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海嘯如何爆發的?華爾街投行總經理揭「4原因」一出錯全倒
我曾經身處美國華爾街的核心,在成群的交易員之間繁忙工作,並與夥伴打造債務擔保證券,並推向市場。我見證債務擔保證券從無到有的誕生,解決了1998年金融風暴的病因,以及從乏人問津到稱霸市場的驚人成長。
當債務擔保證券站上市場頂巔,卻也因超速行駛而終於翻車,引爆了2008金融海嘯。這是整個系統的故障。應該守護金融系統穩定性的華爾街,每一個環節都出了問題,每一個被認為不該出錯的最糟情況,全都出現了。華爾街是如何揹負著無數人的身家財產,一步步走向2008萬丈深淵?
延伸閱讀:
房貸一背幾十年,怎麼還最有利?理財專家教「3步驟」投資錢滾錢
4大因素造成金融海嘯
金融界是個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當其中某一環節出了差錯,整個系統都有可能搖搖欲墜。2008年出事的環節卻是接二連三,這裡列舉幾個實例:
1. 信評機構的偏差
信評機構應該擔當中立、客觀且專業的評等裁判,作為金融界公認的信用風險判斷基礎。就如許多現代的金融商品一樣,信評模型是建立在歷史發生過的違約事件統計數據上。而當時,信評機構與絕大多數人一樣都相信:美國各地的房產不可能全部一起崩盤,這是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情況。
但2008年,隨著美聯儲快速升息,大量還款能力不佳的債務人出現問題,付不出房貸比例快速升高,全美國無一州、無一城市倖免於難。過去信評機構認知的債務擔保證券低風險的前提,瞬間瓦解。
2008金融海嘯,反映出信評機構的盲點:依靠歷史資料做決策,過去未曾發生過的事,就認定未來發生的機率極低;他們沒有估計到情境的實質變遷。當所有風險因子如骨牌排列,只要第一張倒下,後面就是無人能阻擋的連鎖效應。
2. 銀行的激進行為
在經濟體中,銀行扮演著銷售和疏導資金的核心角色。但是,快速的創新和產品設計,使得銀行所發行的金融產品過度複雜,讓投資人難以看得透徹。
當一些激進的大投資銀行看到債務擔保證券有著「低風險」的標籤、「高獲利」的商業優勢,就反射性地不斷向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買進更多債權,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次貸。
憑著優等評級的標籤,這些不斷重複包裝的債務擔保證券充斥市場。一般投資人還以為自己買到評等優良的理財產品,殊不知已經掉入滿佈地雷的陷阱中。在那個利率極低的環境,房市前景一片看好的美好泡泡中,一切都顯得合理。
3. 媒體與理財專家的搧風點火
鼓勵「居者有其屋」政策是美國二戰後的一貫方針,透過稅法的優惠和房貸的補貼,竭力提高人民的住房率。經過多年只漲不跌的行情,全美國媒體與專家都高唱「投資房產準沒錯」的美好曲調,連帶的,以房產抵押品為結構債的債務擔保證券也跟著熱賣。
不少人在這期間賺到熱錢,上節目、接受訪談,大談自己的投資之道,以及如何轉手倒賣房產,替自己賺進難以置信的財富。
面對如此現況,權威媒體與市場專家所做的不是挑戰主流意見,而是跟風推出「大家想看的內容」,也就是接力歌詠:「房地產市場榮景,將會持續。」這場烈火再添乾柴,燒得更旺。
舉例來說,2005年,《時代》雜誌封面,寫著斗大的「Home Sweet Home」,還把S換成錢的符號($),述說投入房市有多麼賺錢,對投資房地產帶來顯著的鼓勵效果。
4. 投資機構的短視
2000年到2006年間,因為美聯儲快速降息,大量的投資機構被迫在市場搜尋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高信評的債務擔保證券成了許多投資者趨之若鶩的對象。
不少投資公司為了提高獲利,採用槓桿投資。舉例來說,1%的投報率,加上10倍槓桿,將會得到10%的豐厚報酬。然而,如此走高空鋼索的模式下,10%的下跌就會讓自己血本無歸,傾家盪產。
金融業本是層層把關的體系,在2008年時,卻一起出了大問題。商業銀行、信評機構、大型投行、投資業者、媒體與專家,這些華爾街的菁英、最顯赫的機構高層,成了骨牌陣:一張倒,全部塌。在金融海嘯過後,許多大銀行高管、信評機構遭到起訴。信評公司及各大銀行,在美國司法部及21個州起訴下,受到鉅額罰款。
延伸閱讀:
國家為什麼該投資老年人?經濟學教授揭「3關鍵」實現長壽經濟紅
完美的理性市場理論,存在嗎?
自由市場的價格,能夠引導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供需則是源於每個人在私有制經濟體系中,盤算自身的利益下,做出最利己的決定。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所著的《國富論》中形容這市場運作的過程,彷彿在冥冥之中受到「看不見的手」指引。
信評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房貸公司、投資機構、媒體和成千上萬的投資人,每天都在為自身的利益做出最佳的選擇。自由市場就是如此運作起來的。沒有人逼著銀行或房貸公司放款,也沒有人拿著槍叫信評公司高估金融商品的等級,更沒人威脅投資者非買高風險債不可。
如此的自由市場理論派思想,認為利己的動力,最終將形成最有效率的市場機制;其供需平衡下的價格,會反覆催促每個人做出理性選擇。這個理論的關鍵前提是,每個人與每個團體,無時無刻不是理性的,都能做出完全理性的經濟抉擇。
例如2012年的日本,人心鐘擺來到極度絕望的邊緣,導致整個經濟系統處於疲弱不振狀況。2006~2008年的美國,則是人心擺盪至不理性的另一極端:每人都處於極度樂觀的狀況,認定市場會持續攀升,房市和股市將一直呈現成長榮景。然而真是如此嗎?
後續海嘯的發生,正說明了自由市場本身有系統缺陷,市場並不是像理論說的如此完美。2008金融海嘯曝露的是資本市場的短視、自私逐利,加上缺乏有效監督體制,結果燃起燒掉整片樹林的大火。
在這次事例中,我們能看出:在缺乏有效的監管之下,幾顆爛蘋果有可能拖垮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瞬間讓系統的信心消失。市場是無數人形成的大團體。人有失去理性的時候,市場也會如此。有效率市場理論的另一個前提是,每個人做出決定之時,都有完美的資訊。當商品過度複雜,這個前提將不再適用。
說到底,市場的本質是不穩定的系統,更是不理性的組成,並不能完美的運行。如2008年的最糟糕狀況不常發生,但無人能預判,下次何時出現。
(本文摘自/世界愈亂,你愈賺:在變局中成為大贏家的投資八法/商周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