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按讚、打心就是「善意」?專家警告:網路正在侵蝕你的「同理心」

按讚、打心就是「善意」?專家警告:網路正在侵蝕你的「同理心」#同理心

現代人更浮躁、焦慮,是真的,但為什麼?推廣善意練習的演說家休士頓.克拉夫特(Houston Kraft)在《你的善良必須更有力量》一書指出,人類每天接觸大量資訊,卻未經篩選和整理,創造力和想像力實際上正在減少,也因而消磨了對他人的同理心,寧可互相比較批判,也苛責刁難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價值觀不同 是需要磨合或根本不適合?

價值觀不同 是需要磨合或根本不適合?#同理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毫無疑問,擁有共同的價值,關係才能長長久久。不過,價值觀很難完全符合,每個人重視的項目都不同。當然大部分的人都重視守時、有信用,但有些人會比較隨性一點。就像有時你跟伴侶計畫好週末要返鄉探親,但突然有人送你演唱會門票,這時兩人就得好好討論該如何選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好與壞有自己的看法,也會有各自喜歡或討厭的事物。我們的態度、行為和選擇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也包含了道德觀,所以我們會認為有些事情比較高尚、有些舉止比較受人尊敬。根據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有些價值在各地都被認可,我們稱為普世價值,在各種文化中都存在這五項價值觀:關懷與同情心、公平與正義、忠誠、尊重權威、以及高尚與純潔。這些價值也會影響我們的政治傾向。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這些道德價值。自由派人士比較強調前兩項,保守主義者則五項都重視。有些價值觀強調個人特質,也廣受大眾接受:樂觀、率直、熱情、喜歡發問、敏銳、有創造力、守時和獨特性。不管是道德或個人價值,皆由人格和生活經驗塑造。人格則由天生特質、社會條件和教養所組成。有的父母鼓勵孩子理性思考,所以孩子長大後比較擅於分析,把知識當成重要價值。他們必須有憑有據才會做決定,對主觀意見或道聽塗說的訊息保持懷疑態度。尊重對方的價值觀,才能維持連結感對某人無法產生尊重的感覺, 就會很難對他產生安全感和連結感。價值觀、道德觀不同,也很難產生尊重的感覺。唯有實踐我們認同的核心價值,才會尊重對方。有的人重視誠實,所以就很難尊重老是說謊的同事。前面提到,有差異時,許多人會認為對方需要改進;同樣地,價值觀不同時,也有人會認為對方不如自己而加以批評。價值觀又包含道德觀,所以我們認為對方價值觀低下時,就會更加強調彼此的差異,兩人的連結感就會更少。既然我們覺得對方道德上不如自己,就更難產生尊重的態度。令人擔憂的是,我們那麼重視價值觀的差異,就很難對在意的人保持尊重。然而,研究顯示,彼此尊重才能維持長久的關係。在實驗室中,專家觀察伴侶的互動,只要有一方展現輕蔑的態度,嚴重鄙視對方,後來總是以離婚收場。有些人會發生外遇,主因就是感受不到伴侶的愛慕,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尊重。當彼此價值觀不同時,該如何保持尊重?首先,先了解尊重的含意,基本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人以誠。尊重也是一種信任感。你相信對方值得尊重、天生有價值、有尊嚴,在道德上不低於你或任何人。也許你不贊同他的行為,認為當中有需改進之處,因此保持疏離,但你不會把他當成次等人。你懂得欣賞每個人本來的樣子,尊重他的生活經驗,不會指望對方變成另一種人。因此,當你覺得很難尊重對方,就代表你沒有發揮足夠的同理心。就算你們互動頻繁,也只是表面上的來往。對方的價值觀跟自己不同,有時真的很難尊重他,特別是他踩到你的底線,違背你的核心價值。這時你必須決定是否繼續往來、改變相處方式或乾脆一刀兩斷。我們在第九章會繼續討論如何處理這種僵局。不論你是否尊重對方,你仍然可以行禮如儀,至少在行為上尊重對方。既然想要被尊重,就先尊重對方,你的一言一行體現了公平的價值。找出彼此重視的核心價值每個人價值觀總是不同,但這些差異是否嚴重,可由四個因素去判定:*彼此的關係有多密切,是否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上面。*哪些價值觀不同。*有差別的價值觀對各自有多重要。*這些價值觀是否彼此衝突。如果你們關係很親密,一定會有許多的共同價值觀,但也有各自珍視的核心價值。比方說,在道德上,你每件事情都要保護對方,而對方重視個人自由;在感情上,你注重親密互動,而對方想要獨立和自由。這樣的價值觀差異就很難克服。如果只有一方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那就沒有人需要妥協,兩人的關係就不會出問題。有的人就是喜歡直來直往,講話直白、也不喜歡聽到刻意討好的話,但是你的伴侶對這點沒意見,那兩人就不會因此有摩擦。不過,若兩人所重視的價值觀剛好對立,那相處上就會很痛苦,因為彼此的需求有衝突。你喜歡直來直往,但朋友認為在社交場合講話要得體而婉轉,以維持和諧的氣氛。那麼雙方的需求就很難得到滿足。除此之外,還有些人非常強調彼此要有共同的價值觀。所以當價值觀有衝突時,要仔細了解對方的需求。(本文摘自/關係免疫力/時報出版)

