便可能導致肌肉無力或神經系統永久損傷。因此,如果在發現孩童有肌肉抽動、嘔吐、手腳無力、呼吸與心跳過快等警訊時,就可能是腸病毒71型,一定要立即就醫。 門診近期就有小朋友來的時候只有喉嚨、嘴巴破洞以及發燒現象,症狀看似輕微,但回去之後症狀快速轉為嘔吐、食慾不佳、嗜睡,也有肌肉抽動情形,結果確診是腸病毒71型。因此,家長一定要隨時觀測孩童的症狀,最擔心的是家長沒有注意到徵兆,延誤就醫而影響聽力、運動甚至腦部功能。 腸病毒71型在台灣的流行趨勢與亞洲其他國家相似,由於台灣屬亞熱帶地區,腸病毒幾乎全年皆可能爆發,在學校及托兒所等環境中病毒的傳播尤其迅速。簡佳裕醫師指出,特別是幼兒園或者托嬰、請保姆帶孩子等,若沒有做好防範,往往會引發群聚感染。 新一代疫苗副作用降低 保護力提升 保護孩童免除重症風險 因此,除了密切觀察孩子的健康狀況,簡佳裕醫師特別強調,接種疫苗仍是預防腸病毒重症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最新的腸病毒疫苗保護力高達95%以上,能大幅降低孩子感染71型病毒後引發重症的機率。疫苗接種不僅適用於2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更能有效保護6歲以下容易轉為重症的孩童。 相較於以往疫苗,新一代疫苗的副作用大幅降低,且接種間隔縮短為28天,家長可更快速地為孩子建立免疫保護力。特別是先天性疾病的孩童或未曾感染過腸病毒的嬰幼兒,更應及早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 簡佳裕醫師提到,目前家長慢慢了解到腸病毒帶來重症的風險,因此接種疫苗的接受度也較高,疫苗的副作用多是短暫的發燒或局部腫脹,相比於腸病毒重症帶來的健康風險,接種疫苗仍是相當必要。 簡佳裕醫師也強調,過去因為沒有疫苗,看著一些孩子變成重症導致腦炎、聽損甚至是死亡,是相當慘痛的經驗,台灣目前看起來腸病毒幾乎已經是全年流行,特別是家中有2寶的爸媽,更要保護小小孩避免感染。儘早接種疫苗不僅保護孩子的健康,也能降低病毒在社區間的傳播風險,為孩子做好防護。

肺阻塞病患染疫轉重症,痊癒卻只能靠呼吸器生活 胸腔醫提醒:感染病毒導致肺部發炎受傷,肺功能可能會嚴重受損

肺阻塞病患染疫轉重症,痊癒卻只能靠呼吸器生活 胸腔醫提醒:感染病毒導致肺部發炎受傷,肺功能可能會嚴重受損

秋冬是呼吸道傳染疾病的高峰期,隨著天氣逐漸變涼,對老年及慢性病患者威脅更大。呼吸胸腔科醫師提醒,若年紀大或本來就有肺阻塞或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一旦染疫症狀一定會加重,一定要記得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預防重症風險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峰醫師表示,有一位70歲伯伯是長年抽菸的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原來肺功能雖然不好,但透過藥物控制都算穩定,生活也能自理,結果染疫後轉重症,呼吸衰竭插管進加護病房治療,雖然痊癒出院但肺功能因為感染嚴重惡化,變成必須要靠居家呼吸器生活,幾乎無法外出活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魏裕峰醫師呼籲,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不比流感少,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中,約有8成都沒有打疫苗,他提醒年紀大於65歲或有三高或呼吸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要跟重症對賭,有疫苗就趕快打,千萬不要輕忽新冠病毒的威脅。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染疫會比一般人更嚴重 魏裕峰醫師說明,新冠病毒感染目前雖然以輕症居多,但對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來說,仍有相當高的風險會引發併發症導致重症甚至死亡。他也強調,一旦得到肺炎,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可能會留下後遺症,特別是病程拖很久的,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就升高,就像是有個疤痕在肺部,讓肺功能變差;對本來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來說,一旦感疫呼吸道症狀會比一般人更嚴重,咳嗽、喘的症狀會更容易惡化。 魏裕峰醫師提到,臨床數據已知新冠疫苗能夠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國內施打新冠疫苗經驗已經有將近4年,國外更是超過5年以上,從成分與技術面、安全性一直在進步,且新冠病毒與免疫力交互作用明顯,打疫苗就像是讓免疫力練兵,未來遇到病毒感染才能快速反應迎敵,減低症狀及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 施打疫苗讓免疫力練兵是最佳防護方法 隨著秋冬季節即將來臨,又到了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魏裕峰醫師特別提醒年紀大及慢性病患,透過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提早做好健康管理是最佳防護之道。慢性病控制也很重要,像肺部不好的患者建議戒菸及規則用藥,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也要穩定控制血壓及血糖。 肺部感染造成的損傷可能是不可逆的,只要不是有急性症狀或正在感冒發燒的狀態都可以施打疫苗。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但至少能降低症狀及重症對肺部的傷害。面對未來新冠肺炎可能成為常態流行的疾病,加上秋冬又有流感、RSV等多重疾病的攻擊,施打疫苗等於先買保險,趁10月開打時就盡早做好防護,才能降低高峰期的交互感染風險。

