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

「類天皰瘡」全身水泡 好發老年人

「類天皰瘡」全身水泡 好發老年人#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王先生幾個月前開始全身陸續長出大水泡,水泡破掉留下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傷口,反覆發生。家屬懷疑照顧不周或家中有細菌感染,其實是老年人較常發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類天皰瘡」。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就有可能是「類天皰瘡」,提早治療,可以不必等到水泡齊發症狀。「類天皰瘡」是免疫疾病 發生在老人居多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這種全身性的傷口最怕感染,若引發敗血症,甚至有生命危險,也因為水泡反覆發生,懷疑是免疫疾病,將病患轉到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類天皰瘡」,住院服用類固醇及傷口細心照料後,患者康復出院門診追蹤。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高堅凱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攻擊表皮與真皮間的結構,導致皮膚解離產生水泡,很多病患家屬起初會誤以為是照顧不當導致壓瘡或燙傷。發生族群以老年人居多,與體質及免疫系統老化有關。「類天皰瘡」發生使生活品質變差,全身蓋滿紗布,又癢又痛,容易復發,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減輕生活壓力、作息正常 可減低類天皰瘡發病率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除了可能是老人家常見的「冬季癢」皮膚疾病外,如果症狀頑固、治療效果不佳,就有可能是「類天皰瘡」。可進行抽血檢驗、皮膚切片,釐清是否有異常抗體,如果有「類天皰瘡」的異常抗體,在爆發水泡前先以低劑量類固醇藥物長期控制,或許可以不用到全身長滿水泡的地步。生活中如何防範及控制「類天皰瘡」?高堅凱主任表示,除了定期用藥外,因為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紊亂,若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生活愉快、減輕生活壓力,發病機會自然減低。運動也可以安撫免疫功能,定期、規律的運動也有幫助。

老年人貧血、皮膚癢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老年人貧血、皮膚癢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診間一位瘦小的阿公,因為牙口不好總是食慾不振,皮膚也因為經常癢得無法入睡而四處求診,但始終沒有改善。最後在家醫科醫師建議抽血檢查後,才發現貧血症狀嚴重,且血小板數值異常;進一步轉介至血液科檢查後,發現阿公的脾臟已經腫大到深入骨盆腔內,醫師隨即安排骨髓穿刺檢查,確診為骨髓纖維化患者。長期貧血、食欲不振、皮膚癢非正常老化現象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指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的造血功能紊亂疾病,國內統計,約每十萬人中就有一名患者,症狀包括貧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經常令患者全身不舒服,其中最明顯的症狀是脾臟會腫大到原來的兩倍以上,若不積極治療,最後可能演變為急性白血病危及生命。謝佩穎醫師進一步說明,骨髓纖維化因病程發展較慢,多數患者都曾四處求診後才從各科轉介至血液科,而皮膚癢及貧血又是老年人常有的症狀,極容易被忽略,謝醫師建議,若有類似症狀,尤其是有皮膚難耐的癢、治療效果不好時,應高度懷疑有其他內科疾病,要儘早血液科抽血做進一步的檢驗。骨髓移植風險高可透過口服藥物治療 縮小脾臟體積、改善症狀謝佩穎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要完全根治,只能求助骨髓幹細胞移植,但這類病患以65歲老年人居多,風險較高,也因骨髓纖維化屬於造血細胞有問題,移植成功率不高。因此,除非是較年輕且體力仍佳的病患,才會做移植的建議,對年齡過大或平日生活功能不好的患者,臨床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已有口服標靶藥物可治療骨髓纖維化,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口服標靶藥物與過去的治療方式相比,可降低死亡風險達65%,且67%病人體積可以縮小超過35%以上,可延長病患存活期,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若長期使用還可減少患者輸血的頻率。」謝佩穎醫師說,案例中的阿公在使用藥物治療三、四個月後,脾臟體積大幅縮小,也改善貧血、食慾不振的症狀。定期回診、填寫自我檢測表 以利醫師評估謝佩穎醫師提醒,患者除了定期回診外,也可以透過「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表」自我提醒,詳細記錄症狀包括: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以利醫師評估治療方針。謝醫師也呼籲,因骨髓纖維化常見10大症狀並無特異性,當身體長期感到貧血、食慾不振,因提高警覺,切勿認為是身體老化所造成。

