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台灣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任陳國瑚表示,肌瘤與瘜肉是女性子宮內部最常見的良性病變,其中肌瘤源自子宮肌肉層的纖維化細胞增生,瘜肉則來自內膜層的血管組織異常增生,是許多女性可能面對的問題。
延伸閱讀:
泌尿道感染會自己好嗎?該看什麼科?吃蔓越莓有用嗎?女性必知5QA
子宮肌瘤、瘜肉恐致出血、不孕
陳國瑚說明,子宮肌瘤是一種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幾乎30%以上的婦女在一生中會患有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婦科腫瘤,好發年齡35~45歲之間;子宮瘜肉則為一種由子宮內膜腺體、間質及血管過度增生形成的局限性隆起,通常向內突起進入子宮腔,依照常見生長部位可分為子宮頸瘜肉或子宮內膜瘜肉。
「這兩種子宮病變都可能導致經血過多、非月經週期期間出血,甚至影響生育能力導致不孕症,尤其當病灶位置越靠近子宮腔中心,對受孕的影響就越大。」在臨床治療上,陳國瑚指出,子宮鏡手術以30~50歲婦女佔7成,可清楚觀察子宮腔內部情況,並直接移除病灶,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準度。
延伸閱讀:
子宮內長瘜肉⋯需要手術切除嗎?子宮鏡手術「冷刀vs熱刀」優缺比較
傳統子宮鏡手術限制、併發症風險
陳國瑚提到,傳統子宮鏡電燒手術利用高溫熱能刮除病灶,以葡萄糖水或電解質液體替代生理食鹽水進行操作,雖然能快速去除異常組織,但可能導致子宮內膜沾黏、周邊正常組織熱損傷,增加出血、交叉感染等術後併發症風險。另有冷刀手術,雖不會造成熱傷害,但僅能針對瘜肉,無法用於切除肌瘤。
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吳珮如表示,女性子宮僅長約7~8公分,而胚胎著床與經血排出的子宮腔僅有3~4公分大小,若子宮病變病灶分布較廣、位置多變,傳統子宮鏡操作角度受限,導致手術難度提升、病灶不易完整清除。
新術式保生育功能3類人適用
吳珮如說明,目前已有由台灣首創的最新微創術式「赫拉刀」,將一次性使用的子宮鏡、剪鉗、雷射與導管整合,搭配可旋轉式鏡頭,能快速在1~2分鐘內切除厚實或不易刮除的病灶、大幅降低子宮穿孔與破裂風險,同時保留子宮內膜正常組織功能,可自費用於婦科病變如子宮瘜肉與肌瘤手術。
收治上述個案的恩主公醫院婦女照護中心代理主任龔晏萱表示,赫拉刀手術過程迅速,病人術後約1小時即可出院,術後恢復期短且安全,術後3個月回診時月經已恢復規律,且無不正常出血情形,子宮內膜也成功恢復平整。
龔晏萱指出,赫拉刀適合3大族群,包括有生育計劃者、希望術後快速恢復者以及擔心感染風險的患者等,為婦科微創治療提供了更安全的選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