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的母親 該如何保有孩子的監護權

精神障礙的母親 該如何保有孩子的監護權

2011/5/10(2022/3/15 18:18更新)

在讚頌「母親偉大」的同時,您相信有許多母親貧病交迫、連「去愛自己的孩子」都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嗎?她們為精神疾病所苦、非常缺乏社會支援,不僅和整個大都市的進步亮麗成了強烈對比,更已然成為社會進步下的莫大缺憾。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主任董秀珠說,精神病患擔任母親的弱勢家庭,經常遭逢困頓生活處境折磨,又容易面臨不利小孩身心發展的質疑與污名化。

根據該院區針對母親們生活處境的調查,98年藉由半結構的親職生活處境綱要,訪談了104位松德就診、並擔任母親的病患,結果發現有五分之四屬精神分裂症、雙極性精神病等嚴重精神病診斷者,仍實際擔負教養子女責任。縱使有許多「這樣對小孩發展影響不好」的悲觀論述,然母親與小孩的生活品質,卻是社會無能迴避的、此刻正在發生的現實。

董秀珠表示,如果缺乏即時的社會與醫療介入,當面臨親職扮演與生活壓力,常可能進一步讓母親們病發、再住院,最終步上喪失小孩監護(失去小孩)的路。對大部分女性而言,結婚、生子、擔任母親,是個人生命意義的圓滿與達成,然而因為擔任母職而帶來疾病惡化、失去小孩的結局,常是母親們心中無可磨滅的懊悔與打擊。

由母親們生活處境調查,進一步發現「貧窮」普遍存在於這些擔任母親病患的家庭,近七成母親報告她們的所得在貧窮線下,但卻高比例因各種因素未能取得相對的社福資源與協助。

董秀珠指出,「容易惡化疾病」與「普遍的貧窮」成為這些母親處境的重要特性,而這貧病交迫的情況,比如連幫小孩準備放學後點心的錢都沒有、或經常病發而擔心小孩對自己的觀感等,常進一步扼殺母親主觀感知的親職勝任度,這連她們自己也質疑自己「不是好母親」的情況,失去擔任母親信心與該有的原則堅持,由許多研究報告驗證發現,反而影響了實際的小孩教養品質。

董秀珠進一步說明,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社會與人際壓力,易使母親深陷無能應付的擔心與焦慮感,使更無餘力回應小孩情感與生活需求,而這又會強化母親感覺自己不是勝任的好母親,挫折、無力感容易讓她們傾向於採取體罰或嚴厲管教,而更形成親子間互動品質的惡化。

精神醫療服務容易只停留在對精神病患者病情與藥物上的關心,相對卻忽略正常人生角色如母職等的實踐,對於協助病患心理復健與社會適應的重要。

董秀珠解釋,過去精神治療領域實務工作者可能對病患同時是母親們的處境掌握有限,而母親們面臨貧窮、親職技巧不足等情況,也常囿限於醫療與社區社福單位間的協調整合不足,而很難使她們獲得客製化協助;母親們可能需要跑很多機構,重複講述她們的事情,才能獲得到需要協助。

98年起,松德院區推動「跨專業、跨機構的協同合作模式」之社區精神醫療服務,企圖整合基層精神科醫院、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兒福聯盟等有共同關懷心的機構,並積極建立起彼此間聯繫交流與相互支援的服務運作模式,就是希望這些弱勢母親與其家庭能得到更在地化的、符合多元需求的整合性服務。

延伸閱讀「母親故事的案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334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