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樂閱讀/啟發孩子提問的能力

樂閱讀/啟發孩子提問的能力#教育

華人社會的填鴨式教育,常讓人感嘆:孩子只會背書和考試,卻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突破這個困境,就要培養孩子凡事好奇、勇於提問能力,這可以激發孩子的思考和創意,比背誦標準答案更為重要。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他有一個小時做研究的話,他願意花55分鐘去想什麼是好問題,剩下的5分鐘用來找到正確答案。只要問對問題,許多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根據調查,兒童平均一天會問125個問題,成年人一天只問6個問題。年紀越大,好奇心迅速遞減。當孩子天馬行空提問時,許多父母甚至會不耐煩,覺得這些問題很無聊。但是孩子的創造力和思考力,正是在這種天馬行空的提問中被激盪出來的。如何培養孩子提問的能力?最好的辦法是,父母不要急著給孩子答案,而是反過來問孩子問題,然後跟著孩子一起討論和思考。要問孩子哪一類的問題呢?第一類是因果性的問題;第二類是應用性的問題;第三類是兩難性的問題。第一類因果性的問題又可分兩種,一種是「由果推因」,比如「弟弟為什麼心情不好?」看到弟弟不開心,讓孩子去推測原因。或者「這次考試為什麼比上次進步?」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多數父母只有在孩子退步時,才會追問原因,孩子進步時,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卻不去分析為什麼進步。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楚往後努力的方向。另一種是「由因推果」,從原因來推斷結果,比如「假如小明一直搶人家的玩具,接下來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或者「你覺得,其他小朋友會怎麼看待小明?」結果還沒出現,先讓孩子學習預測未來,思考將來可能會發生哪些情況,可以如何解決等等。第二類應用性的問題是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在課本讀到「兄弟要友愛」,就可以問孩子,要如何和弟弟相處,才是友愛的表現呢?讓孩子思考如何把抽象的原則落實在日常生活裡,變成具體的行為。第三類兩難性的問題,比如「得到好成績很重要,做個誠實不作弊的孩子也很重要,如果這兩件事情只能選一個,哪一個比較重要?為什麼?」、「如果誠實和好成績之間有衝突的話,你會怎麼做?」透過這類兩難的問題,讓孩子思考各種價值之間的優先次序。提問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找出答案。例如孩子問:「河馬吃什麼啊?」父母不要立刻提供解答,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到動物園找答案,或者到圖書館找資料、上網搜尋相關資源等。重要的不只是答案,學習找答案的方法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與思考能力。當孩子擁有自制力、自主性和提問的能力,並能自己找答案,就可以提升面對挑戰的信心,快樂學習和成長。(本文作者/商志雍)(摘自/快樂童年好EQ:培養開朗自信的孩子/心靈工坊出版)

過度讓孩子使用3C產品 恐罹患多項疾病

過度讓孩子使用3C產品 恐罹患多項疾病#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父母,因為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到小孩,亦或3C科技實在是過於方便,因此,手機與平板電腦便成了孩子最好的科技保母,而小孩似乎也樂見爸媽把平板電腦與手機塞到他們的手中,因為裡頭的許多遊戲的確是能讓每個孩子玩得不亦樂乎,但是,美國就有研究機構對此發出警告,兒童的大腦通常很脆弱,如果太早讓他們接觸這些科技產品,不只會造成視力影響,未來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恐會增加!三歲以下兒童 不宜使用任何螢幕產品美國兒科學會指出,依照年齡來看,三歲以內的孩童,其大腦最為脆弱,不建議讓他們接觸任何的螢幕產品,三至七歲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也最好控制在一小時以內。雖科技產品如此方便,但美國醫師就指出,平板電腦與手機成了現代孩子打發時間的重要工具,但根據長年的研究指出,兒童與青少年每天待在螢幕前面,除了會影響視力之外,更可能會產生孩童認知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社交困難等問題,甚至也容易罹患肥胖症與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反觀國內,我國也能時常看見國小國中生因為沉迷於網路或平板遊戲,而染上網路成癮,就有一名台北一名單親國二男生,因為網路成癮,整天都待在電腦前玩遊戲,而媽媽因過度呵護孩子,除吃飯要媽媽餵食,就連上大號也要媽媽幫他擦屁股,這名學生不但一個多月未上學,甚至連身高僅一百六十多公分的他,因長期坐在電腦前,很少活動,體重竟達到九十公斤,很明顯的與美國這份報告中的多項警告相符。

