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

突破自我設限 學會用「加分」過日子

突破自我設限 學會用「加分」過日子#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運用得宜與否,既可以成為良藥,也會變成毒藥。「欲望」就是其中之一。金錢、朋友、地位和頭銜。想要大量擁有的欲望,會帶來名為「不安」的副作用。因為一旦擁有,不僅想要擁有更多,更會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即使因為擁有某些東西而得到了幸福,這種幸福也無法長久持續。不要「向上」,而是以「向前」為目標相反地,有些人「上了年紀之後,就沒有任何欲望」。這種無欲有時候會讓一個人變得無精打采,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這些無欲引起的併發症,會加速身體的衰老。人生路上,持續擁有熱情很重要。所謂熱情,也可以說是目標、夢想,或者說是生命的意義。日本的文化認為淡泊的境界是一種美德,但熱情不能淡泊。阿德勒曾經說,「人生就是邁向目標」,生命就是「進化」。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進化,但必須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必須明確要向哪個方向進化。阿德勒所說的進化,不是指向上進化,而是「向前」進化。也就是說,不是和他人比較,用「上或下」的標準來衡量,而是為了改變現狀,向前踏出一步。除了挑戰新事物,默默地持續做之前一直做的事,努力發揮小創意,為日常生活增色,也是重要的「一步」。不以「向上」為目標,而是「向前進」。這也許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尤其年輕的時候,為了和他人競爭,很容易陷入「自己必須更優秀」的想法。希望比現在的自己更優秀,並為此努力不懈,這種努力很健全,但不需要和他人競爭,或是和別人比輸贏。不必為了輸贏或是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汲汲營營,而是要充分體會今天做到了昨天還無法做到的事。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或許無法感受到太大的變化。不妨回想一下半年前,或是一年前的自己。無論選擇任何事,無論從幾歲開始,只要腳踏實地持續,一定可以感受到明確的變化。借用阿德勒的話,這就是「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在自己身上發現這樣的變化令人欣慰,也能夠為人生帶來年輕的活力。但是,在我們周遭,充斥著和他人比較,一較上下的標準。如果不是有意識地擺脫這種標準,就會陷入「輸了」或是「贏了」之類的自我診斷。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會不自覺地和他人比較,只要不再和他人比較,心情就會變得比較輕鬆。不要「扣分」,而是用「加分」過日子有時候,雖然感受到自己有明確的變化,感受到自己在前進,卻無法感到欣慰,反而放棄了夢想和目標。「扣分」思考就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會讓人覺得現在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相去甚遠,不斷給自己扣分。「扣分」思考會大大影響動力。我學韓文已經兩年,如果我把「不需要透過翻譯,就可以用韓文演講」視為理想狀態,用扣分法評價自己目前的實力,每天快樂的學習就立刻變成一種折磨。因此,除了不要和他人比較,避免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也很重要。以前我只能在演講開始時用韓文打招呼,最多只能自我介紹一下,現在可以用韓文和別人稍微聊幾句。雖然離不需要借助翻譯,自己用韓文演講的程度還差得很遠,但即使只有微小的進步,也要將焦點集中在進步的部分。要做到阿德勒提出的「追求健全的優秀性」,就不能著眼於和理想的差距,用扣分的方式評價自己,而是要用加分的方式評價自己的進步。從這個角度有意識地尋找,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加分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尤其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就很容易注意到這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會為自己的價值扣分。以前健步如飛,最近只要稍微走一小段路,就很容易疲累。膝蓋很痛,沒辦法走路。膝蓋和腰都很痛,自己越來越不中用。這些都是「扣分」思考。這是將曾經年輕、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以前的自己」視為理想狀態,然後用扣分的方式看待現在的自己。但是,即使無法像以前那樣健步如飛,無法走很長的距離,持續散步的習慣,或許可以結交到一起散步的朋友;即使走路的速度變慢了,放慢腳步,反而能夠敏感地感受到以前不曾發現的路旁花草,嗅聞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味。只要稍微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就一定會發現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我在五十歲時因為心肌梗塞病倒,不得不住院一個月。一年後,又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最近即使接受這種需要全身麻醉,讓心臟停止跳動,使用人工心肺機的手術,回到病房之後,就會立刻開始復健。首先坐在病床上,走到床邊的椅子,確認脈搏和血壓等生命徵象。因為剛動完手術,光做這件簡單的事就很吃力。但是,在手術第三天走去護理站時,發現腳步穩健得出乎意料。之後,就會逐漸增加走路的距離,當可以走較長的距離後,就開始走樓梯。復健期間,就是不斷累積「今天完成了昨天做不到的事」。這並不是和其他動相同手術的病人競爭,復健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可以用加分法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即使不和別人比較,每天的一小步成為巨大的喜悅,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喜悅成為鼓勵,激發了生命的熱情。(本文摘自/變老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教你如何擁有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平安文化)