罹患思覺失調症 如何找個好醫生?

罹患思覺失調症 如何找個好醫生?#同理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思覺失調症其實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但是治療(treatable)和治癒(curable)不同,不能搞混了。成功的治療意味著可以控制症狀,治癒則意味著永遠地移除病根。直到真正瞭解思覺失調症之前,我們都不可能治癒思覺失調症。目前我們只能不斷改善治療方法。最適合用來解釋思覺失調症的疾病模型就是糖尿病。二者之間有很多相似性。二者都有童年型和成年型,也都可能有不只一種病源,二者都是長達多年的慢性疾病,都有復發期和復原期。二者都可以用藥物控制,但是都無法完全康復。我們不會和糖尿病患者討論如何治癒,而是討論如何控制症狀,讓患者可以過接近正常的生活。我們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必須如此。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好醫生需要有什麼條件?除了專業技巧之外,他必須對思覺失調症有強烈興趣,並對患者有同理心。最好具備精神醫學或神經學訓練,但是這點並非必要。有些內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對思覺失調症有極大興趣,也可以提供有效治療。一般而言,最近才接受訓練的年輕醫生比較願意視思覺失調症為一種生理疾病。但是也有例外。有些老醫師會告訴你:「我早就一直說,這是真的疾病。」也會有少數年輕醫生非常不了解。心理師、社工、護理師都是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做為好的思覺失調症醫生,另一個重要特質就是能夠和患者的家庭以及其他治療團隊成員合作。臨床心理師、精神科護士、社工、個案管理護理師、復健專家,以及治療團隊的其他成員都是治療過程的一份子。無論醫生多麼懂得精神疾病的藥物,如果他不願意和患者家庭或團隊成員合作,也不適合治療思覺失調症。找醫生時,你可以直接問醫生問題:「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思覺失調症?」「你開立clozapine處方的經驗有多久?」「你覺得服用risperidone或任何其他藥物如何?」「心理治療在治療思覺失調症時有多麼重要?」這些問題可以讓你迅速瞭解醫生的立場,以及他是否跟得上精神醫學新知。家庭和患者擁有愈來愈多關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知識,常常所懂的跟醫生一樣多或更多。尋找好醫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一位醫生不但有知識,並將思覺失調症患者視為「正在受苦的病患,而不是有神祕缺陷的怪物」。用非醫師的人治療思覺失調症如何呢?事實上,臨床心理師、護士、社工、個案管理護理師、復健專家都可以治療思覺失調症,他們往往是治療團隊面對患者的第一線。醫師在治療團隊中往往只是管理藥物處方的領導者,在整體治療計畫中只扮演了一個相當有限的角色。最後一項提醒:醫師也是人,有各種性格。有些醫師不誠實、自己有精神疾病、酗酒嗑藥、人格病態,或以上問題的各種組合。我覺得精神科特別吸引這些有問題的醫師,因為這些醫師對自己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因此,請不要假設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醫師一定沒有問題。如果你覺得醫師看起來很奇怪,趕快另外找一位。任何團體中,無論如何總是會有害群之馬的。(本文摘自/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心靈工坊)

