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存錢讓我們感到痛苦?財務顧問揭真相:現實難做到「延遲享樂」

為何存錢讓我們感到痛苦?財務顧問揭真相:現實難做到「延遲享樂」

2025/9/26
我們都知道存錢的重要性,但存錢對多數人而言很困難,究竟為什麼存錢會很痛苦?美國最大財務顧問公司顧問及投資委員會成員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 Clements)於《簡單致富的21條理財金律》一書中,提供21則理財忠告,包括儲蓄習慣、聰明消費、投資原則,帶領讀者一步步打破財務迷思,建立正確的財商素養。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何存錢讓我們感到痛苦?

有意義的理財其實很直截了當:那就是定期儲蓄、控制風險、購買一些低成本基金、降低投資成本及費用,同時留意一下稅務問題。就像我希望在前面的章節裡已經清楚交代了,投資這件事其實可以非常簡單。

然而投資卻絕不容易,我們可能會犯下所有的行為錯誤,包括了存下的錢太少,當市場火熱時變得過度有信心,股價下跌時又失去信心。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都會犯同樣的心理錯誤以及具有同樣的行為怪癖。然而這些怪癖有的還滿常見,而且它們會對許多人的投資成果造成傷害。

延伸閱讀:
賠錢沒關係,錢再賺就有了?施昇輝揭「第三人生的投資」絕對不能賠

人們很難做到「延遲享樂」

所有的這一切都代表著對傳統經濟學的拒斥,因為傳統經濟學是假設我們的行為都很理性。理性?想想看你又懶得去健身房運動了,吃了你發誓再也不碰的巧克力,在購物中心花了太多錢,不小心又累積了一大堆信用卡債。理性說起來容易,卻不容易做到。確實,我們是因為缺少自我控制,才導致行為上的掙扎。

譬如說我們很難做到「延遲享樂」這件事,結果導致我們存下的錢太少。這個現象也許有其演化上的根源。我們那些狩獵者、採集者的老祖宗根本不會去擔心退休的日子該怎麼過,他們想的只是怎麼活下去,那就意味著只要能夠,就盡情今朝有酒今朝醉。

也許正因為如此,對今日的我們而言,延遲享樂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做到——那麼,我們又何需汲汲營營想各種理由或手段去存錢呢。先別說什麼手段或技巧,即使根據財務教育的啟示,都告訴我們應該要存錢。問題是,教育這個崇高的理由似乎也不管用。我們都知道應該要儲蓄,但到頭來還是會存不夠錢。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都自問是否願意放棄一些日常的非必需品,然後每個月多存下100美元,我們也許會說,「好啊」。但如果被問到是否願意立刻開始著手實施,我們可能就不願意了。我們知道那樣做,長久以後是對自己有好處,可是正因為是長久以後的事,我們就更容易找到藉口拖延。就如同那個廣為人知的「罪人的禱告」:「上帝救救我吧——但不是現在」。

延伸閱讀:
最重要的財務決策與錢無關?真正影響財務狀況的,往往是「這1點」

缺乏自我控制是最大原因

缺乏自我控制固然可能是我們無法存下足夠金錢的最大原因,但恐怕也要怪我們自己算術的能力不夠,才會讓自己花費無度,沒法存錢。

我們絕大多數都不會隨身帶著一個計算機,所以在碰到需要計算的日常財務問題時,我們習慣用推想、猜測的方式─可惜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通常也很差。舉例來說,我們也許知道複利可以在理財方面產生的效用,亦即我們不僅可以從本金獲利,也可以從資本利得的再投資加入本金而獲利。

然而,雖然我們對複利的作用有些概念,我們卻常常會低估了它可能在理財上造成的影響。這就意味著我們其實並不真正清楚,存款將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多少,也因此而失去了應該如何存款的誘因。

同樣的,我們經常也低估了債務會讓我們付出什麼代價。我們也許知道信用卡公司針對未付款收取很高的利息,但是卻不真正或想去瞭解,如果我們不付清信用卡帳單的話,我們究竟會付出多少利息。只要有未付清的信用卡債,我們每個月都需付出高額利息。這其實也很像是一種投資,只不過現在時間是敵人而非朋友。

(本文摘自/簡單致富的21條理財金律:《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的全方位財富規畫指南/樂金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