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

鄰國皆爆麻疹疫情 日本較去年激增2.4倍

鄰國皆爆麻疹疫情 日本較去年激增2.4倍#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鄰近國家包括日本、菲律賓、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今年德國麻疹疫情皆較去年同期暴增,呼籲欲前往鄰國的民眾務必前往開設旅遊門診的醫院,評估是否再接種疫苗,以降低遭感染的機會。依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中國大陸今(103)年1至2月共通報6,161例麻疹病例,較去年同期(4,023例)增加53%;日本麻疹疫情自去(102)年11月下旬爆發,截至今年3月底約已有231人感染,為近四年同期平均的2.4倍,目前疫情仍位於高點。新加坡今(103)年1至2月共通報62例麻疹病例,較去年同期(1例)及近五年同期平均(15例)大幅增加;菲律賓今(103)年至2月中旬共通報1萬5,683例麻疹病例,其中3,434例確診,與去年(3,097例)相比也大幅度增加。台北市衛生局指出,麻疹典型初期症狀主要有發燒(超過38℃)、鼻炎、咳嗽、結膜炎等。皮疹會由耳後開始,再擴散至臉部,並下移至軀幹和四肢。出國民眾 務必接受旅遊門診保健康孕婦若感染麻疹,易導致併發症、胎死腹中或早產。德國麻疹症狀則為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孕婦若在懷孕3個月內感染德國麻疹,其胎兒受到感染的機會高達90%,且胎兒有25%的機會產生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RS),恐致胎兒耳聾、小眼症、先天性心臟病等畸形與器官缺損。提醒民眾,計劃前往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等流行地區的民眾,請先至開設旅遊醫學門診之醫院(臺北市--臺大醫院、馬偕醫院、三軍總醫院),接受醫師評估MMR疫苗接種需求,以降低感染機會。

梅雨季將至快防蚊 疏通水溝最有效

梅雨季將至快防蚊 疏通水溝最有效#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梅雨季節即將來臨,據高雄市歷年登革熱病媒蚊密度調查資料顯示,陰雨綿綿將導致戶外積水容器大量增加,將使埃及斑蚊密度大幅攀升為。高雄市衛生局呼籲,欲防範熱帶家蚊孳生,仍以疏通水溝為最有效方式,化糞池則應加蓋及鋪設細紗網。高雄市政府亦已於今年3月5日公告「防止病媒蚊孳生,預防登革熱」之孳生源清除暨相關防疫措施,公告施行期間自103年3月1日起至104年1月31日止。自公告日起,高雄市轄內公、私場所之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應主動清除所屬場域及住家室內外之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未主動妥善管理、清除積水容器及積水處致孳生病媒蚊幼蟲(孑孓)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處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自主環境巡檢  不怕蚊子來打擾衛生局再次呼籲,蚊子需有水才能產卵及孵化,防治蚊子最根本方法是清除孳生源而非噴藥,噴藥僅能暫時性的撲滅成蚊,如未配合清除孳生源,7至10天幼蟲孵化後又會有成蚊出現,更可怕的是會讓蚊蟲產生抗藥性,造成日後防治工作更加困難。

養成清除孳生源習慣 預防登革熱靠近

養成清除孳生源習慣 預防登革熱靠近#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夏天將至,又快到了病媒蚊孳生的季節,今年衛生福利部與行政院環保署首次召開「登革熱流行疫情處理協調會報」,由環保署袁紹英處長與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共同主持,邀集中央相關部會及縣市政府,共同研商今年的登革熱防治策略。防治首要原則 清除孳生源今年登革熱防治的主要策略,仍以落實孳生源清除為主要,並於登革熱流行期間加強推動社區動員及容器減量,以減少孳生源的產生,降低本土疫情發生風險。除此之外,也會落實空地、空屋的管理與巡查,並請各縣市政府於流行期來臨前完成孳生源清除防疫措施的公告,並對於未主動清除的民眾或機關,落實公權力的執行,養成大家主動清除孳生源的習慣。東南亞國家疫情嚴峻 若前往應多留意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本年截至為止共有14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均為去年本土疫情的延續,境外移入病例47例,其中又以東南亞國家疫情較為嚴峻,境外移入登革熱個案增加,對於縣市本土疫情發生的風險升高。因此,疾管署將會加強對民眾宣導登革熱的預防方法,並辦理對醫療專業人員的教育訓練,儘可能降低登革熱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另外,提醒民眾若赴流行地區時,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以降低感染登革熱的風險。

