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以身試藥!體外打造腫瘤替身 代癌患試出潛力治療方案
公益社群「癌飛」攜手腫瘤專家,助罕見癌症與難治癌患另覓生機
隨著精準醫療成為癌症治療趨勢,癌症患者在尋找有效治療方案的過程中,傳統的基因檢測已不再是唯一的工具。其中,「替身醫療」技術,透過在體外培養腫瘤細胞,可望協助癌患者篩選潛力治療藥物,不僅有助罕見癌患找藥,甚至能為患者省下不必要的金錢與時間支出。
為了協助癌症患者掌握最新抗癌資訊、在治療過程不孤單,公益社群「癌飛」日前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專科醫師為病友剖析創新的「替身醫療」技術。癌飛公益大使、作家H,也現身分享抗癌心得。
替身醫療結合次世代基因定序 腦癌男嬰選出肺癌標靶藥 成功續命
三年多前,一名僅37週大、仍在媽媽肚子中的小男嬰因產檢時發現水腦,出生後確診罹患「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在傳統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的情況下,醫療團隊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替身醫療,成功選出原本用於肺癌的標靶藥物,成功為男嬰續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指出,「替身」醫療是一種概念,就是把致病方式跟治療元件,變成體外晶片式的檢測系統。以癌症治療來說,就是透過培養癌細胞、將癌細胞轉化為體外檢測系統,患者可以在無需以身試藥的情況下,測試腫瘤對不同治療藥物的敏感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醫師指出,在該男嬰的案例中,醫療團隊先經由次世代基因定序,發現男嬰腦瘤組織帶有肺癌細胞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ALK」突變,經過替身醫療測試,證實肺癌標靶藥物確實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加上國際期刊也有論文支持該藥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因此,經由外科醫師手術除去大部分腫瘤後,便開始以肺癌標靶藥物控制男嬰位於大腦深處、不適合開刀的殘存腫瘤組織。
如今,小男孩腫瘤持續獲得控制,並準備上幼兒園。
劉彥麟醫師指出,利用基因型來做治療有效性的預測,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式。就現有資訊來看,如果透過腫瘤基因突變來挑選藥物,最後能夠找到適合藥物的機率大概只有三成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成多的病友,能不能拿到藥?用藥後是不是真有效?仍會因為藥物與癌症種類差異而有不同。
若將基因檢測結果與替身醫療結果搭配判讀,依據團隊過往累積的經驗顯示,包括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腦瘤等,若能找到相關基因突變、在體外測試也確定有效的狀況下,有七成患者可以維持六個月以上的有效控制。
「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目標是基因、而替身的目標則是細胞。」呂隆昇醫師表示,替身醫療除了可用於協助相對少見的癌症患者,在現有藥物中找藥,「老藥新用」之外;當癌症復發、轉移,標準治療都用完的時候,若在基因檢測裡面看到可能機會,「想知道實際使用的勝算時」,這時候「替身」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畢竟有時候雖然基因有表現、但癌細胞未必買單」,這時候就可以避免白走了冤枉路。
不只是標靶藥物,體外培養的癌腫瘤替身也能用來測試化療藥物、甚至荷爾蒙藥物的有效性。「曾經有一個患者透過最後選出來的是荷爾蒙藥物,一天只要十塊錢的藥費,也已經吃了七年多。」
體外類器官 無法完全模擬體內複雜環境。使用上仍有局限
但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無法完全反映體內的反應。呂隆昇醫師指出,現行常見的癌症用藥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抑制血管新生藥物……等,無法透過這套系統進行測試。
他解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效果依賴於免疫系統的反應,但體外培養的腫瘤組織以癌細胞為主、少有免疫細胞。
「替身只是一種分析技術,讓醫生能以科學數據作為依據,制定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以化療選擇為例,替身也能夠幫忙找到合理的化療藥,但化療藥的劑量、化療藥如何組合,以及化療藥的毒副作用,替身醫療無法告訴你。況且,化療藥物的用法、跟體外試驗的使用方式略有不同,過去經驗顯示,有時候會高估化療有效性。因此臨床醫師治療經驗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