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關節撕裂」怎治療?醫3招訓練肌力:做「划船動作」就有用

肩膀「關節撕裂」怎治療?醫3招訓練肌力:做「划船動作」就有用

2022/9/15
上一篇說到,由於造成「肩關節唇撕裂」的原因很多,而且症狀很多時候並不明確,因此對醫師來說,診斷並不容易。

本篇文章目錄

肩關節唇是纖維軟骨,因此X光無法看出來;最明確的診斷方式是核磁共振,或診斷性關節鏡手術。復健科醫師常用的肌肉骨骼超音波,在肩膀可以看到許多重要的肌腱韌帶,但是肩關節唇周圍有許多骨頭,讓超音波無法順利穿透顯像。
 
然而肌肉骨骼超音波,在肩關節唇撕裂的診斷還是有用處。一則是肩關節唇撕裂,常會合併其他病變,例如旋轉肌肌腱撕裂,二則是若有肱二頭肌的病變或是脫位,就代表病人可能有肩關節唇撕裂。
 
此外,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輔助診斷性注射。如果將藥物注射至肩關節唇周圍及關節腔內,可以使症狀緩解,也是暗示病人可能有肩關節唇撕裂。
 
延伸閱讀:
手臂向後抬高就痛、睡覺卻不痛⋯醫教1分鐘檢測恐「這部位」撕裂

肩關節唇撕裂的治療方法

肩關節唇撕裂原則上會先從保守治療開始,若症狀不嚴重,可先嘗試保守治療3~6個月,保守治療的方式包括: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非類固醇消炎藥可短期幫助急性止痛,但可能會延遲受傷組織的癒合,建議不要連續使用超過7天。
  • 動作調整:避免會造成傷害的活動,例如投手投球、排球羽球殺球、錘子敲打肩膀高度之上的東西。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電療、深層熱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肌筋膜鬆動、軟組織按摩等技術。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

若以上保守治療都失敗,或者是高強度運動的運動員,就可能要考慮手術修補,然而術後的恢復期相當長,需約6~12個月。

肩關節唇撕裂的復健運動

肩胛肌群穩定訓練 (1)

  1. 將彈力帶固定在堅固處,兩手分別握彈力帶兩端,約在腰部高度
  2. 像划船將彈力帶向身體方向拉,想像將肩胛骨收縮把中間的筆固定住,維持兩秒再回到起始姿勢
  3. 一組包括兩次20~25個來回,兩次之間休息30秒,一天至少做3組

image

肩胛肌群穩定訓練 (2)

  1. 將彈力帶固定在堅固處,兩手分別握彈力帶兩端,約在腰部高度
  2. 手肘打直,將彈力帶向身體方向拉,維持兩秒再回到起始姿勢
  3. 一組包括兩次20~25個來回,兩次之間休息30秒,一天至少做3組

image

旋轉肌肌力訓練 (1)

  1. 腳踩彈力帶一端、手抓另一端
  2. 手往外上、出力拉彈力帶,抬高到腰部高度維持住
  3. 維持5~10秒算1次,10次算1組,一天至少做5~6組

image

旋轉肌肌力訓練 (2)

  1. 將彈力帶一端固定在堅固處,手握另一端,約在腰部高度
  2. 手肘彎曲90度,上臂貼在身體側面
  3. 將彈力帶由身體外側拉向腹部
  4. 維持5~10秒算1次,10次算1組,一天至少做5~6組

image

旋轉肌肌力訓練 (3)

  1. 將彈力帶一端固定在堅固處,手握另一端,約在腰部高度
  2. 手肘彎曲90度,上臂貼在身體側面
  3. 將彈力帶由腹部拉向身體外側
  4. 維持5~10秒算1次,10次算1組,一天至少做5~6組

image

延伸閱讀:
O型腿、烏龜脖也會「膝蓋痛」!專家警告「關節有怪聲」應這樣運動

什麼時候可以運動?

肩關節唇撕裂的復健計畫原則上第一步是疼痛及傷害處理,包括休息、物理治療、增生注射治療等。接著重點會放在活動度、本體感覺及肌力訓練;逐步運動並且慢慢增加強度及頻率,目標最終回到競技賽場。要特別一提的是,每個人的受傷程度跟恢復時間都不一樣,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再回到場上,才是長久之道。
 
肩關節唇撕裂相當常見,原因包括長期做手臂過肩投擲或出力的動作,例如棒球投手、羽球選手、工作需要揮動鎚子敲擊物品,也可能源自外傷撞擊肩膀。肩關節唇撕裂常見症狀包括肩膀前方緊繃、疼痛,或是肩膀在向外向後伸展時(例如投手往後舉臂的姿勢)像是卡住的感覺。

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檢查周遭肌腱韌帶,以及輔助診斷性注射。由於肩關節唇撕裂手術的侷限性以及術後的恢復期相當長 (6~12個月),原則上會先從保守治療開始,包括超音波導引增生注射及復健運動治療。只要妥善處理、逐步復健,肩關節唇撕裂還是可以回到運動場上奔馳!

  • Maffet, M. W., Gartsman, G. M., & Moseley, B.  (1995). Superior Labrum-Biceps Tendon Complex Lesions of the Should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3(1), 93~98
  • McFarland, E. G., Tanaka, M. J., Garzon-Muvdi, J., Jia, X., & Petersen, S. A. (2009). Clinical and Imaging Assessment for 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 Lesions.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8(5), 234~239.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土城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