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

百元點亮偏鄉孩子的希望 陳漢典攜手唐氏症基金會與momo購物網助力早期療育

百元點亮偏鄉孩子的希望 陳漢典攜手唐氏症基金會與momo購物網助力早期療育#早期療育

在群山環繞的桃園復興鄉拉拉山上,許多家庭因隔代教養、低收弱勢等困境,孩子的玩具可能僅是一個布娃娃或一顆球。缺乏足夠的外在刺激與正確的教養知識,讓發展遲緩的情形時常發生。為了守護這些孩子,唐氏症基金會攜手momo購物網共同發起「單筆百元小額捐款活動」,並邀請藝人陳漢典擔任公益大使,號召社會大眾一同支持偏鄉早療服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約有6%的兒童有發展遲緩現象,但台灣被通報的比例僅約2%,顯示多數家庭對發展遲緩缺乏認識或資源 6歲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治療期,其中3歲前接受療育效果更是3歲後的10倍。然而,在偏鄉與離島地區,因交通不便與資訊不足,許多疑似遲緩的孩子無法及時接受評估與服務,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發展困境更加嚴重。 公益大使陳漢典呼籲:「有些孩子,走路慢一點、說話慢一點、反應慢一點,可他們的笑容,比誰都真、比誰都暖。他們需要的,就是『早期療育』。」他分享,拍攝公益活動影像時,遇見的孩子非常活潑好動,他陪著孩子一起跳地板動作、玩卡牌遊戲,看見孩子眼神中的專注與快樂,讓他深刻體會早療的重要。「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真的可以一步步成長,迎向不一樣的未來。」 唐氏症基金會多年來積極推動「偏鄉早期療育服務計畫」,以多元模式協助孩子與家庭,包括機構日間服務、定點療育、到宅療育與親職指導等,服務足跡遍及馬祖四鄉五島、新北八里、基隆和平島、宜蘭員山、桃園八德、大溪與復興鄉山區,由社工與治療師主動深入社區,把資源帶到孩子的家門口。 基金會一年舉辦近100場親職與融合活動,提供超過8,000人次的個別療育服務,幫助超過850個家庭。然而,目前每月仍面臨逾116萬元的經費缺口。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不是每一隻鳥兒,都能自然而然學會飛翔。我們要陪伴偏鄉孩子一步步學習、成長,幫助他們勇敢展翅。偏鄉早療計畫需要社會更多的力量支持,才能持續翻轉孩子的未來。」 長期關注公益的momo富邦媒表示,momo整合物流、資訊流、金流打造《樂公益》網路公益平台,提供逾千萬會員與網友們安心、便利的管道響應公益行動,以及給予公益團體一個發聲管道,以期匯集小小的愛成為大大的力量。 即日起至9月30日,透過momo購物網參與「百元小額捐款」,每筆支持都是偏鄉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助力。活動期間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公益大使陳漢典簽名卡片及【唐寶寶精油手工皂】乙份,前15名捐款超過2000元者更可獲得簽名感謝禮,讓更多孩子因為社會的溫暖而展開不同的未來!

台灣高鐵2025「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攜手「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邀您一起讓愛無礙 共融美好

台灣高鐵2025「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攜手「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邀您一起讓愛無礙 共融美好#早期療育