亞培健康齊跑行動再挑戰日月潭!醫籲帶動全民跑步精神,不僅預防疾病,也讓身心更平衡

亞培健康齊跑行動再挑戰日月潭!醫籲帶動全民跑步精神,不僅預防疾病,也讓身心更平衡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亞培分齡世界冠軍資格賽台灣站—日月潭環湖馬拉松27日圓滿完成,活動不僅吸引超過6千位國內外跑者,今年亞培同樣攜手醫護人員、病友、產品使用者和員工共同參與賽事,希望透過「亞培健康齊跑行動」,與民眾一起活出健康精彩人生。 作為全球健康醫療領域的創新者,亞培深耕台灣已有40餘年,亞培始終強調運動與營養是穩固健康的基石,不僅持續關注台灣健康議題,並提供前瞻的醫療健康產品及在地化的服務。 透過營養補給、健康檢測、醫療器材、高品質藥品4大面向照顧台灣民眾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於2065年達到700萬,亞培作為醫療保健領導者,持續關注尤其是針對老年人口的慢性疾病問題,不僅推動全方位營養補給、肌肉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的議題上,引進連續葡萄糖監測科技,協助糖友更有效管理健康。此外,心血管醫療器材也不斷提升品質,為患者提供多角化的醫療照護;藥品領域更持續創新,提供高品質值得信賴的產品。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亞培分齡世界排名賽涵蓋全球6大城市及375場資格賽,亞培與世界馬拉松大滿貫更合作近10年。近年亞培持續贊助日月潭馬拉松,並帶領醫護人員、病友、產品使用者及員工共同參與,今年除了為參賽者提供安素營養品外,更在現場規劃幫助降低突發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專業健檢項目諮詢服務,呼籲民眾定期檢查以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圖說/台東縣醫檢師公會何俊緯理事長分享,每日運動能舒緩身心疲累,#亞培健康起跑 活動能夠帶動民眾的生活健康意識。 台東縣醫檢師公會何俊緯理事長:運動平衡身心壓力,對抗NG食物更有免疫 參加亞培日月潭環湖馬拉松已第二年的台東縣醫檢師公會何俊緯理事長提到,跑步是相當紓壓的運動,這3年開始跑之後也帶著孩子跑,不僅幫助健康,對毅力、耐力訓練都帶來了正面效果,現在自己更養成晨跑或是傍晚跑步習慣,一天幾乎都可跑到10K以上。有些人會認為工作沒有時間或是運動很累,他認為運動能夠釋放上班的疲勞跟情緒壓力,精神也會變好,運動不見得要有一個儀式感,就算是在家每天花個10分鐘簡單伸展都很好。 身為醫檢師的他也分享一般人健檢最常看到的就是因熬夜、喝酒習慣導致的肝功能異常問題,或者是高油、高鹽食物影響腎功能,他更建議要多運動跟調整飲食,運動習慣養成後,自然而然對不健康的食物沒有慾望,想讓自己更健康。 他也強調,跑步在台灣已經成為一種健康風潮,很多馬拉松都能看到60歲以上的銀髮族用自己的步調跑完全程,這是很好的現象,亞培透過活動帶動民眾的健康意識更是相當棒的循環,只要願意跑、注意安全不躁進,都能找到自己的健康目標。 面對高齡化社會,未來在醫療保健領域上,何俊緯理事長也認為透過更進步的醫療設備搭配AI 或是POCT (point-of-care testing )即時檢驗模式、在宅醫療服務等,相信也能民眾更安心做好健康管理。 圖說/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胸腔暨重症科主任林建亨醫師表示,從小培養運動習慣是兒童健康成長關鍵之一。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胸腔暨重症科主任林建亨醫師:對健康上癮是很棒的事!兒童培養運動習慣更能增加心肺功能 今年首度跑42K的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胸腔暨重症科主任林建亨醫師也分享,自己因為跑步不僅感冒次數變少,新陳代謝也變更好。身為兒童醫師的他提到,規律運動對兒童胸腔健康有好的幫助,即便是有呼吸道疾病,只要循序漸進、不過度激烈,從散步、慢跑、腳踏踏車、游泳開始都很適合,有氣喘的小朋友更要培養運動習慣,對於心肺功能有正面效益。 運動、睡眠、營養是健康3大元素,對兒童來說更是成長關鍵,林建亨醫師補提到像亞培有不少運動後的蛋白質營養補給品,對大人還是小朋友都有很好的幫助,特別是早產兒、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孩童,需要的能量更多,更需要額外營養補充。 林建亨醫師也笑說,運動習慣是可以養成的,也會上癮!他自己現在一天不運動就覺得怪怪的,自己參加過3屆亞培的馬拉松活動,他認為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喜歡運動的好朋友聚在一起,不僅帶動健康意識,對城市發展也有正面影響,也希望每一屆都能參加。 圖說/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蘇旻昱醫師表示跑步機動性高,適合想要開始培養運動習慣的民眾。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蘇旻昱主治醫師:期望以城市馬拉松模式帶動全民運動風潮 這兩年才開始跑馬拉松的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蘇旻昱醫師也是一跑就愛上,更特別到日本跑馬;感受過京都、大阪城市馬拉松的他,下一趟又要前往神戶。蘇旻昱醫師表示,日本的馬拉松氛圍是全民參與且舉辦城市都覺得很榮耀,不少60、70歲的阿公阿嬤都會參與其中,即便是不認識的人沿路都有路人加油,是很特別的感受。 蘇旻昱醫師表示,跑馬拉松是相當棒的一件事,只要一雙跑鞋跟安全的環境就能隨時啟動,如果是一開始接觸的民眾建議先從3公里開始,年輕人注意不要只顧追求速度,而年長者以不受傷為前提,自己開始跑之後,也帶這爸爸一起參加,覺得很有意義,也希望活動能一直持續。 亞培台灣分公司營養品事業總經理黎亞諾(Arnaud Renard)表示,作為全球健康醫療領域的創新者,亞培關注台灣健康議題並提供前瞻的醫療健康產品以及在地化的服務,幫助人們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透過加入亞培健康齊跑行動,也希望帶動民眾共同重視健康,以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並且做好科學健康管理,從而活出精彩人生。 亞培期望以持續創新的健康醫療技術發展,與台灣民眾共同實踐「健康到老」的理念。