要孩子傑出、獨立思考 就別說「你不懂」

要孩子傑出、獨立思考 就別說「你不懂」#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小孩子不懂!不要亂說話,趕快去做功課!」如果你家的孩子想發表意見,你會有這樣的舉動嗎?相信許多家長,都會認為小孩子不懂事,而把小孩的建議排拒在思考的範圍內,但是,每個孩子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果每每都要孩子不要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未來,又如何培養孩子成為獨立思考的傑出青年呢?高達四分之一孩童 無法表達意見根據家扶基金會針對中學生所進行的「2013兒童人權日-兒童參與權及表意權調查」發現,有15.8%的中學生在家裏沒有自我表達意見的機會,21.5%的中學生在學校內缺乏自由表達自我意見的機會;換句話說,四個中學生就有一位在學校內是沉默的,他沒辦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七成孩童 認為自己的話語無任何影響力此外,有71%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意見表達難以對社會造成影響,其中更有13.8%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見無法影響到事情的結果;顯示出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缺乏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以及有大人「不聽話」(政策決策過程中少聽取兒少的意見),兒少「不關心」(不夠關心公共事務)之現象。家扶基金會呼籲,大人「要聽」,且聽進孩子的心聲;並鼓勵孩子們要「要看」多關注公共事務;期待學校及家庭都能幫助孩子「要說」,培養表意及社會參與的能力。如果你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社會上的傑出人士,那別再對孩子說,你不懂,別再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成績好,出了社會就會有成就,培養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讓孩子真正成功! 

讓孩子脫離貧窮限制 關懷貧童教育

讓孩子脫離貧窮限制 關懷貧童教育#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城鄉貧富差距擴大與生活費、學費不斷高漲,正衝擊許多國內家境貧困青年學子們的求學路,尤其在偏遠山區部落,由於交通不便、教育資源缺乏,讓貧困家庭的青年學子,往往要額外負擔在外地求學的住宿、交通費,經濟壓力相當沉重。根據台灣世界展望會2013年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世界展望會所幫助的清寒學生中,100學年度總計有1,103名中輟休學,其中,590名學生(53.49%)為受「家庭因素」影響,主要原因為「家庭經濟需其工作補貼」有237名,佔76.45%、「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有37名,佔11.94%;而其餘「個人因素」(28.11%)、「學校因素」(14.78%)、「社會因素」(3.63),加總則佔比例不到一半。由上述數據可觀察到,許多貧困家庭的青年學子,當經濟不穩定或匱乏面臨學業與生活之間兩難的抉擇時,通常都會以家庭的經濟為重,被迫中輟或休學。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南岳君表示,「這不僅僅是幫助一個人受教育,也是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人生的道路,能更加有自信。」他提到,從提供助學金、交通及住宿補助費,甚至設立學生中心讓從偏遠地區到城鎮求學的孩子有地方居住,台灣世界展望會看重孩子的身心靈發展,不但提供課業輔導、關懷家庭需求,更重要的是,陪伴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得以專注課業、找到自己適合發展的方向。關懷貧童教育 讓孩子的求學路不中斷教育,是跨越貧窮的一道橋樑。為了幫助在貧困中仍努力打拼,不放棄學業的青年學子,每年在新學期開學前,台灣世界展望會依據就學級別,發放不同額度的助學金。另外,針對需離家在外住宿偏遠地區的青年學子,台灣世界展望會也將視情況不同,補助學生每學期兩次500到2,000元不等的交通費或2,000到4,000元不等的住宿費,讓他們可以安心上學。

