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

教養頭大 3階段呼吸助改善焦慮

教養頭大 3階段呼吸助改善焦慮#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注意力不足、講不聽、靜不下心常是過動症(ADHD)孩子出現的症狀,影響的並不只是孩童本身,還有周邊的人,尤其是很多家長會有憂鬱、焦慮的症狀出現。面對孩子回家聯絡簿被寫紅字、婆婆指責,有些家長們會用心理學當中「否認」的心理機轉,選擇外出晚歸,以自己太忙的理由來原諒自己。醫師表示,利用鴕鳥心態轉移注意力,躲避面對孩子的壓力,反而無法正面解決問題,人際關係恐更僵化。情緒不穩可能會影響孩子人際關係方太太督導小五的女兒寫數學發現錯了一堆,忍不住批判女兒,陳太太幫3歲的兒子轉卡通觀看,到了休息時間,沒想到孩子又哭又鬧,不肯停止看電視。諸如此類的情況是每天的「育兒戰」,許多父母都會容易將負面情緒遷怒到孩子身上,情緒不穩就容易大小聲,久而久之容易讓孩子陷入不知所措,甚至可能影響人際關係。3次呼吸能緩解焦慮症狀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徐溫嬬觀察發現,人們都受到厭煩過去或擔憂未來情緒、想法的影響,無法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往往被困住在過去或是未來。因而,每每遇到狀況時,就出現自動導航的慣性反應。為了幫助家長們在面對孩子時,家長可以透過正念親職教育團體治療共同討論、解決問題。正念指一種把注意力拉回當下的技巧,當家庭中小孩正經歷人生混亂期時,家長可透過正念的練習或團體交流,重新學到因應技巧,面對孩子出狀況時,不需懊惱,把注意力回到當下,給予孩童穩定的陪伴。正念家長親職教育團體治療目的,可以實際體會感受活在當下,訓練專注力,不要卡在以往的慣性想法,有一空間可選擇正確的反應,讓原本有憂鬱、焦慮的症狀或傾向能逐漸有效緩解。徐溫嬬臨床心理師提供正念活動的3次呼吸的練習:1) 第一次吸呼:專注力著重在「注意呼吸」2) 第二次吸呼:專注力著重在「放鬆身體」3) 第三次吸呼:專注力著重在.「自問現在什麼最重要?」 

懷孕壓力大 孩子患過動症機率增2倍

懷孕壓力大 孩子患過動症機率增2倍#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顯示,人類自胚胎時期所有的體驗都將轉化為獨特的腦波模式控制神經系統內關鍵化學元素的含量,它們主要由早年受養育的過程決定,變成電子化學控溫的基準,所有波動都傾向於回到原點。母親在懷孕有壓力 孩子會有攻擊性就像房子中央暖氣或空調系統會根據溫度不同而開啟或關閉,大腦也會依照神經元的放電模式和化學元素含量調節情緒冷暖,大家獨特的恆溫基礎和反應模式都是由幼年經歷設定而成。幾乎從母親受孕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大腦和其中的化學物質都會受到媽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影響。舉例來說,如果母親在懷孕最後三個月內感到極大的壓力,身體會分泌大量的「戰鬥或逃跑賀爾蒙」──皮質醇,高濃度的激素因此將通過連接的管道傳遞到胎兒體內──當孩子長到九歲,他具有攻擊性或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A,一種精神失調症狀,患者通常專注時間極短、活動力過剩)的機率將是普通孩子的兩倍。一到十二月大時奠定自我意識就算是從此非小心照顧,幼時高濃度的皮質醇仍然會使他們患病的風險提高,甚至導致一連串難以處理的後果。受高濃度化學物質影響的孩子可能變得容易煩躁、蹦蹦跳跳靜不下來,或者散佈散漫,而這又會潛移默化影響母親的反應:要是她積極回應孩子,嬰兒體內皮質醇濃度將漸漸下降,在一歲之後慢慢平靜下來。後文將一再見證不同年紀所受的照顧,如何影響成人以後的形象。人類是在一到十二月大時奠定自我意識和自我身分的強度與力量;六個月大到三歲期間,父母所給予的回饋和照顧,影響我們未來在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三歲到六歲時得到的獎勵、懲罰,以及父母傳遞的價值觀。(本文摘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找回好情緒的日常練習/時報出版) 

緩解過動症 靜坐辦的到!