老覺得魚不亮麗新鮮、看不清楚鈔票顏色……竟是白內障惹禍?醫:視力彩度降是警訊,年輕族群也不能輕忽

老覺得魚不亮麗新鮮、看不清楚鈔票顏色……竟是白內障惹禍?醫:視力彩度降是警訊,年輕族群也不能輕忽

白內障雖然是老化引起,但不少早發性白內障或是高度近視造成的因素,都可能讓白內障問題提早發生。一名70年次擔任收銀員的小姐,因為早發性白內障不自知,常常收錢找錢時看不清楚,還必須請客人幫忙檢視,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近視加深,結果檢查才發現是早發性白內障,透過醫師儘早處理手術,也讓工作更順暢。 現代人即便退休都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就算是銀髮族用眼頻率也相當高,因此白內障與以往相比,不像傳統水晶體變得很厚甚至已經快要看不見才就醫;不過,白內障往往是一隻眼睛先開始出問題,一般人都是兩眼一起用,病變時常沒有太明顯的感覺。四季眼科診所院長黃富誠醫師提到,門診上常見都是發現自己夜間視力變差、開車抓不到距離感,或者是畏光、疲勞等,導致生活上受影響就醫;一開始都會以為是近視加深,配眼鏡又沒辦法改善,輾轉就醫才發現是白內障。 白內障是全面性視力品質下降 白內障由於是水晶體變得混濁,因此症狀並不是只有看不清,像是看東西的彩度、銳利度都會降低,或者明暗度、對比性也變差,因此幾乎可說是整體視力品質的大幅下降。黃富誠醫師門診有做買賣漁貨的媽媽,近期一直覺得市場的魚都不亮麗,看起來很不新鮮,她也不敢買賣這些魚,結果才發現是自己白內障造成,差點誤會魚販,可見影響之大。 黃富誠醫師也提到,白內障同樣也會造成近視惡化,在一些年輕族群的高危險族群身上也發現高度近視者,有些人會發現度數突然暴增,甚至增加到快三千度,或者是晚上發現紅綠燈突然變很多顆的複影情形,這些就可能是屬於年輕型白內障,臨床上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黃富誠醫師門診就有70年次的收銀員,不知道自己是白內障,只覺得收錢找錢都看不太清楚,還要客人幫忙看,後來檢查就醫才發現自己是白內障問題。 隨著現代人用眼的頻率增加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黃富誠醫師表示,民眾對於視力品質變得敏感,如果出現問題都會提早檢查檢查,這對治療白內障是相當好的;儘管早期的白內障透過點眼藥水能稍微緩解,但如果已經影響生活或者工作,提早做手術是比較好的方式。 黃富誠醫師指出,由於白內障手術已經相當先進,越早就醫越能與醫師溝通找到適合自己的手術模式與期待,目前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也很進步,不僅能縮短恢復期,也讓民眾幾乎無縫接軌生活。 遠、中、近都要看清楚是現代人的需求 隨著需求的多元化,人工水晶體的選擇同樣跟著進步發展,黃富誠醫師提到,不少病患即便是年長者除了要滑手機,也要用電腦或是開車,對現代人來說,除了要看得清楚,也希望遠、中、近使用情境能符合需求,更希望老花可以一併解決,以這樣的需求來看,新的多焦點(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就能符合這樣的概念。 隨著對於光學品質的要求,以往三焦點較有的夜間眩光問題,最新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也獲得改善,更提升了整體影像清晰度。黃富誠醫師說明,以年輕型的白內障個案,或者是同樣身為醫師的族群,因為平時需要使用的情境較多元,多以三焦點人工水晶體為主要選擇。 黃富誠醫師也提醒,一旦有視力問題一定要找專業眼科醫師,透過完整設備的詳盡檢查,除了視力、水晶體等,也能同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像是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等問題,如果是白內障手術,也要與醫師充分溝通自己的期待與平時用眼狀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才能找回人生下半場的重要靈魂之窗。 四季眼科院長 黃富誠醫師 專長: 近視雷射手術 近視老花雷射手術 高度近視虹膜固定微型鏡片植入手術 微創3D飛秒白內障手術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黃斑部視網膜病變 青光眼 近視控制 角膜塑型術

