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

髒過馬桶 口罩記得每周要洗

髒過馬桶 口罩記得每周要洗#細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有人做過調查,研究日常生活用品中藏有的細菌量。日常用品中細菌數最多的,其實是刮鬍刀,亦包含女性使用除毛刀。如果經常清洗,保持乾燥就還好,但事實上男性所使用的電動刮鬍刀,其實很少清洗,所以細菌量最多。毛巾每使用40天就應該要丟棄 第二名是口罩,因為口罩不只隔絕了空氣中的髒東西,覆蓋於自己臉部的這一面,也經常藏有口腔內的細菌等。所以如果口罩是用布製材質的話,每個禮拜一定都要清洗一次。另外,毛巾每使用40天就應該要丟棄,因為許多人浴室內並沒有對外通風,所以如果毛巾沒有擰乾,長期處於半乾燥狀況,環境又潮濕,所以很多人的毛巾會發黴或者是會臭,這就是代表毛巾上已經有很多的細菌。平常清潔時,可以用類似洗被套的方式,洗完之後再曝曬,就能減上毛巾上細菌殘留。家中常見物品細菌數排名一覽表1)刮鬍刀/刀片每次使用後須徹底清洗。2)口罩/每週清洗,並加強曝曬。3)牙刷/每三個月更換一次,每次使用後須徹底清洗。4)枕頭套/每週清洗,並加強曝曬。5)安全帽/每週把安全帽倒放在太陽下曝曬三小時。6)毛巾/每40天更換,每週清洗並增加曝曬。7)話筒、手機/每週擦拭話筒及機身。8)鍵盤/利用「吹塵球」噴出灰塵,再除菌。9)粉撲/每週清洗粉撲,陰乾後再放入粉盒。10)馬桶蓋/每週清潔除菌。(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3+安心食:學專家正確挑菜、煮水、烹魚肉、無毒健康開心吃!/三采文化出版)

隱形眼鏡忘記拔 角膜被啃光

隱形眼鏡忘記拔 角膜被啃光#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前忘拔隱形眼鏡,妙齡女角膜竟被細菌啃食!隱形眼鏡方便,依照功能類別還可分為日拋、周拋或月拋,然而,常有民眾因配戴隱形眼鏡時間過長引起眼睛不適。一名22歲年輕女性因為忘記拔隱形眼鏡就入睡,角膜被細菌啃食,導致右眼劇痛2天且極度畏光,經醫師檢查發現右眼結膜充血,且角膜中心有明顯白斑,診斷為細菌性角膜潰瘍。乾眼症、睫毛倒插 都可能致角膜潰瘍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角膜潰瘍通常由細菌、病毒、黴菌或阿米巴原蟲等眼睛感染所引起,但嚴重的乾眼症、睫毛倒插、眼瞼閉合不全、不當濫用眼藥水等也是角膜潰瘍的常見原因。角膜潰瘍的症狀包括:眼睛發紅、嚴重的疼痛、異物感、分泌物增多、視力模糊、畏光及眼瞼腫脹等,照鏡子時有可能在角膜上看見白色斑點。角膜潰瘍如果沒有得到治療可能嚴重和永久性損害視力,甚至導致失明。該患者在使用廣效型抗生素點眼液,投藥後隔日症狀便大幅改善。不要佩戴超過8小時 應確實用清潔液保養當角膜感染去除後,有些患者會有上皮細胞缺損癒合遲緩的狀況,可經由眼瞼縫合術協助上皮細胞生長癒合。另外潰瘍癒合後所形成的疤痕組織如果嚴重影響視力時,則視情況給予角膜移植。何建賢主任提醒民眾隱形眼鏡配戴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由於自來水易潛藏病菌,因此建議隱形眼鏡勿直接自來水清洗,應確實使用相關清潔液確實保養、清潔。