說不如做 別讓「但是」成為口頭禪

說不如做 別讓「但是」成為口頭禪#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可以跑馬拉松嗎?」即將出院的某一天,我問我的主治醫生。「你可以試試啊。」主治醫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令我意外的是,我原本以為自己剛接受完繞道手術,根本不可能跑馬拉松。所以,千萬不要認定自己「應該」不行,「一定」做不到。主治醫生用實際行動告訴我,試著認為「也許可以做到」的想法很重要。「但是」是否成為你的口頭禪?很多人即使沒有生病,是否因為覺得自己老了,所以放棄了很多事?阿德勒說,「任何人都可以完成任何事」。雖然也會有做不到的事,但任何事都值得挑戰,不要還沒做就放棄。「也許我可以做到」,不妨相信自己的可能性,首先踏出第一步,也許就能夠出乎意料地完成。那些總是把「以後再說」、「改天再試試」掛在嘴上的人,其實和那些說「不不不,我做不到」的人沒什麼兩樣,這兩種人都缺乏勇氣、畏首畏尾。有些人聽到別人提議「要不要試試看?」時,會回答「好啊,但是……」(Yes…but),這並不是在猶豫該不該做,而是在宣布「我不要」。無法跨越「但是」的障礙,就無法前進。我曾經在心理諮商時,計算過對方在談話過程中說了幾次「但是」。雖然在「但是」之後說的話──十之八九都是辯解,但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否定對方,而是提醒對方:「這是你今天第三次說『但是』。」必須讓當事人瞭解,「但是」已經變成他的口頭禪。不妨計算一下今天自己說了幾次「但是」,同時確認一下,自己針對哪些事說「但是」。當發現自己常常把「但是」掛在嘴上後,在「但是」即將脫口而出時,試著把話吞下去。然後,試著付諸行動。於是你會發現,自己竟然能夠做到。不以生產力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回到復健的話題。雖然在復健後,認為自己走路已經沒問題,但出院後,就會發現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走在路上,到處都有階梯,人行道也都有坡度。而且無法像醫院一樣,利用空調將氣溫和濕度控制在一定的水準,所以沒走幾步路,就感到疲累。有時候,在醫院內認真復健的人在出院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再像住院前,或是生病前那樣,就很受打擊,陷入沮喪,放棄繼續復健。醫院的環境很舒適,不光是因為在物理上創造了無障礙空間,更因為在住院期間,暫時擺脫了競爭,能夠專心面對自己的課題,只「追求優越性」,不必思考勝負成敗。這是住院期間的幸福。既然這樣,就有一個解決之道。出院之後,讓自己仍然維持和住院時相同的狀態,下定決心,從此不再和別人競爭。用加分法,將焦點集中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上,就可以在出院後,也持續感受到在住院期間體會的那種喜悅和幸福。當今的時代,很多場合都會被問及生產力的大小,經常聽到以「生產力」衡量一個人價值的言論。在工作的場合,生產力的確很重要,但不能用生產力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有些人生了病,或是上了年紀,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工作;也有人為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俐落、完美地做家事感到沮喪。但是,只要不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生產力上,無論到了幾歲,無論遇到任何狀況,都能夠認為自己具有價值。我以前曾經每週一次,去精神科診所擔任日間護理工作。那一天的活動內容是和參加的人一起下廚做菜。首先,由工作人員決定當天的菜單,然後要求「先去買食材」。在總共六十名參加者中,只有大約五個人會站起來。買完食材後,當工作人員要求「大家一起動手吧」,也只有大約十五個人參加,但完成之後,到了「可以開動了」的階段,所有人都圍了上來。那個診所絕對不會責備不動手幫忙的人。有的人今天身體狀況不錯,所以能夠一起參與,但下週也許就沒辦法幫忙了;也有的人這個星期和下個星期都沒辦法幫忙。無論是否幫忙,都沒有關係。除了購買食材、下廚做菜的人以外,什麼都沒做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也是對下廚的人有所貢獻。參與下廚做菜的人,也對沒有做任何事的人能夠享受一頓美食有所貢獻。在那裡,並非要求「不勞動者不得食」,而是有能力工作的人,在有能力的時候工作;即使無法幫上任何忙,也不需要感到抱歉,這才是健全的社會。那家診所不責備沒有幫忙的人,而是讓有能力付出的人付出,正是健全社會的縮影。充分運用目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身處任何狀態,只要出現在那裡,只要好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一旦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再害怕年華老去,或是生病。感受到對他人有所貢獻,可以帶來人生的幸福,成為生命的動力,幸福的基礎。(本文摘自/變老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教你如何擁有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平安文化)

