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注意!春冬流行的輪狀病毒在夏季出現

注意!春冬流行的輪狀病毒在夏季出現#傳染病

暑假來臨,又到了腸病毒與腸胃感染的高峰期,尤其抵抗力差的小朋友需要更加小心。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室與小兒科門診上周就接獲數例因腸病毒或消化道感染問題住院的小朋友,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原本於春天和冬天流行的輪狀病毒,竟然也在夏天出現,目前院內已有兩例個案,因此呼籲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小兒科江國樑醫師表示,輪狀病毒好發於每年的冬、春兩季,但是近期北部卻陸續發現數例感染個案,而光田醫院也已出現了兩例,需要大家提高警覺。醫師解釋,輪狀病毒好侵犯三個月至二歲的嬰幼兒,潛伏期約二至七天,發病初期幼童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發燒、睏倦,之後便有反覆的嘔吐,之後即逐漸因腸黏膜發炎而開始腹瀉,由於幼童年紀小,因此極易因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而使得病情惡化。因為輪狀病毒的傳染力很高,因此家長需特別留意。此外,減少幼童出入公共場所及照顧幼童前多洗手,亦是杜絕病菌傳播給小孩的機會。另外也提醒民眾要力行「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方法,且家長自身也別忘了要勤洗手,尤其在外出返家後最好先洗手後再抱小孩,以免讓自己也成為病毒的傳播媒介。若發現家中小朋友出現上述輪狀病毒症狀或有持續性發燒、食慾不振、口腔潰瘍、嗜睡、抽搐、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或呼吸急促等腸病毒症狀時,即應儘早就醫。

夏季出國旅遊 需注意傳染病

夏季出國旅遊 需注意傳染病#傳染病

地球村的形成,世界公民的往來變得更為密切,每年都有大批國民來往世界各地,因此全球人口流動頻繁,許多旅遊或交流相關的疾病值得大家共同來關心,尤其是門診也常有出國民眾要求提供旅遊相關資訊、如何照顧、增加知識,如何緊急轉介、疾病的預防注射以及返國後一些旅遊相關疾病的病徵等,在此予以粗略的介紹。出國參加大型活動,如:奧運、世博會、朝聖、世足會、演唱會等,動輒超越萬人以上的聚會,短期大家聚在一起,使得飛沫傳染的機會大增,加上不同的文化與地域,不同的風俗習慣,使其有快速傳導疾病的可能,如何保護本身及做好預防注射的準備值得大家注意。各地區的公共衛生問題都不同,歐美澳日等先進國家較不成問題,開發中國家就要小心了,傳染途徑追蹤困難,加上語言上溝通不易、各國的急救系統、醫療設施、應變能力快慢不一,法律及公共衛生也不同,所以出國的預備也應多變。在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網站有提供最新資訊可供民眾查詢。疫苗的使用,除了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預防接種,如:H1N1、流感、定期的預防接種之外,衛生署也在各大署立醫院提供比較普通的傳染病疫苗與有需要者的接種。以下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許多出國留學生都需要接種這種疫苗,在美洲、非洲及中亞都有流行。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秋冬季是流行期,人類是雙球菌的天然宿主,有些人感染後不會發病而成為無症狀的帶菌者,並以飛沫傳染別人。以沙烏地阿拉伯為例,在麥加每年有二百多萬人聚集朝聖,很容易傳播開來,潛伏期二至十天,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肌肉疼痛、點狀紅斑、紫斑、頭痛,嚴重的會意識不清、抽筋等症狀。民眾可在出國前七天接種一劑疫苗,免疫力可維持三年。黃熱病(yellow fever)是一種急性出血性病毒感染,埃及斑蚊為傳播媒介,人類被蚊子叮咬後,潛伏期約三至七天後,有些人會發病,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嘔吐、黃疸,嚴重者為肝出血、腎衰竭而死亡。流行於南美洲及非洲,國人出國前十天可接受活性病毒疫苗注射,接種一劑有效期為十年。霍亂(Cholera)是一種由霍亂弧菌經糞口途徑傳染,引起急性的細菌性腸道疾病,主要分布流行於亞洲、非洲及中南美洲,潛伏期為一至四天後發病,症狀為發燒、大量腹瀉、脫水及呼吸循環衰竭,嚴重者在數小時後死亡,當即時大量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國人出國二個星期以前先接受一劑,一個星期以前再接受一劑死菌疫苗,免疫力可維持半年,但其副作用高,現已改為高度危險群才預以注射,如胃部部分切除病患、胃酸過少、長期使用制酸劑病患,以及長期居住在疫區者才考慮接種。狂犬病(Rabies)是一種病菌傳染的急性腦脊炎,由帶有狂犬病病毒的狗、貓、蝙蝠等溫體動物咬傷後而致病,潛伏期約三至八週,發病後約一週後死亡,死亡率非常高。前往印巴地區或中亞地區有需要者可注射不活化疫苗,共需要五劑。在0、3、7、14、28天時施打。在先前已接受過全程注射者,被動物咬傷後立即徹底清潔消毒傷口,盡量不縫合或遮蔽傷口,再補追加二劑即可,在0、3天時施打。瘧疾(Malaria)是一種虐原蟲經瘧蚊傳播而染病,可分為間日虐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熱帶瘧原蟲(P. falciparum)、卵性瘧原蟲(P. ovale)混合感染亦常見,潛伏期從一週至數年,大都是從疫區回國後才發病,症狀為發抖、發燒、全身不適,可先服用預防藥物來預防,在縣市衛生局均有免費提供氯奎寧(Chloroquine)、美爾奎寧(Mefloquine)等。一般可使用Doxycycline來治療。更多參考資料請至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國際旅遊諮詢查詢。