緩解過動症 靜坐辦的到!#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最常見的兒童心理疾患,特色是當事人很難保持專注,也難以控制行為,外顯症狀為易衝動和長期的過度活動。17歲兒童青少年中約有8%患有ADHD根據2007年的一項研究,估計全世界約有5.29%的人口患有ADHD,而美國4~17歲兒童青少年中約有8%患有ADHD,這一心理疾患不光是干擾當事者,對同班上課的同學也有影響,藥物治療不只對人體有害,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使食欲和睡眠減退、導致憂鬱,甚至對30%的患者是根本無效的。θ波增加時 腦部開始阻斷相關資訊已有其他研究人員找出對治這一疾患的其他療法,神經科學家弗瑞德‧崔維斯博士(Dr. Frederick Travis)檢驗18名經診斷患有ADHD的中學生的腦波圖(EEG),觀察他們在電腦上進行具有相當難度之視動作業時的腦部活性,其中一組是進行第1次作業後立即學習超覺靜坐,另一組則是隔了3個月後才學習靜坐。這項研究的腦部活性指標是腦波的θ/β比例,比例低則表示於作業進行時腦部較為活躍,經診斷為ADHD的患者,表示其正常清醒和專注狀態的β波較低,而能夠阻斷大腦處理不相干訊息的θ波較高,θ波增加時,腦部開始阻斷相關資訊,而β波下降,專注力就會受損,結果就是難以長期保持專注了。靜坐之後 θ/β比例即有明顯下降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習超覺靜坐之後,腦波圖的θ/β比例下降了,而在進行第1次作業後立即學習靜坐的學生,在3個月時的θ/β比例即有明顯下降,到了第6個月時降得更低了,降幅達48%,由8.8降到了4.6。另一方面,對照組的θ/β比例則比研究開始時還高,直到隔了3個月開始學習靜坐之後,才由11.7降至7.4,這2組的學生在接觸超覺靜坐之後,進行測驗時的腦部活性都提升到了接近一般正常的範圍,θ/β比例降低48%的驚人降幅,比起藥物治療一般不到3%的降幅,兩者差異是相當顯著的。(本文摘自/靜坐的科學/天下雜誌出版)

他成績優異卻易分心 原來是過動症惹禍

他成績優異卻易分心 原來是過動症惹禍#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高中生,從小成績優異,也如願考上前三志願,沒想到一進到高中,成績卻大幅退步,出現明顯落差,且因為越來越焦慮,甚至出現許多冒汗、頭痛、莫名緊張等症狀,家長帶至門診求助,經醫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合併焦慮症,所幸在藥物合併心理治療下,才逐漸將生活與學習步調拉回正軌。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蔣立德醫師表示,回顧個案過去生活與學習歷程,發現有容易恍神、注意力差、做事情缺乏系統、丟三落四等問題。這些情況雖然從小就不斷地被長輩與老師指出,但因為天資優異,在校成績不差,因此也長期被家人忽略,直到升上高中以後,問題才一下子凸顯出來。僅2成ADHD獲得正確治療蔣立德指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ADHD是相當常見的診斷,盛行率約有5~7%。但在台灣,ADHD個案中約只有2成有獲得正確的衛教與治療。但其實治療的黃金期是在國小中低年級階段,且可以經由藥物獲得明顯的症狀改善,但在坊間,家長常因為對於到精神科求助的擔心,或是誤信許多網路上的錯誤資訊,而錯失了及早就醫的機會。而且醫師也提醒,若錯失黃金治療期,這群個案在青少年時期很容易合併出現焦慮,甚至憂鬱的症狀,在這樣狀況下,就需要同時治療多個不同問題,處理上的難度就會更高。

幼兒體操3招 過動症、自閉孩童乖乖站!

