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婚姻期望高容易離婚?離婚是因為個性不合?幸福婚姻的「4大迷思」

對婚姻期望高容易離婚?離婚是因為個性不合?幸福婚姻的「4大迷思」

2025/5/19
我們常對「幸福婚姻」有不正確的迷思,而婚姻是要伴侶互相理解、共同經營。諮商心理師趙文滔於《愛的修復》一書中,結合國內外的理論,破解對伴侶關係的諸多迷思,包括伴侶諮商為何重要?伴侶諮商如何修復受傷的關係?並精選諮商案例,幫助讀者體驗諮商現場的情感流動與復原過程。以下為原書摘文:

各位心理師無論在進行推廣講座中,提倡關係經營的正確觀念、順便曝光自己吸引潛在客群進入諮商,或在伴侶諮商中提供具體建議,替現有關係打打氣上點潤滑油,都需要一些具體方法。鑑於市面上關於關係經營的方法五花八門,魚目混珠,我們自許伴侶關係專家,自然有責任針對這部份加以說明,以正視聽。

對於尚未搞得太僵的夫妻來說,在關係中加一點有效的保養,說不定就可以起到增進夫妻感情的效果,但如果已經困擾多年、問題一再重複、雙方都已筋疲力竭、開始想放棄、甚至覺得只有分開才是停止痛苦的唯一辦法時,純保養顯然已經不夠,必須找專家好好評估一下,對症下藥。

在提供心理學認證的伴侶關係保養方法之前,我們先進行一輪打假,針對一些坊間廣泛流傳的「民俗保養法」進行事實查核,免得鄉親們以訛傳訛,貽害鄉民婚姻幸福。

延伸閱讀:
不要再問爸爸是誰!鬼鬼「無預警生女」稱沒結婚:生育是為了完成願望

迷思1:離婚是因為「個性不合」?

志同道合、興趣相投、個性接近的伴侶也許摩擦比較少,但少吵架不代表感情比較好;許多同事夫妻,二人共處同一產業、同個公司,工作與生活高度重疊,並不能保證婚姻一定幸福,甚至正因為工作角色與生活未能清楚區隔,反而日漸累積誤會與怨恨。

雖然10對要離婚的夫妻可能有9對說:「因為我們個性不合」,但事實上個性南轅北轍但感情好的夫妻多的是。嚴格來說每一對伴侶都來自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習慣與個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初識期也許被甜昏頭不在意,但認識久了必然會發現彼此存在許多差異。如果個性不同的伴侶必然會離婚,那麼世界上所有伴侶遲早都得離婚!

事實是:每一對伴侶的個性、生活習慣、價值、信仰、意見都不可能相同,關鍵在於兩人如何處理這些差異。幸福伴侶學會在差異中持續對話而不傷感情;離婚伴侶總是把差異當作彼此攻擊的素材,搞到兩敗俱傷。

延伸閱讀:
我們真的適合結婚嗎?結婚前必須要釐清的「10個問題」你問對了嗎

迷思2:除非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口被解決,否則無法擁有健康婚姻?

因為兩人的個性、價值與生活習慣皆成形於各自的原生家庭,除非源自原生家庭的傷口被療癒、核心信念被改變,否則在目前的婚姻中仍會重蹈覆輒,複製父母婚姻悲劇。在伴侶諮商中,我們常看到其中一方指著對方抱怨:「他原生家庭有很大問題!他和他家人都一樣有病!」

若真如此,那麼這個世界上將很少有人可以擁有健康的婚姻。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包括心理師,都曾經歷各種家庭經驗,有些值得懷念、有些不願再想起;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每位父母都以他們能力所及的最大努力,盡量提供孩子最好的環境,但即使如此,家庭生活也不可能盡如人意,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傷害;即使如此,許多孩子都能順利長大成為健康成熟的好大人,不會因為原生家庭不完美而被毀掉,成為病人或罪犯。孩子的生存適應力,超乎我們的想像。

確實有不少人在家庭中受傷,他們其中有一部分人後來成為心理師,救人也自救;還有些人立誓不要重蹈覆輒,努力讓家庭氣氛和原生家庭截然不同;也有些人帶著傷口、陰影與自卑在人生中努力掙扎前進;也有人被這些經驗擊垮,無法享受人生。無論是哪一種結果,如果拿原生家庭負面經驗來批評他們,無異雪上加霜,會不會太殘忍?

