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率

每37分鐘1人罹乳癌 揪3大危險因子

每37分鐘1人罹乳癌 揪3大危險因子#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適逢3月婦女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朋友,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根據2018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217人,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婦女朋可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是早期個案。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篩檢站服務人員鼓勵下,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38%的乳癌可以被預防,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千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201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5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九成。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2歲李小姐三年前沐浴時,摸到左側乳房有個小腫塊,因為沒有不適而不以為意,直到去年腫瘤擴散到皮膚表層,導致潰爛,發出惡臭才趕緊就醫,沒想到腫瘤已達15公分,且有肺臟、骨頭及淋巴腺等多處轉移,確診為乳癌第四期。一開始李小姐認定自己罹患絕症,已屬末期,拒絕接受治療,但在醫師鼓勵下,歷經半年化療與兩年標靶治療控制,腫瘤已消去許多,最後再進行乳房部分切除手術,如今狀況穩定,順利回歸職場和家庭。過去認為治療無助存活率 多採姑息療法台北慈濟醫院張耀仁副院長指出,根據國健署201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全體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診斷出乳癌比例約為34.4%,而乳癌第四期患者佔了其中的5.2%。第四期乳癌指的是超越乳房及腋下淋巴結的遠端轉移,常見轉移處有骨骼、肺臟、肝臟,甚至是腦部等。過去普遍認為,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對第四期癌症患者的長期存活無助益,因此多選擇姑息療法。張耀仁副院長表示,現今醫療進步,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甚至免疫藥物等,除了能大幅改善乳癌第四期患者的症狀及生活品質外,也能提高長期存活率,其中也包含手術治療。2020年張耀仁副院長與台大公衛研究所合作,從國健署癌症資料庫中蒐集2011~2014年共1947筆乳癌四期患者資料分析,將其分為兩組:一組732人曾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另一組1215人只做過簡單切片,未做過任何手術治療,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38.2個月。同時將各種變數合併考量,包括年齡、是否做過化療、電療等,最後兩組比較發現,經手術治療的乳癌第四期患者,其5年存活率明顯高於另一組,以整體存活率而言,手術切除組5年存活率達5成。別因恐懼耽誤病程 20歲後應定期自我檢查張耀仁副院長指出,原則上,醫師會根據乳癌病理切片再加上影像檢查,判斷為四期,再依乳癌的基因型態判定次分型,而後擬定治療方向,如李小姐為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治療方向即為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再視乳房腫瘤消除情況,評斷是否需進行手術切除。張耀仁副院長呼籲,罹乳癌應及早諮詢醫師建議,接受治療,千萬別因恐懼耽誤病程。女性過了20歲後,應維持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留意家族病史,養成規律運動,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過45歲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若有家族病史,可提早至從40歲開始。

癌友需多少運動量?醫:每周90分鐘

癌友需多少運動量?醫:每周90分鐘#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患者該怎麼運動?癌症治療幫助殺死癌細胞,但其藥性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把雙面刃。不過,若在治療期間,適度運動當成輔助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對此,美國知名醫院梅約診所參考正常人的運動建議,修訂了「癌友的運動指引」,梅約診所運動醫學部聯合主任Edward Laskowski表示,運動對於癌友的存活率以及癌症預防都有很大的幫助。每周三次 包含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根據梅約診所衛教網站,Edward Laskowski針對運動對於癌友的重要性時解釋,運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有巨大的影響,「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憂鬱感,尤其許多癌症治療對心臟影響很大,運動對於心臟的益處非常巨大。」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指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而言,建議每周進行三次運動,每次30分鐘,包含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運動有助提升存活率 可預防七種癌症正常人建議每周應中度運動150分鐘,Edward Laskowski指出,對癌友而言,運動指引已經進行下修,建議一般人都可以遵循,「無論什麼運動,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在日常間累積運動量非常重要,益處也多多。」醫師補充,運動有助於提升癌友的存活率,更可以預防七種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大腸癌和乳癌。他強調,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癌友,都要注意運動量,運動越多,對身體的幫助越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攝護腺癌較溫和?骨轉移5年存活率低