幼兒體操3招 過動症、自閉孩童乖乖站!#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過去對於體操者的印象,幾乎在於筋骨軟、身心靈健全才可學習;但其實,過動症、自閉兒或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同樣也有傑出表現!幼兒體操教練指出,對過動兒童來說,他們需要大量前庭及感官刺激,透過體操動作,能使小孩達到該有刺激,對於專注及學習都有相當大的幫助。訓練半年至1年 特殊兒童能控制自己幼兒體操教練林仁凱說,曾經問過一位小學四年級的過動兒童,為何無法專注坐在原地,聽老師上課?小朋友回答,自己就是無法控制、不能好好專心;此時他想到,若反其道而行,讓過動兒童不停的跳動、亂跑,再用口說告知如何運動、該做什麼動作,或許效果更好;結果發現,透過不停歇的體操訓練,能讓過動兒盡情發揮,並且回家後可以乖乖吃飯、休息。而面對自閉症的小孩,則是需要大量鼓勵,在經過體操練習後,告知其表現如何;再利用動作、語言使小朋友產生模仿,並且學習得當;林仁凱教練指出,不論是過動兒、自閉症小孩,通常在訓練半年到1年之後,都有些改善;一般來說,只要從5歲開始到小學五年級不間斷學習,在身體、肢體發展上,皆有明顯差異。居家訓練3動作:前滾翻、斜倒立、核心肌群因此,林教練提供兩組訓練,小朋友在家中也可練習;即為「前滾翻」和「斜倒立」,並且根據孩童年齡及能力規劃每天訓練次數,如5歲以下的小孩,可每天做20次前滾翻及斜倒立;而國小二、三年級學童,則可要求限時內做15到20、30次,依能力加強訓練。此外,林教練也說,通常造成小朋友上課坐不住、喜歡動來動去、撐頭不專心等,都與其核心肌力有關係;因為核心肌群、背肌及後背肌力量不夠,便會覺得肩膀痠痛,想要改變姿勢,進而影響專注力;因此,在平時練習時,也可以加上核心肌群訓練來改善。 

過動症不治療 長大後恐易踩法律紅線

過動症不治療 長大後恐易踩法律紅線#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的兒童在管教上對家長來說是一大難題,對小朋友的人際互動更是一項考驗,師長們把這樣的孩童當成好動或是難教的小孩,在面對他們時總是傷神又費力,大部分父母對過動症並不十分瞭解的情況下也容易缺乏耐心,醫師表示,建立過動兒的自尊,是教育他們重要的一環。老師、同學的協助 能減少挫折經驗台北榮民總醫院關渡分院身心科劉弘仁醫師表示,ADHD的孩童因為腦部功能缺損,在行為表現上無法如預期,可能會有不注重衛生,容易與同學起衝突等行為產生,此時老師就成了重要的角色,若他能夠瞭解疾病,並給予病童適當的協助,可以幫助孩子更加融入團體生活。為避免ADHD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太多挫折經驗,安排較成熟的孩子在旁帶領他、給予適當的鼓勵等,都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自尊,藉由老師的觀察,適時的分配工作,幫助孩子分組,甚至給予班上小幹部的任務,使其能夠參與團體、認識團體規則,而不是把孩子貼上標籤、減少和團體互動的機會。小時候過動症 長大後進出法院機率高ADHD的兒童,通常成績較差、學歷不高,容易低自尊,進而從其他管道獲得成就感,這樣的小孩,在青少年期會出現情緒較為憂鬱、焦慮、學習障礙的狀況,到了成年期,更容易有觸犯法律、藥物濫用、酗酒等行為,因此成為法院常客,曾有研究指出,這樣的人在駕駛交通工具方面較容易出車禍,更有ADHD患者長大後成為憂鬱症、焦慮症病患。閱讀正確資訊來源 過動、時常不專心應就醫劉弘仁醫師說,網路上有太多不正確的資訊,導致目前仍有許多家長因為害怕小朋友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不願意帶孩子就醫,他呼籲民眾,務必讀來源正確的資訊,例如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文章,就是大家可以參考的指標,當發覺孩子有過動、衝動情形,或是學校老師經常反映上課不專心等狀況,就應帶至身心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過動症病因眾說紛紜 醫:遺傳是重要因素