兒童染疫小心!新冠非典型症狀恐釀呼吸危機!兒科醫:哮吼咳嗽、聲音沙啞 不容輕忽

兒童染疫小心!新冠非典型症狀恐釀呼吸危機!兒科醫:哮吼咳嗽、聲音沙啞 不容輕忽

目前新冠肺炎的孩童感染重症雖然已下降不少,但兒科醫師提醒,隨著秋冬即將到來,門診發現學齡孩童幾乎是家中主要傳染來源,如果家中有阿公阿嬤年長者,或者是嬰幼兒的二寶、三寶,一定要讓兒童疫苗打好打滿避免變成病毒運送者。 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醫師表示,9月開學後臨床上看到的新冠案例沒有明顯增加,但隨著秋冬呼吸道疾病好發時節即將到來,加上歐美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在上升,顯示病毒變異株具備免疫逃脫特性,且舊的疫苗保護力都已經下降;通常台灣與國外病毒感染狀態大約差2、3個月,但隨著出國的人數越來越多,仍舊要特別注意新冠肺炎會在秋冬再度流行。 新冠肺炎疫苗都能與流感、五合一同時間施打 紀鑫醫師說明,目前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以65歲以上年長者為主,但其實幾個月大的嬰幼兒,或是有慢性疾病如肺功能較差、腦性麻痺、先天性心臟疾病等免疫力較差的兒童仍舊是高危險群。紀鑫醫師表示,以目前的病毒株來看,兒童重症不至於會發展到像是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狀況,但仍要注意染疫後仍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會有插管風險,甚至腦炎併發症。紀鑫醫師強調,小孩的病程會更快速,更會以非典型狀態表現,若出現哮吼聲、聲音沙啞,以及喉嚨腫起都要特別注意,盡早施打疫苗是比較好的預防方式。 10月最新的JN.1新冠肺炎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很多家長詢問之前已經打過新冠肺炎疫苗是否還要接種?紀鑫醫師指出,疫苗帶來的免疫力會隨時間降低,以新冠肺炎病毒的特色來看,3~6個月就會出現變異,由於病毒有免疫逃脫特性,即便打過疫苗或曾感染,其實到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抗體,因此要接種最新的JN.1新冠疫苗。 紀鑫醫師表示,新冠疫苗為mRNA疫苗,只要不是感冒或發燒中急症,兒童都能與流感疫苗、五合一、日本腦炎、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其他常規疫苗同時接種。至於家長擔心的副作用問題,紀鑫醫師說明,施打疫苗後48小時內可能發燒、倦怠,但2~3天多能恢復,現在的疫苗透過調整佐劑成分,也有因應孩童調整劑量,已經非常少見嚴重副作用。 家中傳染來源1/3來自孩童,有年長者、嬰兒更要留意 目前無法預料10月是否會有社區感染風險升高的狀況,紀鑫醫師解釋,雖然現在兒童重症不多,但仍有新冠合併其他疾病感染而住院的個案,加上孩童沒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主要是症狀治療,因此更應趁疫情趨緩先施打疫苗預作準備,特別是出生滿6個月、從沒有打過新冠肺炎疫苗的小嬰兒更要加強防護。 紀鑫醫師也提醒,目前觀察新冠肺炎感染的渠道有三分之一是學齡兒童帶回家的,小朋友可能自己是輕症,但家中的年長者或嬰幼兒卻症狀比較嚴重。幼兒園、學校幾乎是病毒主要傳播場域,最怕的就是孩子變成病毒運送者,如果家裡上有阿公阿嬤,下又有嬰幼兒的弟弟妹妹,就等於暴露在更高的風險環境,因此再度呼籲讓兒童除了施打最新JN.1疫苗外,也要提醒兒童做好防疫工作,勤洗手與戴口罩都不能忽略。

新冠變異不停歇 長新冠問題更加嚴峻!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所長提醒:多人受病毒影響,疫苗防護還是最有效途徑