荷蘭式教養 藏有青少年快樂的原因

荷蘭式教養 藏有青少年快樂的原因#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先前在夏天訪問幸福學教授魯特.貝赫文時,他說自己的最新研究顯示,荷蘭青少年仍然是全世界最快樂的青少年:「其實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很快樂,只是荷蘭青少年又更快樂一點。」最近的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則指出,荷蘭十五歲的青少年之中,有九成的女孩和九成六的男孩認為自己的「生活滿意度很高」;英國及美國的排名則分別是十八和二十二。不過即使如此,這兩國也有約八成的十五歲孩子認為自己很快樂。我們討論到,為什麼荷蘭青少年是最幸福的一群,教授認為這要歸功於荷蘭比較強調「獨立訓練」。相較於其他國家,荷蘭小孩擁有更多自由,也比較不會過度受到保護。他也提到自己比較中學的教學方式後,發現法國特別盛行「垂直式教學法」(老師指示,學生照做),而荷蘭學校最常見的則是「平行式教學法」(老師擔任輔導的角色)。垂直式教學對於自尊和自主性都有負面影響,僵化的競爭也是如此。教授更特別指出,荷蘭學校可以隨時提供心理輔導的重要性,還有,相對而言,荷蘭的經濟比較平等也有正面影響。荷蘭人比較容易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現況感到滿足,也比較不會羨慕他人的生活型態。教授補充說道:「我也認為,荷蘭家長比較不會去挑剔孩子的朋友。」友誼影響童年是否快樂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和同儕之間的關係。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二一三年的報告,荷蘭人在「認為同學親切且樂意助人」這項調查中,再次拔得頭籌,和瑞典並列得分最高的國家。最近《衛報》(the Guardian)的一篇報導指出,英國小孩因為學校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而感到不快樂。在學校快樂程度的調查中,英國學童在十五個調查國家中排名第十四,原因是暴力事件和師生關係不佳。另外一項新的國際調查也顯示,和其他國家相比,英國小孩在學校幾乎是最不快樂的一群,因為霸凌對他們的心理造成莫大傷害。而根據英國慈善團體兒童學會(Children's Society)的研究,估計有五十萬名十到十二歲的孩子在學校遭到肢體霸凌,還有三成八接受調查的學生表示,上個月曾遭到同學毆打。瑪格莉特.德.路茲(Margreet de Looze)是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負責執行最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中的研究。她表示,荷蘭學校發生霸凌的比例遠低於其他西方國家。「儘管國內家長可能不知道這件事,畢竟大家都非常關心媒體報導的霸凌事件。」荷蘭家長對事情感到不滿意,通常會選擇非常直接的發聲,也因此霸凌事件在當地媒體便顯得備受關注。我問道:「學校裡沒有壓力和緊繃的氣氛,是不是會減少霸凌發生的機率,也比較容易和同學相處?」瑪格莉特同意我對現況的分析,「沒那麼競爭也是原因之一,」她補充說:「荷蘭學生在學業壓力方面的得分非常低,表示學業對他們而言並不形成壓力,而壓力是影響快樂程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同意這一點會影響學生之間的互動。」我們問起她負責的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學會研究,也就是做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立論基礎的研究,到底有多客觀,瑪格莉特回答:「這是個好問題。也許荷蘭小孩認為自己很快樂是受到文化影響,我們承認這一點,不過我們也研究了客觀的福祉,而不只是主觀感受。「舉例來說,研究中有一部分是調查健康:頭痛、肚子痛、噁心等等,這些都可以當作指標。荷蘭小孩在這些項目的得分也偏低,所以我們確實相信 ── 他們比較快樂。」(本文摘自/荷蘭式教養:自由開放X適性教育X簡單生活,打造快樂家庭的13個祕密/大好書屋)