過動症病因眾說紛紜 醫:遺傳是重要因素#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隨著育兒資訊越來越多元,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但也引起家長恐慌,只要小朋友太好動,就擔心是不是過動兒,大部分人對於這個疾病都不甚瞭解,究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因為何?醫師表示,遺傳是重要因素。與好動大不同 學齡期兒童罹患率7~8%台北榮民總醫院關渡分院身心科劉弘仁醫師解釋,好動是一種單一的表現,以學齡期兒童來說佔了大多數,他們的活動量大,且男童好動的比例比女生多,這是一種現象,而過動症則是疾病分成兩大群,一是注意力不足,二則是過動、衝動,其確切的診斷標準仍需由醫師評估。台灣目前學齡期的兒童,罹患ADHD的患者約7%~8%,和日本、大陸以及歐美國家的數據差不多,這個時期也是過動症在各個階段中,最明顯也最能夠準確判斷的時期。換工作太頻繁 也是ADHD的徵兆之一有別於兒童,也有許多人到了長大後才驚覺自己罹患ADHD,醫師說不會在成年後才罹患此疾病,通常到成年才發現的人,在學齡期就會有症狀,只是可能症狀不明顯,自己或家長不自知,而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治療,到了成年後,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沒有改善,坐不住、沒辦法放鬆、安靜,甚至情緒變化大等,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通常較不穩定,而且比較容易出現工作換得很頻繁等情形。ADHD病因與甜食無關 遺傳是最大因素追根究柢,到底罹患ADHD的原因為何?有人認為母親懷孕時過度肥胖,或是小朋友特別愛吃甜食,都容易罹患ADHD,然而劉弘仁醫師表示,並沒有研究報告指出其中的關聯性,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之間有直接的關聯。目前ADHD被歸類為腦部的疾病,是前額葉或腦下皮質發展不夠或是缺陷所導致,因此,遺傳仍然是ADHD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曾有研究指出,若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其中一人罹患ADHD,另一人則有6~7成的機率罹患此疾病,而父母或是兄弟姊妹患有ADHD,自己則比一般人高出2~8倍的風險。

並非壞小孩!過動症延誤治療恐產生憂鬱

並非壞小孩!過動症延誤治療恐產生憂鬱#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兒童常見的精神疾病,但因容易讓家長、老師對他們貼上壞小孩標籤,所以,導致延誤就醫的情形經常出現,甚至還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進而產生憂鬱傾向,因此,提醒家長不可輕易忽視ADHD!舉例來說,像是一名10歲的小傑,自國小一年級起,聯絡簿裡總是三天兩頭地出現紅字,不是寫著上課不專心,就是話超級多,干擾其他同學上課等,剛開始爸媽認為是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所以,會訓練他做些簡單的事情,但總是需要重複說明個好多次,且學一樣忘一樣,漸漸的爸爸耐心被消耗殆盡,開始用體罰的方式來處罰,使得他的自尊心大幅跌落,變得易怒、容易流眼淚,曾在一次與媽媽的嚴重衝突後,說自己是蠢蛋,很恨自己想去死,最後,到了醫院身心科接受評估和治療,而現在他不但日常生活變得井井有條,與爸媽的親子關係也大幅改善。持續地過度不專心、過動 皆為ADHD症狀嘉義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陳錦宏醫師表示,小傑是典型注意力不集中(ADHD)的病童,往往父母和孩子都得走過很長的冤枉路後,才得到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ADHD的表現特徵包括持續地過度不專心、過動,只是每個人的表現方式不一。ADHD易導致大腦和人格發展長期的障礙ADHD因在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發生,症狀影響和社會發展歷程的交互作用,使得病童與家人得面臨學校適應、學業表現、人際和家庭關係的負面影響,也因此容易導致兒童大腦和人格發展長期的障礙。6歲以前的病童可能只有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的問題,12歲以後卻可能因上述惡性循環衍生出諸多共病情形,諸如: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反抗對立疾患 (易怒,指責他人,反抗規則等),品行行為疾患(打架,說謊,偷竊,逃學等),物質濫用及憂鬱症等,對終生學業成就,工作成立及生計維持均有重大影響。工作損失。全台僅有近2成病童 接受治療在治療方面,陳錦宏醫師表示,ADHD藥物治療發展已超過五十年,近年來更有新式藥物的出現,近8成病童的注意力、控制力可在藥物及行為治療協助下有所改善,6成病童的成績能有進步,但目前比較嚴重的問題,在於是只有少部分的病童接受治療,據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只有近二成的病童接受診斷與治療。主要的原因在於經常被誤解是不認真、不專心或調皮,但已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ADHD其實是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的缺損及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調,使得病童出現不專心及過動的症狀,只要藉由藥物協助調整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皆會有所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