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年會台韓醫美跨國對談! 解析Z音波醫美技術新突破
顛覆傳統:不再「煮」筋膜層 關鍵在無感!
吳銘埈醫師一開場就拋出震撼彈:「我們不是要直接加熱SMAS筋膜層,那是老舊的思維,反而可能造成臉部凹陷。」這句話直接挑戰了許多人對音波技術的既定印象。他進一步解釋,現代音波研究的真正方向,是探討如何刺激纖維母細胞活性與脂肪幹細胞反應,而不是靠高溫去「煮熟」組織。這個觀念的轉變,可說是能量醫學近年來重要的研究進展。
那線性音波(Linear)技術究竟是如何運作?吳銘埈醫師解釋,這項技術採用低能量線性掃描,研究顯示一方面能激活纖維母細胞,觀察到膠原與彈性纖維的生成反應;另一方面,在極低能量下能「溫柔喚醒」脂肪幹細胞,研究發現脂肪層厚度有所變化。這種「能量分層」的概念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是技術上的突破。過去的設備多使用單一能量參數,現在的技術發展則著重於根據不同組織層次調整能量,探索更精準的應用方式。
「關鍵是要無感!」吳銘埈醫師分享這個常被忽略的研究發現。很多人以為要有感覺才代表有反應,但他的研究顯示:「當受試者感覺到燙感時,組織切片顯示發炎反應增加,這對脂肪幹細胞的活化可能不是理想狀態。」這個觀察完全顛覆了「no pain, no gain」的迷思。
從侵入到非侵入的技術演進
傳統拉皮手術需要手術切口、麻醉程序、術後恢復期等考量。即使是下眼瞼脂肪移位術,也屬於外科手術範疇。線性音波技術的研發,讓研究者開始探索非侵入方式的可能,透過精準能量參數研究,觀察組織的生物反應變化。
「這項技術讓外科醫師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吳銘埈醫師表示,「在非侵入的前提下觀察到組織變化,這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科學發現。」吳銘埈醫師團隊使用老化小鼠模型進行研究,發表的數據顯示幾個重要發現:實驗觀察到細胞衰老相關蛋白表現的改變,在低能量長脈衝模式下,組織學檢查顯示脂肪層厚度變化,以及膠原與彈性纖維的組織學表現差異。
「這些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他說,「但從動物實驗到人體應用,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吳銘埈醫師也提醒,技術的應用需要考慮許多細節。比如說,面部神經密集的區域需要特別的操作方式,避免能量過度累積;不同解剖位置需要調整不同的能量參數。
臺灣臨床觀點:由深至淺、分層調控 亞洲膚質療程的最佳策略
在台灣臨床端,許乃仁皮膚專科診所院長許乃仁醫師從皮膚科醫師的角度分享觀察。他認為吳銘埈醫師的研究啟發了「由深至淺、分層調控」的治療思維,對亞洲人膚質特別有意義。
許乃仁醫師提到,亞洲人的皮膚厚實,老化時容易形成U型臉,若僅以高能量緊膚,反而可能讓臉看起來更凹。他解釋,因此臨床上會依個案狀況採「深層減脂、淺層增脂」的策略—以高能量刺激脂肪減少、再以低能量促進脂肪增生與膠原再生,重塑自然的線條感輪廓。
許乃仁醫師 強調,Linear Z 能針對不同層次調整能量,是亞洲人臉型治療的一大優勢。對於皮膚厚實或粗糙的族群,線性能量輸出能提供更均勻的刺激,改善鬆垮與紋理。但如果是過度鬆弛或脂肪過多者,仍建議先進行其他治療,再搭配能量分層技術達到最佳效果。
許乃仁醫師也補充,能量治療的核心在於個人化評估與正確期望。臨床他會依臉型大小、組織厚度與年齡狀況,設計不同的能量深度與重疊方式,讓治療效果更貼近自然。他表示。隨著醫療儀器的演進,醫師能在不動刀的前提下進行結構性調整,對於需要兼顧外觀與日常生活的現代人,確實是一大進步。
今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年會展現的不僅是技術交流,更反映出亞洲醫學美容正走向「低侵入、高精準」的個人化療程新時代。Z音波以「能量分層」概念,不論是臉部線條、雙頰下垂、下顎線鬆弛,或是眼周與頸部細紋等不同部位在意的問題,皆可依個案量身調整能量與深度,打造更貼近需求的療程規劃,讓民眾對醫美療程有更多的期待。
提醒:醫美療程效果因個人條件而異,實際施作須由醫師評估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