新冠變異不停歇 長新冠問題更加嚴峻!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所長提醒:多人受病毒影響,疫苗防護還是最有效途徑

從中壯年的長新冠,以及對年長者健康的快速破壞力,新冠病毒的影響一直沒有停過,國家衛生研究院更表示,隨著邊境逐漸放寬,台灣已經沒有以往保護自己的本錢,現在的新冠肺炎病毒特性是以高度傳播力為主,若未來演變成高致病率,後果將不堪設想。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陳宜君醫師表示,現在的新冠病毒感染雖然輕症為主,但她擔心民眾過於輕忽,特別是長新冠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以及高風險族群染疫後的共病惡化。 新冠的死亡率高於流感卻被認為不嚴重 陳宜君醫師解釋,現在新冠的變異株具高傳播力,不代表死亡率有降低,民眾似乎認為Omicorn之後感染新冠都比較不嚴重,但其實是因為疫苗接種率提高,並非病毒本身毒性降低,現在新冠的死亡率仍高於流感,更不能說新冠肺炎已經流感化。 特別是國際間旅遊頻繁,台灣變異株變化已趕上國際流行的速度,相較於以往不會有太長時間的落差,這更表示會帶來更高感染風險。陳宜君醫師表示,過去台灣高度保護的情境,可以透過觀察國際狀況來因應疫情發展,現在必須要更快速做出反應。陳宜君醫師也分析,目前流行的病毒具免疫逃脫特性、傳播力強,但若未來變成高致病率就會相當嚴重,仍舊要擔心疫情是否有一天又會超出可控範圍。 秋冬季節以往都是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期,陳宜君醫師說明,流感本來是秋冬較嚴重,但今年5、6月其實已有一波高峰,新冠肺炎同樣也是如此,再加上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混合感染風險又再提升。這些呼吸道病毒恐怕已是全年流行狀態,對免疫力差或者是年長者族群,更擔心的是病毒感染後併發細菌感染問題。 長輩非典型症狀以為感冒錯過黃金治療期 陳宜君醫師表示,對年長者來說,染疫最需要注意的其實是非典型症狀,一般民眾輕症多有喉嚨痛、流鼻水、頭痛、腸胃不適等情形。但這些年長者的症狀多是慢性疾病開始出現不穩定狀態,如即使按時服藥但血壓、血糖仍不穩定,或者是肝不好的開始有黃疸,腎功能不佳突然尿不出來等,且多數年長者沒有發燒症狀。所以家人只覺得長輩好像體能變差、作息不一樣,許多患者經抽血檢查才確認是新冠病毒感染,如果忽視不管就還可能造成器官衰竭的嚴重發展。 陳宜君醫師提到,以台大醫院來說,就接到不少診所轉診來的個案,一開始都以為長輩是感冒所以針對症狀治療,但後來才發現其實是確診新冠而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但其實治療時程已經比較晚,這也造成許多患者到院幾天後病情就惡化轉重症,必須進加護病房。 陳宜君醫師分享臨床上發現太多長輩本來身體都算硬朗,或是即便有慢性疾病都能控制得宜,但很多案例都是因為感染新冠後讓健康急轉直下。她也提醒,中壯年族群的長新冠問題在國際也持續上受到討論,目前病理機轉研究更指向新冠病毒帶來的不只是免疫錯亂,更是因病毒無法從體內徹底清除而導致長新冠。 「目前新冠肺炎死亡個案多沒有打疫苗,施打疫苗還是根本防疫之道」,陳宜君醫師呼籲。現在最新JN.1新冠疫苗是屬於mRNA技術,不僅能預防重症,也讓細胞免疫性更高,更能降低感染率,民眾10月與流感疫苗共同施打是沒有問題的。沒有人能論定病毒的未來走向如何,在政府有資源提供疫苗時,一定要把握機會施打疫苗、主動防護。

長輩別再「鐵齒」了!獨居婆婆對健康過度自信拒接種,染新冠惡化轉肺炎意識不清,鄰居發現救回一命-“左流右新,健康安心”

長輩別再「鐵齒」了!獨居婆婆對健康過度自信拒接種,染新冠惡化轉肺炎意識不清,鄰居發現救回一命-“左流右新,健康安心”

