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日是細菌最適合生長的時節,食物保存不易,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發生食品中毒事件。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顯示,最常發生食品中毒的三個地方分別為營業場所、學校與自宅,最常發生食品中毒案件的月份為5月-9月,台灣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之生長,若食品烹調及保存不當,就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常見引起食品中毒的病因物質1)細菌:如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2)病毒:如諾羅病毒等。3)天然毒素:如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素、黴菌毒素等。4)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預防食物中毒 7大原則要注意在食用了被細菌汙染的食物之後,可能會出現腹部絞痛、上吐下瀉、虛弱甚至頭痛及發燒等症狀。低7℃以下可抑制細菌生長,-18℃以下不能繁殖,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 1)食材購買後應儘速放入冰箱中冷凍或冷藏。2)購買食材不過量,避免冰箱儲存過多食品,導致冰箱冷卻效果不足而微生物滋長。3)料理食品前後應澈底洗淨雙手。4)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5)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應適當熱藏>60℃、冷藏<7℃。6)復熱應確保中心溫度>75℃,減少微生物滋生而造成食物腐敗,且勿反覆解凍和加熱。7)購買外食應選擇環境衛生優良,且值得信賴的商家,並當餐食用、隔餐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