卸下內心的痛苦 3個寬恕冥想練習

卸下內心的痛苦 3個寬恕冥想練習#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練習寬恕冥想,請先以舒服的姿勢坐好。閉上雙眼,自然順暢地呼吸。放鬆身心,輕輕地把氣吸入心臟的位置,感覺自己豎起所有屏障,以及因為不肯原諒—不原諒自己,也不原諒別人—而抱持的情緒。讓自己感受一直關閉心扉的痛苦。然後,輕柔地呼吸,開始請求寬恕並給予寬恕,吟誦下述的辭句,在複誦時讓浮現的影像和情感變得更加深刻。在心中請求別人的寬恕 吟誦並深思請求別人的寬恕吟誦並深思:「我出於自己的痛苦、憤怒與困惑,有意無意地,用很多種方式傷害別人,背叛或遺棄他們,造成他們的痛苦。」回憶並想像你傷害了別人的方式。理解並感受你出於自己恐懼和困惑而造成的痛苦。察覺你的悲痛,感受你的懊悔。意識到你終於能夠卸下這些重擔並請求寬恕。設想一件或多件仍然煩擾你心靈的回憶。然後,在心裡一一對每個人重複:「我出於自己的恐懼、痛苦、憤怒與困惑,而傷害了你,請你原諒我,我懇求你的寬恕。希望你能原諒我。」感受自己的傷害 一一寬恕寬恕自己吟誦:「如同我曾經傷害過別人,我也曾以多種方式傷害自己。我多次用想法、言語或行為,有意無意地背叛或遺棄自己。」感覺你寶貴的身體和生命,看清你傷害或損害自己的方式。想像並記住這些方式,體會你因此承受的悲痛,意識到你能減輕這些負擔。一一寬恕每種傷害,重複對自己說:「我出於恐懼、痛苦和困惑,透過行為或無所作為,傷害了自己,現在我給予由衷和完全的寬恕。我原諒自己。我原諒自己。」痛苦得以原諒 減輕內心負擔寬恕那些傷害過你的人吟誦並深思:「我曾經受過別人用多種方式傷害,以想法、言語或行為,有意無意地背叛、虐待或遺棄。」想像並記住這些方式。感受你因往事所承受的悲痛,意識到只要你的心理準備好,隨時都能減輕這痛苦的負擔。現在對自己說:「我現在想起別人出於恐懼、痛苦、困惑及憤怒,以一種或多種方式傷害我、刺傷我。我把這痛苦放在心上太久了。一旦我準備好了,我就原諒你們。對於那些傷害過我的人,我願意寬恕,我原諒你們。」寬恕不能勉強與假裝 可以漸進式達到心靈釋放輕聲重複這三個寬恕的指示,直到感覺心靈得到釋放。有些極大的痛苦,也許你無法感到釋懷,只感受到承受的負擔、苦惱或憤怒。輕柔地觸碰這些痛苦,寬恕你自己尚未能夠放下過去與繼續前進。寬恕不能勉強,也不可以假裝。你可以只抱著寬恕的打算,繼續練習,讓這些辭句和影像逐漸發生作用。遲早,你將能夠把寬恕冥想固定納入生活中。放下過去,敞開心胸,以睿智與慈愛迎向新的每一刻。(本文摘自/當下即自由:正念大師教你擺脫苦痛、執著,於所在的地方找到勇氣、愛與喜悅/大好書屋)