隔夜便當加熱 這些菜不適合

隔夜便當加熱 這些菜不適合#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少民眾都會將沒吃完的水果冰在冰箱,隔夜水果口感變差、甚至因為氧化導致顏色也變的暗沉;也有些民眾會在前一天先將水果切好,隔天再享用,然而這些隔夜水果會影響提供營養的能力嗎?營養素會不會打折呢?另外,也有些民眾對於隔夜飯的營養有疑慮,隔夜飯到底會不會致癌,就讓營養師一次揭密!營養素到第6天才會有顯著流失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朱恩琪表示,2006年出版的《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中,一篇名為「新鮮截切水果與整顆水果在儲存期間品質改變及營養素保留」的研究報告指出,切好的水果直到儲存的第6天,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才有顯著流失,最多不超過25%。雖然切好的水果外觀並不如現切來得好看,營養素的流失並沒有視覺來的嚴重。朱恩琪營養師建議,切好的水果裝在密封的容器後再放進冰箱裡,要在3天內食用完畢,因為水果暴露在高溫及空氣中易導致細菌的孳生,比起營養素的流失,危害身體的風險更大,一次只裝自己可食用完的份量才健康。香腸臘肉 建議盡量不要隔餐加熱另外,有些民眾對於隔夜菜的營養也非常疑惑,若要放至隔夜,以瓜果類、菇類、海藻及根莖類蔬菜較為適合,肉類及海鮮一定要煮熟透,不建議涼拌菜,因為在製作的過程中易遭受細菌汙染而變質,若保存條件不當也易造成食物中毒。雖然隔夜飯不至於致癌,但抗氧化營養素較易流失,若無法當餐食用完的話也建議最慢2天內一定要食用完畢,部分硝酸鹽含量較高的2類食物則應少吃:1) 蔬菜/莧菜、青江菜、高麗菜、油菜等,2) 加工肉品、海鮮/香腸、臘肉、火腿、鹹魚等,都有可能讓硝酸鹽轉化為有致癌風險的亞硝酸鹽,雖然以正常飲食中要達到危害人體的劑量有相當大的差距,但仍建議以上食物應盡量不要隔餐加熱。

醫訊/正確使用抗生素

醫訊/正確使用抗生素#細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抗生素是幫助人類對抗細菌入侵身體的最佳武器,過度濫用卻讓細菌大軍「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帶來了身體產生抗藥性與污染環境的可怕後果。為了讓民眾對抗生素有更深入的了解,本堂課藥師翁語伶將告訴您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名稱:正確使用抗生素時間:106年3月23日(四)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防疫產品如何選 SNQ幫你把關

防疫產品如何選 SNQ幫你把關#細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換季時節,四面八方細菌病毒無所不在,你我到底要怎麼防?市場上各式標榜消毒、殺菌、抗菌、抗病毒產品,但真的有效嗎?又有誰幫您做品質把關?「SNQ國家品質標章」推廣中心特別提醒,產品的濃度、存放方式、保存期限都會間接影響產品有效性!而選擇有經過審驗的產品,也更可確保品質與效能,提供多一層保障。選購產品5項重點「SNQ國家品質標章」承接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專案計劃,目前為台灣防疫產品唯一審驗機制。從去年通過的13個項目來看,產品特色分別為:1) 強調環保,訴求天然/商品選用不傷害環境的原物料,例如天然葡萄柚萃取液、或是不影響環境的次氯酸。2) 運用MIT創新材質/企業結合台灣傳產實力,例如將奈米銀離子纖維成功混紗改良口罩,不僅達到防霾抗菌的能力,也更耐洗、可重複使用。3) 落實居家抗菌DIY/產品設計讓消費者可以在家自製抗菌液,分裝使用,並有漂白水濃度檢測計,簡易確效抗菌效果。4) 1+1>2多效商品/產品不僅可抗菌、除臭,更有抗病毒等功效。5)   實驗背書/通過產品均有實驗佐證,確保產品效果。提升自我防疫能力 記得參考產品使用標示「SNQ國家品質標章」審查範疇包括原料管控、配方設計、工廠製程、產品標示,並且強調相關試驗的結果報告數據,期能協助消費者選擇有效的防疫產品。生策會謝定宏副執行長建議民眾可根據價格、產品形式及自身需求等條件,參考產品使用標示來添購有認證且合適的防疫產品,提升自我防疫能力。把關你我食品健康安全,了解哪些產品通過認證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想更清楚了解「SNQ國家品質標章」防疫產品類通過項目,請詳見SNQ網站www.snq.org.tw/,並歡迎致電洽詢:02-26557888#606。