攝護腺癌較溫和?骨轉移5年存活率低#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攝護腺(或稱前列腺)約核桃般的大小,位在膀胱下方,環繞著尿道。雖然是個體積不大的器官,攝護腺也會長出惡性腫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目前是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更是全世界第二大男性癌症,於美國更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您可能也曾聽過親友罹患攝護腺癌,並對攝護腺癌留下一個印象:「攝護腺癌似乎是長得較慢的癌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攝護腺癌經常給人較溫和的印象,但請別小看攝護腺癌,因為部分攝護腺癌生長較快、容易轉移,對生命造成威脅。半數患者晚期確診 多侵犯其他器官攝護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變大可能壓迫尿道導致解尿困難、頻尿、夜尿、尿失禁,解尿時斷斷續續,無法說尿就尿。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血精」,也就是精液中帶血,或是射精疼痛,也有患者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所以通常會較晚才發現。在台灣,約有一半被診斷攝護腺癌的患者屬於第三期或第四期攝護腺癌,可能已有淋巴轉移或遠端轉移的狀況。當攝護腺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或器官時,會造成更多不適,例如便秘、下肢無力、水腫,若轉移到脊椎、髖骨、及大腿骨頭等處,則會有明顯的骨頭疼痛,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五年存活率也大幅下降。哪些症狀屬於高風險攝護腺癌?剛診斷出攝護腺癌時,醫師會先評估攝護腺癌的風險,再擬定治療計畫。風險愈高,疾病的進展愈快,轉移的機會也較高。哪些狀況可能是高風險攝護腺癌呢?主要根據以下狀況來判斷。*腫瘤延伸到攝護腺外*格里森分數8分以上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病理科醫師檢視腫瘤組織時,依照腺體排列方式訂出級別,愈接近正常、分化良好的是級別一,分化愈凌亂、不成熟的是級別五。接著,再把佔最大與第二大面積者的級別相加,就是格里森分數。這是攝護腺癌分級裡最常被使用的判斷系統。格里森分數愈高,代表腫瘤的分化愈差,因此當格里森分數大於8分時,患者較可能出現轉移,存活率也較差。當患者符合高風險攝護腺癌的任何一項指標,代表攝護腺癌的進展可能比較快、轉移機會比較高。若評估患者健康狀況預計存活期超過五年,便會建議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骨轉移易骨折 肺轉移狀況更堪憂當攝護腺癌出現轉移時,症狀就會變得很多樣,也讓患者更加不適。攝護腺癌經常出現骨頭轉移,像是髖關節、脊椎骨、骨盆等處。轉移至骨頭後,會造成患者骨頭疼痛、患處骨頭容易骨折、脊髓神經受到壓迫導致下肢癱瘓、可能會讓骨頭中的鈣釋放到血液中,引發高血鈣症而讓人噁心無力。骨轉移的位置愈多處,患者生活品質會愈差,相當煎熬。除了轉移到骨頭之外,攝護腺癌也會轉移到肺臟、肝臟、腎上腺等內臟器官,根據多項研究,當攝護腺癌轉移至內臟器官,會比骨頭轉移造成更負面的影響,生活品質和存活率皆進一步下降。積極治療高風險攝護腺癌,好好控制,有機會提升存活率,並減少癌細胞擴散後對患者造成的不適與煎熬。治療攝護腺癌可由兩方面著手,「局部治療」及「全身治療」。根除手術適用癌細胞未擴散者局部治療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冷凍治療等,主要針對位於攝護腺的腫瘤。以手術治療攝護腺癌時,可進行攝護腺根除手術,用手術移除所有的攝護腺組織,這比較適用於預期壽命超過十年,且癌症還侷限於攝護腺內的患者。放射線治療可以用於第一線治療,也可用於術後輔助性治療。若患者的攝護腺癌已經轉移到骨頭,放射線治療能減輕骨頭的疼痛不適。全身治療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由於攝護腺癌的生長與男性荷爾蒙有關,所以荷爾蒙治療在攝護腺癌的治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荷爾蒙治療的原理是藉由降低患者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來抑制攝護腺癌生長,可以靠手術或藥物的方式來達成此目標。手術方面是切除雙側睪丸,以減少男性荷爾蒙。目前荷爾蒙治療的藥物選擇很多樣,口服、針劑皆有,透過不同機轉來減少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的刺激。「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拮抗劑」透過腦下垂體的調控,抑制睪丸產生男性荷爾蒙。「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可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荷爾蒙治療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男性體內的男性荷爾蒙主要由睪丸製造,部分由腎上腺皮質層製造,抑制睪丸、腎上腺製造男性荷爾蒙能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然而,有些攝護腺腫瘤也能自行合成男性荷爾蒙,屬於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而影響治療效果。這時可考慮使用同時阻斷睪丸、腎上腺與攝護腺腫瘤合成男性荷爾蒙的藥物,以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可阻斷男性荷爾蒙受體,讓癌細胞不會受到男性荷爾蒙的刺激而增生。「女性荷爾蒙」可減少男性賀爾蒙生成。在台灣有不少患者在發現攝護腺癌時,已經有淋巴或遠處轉移的狀況,全身性荷爾蒙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醫師可能會使用「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拮抗劑」搭配「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來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或加上「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若於治療過程中產生荷爾蒙抗性,便須使用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或使用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以抑制腫瘤生長。根據患者的狀況,醫師亦可能使用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積極治療對於高風險攝護腺癌患者,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時間,也可減緩疼痛惡化,提升生活品質。攝護腺癌不可輕忽的警訊當攝護腺癌患者出現1.格里森分數 ≥ 82.骨轉移 ≥3處3.發生內臟轉移以上三項指標中,符合其中兩項以上時,有較高的惡化風險。這個族群的患者需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美國與台灣食藥署核准這些患者透過荷爾蒙合併其他藥物治療,進而延長有效治療的時間和整體存活,並提升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胰臟癌癌末病患 延長生命新希望

