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膀胱結石⋯好發男性40歲後!醫示警:「肥胖女性」風險更高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生文表示,國人發生結石的盛行率,約每10人就有1人有結石問題,而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2~3倍,結石發生高峰期落在40~60歲。一但發作就會造成疼痛難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尿尿「有泡泡」表示腎臟出問題?不一定!教你「3招」判斷正不正常
腎臟鹽分沉積形成尿路結石
為什麼會形成結石?陳生文指出,人體腎臟的外型似蠶豆,會有一條連接到膀胱的管子,稱為輸尿管,膀胱為儲存尿液的肌肉組織,膀胱連結到外部還有一條小管子,稱為尿道,舉凡在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或膀胱有石頭沉積者,都稱為尿路結石。
陳生文說明,當腎臟內的鹽分過度飽和、尿液濃縮,尿量減少造成結晶質的沉澱,就會從腎臟累積出結石;或是因長期排尿習慣不良,膀胱內的尿液未能排空或總是尿不乾淨,造成尿液中的礦物質在膀胱沈澱堆積結晶,而形成結石。
常見結石類型包括:
- 腎結石:一旦石頭結晶長在腎臟裡,就稱為腎結石。
- 輸尿管結石:掉下來卡在輸尿管,稱為輸尿管結石。
- 膀胱結石:也有些病患的結石是從腎臟掉落後,慢慢滾到膀胱,稱為膀胱結石。會出現解尿困難情況,以男性來說可能會合併攝護腺問題。
延伸閱讀:
為什麼驗尿報告「腎功能」突然退步了?醫揪「5大元兇」恐面臨洗腎
尿路結石6大高風險族群
陳生文提到,有統計指出,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尿路結石機率也比較高,因為有些藥物服用也可能會引發結石,例如:利尿劑、阿斯匹靈、抗痛風藥等等。
此外,有肥胖問題的人也容易引發結石,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男性與女性都有肥胖問題,則女性的結石發生率會比男性還要高。再者,家中有尿路結石病史的親友也要特別注意,家中飲食高油、高脂、高鹽、高草酸,過量營養保健品以及每日喝水量不足等,也容易引發結石。
陳生文說,尿路結石的典型症狀有血尿、腎絞痛、下腹脹痛、排尿不順等,但不同位置的結石會有不同差異。因此在治療診斷上大多是了解個人病史、家族史後,再進行抽血、尿液檢測分析,最後透過影像檢查(腹部X光、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靜脈攝影等)來確定結石位置與決定治療方式。
根據結石位置與病患狀況,會給予不同治療建議。陳生文指出,若結石不大且沒有堵塞情況,也沒有腎衰竭或感染發炎情狀,大多會投以藥物治療及大量喝水,一般患者大多能自行排出。若結石較大或有明顯堵塞症狀,導致腎功能變差,就會需要透過手術,一般會建議做體外震波碎石手術,將結石利用能量擊碎之後排出。
但如果結石過大或震波碎石手術效果不佳,就會建議採取傳統手術方式來清除,例如內視鏡,膀胱鏡、輸尿管鏡、腎臟鏡等手術或是採取直接開腹,在該結石部位取石的手術。
多喝水、不憋尿預防尿路結石
陳生文建議,預防尿路結石,每日一定要攝取足夠水分,每日喝水建議量為2,000~2,500毫升以上,水分可稀釋尿液中的礦物質濃度,降低結石形成,有利體內細小結石排出。不要憋尿、避免尿液滯留及尿路感染,預防勝於治療。
陳生文提醒,本身有代謝性疾病尿酸過高者,請控制飲食,減少高普林食物攝取;容易泌尿道感染,請配合醫師控制感染症狀;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要治療矯正,孕婦與小孩也可能會發生結石問題,養成良好排尿習慣,避免尿路結石上身。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