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脫口罩了?為何台灣不清零?陳秀熙親解10個你該懂的「共存關鍵」

可脫口罩了?為何台灣不清零?陳秀熙親解10個你該懂的「共存關鍵」

2022/5/27
「與病毒共存」早已經是不可迴避的趨勢,「共存」絕非放任病毒肆虐感染,每個人都還是能在防疫措施和心理準備上,盡力做到最好,一起維持醫療量能和中重症及死亡率的下降。《優活健康網》邀請公衛專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為我們解析未來疫情趨勢,面對疫情流感化,我們能事先做到哪些準備?以下是訪談摘要:

本篇文章目錄

疫情什麼時候會趨緩?

答:之前流行的武漢Alpha株、Delta株台灣能夠清零,但Omicron的流行型態是完全不同,特性是高傳播率、多元傳播管道,傳播力很強。加上現有疫苗都是以原始株製作,造成部分突破性感染。在這個情況下,許多國家採取了共存策略。台灣在今年初爆發桃機群聚時,也很盡力想要清零,但3月中再度爆發時,情況已經完全不同。

當思維從「清零」轉換到「與病毒共存」,站在公衛角度,就很少會再問確診高峰在哪?我們會更關切,未施打疫苗者與老人的中重症比例、死亡率能否下降?目前正在流行高峰,中重症和死亡率仍在增加。各地比較確診個案數其實沒有意義,因為流行傳播狀況和檢測能量可能完全不同。

若要共存,我們該做好哪些準備?

答:過去台灣是全世界防疫表現最好,連最難守的Delta都能做到清零,為何面對Omicron我們沒辦法?理想上人類要清零有兩種方法,一是文內註解:「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可分成個人保護、環境保護、社交距離、旅遊相關措施,對人民來說是最易觸及、易達成之保護方式。 公衛措施,包括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另一個方法是打疫苗,讓有打疫苗,覆蓋率8成人口,保護剩下未打疫苗的2成人口。但前面提過,COVID-19疫苗出現突破性感染,導致群體免疫失敗,這也是為何許多國家包括台灣,要採取與疫情共存。

疫苗沒有辦法阻絕感染、導致群體免疫失敗,效果退到個人層級就是避免中重症。當初alpha病毒流行時沒有疫苗,我們不靠疫苗,靠NPIs就能清零。但Omicron的演化差距太大,不過他是一個輕症化的病毒,即使疫苗在群體免疫表現失敗,但是在個人保護力上,年輕人(包括70歲以下)只要兩劑疫苗就能夠有效避免中重症。疫苗在群體免疫面臨失敗,所以台灣現在才會出現5%的感染率。

延伸閱讀:
第4劑疫苗開打!誰可打、怎麼預約、疫苗廠牌⋯「6大QA」一次看

為什麼上海要清零,台灣卻能共存?

答:台灣採取共存前提在於多數是無症狀或輕症,並不表示放任病毒,包括用藥和鼓勵施打疫苗追加劑,都是共存的必要條件。中國大陸為什麼選擇「清零」?原因在於,他們所使用的科興疫苗效益較低,再加上人口過多,短時間內再打疫苗已來不及,只能被迫採取清零政策。但必定會相當艱困,因為omicron在家戶傳播力太強,即使採取硬封城,就不管親人、孩童老人嗎?之後還是得引進疫苗,從清零政策慢慢走向讓中重症下降。

「清零」和「共存」大家會以為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其實是殊途同歸,只是要付出代價不同。我們希望台灣中重症減少、死亡減少,同時不讓輕症影響經濟和正常生活,想要雙贏。中國當然也想雙贏,所以北京也在觀察,是否能夠避免上海的模式、不影響經濟,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極端的挑戰。

哪些人是必須被保護的中重症高風險族群?

答:三種人最重要,一是那20%未施打疫苗者,有些並不是不願意打,而是沒有辦法施打。他們是第一組高風險群;二是年長者,包括家中或是長照機構的長輩都需要注意。年輕人施打兩劑疫苗後,即使抗體隨時間失效,但身體細胞會記憶住免疫,遇到病毒可以發炎、抵抗,但是在老人身上,遇到Omicron感染可能無法短時間內被激發,所以需要施打追加劑。三則是慢性病族群。

如何降低中重症?首先是黃金時間投藥,所以前述三種族群一定要做快篩,在病毒量高時就找出來,爭取黃金時間治療,防止演變成中重症。第二個是醫療量能必須回復到以往正常情況,避免醫療人員因為遭到感染而必須隔離,重症患者沒有人手能夠照顧。第三個就是適應流感化,現存的3+4或是0+7隔離策略,還是無法回到正常生活,尤其是醫療人員,在隔離情況下,無法照顧中重症。以上三件事,是台灣目前防疫,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
快篩陽、輕症⋯該去急診就醫嗎?醫改會教你「3步驟」先自我判斷

面對「流感化」,我們該做什麼?

答:流感化之前,前述兩件事一定要先做好,降低民眾對傳染病的恐懼。而所謂的「流感輕症化」則是藉由傳染病防治法,可以經由中央主管機關調整第39條對於關於第五類傳染病所規定的「24小時內通報」,減輕防疫人員諸如開居隔單等等的行政手續,以及第44條關於隔離檢疫措施的規定,亦即目前的3+4、0+7。從中央開始貫徹到地方,中重症和死亡率減少的情況下,民眾慢慢走向流感化。

世界各國趨勢認為,這支病毒會走向地方流行,除非有新型變種病毒。地方流行與疫情共存,並不意味著病毒消失,紐西蘭跟我們的防疫模式最相近,他們目前每天還是有5000到上萬的確診數。以後可能會演變成每年打1劑疫苗,就如同小兒科之於流感,這是全世界趨勢。

至於何時能夠出國或對境外解封?我們普遍認為7月會是一個關鍵。台灣必須走過這個階段,才能與世界接軌。

該不該讓我的小孩打疫苗?