胰臟癌癌末病患 延長生命新希望#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素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雖不是常見的癌症疾病,卻因為其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的特性,令人聞之色變!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民國107年胰臟癌位居癌症死因第八名,該年度就有2292人因胰臟癌死亡;近年來台灣胰臟癌人數逐年攀升,因胰臟癌初期常無症狀又很難檢測,是眾多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不過,胰臟癌的化學治療也現生機,當晚期胰臟癌第一線化療失效後,第二線治療藥物已證實可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至九個月以上,為患者帶來一線希望。胰臟癌有甚麼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楊陽生表示,胰臟癌發生的位置分為胰臟的頭部、體部或尾部,在醫學上目前原因仍不明,有些胰臟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黃疸、腹痛或體重減輕,但以上症狀非特定性,也有胰臟癌患者在早期無症狀,這也是胰臟癌難早期發現的原因。曾有患者患者半年前只是出現些微腹痛症狀,經進一步檢查,半年後就是胰臟癌末期,已無法手術切除治療,需採用化療以爭取更長的存活率。正統治療:手術切除、化學治療目前能根除胰臟癌的治療方式仍以手術為主,楊陽生醫師說明,胰臟在胃的旁邊,早期難發現病灶,容易被誤認是腸胃道疾病,臨床上約有10%至15%的病患可手術切除根治,但是胰臟癌的復發機率高,因此在治療上會先針對腫瘤大小、位置及癌細胞是否轉移,來決定能否手術切除及化療療程如何進行。簡單說,能手術的先開刀切除,化療也可用在手術後避免復發的輔助性治療。最後,針對已經轉移的末期癌患,依照患者體力較好的,可投以組合性化學藥物治療,體力較弱的,則選擇比較緩和的化學藥物;近幾年由於藥物包覆技術進步,得到較好毒殺癌細胞效果,如第二線新型化療藥物,在一線藥物失效後能替患者延長更多的存活期。具危險因子者定期檢查 勿聽信偏方抗癌是全民運動,最好的抗癌方式就是預防癌症找上門,楊陽生醫師說,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顯示,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有:特定基因,家族一等親內有胰臟癌患者。喝酒,常發生慢性胰臟癌。胰臟有水泡者,囊腫病變,久了發展成胰臟癌,以及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有危險因子者,建議須進一步追蹤檢查,健康的生活型態也是抗癌關鍵,症患者勿聽信沒有經過醫學實證的治療偏方,採取正確的醫學治療,才能為自己爭取「胰」線生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齡開心手術風險高 此術助提存活率

高齡開心手術風險高 此術助提存活率#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能發生心絞痛、昏厥及心衰竭症狀,且可能在短期內死亡。過去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直接打開心臟置換主瓣膜,但對於年紀大的病患,因為體力不佳、手術風險高,因此往往被放棄治療。但是五年前102歲的陳爺爺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置換手術(TAVI)」,如今已是高齡107歲人瑞,打破最高齡世界紀錄。傳統開心手術 年長者風險大隨著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常發生在65歲以上,根據統計超過65歲者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超過85歲發生率更高達4%。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大部分主動脈狹窄的患者一旦因瓣膜嚴重狹窄,發生心絞痛、昏厥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情便急轉直下,短期內就會死亡,從有症狀到死亡平均時間為兩年。而過去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傳統的開心手術是直接打開心臟將主動脈瓣膜置換,這是一項很大的手術,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更可以改善長期的存活率,平均成功率約97%。然而對於年長或合併多重器官系統疾病的患者,手術風險大幅升高,甚至完全沒有成功的機會。TAVI手術 存活率從6成提升至9成魏崢院長指出,TAVI手術主要以導管穿刺股動脈,先將組織瓣膜捲成長條狀,經由導管送入主動脈瓣的位置後打開,彷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苞進入溫室後瞬間綻放,取代原先病變的瓣膜,恢復正常的開闔功能。手術時間約30到40分鐘,手術風險可控制在2%以下,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體力負擔和風險較小。魏崢院長表示,過去85歲以上的患者若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約1/3會放棄手術,但經過TAVI手術後,存活率從六成提升至八、九成;65歲以上患者追蹤兩年,則發現TAVI手術效果和外科開心手術差不多。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蟬聯我國罹癌人數之冠逾10年,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約有25%的大腸癌可藉由運動和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5,是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目前政府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篩檢,別忽略了保護自身權益。飲食、運動遵照兩多一少 防癌又防疫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大腸癌有許多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其中飲食及運動的「兩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多運動: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約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鼓勵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對伺機入侵的病菌的抵抗力。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在篩檢陽性後超過三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一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三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並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