牙周有問題 心病、血脂風險指數增

牙周有問題 心病、血脂風險指數增#細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調查顯示,動脈粥狀硬化斑塊中有77%含有與牙周炎(嚴重牙周病)相關的細菌,研究人員還指出:「那些出血指數,顯然較高的患者呈現活性發炎反應,他們身上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都檢測出細菌種類的存在。」牙周感染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相當多的證據顯示,來自牙周感染的細菌及他們的毒性產物,會誘發全身性發炎,導致心血管疾病。這種發炎導致血管壁內皮細胞的損壞,這些細菌和相關的毒素所又發的損傷可能導致細胞因子的發炎介質增加釋放,細胞因子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逐漸令動脈口徑縮小,最終阻塞動脈血流,除可能引發動脈閉的炎症,研究還顯示,牙周病菌也會促使發炎持續惡化。這些研究簡單陳述有力的一點是:不管在技術上如何的「成功」,只要有作過根管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都顯著增加。人們普遍認為,高血壓是因為腎臟疾病以及心臟疾病,如中風、栓塞及動脈瘤相關的危險因素。牙周炎與高血壓、心絞痛有關幾個橫斷面研究顯示,血壓高和牙周炎之間的明確聯繫,其他研究則將牙周炎與左心室肥大以及高血壓做出連結,威斯頓‧普萊斯在1923年的報告也指出,牙周炎與高血壓以及心內膜炎、心絞痛、心臟傳導阻滯、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疾病等的關聯性。缺血性中風是由於缺乏血液供應,導致大腦的破壞,牙周炎被普遍認為是此類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報告說,晚期牙周炎的中風患者,在入院時,有較嚴重的神經功能傷損,而出院時更糟。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指數都會上升65歲以下,有跟尖牙周炎病史的男性,其中風的風險更大。研究人員審查1137名老兵的X光片記錄,所做出的結論,這些人都在維吉尼亞州看過牙醫,平均看了34年,有一個對牙周疾病患者的類似類似研究總結說:「目前的結果表明,牙周病與早期動脈粥狀硬化、頸動脈病變的發展有關。」在東京的一個對大型醫療和牙科數據庫的研究報告指出,牙周菌血症「可能在各種血管疾病如血栓必塞性脈管炎」、動脈粥狀硬化,和靜脈曲張的發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組研究中,有兩組患者,一組有慢性牙周炎,而另一組無牙齒感染病史,對於血液中心血管危險因子,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有慢性牙周炎的人,血清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有增加,牙周炎與血清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指數上升的關聯性,已經有許多相關的報告。(本文摘自/牙醫絕口否認的真相──致命的毒牙感染/博思智庫出版)