降低死亡威脅 理想血壓標準大公開

降低死亡威脅 理想血壓標準大公開#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定期量測血壓、減少鹽分攝取雖然可以及早預防、控制血壓,但過高或過低的血壓都會增加老年人死亡風險,老年人的理想血壓隨著不同族群而有所差異,建立正確的血壓標準才能預防未知的死亡風險。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會增加25%死亡風險依據歷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高血壓性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8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與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任唐德成研究團隊,針對台北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研究分析,追蹤128,765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理想血壓為收縮壓介於110至139毫米汞柱,舒張壓介於40至79毫米汞柱。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會增加7-25%的死亡風險及10-33%的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風險。收縮壓如果低於110毫米汞柱亦會增加12%的死亡風險。高血壓患者會因不同病症有差異陳永泰醫師指出,高血壓在臨床上是老年人常見疾病,血壓控制不良會導致腎功能受損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國際研究顯示理想的血壓標準在不同族群病患上有所差異。該研究是第一個針對台灣老年人理想血壓標準的大規模觀察性研究,過高或過低的血壓均會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風險。陳永泰醫師提醒,高血壓的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族群、不同共病症而有所差異。高血壓病患應諮詢醫師,定時服用藥物,每日定期量血壓、飲食減鹽、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以減少高血壓的威脅。

30歲女感冒2周 竟是高血壓害的

30歲女感冒2周 竟是高血壓害的#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注意,高血壓非男性專利!許多民眾認為高血壓是男性及老年人的專利,不重視也沒有量血壓的習慣,但在國人10大死因中,女性高血壓相關疾病總死亡率總計達34%,甚至還比男性高出近2成。女性更年期的到來也會提升高血壓罹患風險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指出, 2015年國人10大死因中,與高血壓直接及間接相關疾病共佔30%,以上疾病女性死亡率總計達34%,較男性的26%高出近2成,與一般民眾「男性罹患高血壓比例較高」印象大相逕庭。許多民眾認為高血壓是男性及中老年人的專利,女性及青壯年平常身體無礙,不需要特別量血壓,這些常見迷思,成為國人高血壓的隱憂。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高血壓的成因包括生活習慣、飲食、遺傳、內分泌或壓力等因素,女性更年期的到來也會提升高血壓罹患風險。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5年台灣營養狀況變遷調查指出,50歲以下女性高血壓罹患率低於10%,但50-59歲則急速躍升至28.5%。30歲女感冒就醫量血壓才知竟患高血壓一位30出頭的年輕女性,身高體重都在正常值內,因感冒到門診就醫,一量血壓才發現原來自己血壓高,後來回家反覆量測,發現的確是高血壓經過藥物治療,以及生活飲食的控制,血壓才逐漸回到正常標準。王宗道醫師進一步表示,高血壓有年輕化的現象。各年齡層主要病因大不相同,40歲女性較多忙於照顧家庭,生活壓力大,勞累又缺乏運動,30歲女性則有多數因飲食及生活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大等因素使高血壓找上門。只有平時養成量測血壓習慣很重要。18歲以上成人不分男女都應定期量血壓,認識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健康血壓標準以及自己平時的基礎血壓範圍,才知道是單次性血壓偏高還是真正罹患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提出「722」(諧音「請量量」)居家血壓量測口訣:「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1次;「2」每次量2遍:2次間隔1分鐘,再取平均值。另外也鼓勵媽媽勤量血壓與腰圍、選擇低鈉且均衡的飲食以及維持運動習慣,不讓代謝症候群和高血壓成為健康威脅。

健康年菜 3低1高這樣吃!

健康年菜 3低1高這樣吃!#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養生觀念盛行,即使年關將近,準備年菜之餘,也應注重家中長者的飲食習慣,切勿因短暫放假幾天暴飲暴食,為了讓長者能享用軟質又有健康概念的年菜,讓牙口不好的長輩對於年菜「看得到,也吃的到」,嘗試低脂、低鹽、低熱量、高纖維且較軟質的健康年菜食譜,讓一家人吃得安心又健康!調整質地改善進食 可添加番薯、山藥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玉思表示,老人牙口不好容易造成進食不方便,建議可以調整質地來改善進食問題。主食可添加蕃薯、山藥、紫米等食材,增加顏色及味道的變化以及纖維量的攝取,也可多選擇魚、蛋、豆腐等較軟的蛋白質來源。可選擇優質蛋白質的魚類料理 至於其他蛋白質來源,從前的大魚大肉,可利用長時間的滷、燉或紅燒,讓食物更軟爛、適口性更佳,也可選擇魚類料理,不只油脂不多,又含有優質蛋白質,青菜可選擇嫩葉的部分,當季的瓜類、蘿蔔及嫩葉的蔬菜也是不錯的選擇。避免準備太多油炸食物,以免食物質地變得乾硬而難以下嚥,不適合提供給食用軟質飲食的老年人。避免一下吃太多油引起腸胃不適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體貼老人的狀況,軟嫩適口性的年菜是最合適的,不僅能讓年節菜餚脫離高油脂,也可以避免一下吃入太多高油脂的食物引起腸胃不適的情形,另外也提醒大家,團圓飯雖然菜餚豐盛,但切記勿暴飲暴食,應均衡攝取並且保持適當運動幫助消化。