台灣高鐵2025「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即將於元旦再次溫馨啟動!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江耀宗與「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於高鐵南港站共同主持2025「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記者會,並偕同公益大使、同時也是2024年巴黎奧運拳擊銅牌得主陳念琴,誠摯邀請高鐵旅客及社會大眾,於1/1至3/2活動期間,利用高鐵列車座位網袋內的捐款信封、車站捐款箱或用手機掃描捐款信封上的QR Code等方式踴躍捐款(衛部救字第1131363738號),以實際行動幫助身心障礙以及弱勢孩童彌平學習起點的落差,一同「讓愛無礙 共融美好」。 江耀宗董事長表示,「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不只是我們的企業社會責任與ESG承諾,更是台灣高鐵公司深耕在地、永續關懷的具體實踐。而教育正是關懷下一代最好的方式 很開心可以和「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再次合作,深化共融教育,讓更多人認識身心障礙者的特質與潛能,共同打造一個更包容、和諧的社會。多年來,「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持續透過不同的角度關懷身心障礙以及弱勢孩童的教育議題,希望啟發每一個孩子的天賦,讓他們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進而幫助他們透過學習找到翻轉生命的契機。 林正俠董事長則表示,因為多年前許多身心障礙的孩子入托不易,唐氏症基金會開始承接公托、親子館、非營利幼兒園等幼兒服務,期望透過專業的嬰幼兒托育服務,為所有孩子營造充滿愛、包容與快樂的環境,進而讓孩子尊重個別差異,並認識與接納身心障礙者;同時也引入早期療育,幫助發展遲緩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長步調。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感謝高鐵透過「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攜手讓共融教育從小扎根,促進整個社會的多元與共融。 台灣高鐵公司自2010年起每年辦理「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活動,提供平台進行募款,15年來與台灣世界展望會、伊甸基金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為台灣而教協會、中華民國快樂學習協會、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及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等公益團體合作,募得款項由合作單位統籌,累計募款超過1.76億元,已成功幫助超過3.3萬名孩子安心學習、快樂成長,透過教育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台灣高鐵公司為鼓勵旅客踴躍響應2025「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凡每月定期捐款500元(滿12個月)或單筆捐款6,000元,還可獲贈「高鐵造型抱枕毯組」乙個;定期捐款600元(滿12個月)或單筆捐款7,000元,還可獲贈限量「高鐵假期500元旅遊抵用券」,讓台灣高鐵不僅是交通運具,更藉由高鐵列車將愛無限傳遞,期盼透過各界的善款匯集,一起成就更加豐盈、美好的台灣。

提升幼兒語言力 5方法家長一定要學

提升幼兒語言力 5方法家長一定要學#早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我該如何教我的孩子說話?」、「我想教小孩說話,但他都不學。」近幾年早期療育概念的推廣及資訊的普及,讓家長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更加重視。5個提升兒童學習語言的方法 家長務必試試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家長們可能會產生相同的疑問或窘境。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語言治療師 徐郁涵表示,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會嘗試使用各種方法與大人溝通,但隨著年齡增長,溝通行為變得較為複雜。當家長察覺孩子的語言表現似乎比同儕慢想要試著教導時,卻發現孩子表現得意興闌珊。臨床治療中,治療師會挑選兒童感興趣、能誘發使用語言動機的活動做為治療,以下為5個提升兒童學習語言的方法,讓家長能自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1) 自言自語/  家長可和孩子談論正在發生的事物,將你看到、聽到、聞到、摸到和嚐到的事物告訴孩子。例如,家長:「我在折衣服,洗好的衣服香香的。」 2) 平行敘述 /家長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家長:「你在吃甜甜的蘋果。」 3) 重複/強調學習重點的字詞,讓孩子將該字詞與其意義作連結。例如,家長:「這是紅色的球,球。」 4) 延伸/將孩子說的話加上一、兩個詞彙,不要改變孩子說話的原意。例如,孩子:「狗狗。」家長:「對,白色的狗狗。」 5) 擴展 /家長根據孩子所說的內容、詞序再整合,以更完整的語句形式重述。例如,孩子:「狗狗,睡覺。」家長:「狗狗正在睡覺。」 家長可以觀察孩子興趣 適時給予正向回饋徐郁涵語言治療師表示,家長應盡量以孩子有興趣的事物作為媒介,跟從孩子的興趣,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並適時的給予正向的回饋。另外,當孩子想告訴家長一件事情時,盡量停下正在做的事,當個好聽眾,給予一些回應,促進親子間的溝通互動。

家有遲語兒?2步教你判別

家有遲語兒?2步教你判別#早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我的孩子都聽得懂,但就是不說話」家中寶貝出現表達能力明顯較同齡者弱的情形時,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會覺得「大一點就好了」,但現代家長對這些說法總是感到疑惑,因為許多證據顯示,這可能是語言遲緩的警訊!近幾年歸功早期療育概念的推廣,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情形變得更重視,當察覺到或擔心孩子的發展落後時,也能較積極地查詢相關資訊或尋求醫療協助。然而,到底孩子只是比較慢說話,還是語言發展遲緩呢? 口語表達慢、有限的18~30個月兒童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語言治療師徐郁涵表示,臨床上口語表達較慢的孩子,僅一部分只是較慢學會說話,這類兒童,稱作「遲語兒」(late talker),指的是語言理解能力、認知、遊戲技巧、動作、社交技巧等均符合發展,但口語表達卻非常有限的18~30個月兒童。遲語兒通常可在沒有接受治療的情況下,語言發展能趕上同齡兒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遲語兒會因為家長的忽略或經驗的不足,而最後面臨語言發展遲緩的困難。2步驟教爸媽判別遲語兒徐郁涵語言治療師表示,「語言發展遲緩」是指:孩子的語言發展順序與常態相同,但發展速度落後。和遲語兒不同的是,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在語言理解能力方面可能落後。這類型的孩子需要接受治療才有機會趕上同齡兒童。倘若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疑問,應及早帶著孩子到復健科尋求協助。另外,可以藉由以下簡易的指標讓您初步判斷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否符合年齡: 1) 18~20個月孩子至少可說出20個詞彙,如名詞(媽媽)、動詞(抱抱)、形容詞(痛)、社交詞(拜拜)。 2) 21~30個月孩子可說出100個詞彙,並將兩個詞彙組成使用雙詞句。如:「洗手手」、「喝水水」、「媽媽抱抱」等。 