東南亞登革熱疫情燒 防蚊措施不可少

東南亞登革熱疫情燒 防蚊措施不可少#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國際疫情監測資料顯示,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等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頻傳,而國內亦陸續傳出自該等國家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基隆市衛生局提醒,赴東南亞等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時,務必妥善做好防蚊措施,以避免感染登革熱。氣溫回升  當心病媒蚊據疾病管制署統計,103年截至3月26日止,國內登革熱病例共有53例,其中包括本土登革熱14例及境外移入39例,本土病例主要分布於屏東縣9例、台南市4例及高雄1例。基隆市衛生局提醒,近日氣溫逐漸上升,南台灣仍有零星本土病例發生,請民眾務必加強居家環境清潔,落實孳生源清除,並做好個人防蚊措施,避免感染登革熱。若前往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旅遊、探親及經商,務必做好防蚊措施。

鄰國登革熱疫情暴增 均較往年增長3倍以上

鄰國登革熱疫情暴增 均較往年增長3倍以上#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等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頻傳,且國內亦陸續傳出自該等國家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對此提醒民眾,赴東南亞等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時,務必妥善做好防蚊措施,以避免感染登革熱。登革熱高危險地區 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依疾管署指出,印尼長年發生登革熱疫情,去年該國累計逾9萬起病例,嚴重規模僅次於巴西為全球第二大疫情嚴重國家,而於今年印尼首都雅加達市部分村落發生嚴重水患,截至發生逾千例登革熱病例。另外,新加坡登革熱疫情為近5年同期平均的3倍;馬來西亞則是去年同期的4.2倍疫情,以西南部雪蘭莪州最為嚴重;泰國雖未及往年嚴重,但國人經常前往的曼谷大都會區及南部普吉島等觀光地區之通報病例數則較多,因此呼籲民眾前往該區時,需多加留意自身狀況,且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衣物、塗抹防蚊藥劑 預防勝於治療疾管署提醒,國人前往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旅遊、探親及經商,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於身體裸露處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並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以避免遭病媒蚊叮咬。且旅遊期間或回國後若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等相關資訊,以利醫師及早診斷治療。

東南亞登革熱疫情升 連假出遊做好防蚊措施

東南亞登革熱疫情升 連假出遊做好防蚊措施#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陳一家大小趁著連續假期規畫了泰國親子團5日遊,可是開心出遊,回國後卻持續出現高燒不退、關節疼痛等症狀,就醫後竟被診斷已感染上登革熱 。依據疾病管制署疫情監測資料,東南亞地區登革熱疫情嚴峻。截至2月18日,國內共累計21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9例、馬來西亞6例、菲律賓3例、新加坡2例及柬埔寨1例。去年同期則有24例,主要來自印尼及泰國。連假出遊 做好個人防蚊措施一般而言登革熱的症狀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如果旅遊期間或回國後發生以上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提醒您,前往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旅遊、探親及經商,應確實做好個人防蚊措施,適度使用防蚊液,並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服,以避免遭病媒蚊叮咬。

東南亞爆嚴重登革熱 境外移入已達21例

東南亞爆嚴重登革熱 境外移入已達21例#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署疫情監測資料,目前東南亞數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等登革熱疫情頻傳,其中新加坡截至第6週累計通報2,162例登革熱病例,為去(102)年同期的1.5倍,近5年同期平均的3.7倍;馬來西亞登革熱疫情,每週新增約2千例的幅度持續增加,今年至2月初已累計通報11,870例,為去年同期的3.8倍。疾管署呼籲國人,前往登革熱高風險地區務必做好防蚊措施,避免感染登革熱。今年才過兩個月 境外登革熱移入達21例疾管署表示,今年截至2月18日,國內共累計21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9例、馬來西亞6例、菲律賓3例、新加坡2例及柬埔寨1例。去年同期則有24例,主要來自印尼(8例)及泰國(6例)。疾管署提醒,國人前往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旅遊、探親及經商,應確實做好個人防蚊措施,於身體裸露處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並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以避免遭病媒蚊叮咬。旅遊期間或回國後如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首例!台南一家3口出現登革熱群聚感染

首例!台南一家3口出現登革熱群聚感染#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南市3人出現本土登革熱病例,且為家庭群聚感染!冷鋒來襲,南臺灣下探10度,登革疫情卻未因此消失。對此,疾管署表示,雖然近日氣溫降低,但南台灣仍有零星病例發生,顯示感染登革熱的風險仍然存在,呼籲民眾務必加強居家環境清潔,落實孳生源清除,並做好個人防蚊措施,避免感染登革熱。疾管署公布上2週(1/28~2/10)疫情資料,國內共新增5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及9例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為屏東縣2例、台南市3例,其中台南市北區出現的病例,為一名27歲男子和其父母皆感染,確診為家庭群聚感染。天冷更易讓登革熱病媒蚊 往室內移動對此,疾管署表示,縱然天氣寒冷,但氣溫偶有回升且出現降雨情形,只要環境中有積水容器,就增加病媒蚊孳生的機率,且室內溫度可能更適合病媒蚊孳生及活動;外面天冷,可能導致病媒蚊往室內移動,增加感染的機率,因此提醒民眾,加強戶內外孳生源清除,避免孳生病媒蚊,並做好防蚊措施,確保自身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