「反芻思考」 人的思考如牛反覆

「反芻思考」 人的思考如牛反覆#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天晚上,我接了一個新來的個案,是一位高中女生。在晤談室中,講沒幾句話,我發現自己的語氣微微地顫抖。接著,當我要幫她裝上一些測量生理訊號的儀器時,我的手也在微微地顫抖,甚至到最後,腳也開始抖了。這是非常難熬的一小時,我除了要聽她所陳述的困擾,腦海中還必須不斷壓抑「我到底怎麼了?」這個想法。那時候,我開始可以體會,佛家所說,在一秒鐘內,一個念頭能夠出現與消失一千六百兆次。我不斷地想著:是她的狀況我沒見過、不知道怎麼處理嗎?還是……她是同事推薦來的,所以我很緊張,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好?還是她一開始對我的態度不太友善?還是……離開了診所,回到家裡,手抖腳抖的狀況依然持續,我才想到可能是今天下午到健身房做重訓的時候,重量調得太重,肌肉負荷不了,所以身體會痠痛、無力,跟上述那些原因沒有關係。奇怪了,我明明是心理師,為什麼會控制不了這種狀況呢?雖然我是心理師,依然抵抗不了大腦的內建程式呀!我們的大腦構造十分奇妙,可以說它聰明,也可以說它很笨。當一件預期之外的事情發生了,大腦會想要馬上知道原因,怎麼找呢?從過去的經驗裡面去找:我本來就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我本來就對於同事或朋友介紹的個案有些壓力……但是健身房久久才去一次,所以這個選項的出現會比較慢。這是大腦很聰明的地方,它會從我們的經驗中去篩選,答對的機率會比較高。但這也是它很笨的地方,只會從過去經驗中去選擇,在經驗之外的,大腦很難想到;或者,如果你的經驗都是負面的,大腦也只能從這些經驗中去挑選。在生活受阻的時候,大腦很貼心地發揮它的功能,來幫助我們找原因。但這個功能往往只能適用於一些基本的、在經驗之內的狀況,如果發生了經驗之外的事,大腦還是會傻傻地自動尋找。當然,通常找到的答案都不怎麼樣,況且,如果從外界找不到答案,從自己身上找最快!於是我們就開始「自省」,但這種自省通常就是把自己罵一頓,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或找到的答案不滿意,我們就會一直想、一直想,這就是「反芻思考」。反芻 (rumination)是一個生物學上的名詞,有些動物,像牛或羊有好幾個胃室,所以牠們平常會把食物存放在胃室裡,有空的時候就讓食物從胃倒流到嘴巴裡嚼一嚼,然後再流回胃,流到嘴巴嚼一嚼,重複運作。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的思考模式有時也跟牛很像,一個想法會重複地在心中提起、放下、提起、放下,每次它都以為找到答案了,但總會開啟下一次的思考,這樣反覆循環下去,很難讓人不緊張、不沮喪。這樣的反芻機制一旦開啟了,是很難停下來的,同時,也會佔據大腦的記憶體空間,影響我們對於其他事情的思考,讓我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越想越亂,揮之不去的念頭還記得在上個例子裡,我花了多久的時間找到答案嗎?是結束治療,回到家以後。雖然手腳還是在抖,但我可以找到相對合適的答案了。因為離開了讓我感到壓力的環境,所以開始冷靜地注意到那些平時比較少發生的情境。當大腦在急著找原因或找錯原因時都是著急的,這樣的情緒更會阻礙思考,讓我們更難找到原因,此時又會更著急地要求自己要冷靜下來,趕快找出原因。有句著名的古詩詞「剪不斷、理還亂」,說的就是越想整理好、越整理不好的心境。這首詞的第一句是「無言獨上西樓」,作者南唐後主李煜在國家滅亡之後不得不向降服宋朝,有一天他心情鬱悶,帶了包無鹽薯條,跑到西樓上看風景,想到過去的種種,想理出頭緒又理不出來。亡國耶!這讓心情夠糟了吧,難怪什麼頭緒都理不出來!但是,這並不是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根究抵找原因,不要整理思緒。而是反芻思考往往只會讓我們找到相對不恰當的答案,甚至會使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當情緒隨著思考逐漸高漲,不只會阻礙思考,也讓我們為了發洩情緒,做出相對不理性的事情。在情緒高亢的時候,別說思考了,連一些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的個案們,通常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個世界雖然很複雜,但也挺簡單,想要生存得好,其實只要依循一些簡單的道理就好,例如心地善良、做事認真、待人真誠等,但有些事情的結果,卻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我們想到這些道理時,常常只有表面上同意,內心卻沒有真正認同它。例如,我常聽到個案說:「我的同學明明就是一個愛做作的小公主,但大家卻對她比較好」、「我做事這麼認真負責,我的同事只是會拍馬屁,為什麼他升遷得比我快?」、「我把一切都給他了,他卻還是劈腿了」………當遇到這些狀況的時候,你是否還相信「心地善良」、「做事認真」、「待人真誠」是對的?請你不妨想一下,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第一個情緒是什麼?有些人可能會想到:「那我平時為什麼要這麼認真努力」、「以後我再也不要相信別人了」,可能出現「不爽」、「生氣」、「沮喪」等情緒。舉一個「A同事拍馬屁,所以升遷快」的例子:你第一個想到的原因是什麼?當你還沒來得及想原因時,大腦已經開始出現「我這麼認真算什麼……」「他憑什麼!」、「我以後也來拍馬屁好了」的念頭,在還沒找原因之前,我們的情緒已經先報到了,而且準備推翻原有的想法了!但請認真想一想,會重用拍馬屁的下屬,是否主管也屬於喜歡被拍馬屁的類型呢?所以做事認真這一項,只是在這位主管面前不適用,而非全部的主管都不適用呀!而且,A同事真的只會拍馬屁,完全沒有一點長處嗎?說了這麼多,我知道你還是會忿忿不平,現在你知道情緒與反芻思考的威力了吧!說真的,如果你開始工作懶惰或拍馬屁,對你來說才是損失呢!在演化上,人類為了生存,本來就會對負面的事情特別在意,例如某個人誤食了姑婆芋中毒,他可能一輩子都記得姑婆芋的樣子,甚至遇到大片葉子的植物都會特別小心。所以,一個負向事件就足以讓你懷疑整個人生。你可能沒想過,看似一無是處的反芻思考,其實對我們也是很有幫助的喔!(本文摘自/反芻思考:揭開「負面情緒」的真面目,重拾面對困境的勇氣/平安文化出版)