減輕腸胃發炎 混種小麥少吃

減輕腸胃發炎 混種小麥少吃#細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長年來,腸漏症起因大抵成謎。可最近10年,研究人員慢慢尋得若干解答。2000年,馬里蘭大學艾里西歐.法沙諾(Alessio Fasano)醫學博士的一項發現,最終可能改變自體免疫醫療的發展軌跡,有朝一日還說不定會贏得諾貝爾獎。他分離出了學者所知唯一直接控制腸壁緊密接合處的生理物質,命名為「解連蛋白」。這等成果,有人比擬為察覺腸漏症「根源」(有時則稱作「確鑿證據」)。腸道感染會導致過敏、自體免疫、發炎解連蛋白會傳遞信號,使緊密接合處或開或閉。據學界了解,人體內只有這種物質具備如此功能。透過掌控解連蛋白,科學家幾乎可隨意使緊密接合處開啟或緊閉。目前,我們曉得有2種情況會促使小腸釋出解連蛋白,一是接觸細菌,二是觸及麩質。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便懷疑腸道感染會導致與腸漏有關的過敏、自體免疫、發炎等疾患。法沙諾的團隊發覺,小腸在應對任何感染時會分泌解連蛋白,而這基本上打開了緊密接合處的閘門。換言之,直接觸發腸道通透性的,或許並非細菌本身,而是解連蛋白。食物、用品、生活壓力會決定身體健康解連蛋白反應是身體防禦機制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將我們遭遇的壞菌沖出去。然而現代世界大幅增添會觸動解連蛋白的因子,使腸道閘門洞開。過去相當有益人體且為時甚短的免疫系統反應,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容易受病菌侵擾。不少與腸漏症相關的自體免疫疾病都含有基因因素。但研究人員判定,身負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的人,僅有不到10%會發病。那麼,為何這類人有的會患病,有的不會?答案一言以蔽之,是環境使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天所做的選擇,諸如食物、用品、生活壓力、服藥,會決定身體是健康還是染病。環境中種種有害的微量接觸可能使小腸釋出解連蛋白。但和基因不同的是,這一切通常是我們可掌控、改變的。麩質、抗生素用量上升 使解連蛋白被釋出釋出解連蛋白,最值得留心的2項因子如下:食物供給中的麩質增加。小麥不只混種,還幾乎成了所有加工食品的成分,大大提升了我們對麩質的攝取,使得人體狀態差不多要不停激發解連蛋白釋出。抗生素用量上升。抗生素等藥品、消毒洗手液、化學清潔劑,及其他殺菌劑越來越多,破壞了我們的微生物多樣性。微生物群系的失衡,引來大量細菌擠進小腸,持續觸發解連蛋白的閘門開啟機制。減少接觸這些因子 可療癒腸漏我們知道,腸漏症直接關連到許許多多嚴重的健康疾患,解連蛋白握有腸壁的關鍵,而我們已經曉得有哪些因子會發動解連蛋白機制。因此,若能減少接觸這些因子,並且將細菌老友迎回腸道擔任守軍,我們便可減輕發炎、療癒腸漏,或許還能讓整個國家度過自體免疫危機。(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有幽門桿菌,會不會容易得癌症?」40歲左右的李小姐因為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幽門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因為父親也是胃癌患者,而李小姐在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也有幽門桿菌,因此到醫院尋求專業建議及諮詢治療。幽門桿菌感染 約1%至4%的人得到胃癌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蔡郁清表示,幽門桿菌是生長在胃部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研究發現,幽門桿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為第一類的致癌物。一旦幽門桿菌感染,約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患者若有胃體部為主的發炎、胃黏膜萎縮及癌前病變時,胃癌的風險將更增加。台灣人胃幽門桿菌帶原率約為5成左右,因此胃癌的防治重要性不容忽視。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 效果大打折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衛服部臺南醫院院長許博翔及台大吳明賢教授領導多位國內研究幽門桿菌的專家學者合作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顯示,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能降低產生胃癌的風險,然而若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的話,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李小姐是胃癌病患的一等親,屬於胃癌的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胃癌病患的家屬在得到幽門桿菌後癌前病變產生的比例較高,如腸上皮化生,在30歲時就約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親表現此一癌前病變,對於像李小姐一樣的胃癌病患的家屬,了解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並及早除菌非常重要。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屬及已經表現癌前病變的感染者,以下幾種情形也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1) 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 胃黏膜淋巴瘤(MALToma)患者3) 患有萎縮性胃炎4) 經由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胃癌後仍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5) 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需自費)6) 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患者7)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8) 反覆胃部不適(dyspepsia)的患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