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

照顧失能親屬卻「撐不下去了」醫建議:你該先做「1件事」學自救

照顧失能親屬卻「撐不下去了」醫建議:你該先做「1件事」學自救#照顧者

照顧失智失能的至親,伴隨著日積月累的不滿、失落、疲憊,再有責任感的照顧者,也總有崩潰的時候。法國老年醫學科醫師史蒂芬妮・馬爾尚(Stéphanie Marchand)在《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書中,同理照護者,面對撐不下去的時候,放下壓力、及時求助,不用急於思考未來,好好休息才能重整生活步調。以下為原書摘文:

照顧失智親人,1件小事就讓你崩潰?醫提醒「憤怒」會產生錯覺

照顧失智親人,1件小事就讓你崩潰?醫提醒「憤怒」會產生錯覺#照顧者

為照顧失智失能患者,一個家庭中往往至少有1人必須額外付出心力,10年近百件「照顧殺人」的數據,反映的現實是:照護者身心與患者同樣飽受煎熬。 法國老年醫學科醫師史蒂芬妮・馬爾尚(Stéphanie Marchand)著作《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中,解析照護者生活節奏被打擾的憤怒,陪伴讀者找出原因、化解衝突並認清極限。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照顧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遇過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情感很深厚,父親的病況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質差,父親的病況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所以只要父親半夜失眠起床,兒子也會跟著醒來,就怕父親上廁所走路摔倒。有時,一不注意就會發現父親又到處大小便了,兒子整個晚上就忙著善後清理,隔天又重複著同樣的模式。時間一長,兒子的耐性也逐漸減少,兩人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兒子甚至還會懷疑爸爸是不是因為對他不滿,而故意做出這種行為找他麻煩?於是,當父親又在夜半起來隨地大小便時,兒子就會有言語上的責備,甚至是肢體上的暴力。被照顧者是弱勢的一群,但照顧者在面對照護上的挫折或是無助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更加弱勢,所以,經常會聽見:「我每天這樣子照顧他,他還沒走,我遲早會比他更早走!」但是,兒子絕對是很關心父親,否則也不會在大半夜起床照看,這就是照顧者的情感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另一方面又展現對被照顧者的不耐。鬆了一口氣,我錯了嗎?等到被照顧者去世之後,照顧的一方要承接哀傷的情緒。臨床上,有所謂的「預期性哀傷」,預期性的哀傷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已經預想到之後的狀況,這種預期性哀傷情緒有時會比真實發生時的哀傷反應更為強烈。比如說,兒子想到有一天相依為命的父親不在了,他該怎麼過剩下一人的生活?這時候出現的哀傷反應,是對被照顧者一旦離世的預設想像導致的情緒,可能會焦慮、哀傷,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麼多了,而他還是會離開的一種生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而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不敢繼續投注更多的關心,也不敢再主動表達對於即將分離的不捨。對長期的照顧者而言,某一方面,既等待結束不分晝夜的照顧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害怕那樣的一天真的到來時,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對很多的照顧者來說,光是要照顧病患,時間跟壓力追得快要喘不過氣,並沒有多餘的心力來處理屬於自己這種偶爾出現、一閃而過的預期性哀傷情緒。另一種哀傷是在失落發生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兒子在父親生病的期間,先暫停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從最基本的護理知識開始學習,想要把爸爸照顧痊癒,所以只要能夠讓爸爸放心、舒服,或是讓爸爸覺得有意義、可以圓夢的事情,他都願意做,直到精力耗竭,出現情緒反彈。但是,真的等到爸爸離開的那一天,他才回過頭來想到:「我好像沒有為爸爸做這個、做那個……。」此時,兒子的 情緒在哀傷中夾雜憤怒與自責,認為自己沒辦法幫爸爸做到某些事情,又或者,認為哪個地方出現了疏失,希望有人可以為這個疏失負責。這個階段的情緒的過程,還可能有一種反應,就是當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等爸爸走了之後,他出現的情緒是一種突然之間「釋懷」和「輕鬆」衍生的罪惡感。「我是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他離開了之後,我反而覺得輕鬆、鬆懈下來的感覺?」接著,有可能兒子對於這種輕鬆感覺又產生了罪惡感,然後開始自責,因為他覺得照顧爸爸的時候,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讓他沒有辦法放下。面對情緒,學著不去評判它這個時候先不要去批判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先問自己:「如果這就是我現在的感受,那我可不可以先停在這個情境裡面,不去評判它對或錯?」對於現在的無感、輕鬆,或是情緒雜亂的時候,單純接受自己的現狀,不用急著去跳脫它、改變它。不急著去釐清這個情緒是怎麼來的,或者是情緒背後所代 表的意義。 告訴自己:「我就是生氣了、無助了、矛盾了!」這對深陷在情緒裡面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也是接納情緒的機會,對自己的幫助。(本文摘自/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博思智庫 )

