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質症新藥問世!從「源頭」精準抑制基因表現 患者不再頻繁掛急診

紫質症新藥問世!從「源頭」精準抑制基因表現 患者不再頻繁掛急診

2025/7/30

一名40歲男性患者,原本身體健康、生活穩定,卻在近年頻繁出現難以解釋的劇烈腹痛,幾乎每兩週就得跑一次急診。起初醫師懷疑是腸胃問題,經反覆檢查、轉診,始終查不出病因。台大醫院神經部楊智超醫師表示,該名病患直到安排特殊代謝檢查與基因檢測,才確診為罕見疾病——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IP)。在參與新一代RNA干擾新藥的臨床試驗後,發作頻率從一年二十多次驟降為「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李銘仁指出,「對這類病患來說,新藥帶來的是翻轉命運的機會。」

什麼是紫質症?代謝錯誤導致神經毒性

紫質症(Porphyria)是一種與血紅素中的成份血基質(Heme)代謝有關的遺傳性代謝疾病,當中以急性肝紫質症(AHP)為代表,涵蓋多種亞型,其中最常見的為「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IP)」,約占所有AHP個案的80%。AIP為自體顯性遺傳疾病,由於體內製造血基質過程中的酵素缺陷,使得中間代謝產物如胺基酮戊酸(ALA)與膽色素原(PBG)在體內堆積,產生神經毒性。

楊智超醫師說明,AHP的臨床症狀變化多端,以反覆的劇烈腹痛最為典型。李銘仁醫師表示,紫質症還可能出現肌無力、四肢麻痺、自主神經異常,甚至幻覺、焦慮等精神症狀。部分患者在發作時,尿液經紫外線照射會呈現紫紅色,為紫質症名稱的由來。

傳統治療以「補血基質」為主,但風險與限制多

急性期治療方面,傳統使用血基質濃縮液或高濃度葡萄糖液體,可抑制肝臟內ALA與PBG生成,縮短病人急性症狀的時間。對於復發頻繁的病人,也可以用血基質定期預防性的治療。李銘仁醫師表示,血基質濃縮液需經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具高度刺激性,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靜脈炎、血管硬化,甚至需植入人工血管,「有些年輕患者打到雙手血管壞掉,只能裝中央導管,結果反而因導管感染導致敗血性休克,非常危險。」

此外,血基質濃縮液本身含鐵,長期使用恐造成體內鐵質沉積,進而影響肝臟、腎臟與心臟功能。李銘仁醫師提到,部分患者年紀輕輕腎功能就已明顯衰退,血中腎絲球過濾率不到正常人的一半,長期以來,這些治療僅止於症狀控制,卻無法真正從病理源頭解決問題。

RNA干擾新藥問世 從「源頭」抑制毒性產物

近年上市的創新藥物為紫質症治療帶來曙光。李銘仁醫師指出,這款 RNA 干擾(RNAi)新藥透過一段特製的雙股 RNA,在進入細胞後轉化為單股,並導入 RNA 誘導沉默複合體(RISC),與 ALAS1 mRNA 結合形成雙股結構,使細胞將其視為異常訊息並加以分解。藉此抑制 ALAS1 基因表現,減少有害代謝物累積,緩解紫質症症狀。

該藥物每月僅需皮下注射一次,對於過去需頻繁回診施打血基質濃縮液的患者而言,是極大改善。臨床試驗顯示,多數患者使用新藥後,年發作次數降為零,病情獲得穩定且幾近完全控制。根據兩位醫師觀察,參與新藥臨床試驗的病患多數反應良好,幾乎不再進急診。

楊智超醫師指出,AHP屬罕見疾病,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一,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四倍,可能與荷爾蒙波動有關。對患者造成的身心影響深遠,隨著新藥問世,紫質症的治療進入新紀元,不僅改變過往需長期依賴血基質注射的困境,也為重複發作、生活品質低落的患者帶來新希望。

健保給付門檻高、續用不易,適用病友比例有限

儘管新藥療效顯著,但是新藥自費要價不斐,目前台灣健保給付條件嚴格,僅適用於:

  • 年滿18歲以上、經基因確診AHP;
  • 一年內急性發作達4次以上,且需急診或住院處理;
  • 曾使用血基質濃縮液但效果不佳或出現副作用;
  • 驗出ALA與PBG濃度為正常值4倍以上;
  • 無肝臟移植與重大合併症,具自理能力。

由於規範嚴格,目前全台使用新藥者人數極少,楊智超醫師推估,「目前真正獲得健保給付的患者應該不到五人」,李銘仁醫師則坦言,「有位患者接受臨床用藥實驗後不再發作,也因成效太好而無法適用目前健保給付資格,而無法使用新藥,這也是一種制度上的兩難。」如何在罕病治療與醫療資源之間取得平衡,讓真正需要的病友獲得持續照護,是目前最需要正視的挑戰之一。

《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