新冠肺炎與流感疫苗10月開始同步開打,為的就是杜絕秋冬呼吸道疾病的多重病毒攻擊,醫師提醒,新冠肺炎相當難纏,務必多與長輩溝通一定施打雙疫苗來保護自己,台灣的新冠疫苗疫苗的施打率太低,與其被動防護,一定要主動接種疫苗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暨教授程劭儀醫師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看起來與流感有點類似,即病毒會不斷變異,因此需要經常更新疫苗才會有保護力,目前新冠病毒主要的變異株為JN.1,因此即便之前打了XBB疫苗,現在還是要追加最新的JN.1新冠疫苗,另外秋冬之後也怕新一波疫情再起,強烈建議年長者一定要接種疫苗。 台65歲以上新冠疫苗施打率與鄰近國家相比已落後 程劭儀主任說明,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與流感相似,皆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像流鼻水、喉嚨痛、咳嗽,通常也會肌肉痠痛、頭痛等,新冠肺炎也有少部分有嗅、味覺異常狀況,因此若症狀不明顯,建議可先進行居家快篩。特別要提醒的是,65歲以上年長者由於抵抗力較差,更容易同時感染流感,根據臨床觀察,感染新冠的長輩有10%可能性會同時感染流感,這表示症狀會更嚴重,一定要留意。 程劭儀主任提到,台灣的新冠疫苗施打率以65歲以上長者來看約為21%,相較於歐美70%、日韓30~40%來看實在太低,很多長輩常口耳相傳或被社群轉傳的消息誤導而不敢打疫苗。舉例來說,之前曾提到打疫苗可能引起心肌炎,但其實若感染病毒導致心肌炎的機率反而更高,且之前的案例主要是發生在年輕男性身上,症狀相當輕微,若長輩仍有疑慮,建議諮詢主治醫師。 程劭儀主任說明,新冠疫苗一直在改良,且非活性減毒型態,因此不會引起身體太激烈反應,與流感疫苗共同施打也是沒問題的。只要避免在發燒狀態接種,且施打疫苗後注意多喝水、多休息即可。 長輩確診不見得會發燒,若發現昏睡、意識不清就要送醫 程劭儀主任也補充,打疫苗主要是為了預防重症與死亡,但打了疫苗還是會有感染機會,如果年長者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就要預防演變成重症,若出現越來越喘、胸痛、胸悶,都可能是肺炎、心血管病變徵兆;年長者因為免疫力不好,不見得會有發燒表現,如果開始有嗜睡、意識不清、講話不清楚一定要馬上就醫。 程劭儀主任門診就有一位70幾歲獨居老太太,平時都很健康,活動力也不錯,覺得自己沒有太多社交活動就不打疫苗。結果前陣出現小感冒症狀,過沒多久竟有胸悶、昏睡的狀況,在家裡躺了幾天、意識模糊,幸好鄰居發現本來每天都會出來運動的婆婆沒有出現,趕快去敲門才發現婆婆躺在床上,便趕快協助就醫。後來確認為新冠感染併發肺炎進加護病房治療,好在經過治療身體狀況恢復得不錯,痊癒後婆婆也決定趕快去施打疫苗。 程劭儀主任提醒,部分長輩可能因對自身健康過於自信,甚至有症狀還拒絕就醫,真的要請家中年輕人多與長輩聊聊,鼓勵他們去打疫苗。絕對不能小看新冠病毒,不僅年長者要施打最新的JN.1新冠疫苗,11月開始也鼓勵家中有長輩者接種疫苗幫助建立群體免疫力,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疫情並保護家人。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

抗生素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多重抗藥性以及超級細菌的問題,已成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更可能導致人類壽命在2035年平均縮短1.8年!11月是「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響應全球抗生素不當使用的公共危機,並提倡正確使用觀念。 根據全球最新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而喪命,這不僅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也被WHO列為重大公衛危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指出,從WHO到政府單位都相當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抗生素濫用帶來的不僅是病患的生命威脅,還有社會資源的損失,期盼透過這次與醫療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動這個重要的公衛議題。 臺北醫學大學洪冠予副校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北醫附醫2023年參與了「疫後新威脅抗生素缺藥解方專家會議」,也積極透過產官學合作共同研擬解決之道,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更能保護自己家人的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也提到,北醫附醫在傳遞病人正確抗生素使用觀念之餘,更推動臨床抗生素監測,嚴格審核抗生素處方,確保每一個抗生素處方都是必須且有效的。 抗藥性一直發展,小疾病也可能發展為致命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控制室主任劉欣怡醫師說明,抗藥性一直發展下去,將會連簡單的疾病都變成致命性而難以治療。劉欣怡醫師解釋,當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會有抗藥性的機會,不論是沒有吃完整療程,或者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卻濫用,都會產生抗藥性。不僅如此,除藥品外,在畜牧業中將抗生素不當使用於動物,也會使得抗藥性菌株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促進抗藥性細菌發展和傳播。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陳必立主任補充,病菌都是透過鼻腔黏膜,飲食或傷口等途徑進入人體,像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更容易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除了不濫用抗生素,保持手部清潔與不接觸口鼻的習慣也相當重要。 落實「診間三問」:是否需要吃?吃多久?要注意什麼? 陳必立主任也解釋,有些民眾分不清消炎藥物與抗生素,消炎藥主要用於減輕炎症和疼痛,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兩者完全不同,若民眾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建議可以多做「診間三問」動作,也就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有抗生素、吃多久、要注意什麼,讓療程更有效順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也提到,抗生素為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與消炎藥完全不同,因此絕不能使用他人藥物或自行購買使用,使用時必須遵守醫囑服用抗生素,不當使用不僅影響健康,甚至也會使環境生態產生抗藥性細菌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醫師表示,各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抗藥性細菌的比例持續攀升,最高已經增加至3倍,而如果抗藥性危機持續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到了2050每年可能超過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而死亡。 「不」主動要求、「不」亂買、「不」吃他人的藥、「不」隨便停 莊涵琄醫師也提到,近期不管台灣或是日本,感染黴漿菌者相當多,近20多年黴漿菌抗藥性因巨環黴素的濫用逐年上升,且可能反覆感染因而也造成較高的抗藥性機會,不少人甚至都必須用到四環黴素或氟奎諾酮等第二線藥物。面對嚴峻的抗藥性危機,她也建議一定要落實「四不一要」,也就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也強調,抗生素是救命仙丹研發不易,但濫用抗生素最後更可能產生抗藥性問題,期望民眾都能遵守「四不一要」原則正確使用抗生素,並落實勤洗手、打疫苗等衛教,共同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把關。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活動是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展覽主題,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全台將有11家院所分別舉行衛教巴士巡迴展呼應WHO「世界抗生素週」,期盼透過讓民眾了解更多知識,共同維護抗生素多樣性。 觀看短影音: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enr6WoHVG4wBXufe/ 