性別平權 應重視男性照顧者身心負荷

性別平權 應重視男性照顧者身心負荷#照顧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家庭結構快速變化,照顧者不再只有女性,而是大家都得一起分擔。當同住的高齡父母親、或年幼孩子因病需人照顧時,越來越多的男性,也得面對當起照顧者的責任。但傳統觀念為男性賦予一些既定的強勢角色期待與無形的枷鎖,如:有淚不輕彈、要堅強承擔、不能逃避。讓男性照顧者如果出現挫折感,難以找人傾訴,因而出現『有苦說不出』的孤立無援情境。男性照護者不願傾吐心情 恐陷入憂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蔡其晉醫師表示,縱然「性別平權」逐漸為社會接受,但男子有淚不輕彈等觀念,讓男性在擔任照顧者的歷程中,較少自我覺察情緒,對於壓力也較常以壓抑來因應,進而影響身心健康。近期幾則男性墜海、墜樓等社會新聞,都與男性生活與照顧壓力有關。反觀女性特質使得身心壓力較易被發現或求助,因此所獲得的支持系統也較完善。男性有身心壓力 宜尋找適當資源求助蔡其晉醫師表示,男性並未如大家所認為的永遠必須強壯。生活壓力不分男女,男性面對壓力時,常以一個人喝酒、抽菸、壓抑隱忍方式因應,反而易衍生酒精濫用等問題。在自殺的研究顯示,男性自殺率雖為女性的3分之1,但自殺成功率卻是女性的3倍,顯示一旦決定要結束生命,男性會採用較激烈方式,建議男性有身心壓力宜尋找適當的資源,必要時可向身心科醫師諮詢就醫。高齡化社會來臨,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照護者。照護者身心出狀況時,不一定願意向外求援,要靠家人觀察留意,及時拉他一把,協助就醫。照護者學會自保,避免憂鬱,才能真正幫助罹病家人。目前中華民國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之高風險照顧者初篩指標中,有一項特別針對男性照顧者,鼓勵大家善用。另也可以撥打免付費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或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由社團法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辦理)訴說心情,讓男性照顧者在照顧路上不再孤單。

照顧者堅強嗎?陪伴、同理很重要

照顧者堅強嗎?陪伴、同理很重要#照顧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為一個獨自撐起照顧職的家庭照顧者,或許以下的某些情景對你而言並不陌生-面對著空曠的房子,寂寞幾乎是你聽見唯一的聲音。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睛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孤單還有對未知的擔憂:擔憂家人身體、家中經濟收入以及茫茫的未來......不為人知的孤單與無助「擔心」這個情緒成為你生活的必帶,病中家人的任何異狀,都會不時的拉起你心中的擔憂;外出社交也受到了限制,彷彿成了籠中鳥,有時欣羨地看著親朋好友歡樂出遊的照片,自己卻只能孤單困在壓力的人際荒漠中......醫院成為你平日最常來去的場所。住院陪伴期間,你每一步踩的都是孤單與無助,但每一步,也都是你受盡風雨摧折後仍然往前的韌性。這些情景,讓我想起法國短篇小說家莫泊桑所言:「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而你是如此努力,咬著牙走了這麼長的路來到了今天......失去自己的聲音及色彩以上的情景道出了家庭照顧者的孤單與壓力,這些或許是外人難以看見的,他們獨自一人肩負起照顧的責任,但在這些日常事務中,被掩蓋的是照顧者的心情及底下的渴望。他們將自己的生命投入照護的生活中,讓自身的色彩溶入照顧守候的日常裡,我們只看見日復一日忙碌辛勤的身影,卻已聽不見、看不見照顧者自己生命的旋律和聲音,照顧者在現實生活中,銷聲了。他們的心情、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社交休閒,都被壓在「照顧」這個第一順位之下,成為永遠次要而被忽略的「第二順位」。照顧者照顧病人,那,誰來疼惜照顧者呢?如何支持照顧者─陪伴與同理如上述所說,孤單與壓力是照顧者肩上的兩柄重擔,因此心理上的支持相對重要。政府的心理資源以及民間機構的喘息陪伴服務,雖然可以利用,但這些支持系統畢竟有其限制,建議照顧者身旁的親朋好友,也可以試著「陪伴」與「同理」照顧者,讓照顧者不再感到那麼孤單。據研究發現,人在孤單時會情緒低落,有人相伴則較有活力。因此實際的相處陪伴,就是對照顧者最好的支持。所以不妨花時間與他們相處、聊聊、傾聽他的內心感受。在此同時,我們可以試著「同理」照顧者:去聽懂、瞭解他的「情緒感受」並表達出你對他「情緒」的理解。當我們這麼做時,他會覺得被懂、被承接住了,會讓他更有力量去面對眼前的困難,即便當下的困境還無法解決。就如同Brene Brown博士在《同理心的力量》這段影片中所說的:「會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有了身旁親友的同理,就能為照顧者帶來連結。無論遇到大的困難都能一同面對。(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照顧病人壓力大 「正念」調息助放鬆