每日反省 信任5守則累積自我能量

每日反省 信任5守則累積自我能量#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既然無條件的信任是進入靈氣學習的第一條件,那麼再一次重新用信任交託的態度檢視靈氣五守則,可以獲得布一樣的理解。守則一) 就在今日,不生氣/以信任做為基礎,其實這條守則可以翻譯成:就在今日,我相信當下所發生的任何事件都是有意義的,可以讓我認清事實,並且理智地判斷應該如何處理面對。在這裡,批判自己與批判他人所導致的生氣,只是內在小孩成長的過程小階段,理智伸手拉一把,內在小孩就能超越批判,進入寬廣又精彩的人生視野。守則二) 不擔憂/任何事件發生時,我信任並且將最焦慮的事件細節交託給靈氣,光的力量將引導我往最正確的方向前行,我能掌控的,我將盡我所能。至於我不能掌控的部分,交託給靈氣,任何人事物都將必定得到最合適的安排。。守則三) 充滿感激/感謝所有美好的過去讓我得到喜悅,感激所有不美好的過去讓我得到學習與成長。信任每一時刻的現在和未來,都在靈氣的光中共存並且得到祝福。感謝最根源的生命土壤,我的身體,以及給我這個禮物的父母,不論他們是是否給我除了身體以外的更多,或者剝奪除了我的身體以外的更多,我都願意珍惜這份禮物,因著這份禮物,我可以爭取我要的人生,並且得到發展。守則四) 貢獻自己,做好本分/貢獻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好本分內之事。找到自我最真實的價值,信任自己的能力與養成可以勝任工作上所有的挑戰,相信努力與付出可以得到這個階段充分必要的學習,當學習與成長陷入困境時,交託給靈氣,信任下一個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即將來到。相信負責盡本分的道路終究能夠走向光亮。守則五) 和善待人/在不斷變動的人事物中,信任靈氣的光能量可以幫助我理性冷靜地觀察,知道自己所需,也能了解他人所想,和善可以緩下自己的情緒,也就能圓融事態,清明的理解與智慧即可取代暴怒急躁,再難的人際關係也可以突破,迎刃而解。五守則的內涵的確每一則都是手指指向自我。自我的每日反省與靜心洗滌,並且交託外在的乏凡困擾給最信任的靈氣,合掌靜心、靈氣所給的直覺啟示,就成為靈氣使用者最有力的能量累積。(本文摘自/大人密碼:用靈氣召回金鑰匙/印刻出版)