骨鬆治療至少1年才有效,長效劑型讓病患更便利!造骨才能根本解決,促骨生成生物相似藥造福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

骨鬆治療至少1年才有效,長效劑型讓病患更便利!造骨才能根本解決,促骨生成生物相似藥造福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

骨質疏鬆就像是海砂屋,不僅會造成骨質、骨密變差,也會讓骨頭變得脆弱不堪而容易骨折。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骨折更成為威脅年長者性命的因素,臨床上更有案例因為骨質疏鬆導致1年有8次脊椎骨折。醫師提醒,骨鬆用藥服藥順從性與臨床效果成正比,保護效果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效果才會顯現;此外,骨質疏鬆表示造骨速度趕不上流失,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優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快速將骨頭密度拉高,再以抗骨流失藥物維持效果。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台中市骨髓脊椎神經病變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志隆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這幾年因為全世界的老化問題才被突顯,事實上骨鬆在WHO定義下已是第二常見的慢性病,台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佔20%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忽略骨質疏鬆問題可能發生脊椎、髖部和手腕骨折的併發症,導致長期疼痛、行動不便,尤其是年長的髖關節骨折更會帶來1年20%的死亡風險,甚至有80%病患必須永久需要人照顧,因此避免骨折是骨鬆最大的治療課題。 骨質疏鬆主因並非缺鈣,而是骨質生成趕不上骨質流失速度 骨質疏鬆除了是年紀增長、荷爾蒙改變(特別是女性)或是長期攝取類固醇等藥品等因素,最重要的是身體的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的作用失去平衡。骨組織當中有2種細胞,一種是蝕骨細胞,一種是造骨細胞。蝕骨細胞主要作用是分解舊的骨頭,造骨細胞則是不斷新生骨頭,概念就像是挖馬路、鋪柏油一樣,正常狀況下,造骨速度與蝕骨細胞的破壞舊骨的速度是一致的,這樣的機制能夠讓人體骨頭不斷更新;不過,骨質疏鬆的患者,就是因為這樣的機制失衡,骨生成趕不上流失,而造成骨質疏鬆。 林志隆醫師說明,以往民眾聽到骨質疏鬆就是要補鈣,但鈣只是一個原料,必須要有「造骨」機制才有效;根據臨床案例顯示,在1千名骨質疏鬆病患中只有3%缺乏鈣,這表示骨鬆的主要問題並非缺鈣,而是在於造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 預防骨鬆除了能透過像是改善日常飲食、運動外,藥物治療仍舊是最有效的方法,林志隆醫師解釋,藥物主要作用為兩種類別,一種是抗骨流失的藥物,主要用來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就是「節流」的概念;另一種則是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讓身體能夠「開源」長出新骨頭,降低高骨折風險。醫師會根據患者骨鬆性骨折風險程度及服藥順從性處方適合的藥物。 骨鬆用藥保護效果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效果才會顯現,長效劑型能確保服藥順從性 如果已發生過髖部或脊椎骨折的族群,屬於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無論骨密度如何,均建議開始使用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林志隆醫師表示,臨床上就有一位70幾歲的女性案例,由於長年茹素本身營養已經不足,且無法配合規律服藥,1年就發生8次脊椎骨折的情形,後來與其溝通改為長效一年1劑抗骨流失藥物,才終於獲得改善。 促骨生成藥物已有生物相似藥,對骨質疏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助益大 近期陸續有研究顯示,在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包含骨密度小於-3.0、最近12個月內的骨鬆性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具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的族群,建議優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快速將骨頭密度拉高,再以抗骨流失藥物維持效果。然而,此部分因為跟現行健保規範不一致,因此必要時需要民眾自費;而以往促骨生成藥物價格較高,目前已經有效果相同的生物相似藥上市,也能降低患者經濟負擔。 林志隆醫師也從臨床案例如脊髓損傷或是脊髓空洞症的患者長期追蹤發現,病患很容易因為骨質疏鬆而造成骨折的現象,主要是這群患者本身就因為行動不便無法活動力低,不僅肌肉流失且營養也不足,因此骨生成也較差;因此在後來治療當中,搭配補充促骨生成藥物,讓成骨細胞活性變高,病患也明顯減少了骨折發生率。 林志隆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為終生慢性疾病,須長期配合醫師建議的治療計畫,才能確保預防骨折效果不中斷。除了藥物治療,也可多補充抗氧化、高蛋白、維他命D、高鈣等食品,以及適度運動,才能有效對抗骨質疏鬆症。 林志隆醫師強調,治療骨質疏鬆是一條漫長的路,必須要至少3~5年才能慢慢把骨質養回來,但只要遵守醫囑,顧好運動與營養的補充,就能把骨本照顧好,延後骨質疏鬆帶來的健康危機。