早期加護病房運動訓練 有效增存活率

早期加護病房運動訓練 有效增存活率#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幾年許多國際的重症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入住加護病房超過48小時之後,不明原因卻常常產生全身性、對稱性的四肢與呼吸肌肉無力。這些肌肉無力往往在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使用升壓劑或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會更嚴重。肌電圖與神經傳導檢查發現,這些肌肉無力合併著神經、肌肉病變。然而這個肌肉無力卻對加護病房病人的預後產生極大的影響,包括會延長住院天數、增加死亡率、延長肌肉無力長達數週到數月,造成運動功能不良或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長達數月或數年。要預防或改善加護病房產生的肌肉無力現象,學者提出要控制敗血症與多重器官衰竭、嚴格地血糖控制、避免長期的類固醇或升壓劑使用,但是最被推崇的是早期的運動介入。佳里奇美醫院院長暨奇美醫學中心總監周偉倪表示,研究學者Morris觀察發現,在1,449次加護病房早期活動介入時,並不會造成管路脫落、增加治療、增加醫療費用或增加住院天數。在114位接受加護病房早期復健的病人當中,也沒有產生嚴重的不良事件,例如需要急救、死亡等。個人認為可能的原因包括:一、依據病理生理的運動訓練需要入住加護病房常見的心臟疾病、胸腔疾病、手術治療均有其病理生理演進,如果能夠詳細了解相關的醫學依據,對於運動訓練項目的設計,就不容易產生立即的危險。二、危險篩檢奇美醫療體系復健部針對加護病房病人施予早期活動前,均有訂定相關安全篩檢標準,首先是神經系統評估,病人必須要意識清醒,能夠接受遵從醫囑,方能配合早期活動的執行。之後會做呼吸系統評估,確定病人對於呼吸器的依賴已經降到穩定安全範圍(含PEEP<10、FiO2<0.6、血氧濃度大於90%、呼吸速率<35/分鐘),表示已經脫離嚴重的呼吸衰竭。最後要對心臟血管系統做評估,確認病人的心電圖沒有進一步心肌缺氧、嚴重心律不整的現象,血壓能夠維持在合理範圍,心跳速率不致過速或過緩。合乎以上三個系統篩檢安全標準,就會啟動早期加護病房運動訓練。三、完整訓練復健團隊執行加護病房活動訓練的團隊成員,除了急重症加護專科醫師以外,尚包括復健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營養師與護理師。每個專家都有其重要的專業角色,他們能夠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適當運動強度、有經驗早期發現可能的不良反應、訂定共同的治療目標。此外,團隊成員也必須要更新醫療專業知識,參與國際學術研究會與發表相關論文。四、良好訓練空間與設備進行加護病房中的運動訓練在溫度、濕度、高度與明亮度都有其要求,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有中樞監視系統,了解病人在活動中的心跳、血壓、心電圖、血氧濃度等生命現象,確實掌握病人運動中的安全性。同時也必須要備有標準的急救系統,以因應不時之須。早期的心臟加護病房運動介入 可增加存活率佳里奇美醫院在2019年ISPRM(國際復健醫學會)中曾經提出研究成果,早期的心臟加護病房運動介入,並不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產生,也不會造成住院天數的延長;重大事件當中,包括管路滑脫、需要急救、產生死亡均為0%,這個成果表示,台灣在執行加護病房運動訓練上,與國際醫療先進國家有相似的結果,並且不輸給國際論文所發表出來的成效。學者Morris與Schweickert所發表的醫學報告中,發現加護病房早期的運動訓練可以增加病人行走的機會、促進早期的下床、達成更高的獨立功能、減少呼吸器使用的天數及住院天數、增加存活率。佳里奇美醫院院長暨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總監周偉倪表示,雖然在這幾年研究當中發現,早期的運動介入對於入住加護病房的病人是安全的,藉著減少加護病房肌肉無力症,可以帶來病人運動功能的改善、認知能力的恢復、減少住院的天數、減少呼吸器依賴的天數、降低再急診或再住院率,進而減少死亡率。但是也發現,國內推行此項有效且安全的醫療,雖然早年已經有健保給付的支持,在推廣時仍然有許多的阻礙,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病人或家屬的猶豫、傳統專業醫療的堅持、醫院缺乏團隊合作的文化、相關團隊的未訓練成熟等因素,有賴我們更加努力的宣導,讓安全有效的醫療可以幫助我們的病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