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片檢查

施打子宮頸癌疫苗 仍需搭配子宮頸抹片

施打子宮頸癌疫苗 仍需搭配子宮頸抹片#抹片檢查

200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已經出爐, 3位得獎人當中,有一位是頒給德國海德堡癌症中心的生物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Harald zur Hausen),肯定他發現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子宮頸癌的致病原兇的貢獻。由於他的研究成果,也才導致了後人澳洲科學家伊恩‧佛雷澤(Ian Frazer)研發出了人類乳突病毒的疫苗。 子宮頸癌發生率的排名,為全球女性癌症第2位,僅次於乳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每年平均診斷出約500,000個子宮頸癌新案例,每年約有232,000位女姓死於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前五大癌症死因,台灣每年新增病例近6000人。奇美醫院婦產科 - 謝宗穎醫師指出,人類乳突病毒(HPV)是一種DNA病毒,其種類約有100多種,大致上可分為高危險致癌型(eg.HPV16、1 8、3 1、3 3、3 5、3 9、4 5、5 1、5 2,etc.)以及低危險非致癌型(eg.HPV6、1 1 )兩種。根據國內的調查發現,引起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中,由HPV16;HPV18型引起的約佔65%;約莫7成為最多數;其他如31、45、52、58型等病毒。 HPV通常經由性行為傳染,各種年齡層的女性都有可能感染HPV,其中以20歲左右女性,其感染盛行率為最高,高達8成有性行為的女性,在一生中曾感染HPV。謝醫師表示,大部分受感染的女性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人體感染HPV後3~6個月會產生免疫反應,約莫90%的感染者在2年內會自行清除病毒, 但是若無法自行清除造成持續感染或者重複感染HPV,數年後就會發展成子宮頸癌前病變或侵襲性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的預防方法,除了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之外,接受子宮頸疫苗更能提供積極主動的保護效果。子宮頸癌疫苗是用病毒的一個外套所製成的一種疫苗,它只有單純的一個蛋白,形成一個類病毒顆粒(VLP),成分單純,屬於病毒的次單位。衛生署分別於2006年10月及今年年初,先後核准兩款子宮頸癌疫苗上市;默克藥廠研發的【嘉喜】Gardasil;以及葛蘭素史克藥廠研發的【保蓓】Cervarix。衛生署核准疫苗使用對象; 【嘉喜】適用於9~26歲女性,可以預防人類乳突病毒6、11、16及18型;【保蓓】則適用於10~25歲女性,可預防人類乳突病毒16、18型,另外對於31、45型還有6個月持續交叉保護作用。這兩種疫苗取得保護效力都必須完成3劑。【嘉喜】分別在0、2、6個月施打,【保蓓】則在0、1、6個月施打。 要取得完整有效的保護效果,子宮頸癌疫苗應該在6個月內接種完三劑, 若無法如期完成接種,也應該於一年內接種完成。 3劑施打完價格約需萬元左右。目前已知疫苗的有效保護年限【嘉喜】為5年,【保蓓】長達6年。日後還須從臨床試驗受試著的後續追蹤,才能知道是否需要再追加施打,以維持最佳的保護效果。謝醫師提醒,子宮頸癌疫苗在降低感染發生機會,無法百分之百避免感染,目的用於預防而非治療。孕婦、或者正罹患子宮頸癌、癌前細胞病變的女性並不適合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而且施打疫苗期間或接種完成後一個月內不要懷孕,若在接種期間懷孕了, 因為子宮頸癌疫苗妊娠等級為B級,所以並不需終止懷孕,但建議暫停施打後續疫苗,待生產完再繼續施打未完成的劑量。餵母乳期間,仍可以接種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的耐受性良好,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的局部疼痛、紅腫及發癢現象,若有這些副作用產生時,可以冰敷解疼痛感及消腫。有少部份人少於5%的人會出現發燒症狀, 但上述這些症狀大多是暫時性的,約到2~3天後會自然消失。因為約七成的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16、18型所引起,所以疫苗只能減少6~7成的子宮頸癌風險,因此疫苗並不能取代現行的子宮頸抹片,謝醫師強調,接種疫苗後仍須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有性經驗3年過後的女性,建議要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及追蹤。而且建議於施打子宮頸疫苗之前要先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全面預防子宮頸癌:疫苗+抹片