青少年戒菸教育 父母有責任

青少年戒菸教育 父母有責任#教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為維護青少年之身心健康,菸害防制法規定:「未滿18歲者。不得吸菸。違反者應令其接受戒菸教育。無正當理由未依通知接受戒菸教育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連續處罰;行為人未滿十八歲且未結婚者,處罰其父母或監護人。」南投縣衛生局為提醒家長之責任,自98年1月11日菸害防制法修法後,即制定「菸害防制法第28條第二項行政裁處作業規範流程」,為方便18歲以下青少年接受戒菸教育,在校生請其於學校接受戒菸教育,非在校生則請其於衛生所接受戒菸教育,並由醫院人員不定期至學校教育宣導,增加青少年菸害防制之觀念。 孩子除接受戒菸教育外,亦可至各醫療院所戒菸門診、衛生所或二代戒菸合約藥局尋求專業性協助,48家醫事機構可提供服務,有關戒菸相關問題可洽詢戒菸專線0800-636363 或南投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049-2231624。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署公佈事故傷害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其中老人的事故傷害,又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為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台南市辦理「高齡友善城市-老人防跌」健康講座,提升長者對預防跌倒的認知以減少長者跌倒機率。國民健康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老人的跌倒盛行率,從1999年的18.7%,增加到2005年的20.5%,也就是說,平均每五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尤其年紀越大,跌倒的頻率就越增加。年長者容易跌倒,大約有五成以上是個人因素,其次還有四成是因為環境因素,而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併發症,不僅增加醫療支出,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活動當天亦邀請郭綜合醫院免費為民眾量血壓、測體脂等項目,希望大家能獲得正確的防跌知識,以降低老人跌倒事件發生,講座結束後另有獎徵答活動,誠摯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家暴電話逐年增 回家是喜悅還是哀傷?

家暴電話逐年增 回家是喜悅還是哀傷?#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為了喚起台灣社會重視家庭價值,由台灣眾教會組成的「台灣幸福家庭聯盟」、GOOD TV好消息電視台,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將於4月28日在全台灣10個縣市(台北、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屏東、花蓮、台東),舉辦推廣幸福家庭理念的活動,目標號召10萬民眾走上街頭。台灣幸福家庭聯盟代表楊寧亞牧師表示,台灣社會的政治、社會、經濟、人才等各方面的問題,皆導因自家庭,家庭若不健康、不健全,會影響國家的強盛。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南岳君指出,兒童有四大照顧:健康、教育、愛自己與鄰舍,及妥善保護的權利,而家庭是提供這些關顧功能的最佳處所。南岳君表示,在台灣世界展望會承接全國113保護專線的統計中,保護性的諮詢電話比例逐年上升,從2008年的42.76%上升至2012年的51.21%,佔諮詢電話比例的一半以上,而「家內兒少保護」的案次,每年也都在20000案次以上,顯示當家庭遇到問題時,很容易會使用衝突或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家庭衝突事件是越來越頻繁,這代表了台灣的家庭正逐漸受到破壞,讓孩子受到許多負面的影響。為讓大眾重新思考家庭定位、有效管理經營家庭,10個縣市教會的牧者們呼籲全台民眾在4月28日走出來一起提倡家庭價值,現場也都預備了豐富的活動,鼓勵更多民眾加入倡導行列。(照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

促進環境教育 環保署辦優良圖書徵選

促進環境教育 環保署辦優良圖書徵選#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灣對環境教育多年以來一直相當重視,環保署也不斷出版相關領域的書籍,期望藉由政府及民間書籍推廣,促進全民對環境知識的理解及素養的提升。為鼓勵各界出版環境教育優良圖書,環保署舉辦「第一屆綠芽獎環境教育優良圖書徵選」,參與人員來自全臺各大出版商、大專院校領袖學生代表,透過書籍的內容,促進大眾對於環境教育的理解。「綠芽獎」的意涵代表環境教育書籍的推廣宛如綠芽一般,其影響力將漸漸茁壯,民眾在了解並累積環境教育相關知識後,將有能力進一步落實並提升素養,達成環境與人文協調的目標。第一屆綠芽獎圖書徵選將含括各類別的環境教育圖書,參選書籍可為圖畫書、繪本、科普、叢書、有聲書、旅遊書、工具書、漫畫或政府出版品等,但為推廣在地創作並兼顧創作資源公平性,參選書籍不包括翻譯書、重製書、翻印書、數位出版品、教育主管審訂之學校教科書或雜誌。(圖:環保署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