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閱讀/不滿的來源

樂閱讀/不滿的來源

2013/8/21(2022/3/15 19:0更新)

感官世界不足以滿足人心。
經驗到樂受時,我們隨即生起情緒化的貪執,而當那份樂受消退,又渴求再度體驗那份樂受。當我們經驗到不愉快的感受,則萌生厭惡,自然而然覺得不高興,想要擺脫那份不快的感覺,內心的平和因此再度受到干擾。當我們的感受是中庸的,不苦不樂或者不感興趣,則會生起無明(無知):漠視周遭發生的狀況,也不想去面對真相。

這種貪、瞋、癡的心,本質上是不滿足。
小時候你或許喜愛或渴求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你會想:「等我長大以後,我想要吃的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就應有盡有了,到時我就會很快樂!」現在,你想要的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都一應俱全了,但你還是不滿足。由於這些都無法令你滿足,所以你就決定要有一部車子、一棟房子、一部電視、一位先生或太太,你還要有幾個孩子和一份好工作,認為那樣一來,你就會快樂了。現在,這一切都應有盡有了,你的車子卻成了一個麻煩,房子是個麻煩、先生或太太是個麻煩、孩子也是個麻煩。

你領悟到:「噢,這不是滿足之道。」於是,你想要找到治癒不滿足的方法。但是,現代的醫藥雖然可以減輕身體的病痛,卻永遠沒有辦法治癒不滿足與未馴服的心。在目前所知的藥物當中,沒有一種藥物能夠帶來滿足。更糟糕的是,就算登上月球,你還是沒有辦法逃避問題。

不管去到哪裡,
不滿足的心還是在那裡。

我們不滿意自己,不滿意別人,也不滿意外面的世界。這份不滿意好比一片汪洋大海。問題在於,我們不能如實地接受自己的現狀,也不能如實地接受別人的現狀。我們但願人事物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因為我們不了解現實的本質。我們膚淺的看法、僵固的觀點和顛倒見,使得我們看不到真相──我們是何許人,我們到底如何存在。

我們必須學會此一認知: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我們不應該歸咎於社會,不應該怪罪父母、伴侶,或者怪罪老闆、朋友,我們不應該怪罪其他任何人。正如我們是自己所有問題的創造者,同樣地,也要由我們自己去創造出自己的解脫、自己的歡樂。其實,達到至極大樂的解脫所需的一切,當下就蘊涵在我們的身心之內。

禪修破除「滿足依於外境」的信念。禪修為不滿足的心帶來滿足,甚且粉碎「只有依靠外境,才能夠得到安樂」的看法或信念。只要你正確地了解修行的原則,並付諸實修,便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更大的滿足,讓生命更有意義。

(本文作者/耶喜喇嘛)
(摘自/巧克力吃完了:實用佛教心理學/法鼓文化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