照顧病人壓力大 「正念」調息助放鬆#照顧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無論是哪一種型態的照顧者,首先,照顧者要先盤點目前的生活,規劃並創造出一個新的生活型態。人都會有生活慣性,當慣性被打破了,就會感到手足無措,所以必須趕快盤點生活,畫出一個新的時間表,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每天、每週該做些什麼。調整、擬定時間表、找出放鬆的片刻或地方同時,心態上要開始認知到勢必會面臨一些改變,當新的時間表成立後,時間到了,就做什麼事情,按表操課就不會使自己陷入一片混亂。大多數人會習慣躲在安全的範圍之內,認為過去的安全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但是面臨一個必須有所改變的時刻,不可能繼續躲在舒適圈,勢必要做出一些調整。某個程度上,調整就意謂著改變,改變則是人們面對危機的應變處理方案,但是變好或變壞尚未可知。當新的時間表擬定完成之後,接著有第二件事情要面對,就是找出零碎的小時間跟小地方。小時間,就是一個讓人放空或是放鬆的片刻;小地方,則是某個只屬於自己的角落。透過正念調節情緒 穩定身心這裡說的小時間和小地方,是指「具體的」時間和地方,不是抽象概念,即使身在醫院,有可以找到適當的小小空間,像是宗教室、咖啡館、空中花園等,只要找到那個空間,哪怕只有十分鐘,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不管是待在那邊喝杯茶、冥想、禱告、沉澱,或是發呆,什麼都不去想,讓自己完全的放空與放鬆。另外,還有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即是――正念(Mindfulness),可以在任何場合下,讓自己簡單快速地操作,透過觀察、調息、放鬆,並專注在呼吸的頻率,進而穩定身心。(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照顧病患壓力大 政府推關懷服務送暖

照顧病患壓力大 政府推關懷服務送暖#照顧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獨自照顧失智丈夫的黃女士,因不懂技巧使用蠻力幫丈夫移位,導致腰部受傷,也曾因壓力過大、無人傾訴而長期失眠。新北市政府為支持這群長期守護家人的家庭照顧者,委由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舉辦各項講座與活動。社工協助、喘息服務 為照顧者分憂解勞當黃女士腰部受傷無法獨自照顧先生時,徬徨無助讓她崩潰大哭。加入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後,社工傾聽安撫並協助申請喘息服務,專人照顧丈夫期間,參加照顧技巧互助活動。現在黃女士已能夠走出家庭,在照顧者互助團體成員的鼓勵支持下,她得以安心走過這段忐忑不安的日子。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表示,像黃女士這樣獨自承擔照顧責任的無助,是許多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寫照。新北市65歲人口高達49萬,家中有照顧需求時,有6成是家庭照顧者。新北市從98年起委託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針對不同需求,提供支持活動、互助團體、個案服務管理等服務。工作坊、訪視串起照顧服務 支持照顧者有鑑於近年來家庭照顧悲劇頻傳,衛生局今年更整合了心理衛生與照顧據點的資源,辦理心理協談、照顧工作坊、心理支持員到宅訪視服務,社會局亦辦理巡迴咖啡陪伴站等多元服務,串聯起整個照顧服務網絡,讓這群長期守護家人的家庭照顧者也能被守護與支持,在照顧的路上不孤單。高淑真副局長鼓勵更多家庭照顧者運用新北市照顧資源,讓照顧路不再孤單。家庭照顧者相關訊息可洽詢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線(02)-2257-2623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專線(02)-2254-8382,以及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02)-2921-2889尋求支持服務。

精神病患照顧者極限 出現三症狀要注意!

精神病患照顧者極限 出現三症狀要注意!#照顧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幾天前高雄發生哥哥殺死慢性精神病患妹妹事件,醫師提醒,連續假期容易產生家庭長期照顧者心身耗竭而引發衝突,端午節連續4天假期,宜多給家庭照顧者實質支持與喘息空間,並應尋求各類資源,協助照顧者,避免心力交瘁,讓愛與照顧得以延續。負面情緒不能適時消解會越積越滿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每一位照顧者的背後都有承擔不了的愛,照顧身心障礙的家人,等於所有生活事項都圍繞著對方打轉,久了難免疲累、挫折,生了氣以後又自責,如果這些負面情緒不能適時消解,便會越積越滿,累積至某天突然爆炸。沈政男醫師表示,精神病患家屬的壓力與辛酸更大,許多家屬不願讓鄰居親友知道家裡有精神病患,寧願自己承擔。而許多精神病患大都缺乏病識感,家屬光要讓其就醫,就經常傷透腦筋。慢性精神病患可由國家接手照顧最後,若精神病症狀控制不良,還須擔心暴力攻擊的危險。當父母漸漸年邁,那些精神病子女不只沒有長大獨立,反而因為自我照顧與社會功能持續退化,更需要他人照顧。沈政男醫師表示,精神病患家屬如果發覺自己已經瀕臨照顧極限,有以下的狀況就要求助:1) 不動就對被照顧者發脾氣,甚至暴怒或出手打被照顧者。2) 心力交瘁、憂鬱沮喪持續超過2個禮拜。3) 失眠、胃口不佳、容易緊張擔心。精神病患可以尋求的照顧資源不少,沈政男醫師表示,對於無法自理生活,而且父母都已過世的慢性精神病患,可以向縣市政府社會處申請進住精神護理之家,低收入之重度精神病人可向衛生局申請公費養護床,由國家接手照顧責任,讓愛繼續延續下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