自閉早期療育 家長陪玩更重要

自閉早期療育 家長陪玩更重要#早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不理人、少回應?要注意恐有自閉傾向!瑞瑞到了3歲還不太會說話,阿公阿嬤覺得只是「大隻雞晚啼」。進入幼兒園就讀後,老師觀察瑞瑞發現,他和同學少有互動,語言及社交發展較同齡孩子來得慢,因此建議家長帶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診。經醫師診斷,瑞瑞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建議接受早期療育及教學輔導資源介入,並轉介臨床心理師進行治療。自閉症非教養失當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姿誼表示,就精神醫學角度來看,「自閉特質」合併不善於人與人的互動溝通及過度執著於重複和一致性的狀況。每100人中會有1人有這樣的特質,此特質稱之為「自閉光譜/自閉類群 (autism spectrum)」。若此一特質太過顯著,導致成長和生活上的嚴重困擾,即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ASD)。這些表現是源於大腦內部神經結構與運作的特異,並非教養失當的結果。自閉特質太強 會限縮向人學習的能力李姿誼醫師表示,父母可以透過觀察孩子日常表現了解是否有自閉傾向,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在2歲前可能會出現不看人、對其他人不在意或親疏不分、少用手指指物表達需求、少模仿行為、語言發展較慢,或是用特殊方式玩玩具,當孩子的自閉特質太強時,會限縮其向他人學習的基本能力,如觀察別人在做什麼、模仿別人,可能會明顯影響其語言及社交的發展。目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雖尚未找到可以「根治」的辦法,但若能及早應用行為治療原則,促進孩子及早發展與他人一來一往的互動、遊戲和溝通,則可部分改善其困擾、提升適應能力。「家長參與」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早期療育中重要的一環。提升大眾理解程度 營造自閉友善環境李姿誼醫師說,當照顧者能理解疾病所造成的影響,並學習合宜的互動及引導的技巧,就能更能持續協助孩子成長,希望藉由提升大眾對自閉特質的理解,營造「自閉友善環境」,尊重每個個體的價值,讓這些不同的孩子更有機會能發揮其潛能,擁有充實而自信的人生。

2歲還不說話 語言遲緩警訊!

2歲還不說話 語言遲緩警訊!#早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志2歲半,只會發出一些無意義的單音,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平常也不會跟大人討抱抱,長輩總說「大隻雞慢啼」,所以小志父母也不以為意,直到比小志晚出生5個月的鄰居妹妹都可以說話了,小志父母才察覺不對勁,經早療門診評估發現原來小志是有自閉傾向的孩子,隨即安排早期療育課程,經過1年的努力,小志終於開始開口叫爸媽,人際的互動也有顯著進步。失聰、智能不足、廣泛性發展遲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神經科許家睿醫師表示,語言發展遲緩是早療評估門診中最常見的主訴,除了自閉症之外,先天或後天性失聰、智能不足、廣泛性發展遲緩、環境刺激不足都是可能的原因。早療門診中也有不少因為環境刺激不足而造成語言遲緩的孩子。許家睿醫師指出,現在家庭通常孩子生得少,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所以孩子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父母就能了解並滿足孩子的需求,於是孩子不需要說話就可以達到溝通目的。3歲還不會講句子 語言遲緩警訊在缺乏同年紀孩子的刺激與溝通需求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孩子的語言發展就可能出現問題,此時家長可以多花點時間陪孩子念故事書、聊天說故事等,另外在孩子提出需求時不要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鼓勵孩子試著用語言或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2歲還沒有任何語彙出現,或3歲還不會講句子,就是語言遲緩的高危險警訊。「找到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才是治療的開始」,許家睿醫師指出,早療門診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出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再針對原因安排後續早療課程,以語言發展遲緩來說,如果是聽力的問題應該及早配戴助聽器,如果是自閉症的問題,除了語言治療課程外,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角色會更重要。