全面預防子宮頸癌:疫苗+抹片#抹片檢查

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將獎項頒給發現子宮頸癌元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或稱HPV病毒)的德國科學家哈拉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此為諾貝爾獎史上頭一回頒給婦產科領域疾病,意義非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醫師魏志尚表示,豪森博士在1977年發現HPV病毒,一反當時學界傳統認知,指出子宮頸癌並非遺傳,而是病毒導致。這樣發現也讓人們深究HPV病毒致病機轉、最終促成子宮頸癌疫苗開發和問世,成為近代公衛史上卓越成就。魏志尚說,全球約有50~80%的人終其一生曾被HPV病毒感染。該院區HPV病毒檢查結果中,有21%女性呈現HPV篩檢陽性。子宮頸癌疫苗問市是女性一大福音。豪森博士在發表諾貝爾獎得獎感言時表示,除了子宮頸癌,HPV病毒和更多癌症有關聯,如婦女陰道、外陰癌及肛門癌、陰莖癌、口咽癌等。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提供子宮頸癌疫苗預防接種服務,此疫苗涵蓋病毒型別為第16、18、6、11型HPV 病毒。不僅能預防子宮頸癌,對於陰道癌、外陰癌前病變也有良好預防效果;此外在疫苗施打下,也發現了針對第6、11型病毒所導致的生殖器疣有逹95%防治效益。魏志尚強調,其實生殖器疣臨床上相當常見,帶給女性困擾除了尷尬、可能不斷復發還有治療過程不適。生殖器疣並非只有所謂「壞女孩」才可能罹患,在臨床上發現患者也有一般家庭主婦、年輕女學生甚至單一性伴侶女性,所以菜花防治也是子宮頸癌疫苗研發下的正向附加效益。他說,由公共衛生角度看來,接種疫苗來預防疾病是相當有效的,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呼籲以「疫苗+抹片」為預防子宮頸癌初級、次級防護。女性若能在尚未感染病毒前接種,能帶來更好保護效果。以中興院區為例,婦產科今年度也施打約500支疫苗。截至目前為止施打經驗也顯示疫苗安全性相當良好,臨床上不良反應、副作用也極少見。

避免多重性伴侶 降低感染病毒HPV

避免多重性伴侶 降低感染病毒HPV#抹片檢查

在擔任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理事長之前,有四年的時間我是台灣性教育協會的理事長,長久以來,我對性教育一直保持關心的態度。大家恐怕不一定知道,造成子宮頸癌的病毒HPV,九成九是由性行為感染。女孩18 歲以前,子宮頸發育還沒有完全,比較不容易對病毒產生抵抗力,因此避免太早發生性行為,並且避免多重性伴侶是降低感染最好的方法。但是要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因為現在觀念開放,初次性行為的年齡逐年降低,而每一個戀愛的對象都會說他是真誠的,至於轉過身會不會劈腿就無法知道了。新世代「性行為調查」的三點結論當然外在因素的改變也很重要。我們學會針對年輕人性行為做調查,對象是13 到25歲青少年,男女各半,在1068 位接受訪問的對象中我們發現三個結論,第一是隨著新世代的的出現,第一次性行為發生的時間越來越早;第二是父母的認知跟年輕人實際性行為有很大的落差;第三是交往的進程不按牌理出牌,從認識到上壘,壘包跟壘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越跑也越快;年齡層越低,發展得越快,甚至有直接跳過去,直奔本壘的現象。如果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層一直降低,性的觀念持續開放,那麼我們對於HPV的警戒就要更加提升。注意的方法,一方面是要多留意多了解所交往的對象,另一方面是例行的抹片檢查不要忘掉;如果檢查報告出現異常,就要根據醫生指示做後續的檢測處置。「第一個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疫苗」在HPV 病毒侵襲下,幸運的是2006 年6 月8 日,美國FDA 正式核准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上市,接下來歐盟和其他先進國家也可能陸續跟進,台灣相信也不會例外,人類因此進入一個新的世紀。過去疫苗都只能預防感染性疾病,這個疫苗也是在預防感染性疾病,但是HPV 感染會造成子宮頸癌,所以意義上就變成是「第一支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疫苗」。這種情況跟肝病防治一樣,阻絕了肝炎,就減少了後續肝硬化、肝癌的可能,大家只要想想肝病防治,經過施打疫苗所帶來的成效,就可以想像目前臺灣每年6000位子宮頸癌患者,接近1000 的死亡人數,在疫苗施打之後,會讓人有什麼樣的期待了。對於菜花,疫苗也有預防功能剛剛通過的四價疫苗,臨床證實可以100%預防第16、18 型HPV 引起的子宮頸病變,而七成的子宮頸癌是這兩型病毒所引起。這疫苗對於會引起菜花的第6、11 型HPV 也有預防功能。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有七、八成機率會感染HPV,這些人中間有80﹪是暫時性感染,只有20﹪是持續性感染,持續性感染的患者中才會有部份發展成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以前衛教宣導防制HPV 的感染及子宮頸癌,呼籲男士要戴保險套(但是有些地方還是遮不住);呼籲女性可以做抹片檢查(但是這只能降低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不能預防HPV 感染);要求終身單一性伴侶(這已經快要變成神話了);在以上三者都不容易完全阻絕HPV 的情況下,如今疫苗的出現,無疑是最容易做到的一種預防感染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