答:兒童確診最擔心的是發燒超過40度,併發腦炎症狀,對醫療來說會是個挑戰。根據香港經驗,會因為急診塞車,導致發燒病童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但反觀美國的確診率很高,兒童住院後死亡率卻沒有特別突出,有人問是否跟人種差異有關?在考慮這個因素前,我們應該先問,前述原因是不是解決了。

根據研究,確實會有一群孩子,非常容易發生腦炎,這也是為什麼兒童必須打日本腦炎疫苗的原因。目前也觀察到很多家長考慮要打各種疫苗來防止腦炎,這些是好事。但注意,這些疫苗跟COVID-19疫苗效果完全不一樣,我都鼓勵施打,尤其在醫療人力吃緊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小孩,也減少醫療量能的負擔。

至於兒童打COVID-19疫苗,如果孩子是高危險群,那必須要打。我知道很多家長在猶豫的是,感染與疫苗之間的利弊關係。數據上,大部分兒童感染是輕症,但仍有部分會演變成重症,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我認為施打疫苗仍然是利大於弊。

家長必須要考量的是:兒童一但感染,你是否能夠照顧?兒童感染要付出較多的社會成本。當我身邊朋友詢問,我都是建議從這個問題去思考:你可以完整照顧,那你可以再考慮;你若不能,我建議打疫苗,否則你的社會成本非常高。

延伸閱讀: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

共存的意思是,未來可以不戴口罩嗎?

答:為什麼我們還是必須戴口罩?主要還是為了保護前述提到的高風險群,例如未施打疫苗者、年長者。口罩對於omicron的防護坦白說效果有限,但口罩不僅可以防疫,我們也在近幾年發現,肺結核病例、流感病例都減少了。當然也能理解口罩對於人們的不便,所以我的看法是大家必須適當選擇場合,你如果認為這是好習慣,你就戴。尤其是在公共集會場所。

對於家裡有小孩和長者,我建議還是戴著,畢竟你不會希望小孩子感染。另外我想分享補充的一點是,台灣的小兒科非常堅強,曾經有朋友孩子發燒,送去小兒科退燒後,回來又再發燒,就急著想送大醫院或急診。我勸他不必,回原先的小兒科診治,隔天就退燒了。所以基層人力能做到的事,不需要急著送大醫院。流感輕症化的重點,基層醫療診所就是主力,把醫院資源留給中重症。大眾要有醫療分級的概念,才能協助醫療量能回復正常。

其他國家的防疫政策,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

答:首先是紐西蘭,因為公衛防疫措施各階段都與台灣相似,之前與我們並列防疫模範生,再者是疫苗覆蓋率也跟我們相近,長者施打狀況又比我們再好一點,他們今年也跟我們一樣,一開始想清零,現在走向共存。台灣的高峰,確實來得稍晚一點。

另一個是新加坡,對於輕症的自主管理策略規劃完善,告訴民眾快篩陽性、確診了該怎麼辦?一步一步引導民眾自我監測,與基層醫療結合,就形成所謂流感監測模式。烏克蘭的奧德薩就曾經作為定點被世界衛生組織選為呼吸道疾病監測模式的範例,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經驗。

除了紐西蘭和新加坡,南韓的經驗也可以,但他們也跟台灣初期一樣遭遇到急診塞車,再來是長者的疫苗施打率較差,不過後來中重症的控制也不錯,因此致死率維持在不錯的水準。

居家照顧該如何做準備?

答:要準備血氧機、血壓機可以定期監測,以及居家常備藥物。如果你想要搶快,其實視訊是最快的,視訊醫療應該事先熟悉,找到平常固定習慣接洽的醫師診所,一有狀況發生時,視訊一打開,醫師馬上就知道該如何處置。

這是我特別想提醒的,即使你很擅長使用電腦,一遇到時才開始嘗試,仍可能手忙腳亂。何況是那些有科技落差的長者。所以能夠提前準備熟悉很重要。另外在醫藥方面的資訊,也建議提前了解,例如口服抗病毒藥物跟許多慢性病用藥有衝突,何時要停掉慢性病用藥、何時開始吃口服抗病毒藥物、該怎麼吃,這些如果大家都能事先查過資訊好好了解,也就能減少醫生的衛教時間和壓力。

延伸閱讀:
如何視訊看診?快用「健康益友APP」13步驟教你線上看診拿藥

照現在趨勢,新冠病毒還會再變異嗎?

答:以公衛專業來看,因為目前研究不多,就我個人預測,未來是亞變種的變異,變成地方性流感。要形成像之前大規模流行的變異,可能性較小,有兩種可能,一是要看俄烏戰爭的難民潮有沒有發酵,另一個是例如非洲這些國家,這也是為什麼要持續監測,但是我認為,機率不高。因為Omicron跟流感病毒已經基因重組了,之前的病毒株都沒有發生,只有它。

想看更多精彩的內容,請看優活問問|關於疫情,你最想知道什麼? feat. 陳秀熙教授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