填充物過多變「饅化臉」!打造「母胎美顏」,擺脫塑膠感!皮膚科醫師揭密自然美肌關鍵

填充物過多變「饅化臉」!打造「母胎美顏」,擺脫塑膠感!皮膚科醫師揭密自然美肌關鍵

現代女性對凍齡的需求越來越講究,不僅是表面的緊緻與拉提,還要從肌膚深層進行優化,讓年輕感自然流露;不管是近期婚宴被盛讚絕美落淚的陳喬恩,還是始祖級韓流女神BoA等所展現的白富美「母胎美顏」感,已經是現代女性想要悄悄變美的目標。 凍齡的標準如何檢視?李承鴻皮膚科診所院長李承鴻醫師根據多年經驗表示,最直接的體現是清晰且俐落的臉部輪廓與自然澎潤感。隨著年齡增長,皮膚難免會有鬆弛或脂肪堆積導致臉部線條模糊,但漸漸就會顯得鬆垮,失去彈性。 李承鴻醫師解釋,傳統面部拉提技術可能依賴填充物來改善體積,但有些造成不自然的膨脹感形成「饅化」臉,若過度雕琢又可能有塑膠感,這就本末倒置了;透過客製個人化美感,從內而外打造緊緻又有彈性的自然澎潤感,已經是現代女性追求凍齡的目標。 (圖/現代女性追求凍齡,渴望肌膚由內而外緊緻、彈潤,呈現自然澎湃的青春感) Z音波全新技術由內而外打造「母胎美感」 現在很多音波拉提的療程都很受到歡迎,最主要就是能透過與時俱進的方式打造自然有感的改變。目前最新音波旗艦機的Z音波,提供全新技術,能處理鬆弛的肌膚與局部脂肪,透過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實現面部緊緻與線條重塑、自然變美目的。 李承鴻醫師也提到,最新Z音波特色是透過結合點線探頭技術,以4顆不同功能探頭加上6種深度共15種的模式變化,以點狀與線性模式的能量,來改善皮膚組織內的微環境,使輪廓更加俐落,更能配合個人需求打造客製化療程。新的技術在擊發速度更快,不僅縮短時間也讓療程更舒適,同時透過Z字錯位設計,更能避免肌膚燙傷,專利DWR系統探頭補水技術,也確保每一發能量充足且穩定,更嚴謹考量安全性,更快更有感。 (圖/最新音波旗艦機的Z音波結合最新探頭技術,打造俐落線條) 滿足不同族群需求,臉至身體都能自然雕塑 李承鴻醫師強調,老化是一種漸進式過程,因此在療程上不僅在於表層的拉提,更必須要有深層肌膚的優化,Z音波便是透過不同深度的治療讓肌膚內外兼具,使其恢復彈性,打造俐落線條、緊緻、澎潤的年輕感。Z音波技術也很適合與其他複合療程搭配,像是注射類療程或電波拉皮,能進一步優化整體膚質。由於探頭模式的變化,Z音波還能廣泛應用於像是脖子鬆弛、蝴蝶袖、腰內肉等不同體雕領域,在不同年齡的女性追求美麗的目的上,都能符合個人期待。 Z音波作為最新音波旗艦機,以其快速、低痛感、客製化療程效果,成為現代女性凍齡的熱門療程,近期不少求診者發現做完Z音波1-2週就有感,掀起熱烈討論。李承鴻醫師強調,凍齡保養是治療、維持、預防三大步驟。然而,每個人的體質與肌膚狀況皆不同,治療效果也因人而異。因此,選擇合格的醫療機構並諮詢專業醫師,了解個人需求與可能的副作用,是確保療程安全有效的關鍵。透過醫師的專業評估與客製化療程規劃,搭配循序漸進的保養,才能更接近理想的年輕美貌。 (圖/李承鴻皮膚科診所院長 李承鴻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