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乳癌存活率剩3成!醫籲癌友「設定治療目標」保住生活品質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腫瘤內科部主治醫師陳怡君表示,乳癌好發於45~69歲女性,發生率逐年遞增,且有年輕化趨勢,國內乳癌患者中約有6成屬於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亞型,若早期確診,5年存活率高達9成5以上;一旦落入第4期轉移性乳癌階段,存活率僅剩3成左右。
延伸閱讀:
乳癌可以喝豆漿、牛奶、滴雞精嗎?妳不知道的10個乳癌必知飲食原則
轉移性乳癌治療以延緩惡化為目標
陳怡君說明,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雖然相對預後較好,但仍然有復發風險,淋巴結轉移是最重要的復發風險因子,若未及時接受治療,病程可能快速惡化並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如骨骼、肝臟、肺部及腦部,將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降低患者存活率,不可輕忽。
陳怡君指出,早期乳癌與轉移性乳癌的治療目標大不相同。若是第1~3期的早期乳癌,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治療目標以治癒為主;對於第4期轉移性乳癌的病友而言,已相當於癌症末期,此時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時間,主要在於有效控制病情、延緩疾病惡化,並且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乳癌檢查「乳房攝影VS超音波」怎麼選?乳癌篩檢對象、費用一次看
8成轉移性乳癌病友不清楚治療目標
治療目標對於不同病程階段的癌友至關重要,但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國內最新針對轉移性乳癌病友進行的觀察報告發現,超過8成癌友未曾設定出明確治療目標;更發現有63.3%的病人在與家人談論治療目標時,會因「不想讓家人擔心」而選擇隱瞞或閃避。
該份報告還顯示,甚至有高達45%未與家人分享過想做的事。蔡麗娟呼籲,癌友若是能說出自己治療後的生活目標,以及為什麼而治療,能夠讓自己與家人在治療旅程上將會更有力量。
醫病共同決策,找出適切治療選擇
陳怡君表示,治療目標並非患者單方面決定,而是與醫師一起討論的結果,唯有了解病友的治療目標、所需時間,由醫師對照不同藥物的特性、療程方式,才更能協助病友找到最適合她們的治療策略,顯現醫病共同決策的重要性。
陳怡君舉例個案說明,65歲的林小姐罹患轉移性乳癌,面對多元治療選擇,她與主治醫師討論超過1小時仍無法達成共識,直到脫口而出「只要再撐3個月,我就能領到退休金」的內心想法,讓她與主治醫師突破討論僵局、迅速決定治療策略。
陳怡君指出,目前新型轉移性乳癌治療方式包含標靶、免疫療法、抗體藥物複合體等。針對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一般會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治療;對於病程進展較嚴重者,會使用抗荷爾蒙治療與化學治療;對於特異性高者,建議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與細胞抑制劑。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很多病友都有想做的事,卻不知道該從哪裡談起,鼓勵病友可以從生活期待出發,無論是「撐到領退休金」或「看到孩子長大」,都能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讓生活願望成為病友努力治療的動力。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