退休後心境調整 列出目標規劃很重要

退休後心境調整 列出目標規劃很重要#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職場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很享受既有能力,又有實力的感覺。從一項工作計畫到另一項工作計畫,會令我們覺得朝氣蓬勃,充滿自尊。當我們鬆手放開職場生活,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深陷困境,也正在苦苦掙扎。此時,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的力量縮減,也不再感覺精神矍鑠、體格健壯,這會導致我們想念職場生活帶來的成就感。將設定目標的類別寫出來軟弱的感覺此刻會迷惑我們,使我們擔心自己無法再恢復昔日強大的感覺。然而,這種感覺只是幻象。當前我們要做的事,其實相當簡單,就是要為自己設立新的目標。未來,當我們完成這些嶄新目標,將發現能再度感受到自己擁有活力。要做到這件事確實輕而易舉,只要我們在手裡握住筆,列出設定目標的類別即可。我們列舉的類別可以非常單純,像是靈性、友誼、創造力,和物質方面。每個類別中都設定一項確切可行的小目標當我做這項練習時,我在每個類別中都設定一項確切可行的小目標。對於靈性,我可以每天選讀一小篇靈性文學作品;對於友誼,我可以規劃一次聚餐;對於創造力,我保證自己會寫晨間隨筆—寫下我目前進行的寫作計畫三頁。由於我設定的目標都是自己做得到的事,所以當我完成目標時,就會覺得自己擁有實力,也會熱切渴望做更多事。實踐自己的目標,會使我們感到滿足;當我們完成這些目標時,也會覺得自己更為強大。(本文摘自/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啟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大好書屋)

害怕做出改變 避免錯誤期待3想法

害怕做出改變 避免錯誤期待3想法#心靈成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我們試著修復那些生命中錯過的事情之前,花點時間想一想「改變」這件事情也很重要:改變如何發生或是如何不發生,有什麼事情會妨礙改變發生,以及如果事情不如預期(事情經常就是這樣),你該怎麼做。對改變抱持錯誤期待 可能是這3個念頭造成讓我們來談談那些可能會妨礙我們成功改變的最重要因素。當你準備開始改變時,請去瞭解這些因素並把它們記在心裡,這樣當你碰到它們時,便可以很快地認出來。如果這些因素開始扯你後腿,你也能夠找到方法對治它們。對改變抱持錯誤的期待,可能包含3想法:1)改變一定會按部就班發生/有這種期待是很正常的,你會覺得一旦你開始努力改變自己,成功就會慢慢地累積,而且一切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得越來越好,就彷彿你在攀爬階梯,一次一步,持續地往上升。但是大多數真正的改變並不會這樣發生,相反地,它是一陣一陣地來臨,可能前進兩步,接著又後退一步。重點就在於退步的時候要繼續努力,堅持不懈,直到你又開始往前一步。2)挫折等於失敗/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覺得自己失敗了。這種感覺相當危險,因為失敗的感受很容易變成對自己的憤怒。然而,對自己生氣是進步的大敵,你很有可能會因為對自己生氣而偏離了原本的目標或是開始退縮。3)如果偏離目標,乾脆就放棄/在改變的過程中,偶爾偏離目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試著好好吃東西、好好運動、或是改變任何長期以來的行為或習慣,偶爾偏離目標的機率是很高的。就算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了也沒關係,只要沒有半途而廢,偶爾偏離目標對最後的成功並不會造成什麼傷害。(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