面對結核病菌莫恐慌 自我檢測保健康

面對結核病菌莫恐慌 自我檢測保健康#傳染病

「結核病」是種難纏的慢性傳染病,在臺灣一直未能根絕,如今抗藥菌株逐漸擴散,全球流行蓄勢待發,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結核病防治組護理長施秀珍說,結核病是由結核菌感染人體所引發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結核菌侵犯肺部時可引起「肺結核」;少部份的人會發生肺部以外器官感染,包括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這些統稱為「肺外結核」。施秀珍解釋,罹患有「開放性肺結核」的病人才有傳染力。當一個具傳染性肺結核病患在吐痰、咳嗽、打噴嚏或高聲談話時,可能將含結核菌的細小飛沫散佈在空氣中,而被另一人吸入。她還說,95%的人具有充分免疫力,可以抵抗吸入的少量結核菌,但抵抗力稍差的人,若吸進足夠含菌飛沫,卻可能致病。接觸開放性肺結核病人時間愈長,得到傳染機會愈高。結核病不會經由衣服或食器傳染。施秀珍表示,受結核菌感染之後,有90~95%的人不會發病,也就是說:「受感染者,大部分不會發病」;少數免疫力較差的人才會發病。一般感染後第一年發病比率較高(6~12個月是危險期)。一年以後若沒有發病,再發病機率就很低。如果民眾發覺自己有不舒服,可以用「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咳嗽2週以上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及體重減輕1分,若超過5分應立即就醫。若發現左鄰右舍有人自我檢測「七分篩檢法」超過5分沒有就醫治療,請立即撥打防疫專線1922通報,該院區將盡速介入調查處理。施秀珍提醒民眾,不需過度緊張害怕,只要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即能避免疾病纏身,對孩童最有保護力即是接種卡介苗,保持均衡飲食、攝取充分營養及補充足夠水分、充分睡眠及規律運動,提高個人免疫力。另外,生活環境也應保持空氣流通,如非必要,盡量避免出入密閉公共場所。民眾如有任何問題需諮詢結核病防治措施,可於上班時間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昆明院區2370-3739轉1821~1840結核病防治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