遲緩易忽略 早期療育助慢飛

遲緩易忽略 早期療育助慢飛#早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的起跑點,是人生的第1個階段,根據衛福部2015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調查指出,5成的慢飛天使是在滿3歲、進入幼兒園後才發現,甚至滿6歲後才通報遲緩,錯失早期介入的機會,伊甸基金會常務董事王剴鏘表示,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包括先天基因缺陷、後天的刺激不足等,其中在認知語言、心智、人際互動交流等障礙,讓遲緩顯得更「隱形」,卻因外觀看不出來,而容易被忽略。眼睛無法對焦、頭圍沒有變化今年3歲半的小熊,因眼睛無法對焦、頭圍沒有變化,媽媽帶往醫院檢查判定為多囊性腦質軟化症,為配合每個孩子不同發展需要,伊甸聘用專職治療師進駐,以小熊為例,除了視覺的發展,同時針對語言認知的「隱形」需要投入療育支持。看見慢飛天使的早療需要,陳偉殷擔任伊甸公益大使為隱形的慢飛天使發聲,陳偉殷回想起1年前,偶遇小熊,看見他走路還不太穩,需要一步又一步反覆練習,如今再次重逢,發現他進步很多,還可以活潑的跑跑跳跳,陳偉殷表示,早療復健之路猶如一場運動賽事,唯有不間斷努力及練習,才能跨出障礙。學習配對顏色形狀、辨別遠近距離感老師為他量身打造學習教材,例如運用顏色不同方塊磚和彩球,讓孩子學習配對顏色與形狀,同時也能清楚辨別物件的遠近距離感,經過一年多的療育課程,小熊已經進步到自己扶著欄杆上下樓梯,口語能力也有顯著進步,著實讓小熊爸媽倍感欣慰。孩子是下一代的主人翁,無論是在偏鄉或隱藏在都會叢林的慢飛天使,都同樣需要關注,每位早療的孩子都需要多元專業的支持,期待社會大眾一起響應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每月定期捐款,就能幫助1位慢飛天使接受1年早期療育服務,提供更全面而深入的早療服務,讓更多被忽略、疑似遲緩的孩子有機會趕上成長步伐。 

北市1.5萬童疑發展遲緩 卻有1成拒早療

北市1.5萬童疑發展遲緩 卻有1成拒早療#早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大隻雞慢啼」這句話常讓國內許多家長帶有迷思,認為孩子遲緩現象不必過度擔憂,長大自然就會好,而未及時介入。根據統計,台北市六歲以下的兒童,推估約有1.5萬名疑似發展遲緩,但每年僅約2000多名接受評估鑑定,而且約有1成家長拒絕政府單位介入,不需要早期療育相關資訊及協助。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分析,他們拒絕政府單位介入的原因,除了家庭功能尚佳,可自行連結資源外,大部分是因為擔心個資外流或標籤化、不瞭解所能獲得的協助及資源、家中長輩反對等。研究:療育要趁早 3歲前是關鍵另外有研究顯示,3歲之前接受1年療育,會勝過之後才接受療育的10年成績,因此,相關資源能否及早介入相當重要,若孩子有遲緩現象或其他異常的表現,建議家長要趕緊進行發展評估,並視需要提供服務或治療。融入居家生活 5大招強化早療訓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早療團隊指出,家長可以營造「適合孩子學習、發展」的情境,將療育重點融入在日常活動中,並提供了5大招,讓孩子在生活作息中即能發展及學習各種能力。1)在能力範圍內,讓孩子獨立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活動,像是進食、穿脫衣服、如廁、盥洗、收拾玩具等。2)在學習初期,少用命令式的口氣指導,當動作執行不夠完善時,勿嚴厲糾正錯誤,而是多鼓勵,慢慢從而增進其喜好、信心與能力。3)將療育練習放在日常活動中,像是若要練習從躺姿坐起來,可以在每次換完尿布或餵完奶後,讓他自己坐起;又如練習手指抓握物品,可以讓孩子拿取大人手中或盤子內的小餅乾。4)若孩子已上幼兒園,多跟老師維持聯繫,以了解適應及學習狀況,配合學校同步在家養成各種生活常規。5)若需要使用輔具,須落實在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學習如何使用,在家中指導孩子正確方法,包括生活輔具(特殊奶嘴、湯匙)、學習輔具(特殊剪刀、筆套)、休閒玩具(如特殊開關玩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