事實上,伴侶關係是我們人生中的「另一次機會」,無論之前依附經驗如何不安全,都可能有機會重新體驗安全感,重塑內在反應模式,從不安全依附變成安全依附;反之亦然,不順利的伴侶關係也可以把一個原本安全依附的人硬是搞成整天焦慮或想逃。心理學家已經證實,恆河猴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建立安全依附),如果失敗了再也修復不回來(心理學家實驗過各種方法皆徒勞);還好人類的機會不只一次,第一次(原生家庭經驗)沒搞好,還有機會修復重建。

其實這兩個迷思背後是同一套哲學:能不能常相廝守乃「命定」,如果不合強求不來。「命定」論當然經不起科學考驗,但人在長期婚姻痛苦折磨之下,六神無主的聽信算命,或將問題歸因到對方無可改變的過去,我們實在不忍苛責,只希望大家面對婚姻大事不要兒戲,千萬不要把婚姻這麼重要的決定,完全依賴如此虛玄不靠譜的決策思路上!關於固執聽信算命之言如何毀掉許多好姻緣的臨床案例不勝枚舉,此處就不加詳述以免徒增唏噓。

系統理論對「個性」(人格理論)的看法可以簡述如下:今天的個性是昨天以前的經驗塑造的,明天的個性是今天的經驗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對伴侶現在、當下如何彼此對待,決定對方往後的「個性」;如果你們已經結婚多年,當你抱怨對方個性有問題,你自己恐怕也要負不少責任!如果你問「那先天因素呢?基因?」

表觀基因學已經證明基因受經驗啟動,沒有經驗啟動的基因是不作用的,換言之,先天(基因配置)和後天(經驗)手牽手才能決定你的行為模式,不要再把問題通通賴給先天/命運決定論了!

迷思3:對婚姻期望太高,容易離婚?

婆婆媽媽顧問團經常喜歡建議,把期望降低些就能度過婚姻危機:「其實他不菸不酒不賭不嫖,無不良嗜好,賺錢都拿回家,沒有什麼好抱怨了⋯⋯」。即使如此,要抱怨的話絕對可以找到可抱怨的話題,停止抱怨也不會讓你忍受得了一場痛苦的婚姻。

更氣人的是,研究發現:對婚姻持高標準、高期望的夫妻,擁有滿意度最高的婚姻;而父母離異的子女,成年後自己離婚的機率卻比其他人更高!這些人從小看著父母不幸福的婚姻,對婚姻多半不抱太大期待,有些甚至堅決不婚;那些勇敢結婚的,心中必然立誓不要步入父母後塵,對婚姻也不敢抱太高期待,為何終究還是免不了翻船?

也許對婚姻不抱期望的人,有意無意間也不敢全心投入關係,害怕會受傷而有所保留,結果遇到不可避免的關係起伏挑戰時,更容易抽身放棄,更容易讓伴侶感到挫敗心寒,結果關係就真的經營不下去了。心理學有「自我預言實現」的理論,看來對婚姻降低期望恰好親手把自己的伴侶關係給毀了。

臨床上我們確實遇到過各種莫名奇妙的期望,期望另一半出人頭地(你是他教練還是伴侶?)、期望對方徹底改變多年習慣(輕咳,祝你好運)、期望拯救對方悲慘人生(聽過「彌賽亞情結」嗎?)。遇到這些不合理、注定導致悲劇的期待,心理師可以婉言相勸,識相的伴侶會學習懸崖勒馬;也有不識相、堅持己見的,心理師不如請他們另尋高明。

除了這些不合理的期待,伴侶是可以期待對方對自己付出的情感有所回應的,而且這種期待已被證明可以提高關係滿意度。只是對方能否做得到、對方能以什麼形式回應,需要討論與協商;如果堅持對方必須按自己要求的方式回應,做不到就代表不夠愛我,那必然會成為衝突的來源。

迷思4:外遇導致離婚?

在新聞上或身邊經常會聽到這種指控:因為對方是渣男/茶婊,毀掉了一段婚姻。在伴侶諮商室裡,我們看到的實情是:外遇頂多僅是爆發衝突的一根引信,大部分外遇夫妻早已貌合神離,失去親密感,在關係中感覺失落、不被珍惜,於是去外面找愛。

在媒體上的發言往往具公關性質,作為資深伴侶諮商師我們很少點開外遇新聞閱讀,因為裡面內容對評估一段伴侶關係不但沒有任何參考價值,還可能充滿各種誤導性煙霧與陷阱。

在諮商室裡我們有機會聽到許多懊悔不已的「外遇者」坦承自白,他們會告訴你絕大多數外遇並不是為了性,主要是為了被認可、珍惜、傾聽。如果外遇者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一犯再犯,跳針自首他有病,那麼他大概還沒準備好要對他的伴侶坦白,有可能因為他知道他的伴侶承受不住真相的打擊;或者他和自己的內心也很疏離陌生,不習慣、可能也沒打算認真探索自己的內心狀態,只想找快速方法止息外遇風暴,也就是伴侶的怒火與痛苦。

伴侶諮商師在諮商室裡見證過許多伴侶遭遇外遇的猛烈衝擊,陪伴他們逐步走出風暴。我們最清楚:外遇真的會嚴重傷害伴侶關係!而且雙方都受傷慘重,不是只有被外遇者痛苦而已!雖然無法回到事發前狀態,在對的方法下,外遇的傷害可以修復,痛苦可以過去,但需要雙方的意願與相當的努力來修復,逐步找回信任與平靜生活。

就像親身見識過毒品戒斷症狀的人絕不會想碰毒品,見證過外遇造成的殺傷力的人,絕不會想嘗試外遇,放飛一時,代價卻完全不成比例。

(本文摘自/愛的修復:伴侶諮商中的衝突、理解與接納/心靈工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