高血壓非老人專利 24萬壯年不知罹病

高血壓非老人專利 24萬壯年不知罹病#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高血壓過去常被認為是中老年人專利的慢性疾病,但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公佈統計,18歲以上約有462萬人罹患,18~39歲竟也超過36萬人有高血壓,其中24萬人自己根本不知已罹病。台灣高血壓學會陳文鍾理事長表示,民眾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是造成自知率不足的主因。 掌握5大指標 易於控制與預防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蔡克嵩董事長表示,長期呼籲民眾關注代謝症候群的5項指標,血壓、血糖、血脂與腰圍數據,原因在於三高與腰圍超標的代謝症候群患者,未來罹患高血壓機率是正常人的4倍,這五項指標中,民眾最容易做好控制的是血壓與腰圍,而且對代謝症候群就有72%的預測率。過勞、吃太鹹  小心高血壓找上門蔡克嵩董事長也指出,尤其是中高齡族群的民眾,若不能養成每天或每週量血壓的習慣,就無法觀察自己的血壓趨勢,是否落於安全區間,很多人過勞或是長期吃太鹹,飲食不均衡,而有高血壓卻不自知,因為過胖或血脂、血糖問題而高血壓也沒發覺,但這些都可能會累積成高健康風險瞬間爆發,更遑論早有高血壓病史,卻仍沒有天天量血壓習慣的民眾。健康小站門市  隨時把關血壓為了方便民眾量血壓,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與便利超商合作,九年來已攜手合作設立677家的「千禧健康小站門市」,內有血壓計、腰圍量尺與衛教單張提供民眾免費使用及索取,並開發健康紀錄雲端平台「千禧i健康」,讓民眾可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做好自我的血壓管理。

全台2成5老年人全口無牙 營養攝取受限

全台2成5老年人全口無牙 營養攝取受限#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口正常健康的牙齒應有32顆,造成缺牙原因有很多,如生活中的外傷、牙齒斷裂、嚴重齲齒、牙周病與不良的衛生習慣,然最主要還是因老年人機能退化、與慢性疾病所導致的缺牙。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內牙齒數保有24顆牙齒僅有42.1%,而全口無牙盛行率則為25.8%。人口老化趨勢 植牙需求上升由於缺牙的結果將會導致咬合型態的改變,造成咀嚼功能障礙,而不穩定的咬合狀態與缺牙造成的咀嚼能力減弱則會使老人對日常飲食的選擇改變,進而影響其養份攝取吸收,同時會造成患者自尊心的低落,影響身心健康;人工植牙為目前治療缺牙的方式之一,因此在面臨台灣人口老年化的趨勢下,也使得人工牙根及相關醫療器材的需求也逐漸上升。臺大醫院林立德醫師表示,牙齒為透過牙周膜韌帶與顎骨結合來提供咀嚼等功能,然而隨著年齡老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外傷導致缺牙後,會影響的不光只有單顆牙齒,而是整個口腔咬合的平衡。培養口腔衛生習慣 遵循治療計畫透過模擬牙根外型的人工牙根植體搭配多樣性的義齒配件,可以提供不同口腔內之需求,只要能夠遵循醫師建議的治療計畫,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並且定期回診追蹤,便能回復正常咬合功能。藥署建議民眾在人工植牙治療之前,如果有相關的問題都應該適時地請教醫師,並善用「認證照,看說明」六字訣,確認所使用的人工牙根及相關配件等醫療器材,均已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

高齡化族群易骨鬆 選對營養品身體好吸收

高齡化族群易骨鬆 選對營養品身體好吸收#老年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外食比例越來越高,對於身體所需的營養往往攝取不均衡,台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老年人也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身體對鈣質的吸收也不如年輕族群來的完全,如何完整吸收鈣是老年人需要注意的問題。高齡者補鈣需吸收 液態營養品較方便由於高齡化族群的咀嚼與吞嚥功能已慢慢退化,若透過固態的營養補充品(如鈣片),恐有吞嚥困難等問題,因此已有不少液態營養品,來補充身體鈣質,目前市面上推出一種以植物性葡萄糖胺為配方的奶粉,含有胺基酸、維他命、礦物質、植物性粟米油、高鈣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提供給人體補充營養的另一項選擇。牛奶營養完整 鈣+D3提高身體吸收率營養學博士謝明哲提到,「牛奶是最佳完整營養的來源,利用葡萄糖胺為配方的奶粉,含有5種營養配方,適合身體調養、產後補充,以及忙碌的上班族、運動量大的健身族、注重保養的長青族飲用。」營養師沈舉茀也表示:「目前市面上推出以葡萄糖胺為配方的奶粉,含有高鈣、活性維他命D3來幫助身體對鈣的吸收率,所使用的植物性粟米油,其熱量較低,飲用時不易攝取過多熱量。」由於成分降低了乳糖比例,對於乳糖不適者來說,也減輕了飲用後的不適感,而其中的植物性葡萄糖胺,也是長青族,及運動量大的族群適合的營養補充品,就連奶蛋素者也可安心飲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