娃哭鬧母子被趕下車 老外做法超有愛

娃哭鬧母子被趕下車 老外做法超有愛#同理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幾年前,我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是由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手――卓曉青女士所撰寫的〈當這對母子被趕下車後〉。文章內容提及了一則新聞――一名獨自帶孩子搭公車的母親,由於孩子哭鬧不休且安撫不止,引來了旁人一句沒有同理心的話:「小姐可以請妳下車嗎?」最後這位母親帶著無奈的心情,離開了那班公車。我相信許多讀者都會為這件事感到氣憤,心想那位媽媽如此辛苦,而不斷指責該名乘客多麼沒有同理心;可是,作為一名乘客,當「小孩大聲哭鬧」這件事情,真正發生在你我眼前時,我們真的能發揮同理心嗎?其實,許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會認為「憑什麼要其他乘客為他人的『自私』買單?」意思大概是:小孩哭鬧時,父母必須教導,而不是放任他們在公共場所影響其他人,不然就不要出門。我想,「小孩吵、父母教」這個觀念乍看之下沒問題,不過,會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的孩子,大部分都還未滿兩歲,能不能完全聽懂父母的話是另一回事,重點在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都不太受控制,那麼就不完全是「父母有沒有教、該不該出門」的問題了。確實沒有人喜歡在公共場所被打擾,但若是大眾把責任完全丟給家長,將導致許多帶著孩子的父母一出門便緊張兮兮。如同〈當這對母子被趕下車後〉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家長,只要小孩哭鬧、旁人白眼,他們只好「猛打小孩」,或是「圍著小孩罵」,希望使他安靜下來,不要吵到其他不耐煩的叔叔阿姨們。事實上,這個社會氛圍所造成的問題,會延伸出更多的「惡性循環」。身為同個公共場所的一員,我們擁有同等的權利,當你不希望受到哭鬧聲的干擾時,孩子的父母當然也享有「出門不必緊張兮兮、不會遭旁人白眼」的權利。那麼,我們是否能夠互相體諒,一同創造友善的公共環境呢?卓曉青女士提到幾次幫忙安撫小孩的經驗,有位媽媽是因為獨自帶小孩過於辛勞,而罹患了躁鬱症。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新聞中被趕下車的是一名罹患躁鬱症的母親,而造成任何人都無法挽回的後果,我們真能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嗎?其實,「以安撫孩子換取眾人共同的平靜」,就是土耳其人在公共場所裡最常見的作法。不過,和臺灣的差別在於:連陌生人都會幫忙安撫。他們拿著一個個玩具,笑著和孩子玩耍,並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甚至分享自己身上的餅乾和糖果,或是牽著孩子的手,開心地跳起舞來......看見土耳其小孩在公車上或餐廳裡吵鬧,用最令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大失控,小孩的父母不僅沒有打罵他們,旁邊的陌生人還笑著跑來幫忙安撫――這對於初到土耳其生活的我而言,是個巨大的文化衝擊。一位土耳其媽媽的想法有次在塞爾的員工聚會中,我將兩國的經驗分享給一位土耳其媽媽,也詢問她對這件事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她回答:「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天性,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時,他們以『哭』來說明自己的需求;年紀稍微大一些時,他們的世界開始豐富多彩,什麼都想一探究竟,若是直接打罵,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禮儀』,只會發現如果不安靜下來,爸爸媽媽就會變身成可怕的大怪獸,也將從中學習如何打人、罵人。此外,孩子若總是因為恐懼而聽話,久而久之,家長們便聽不見他們的真心話,而孩子長大後,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也是間接地告訴他們:在公共場所必須守規矩。」長期下來,我發現土耳其人的教育字典中,沒有「乖巧」二字――我們眼裡的頑皮,是他們口中的活潑;我們感覺的乖巧,是他們認為的木訥――對土耳其父母來說,孩子越會玩,代表他們越有發現新事物的能力,也意味著他們將更懂得如何應對周遭的人事物。因此,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時,父母通常以安撫為主,若真是安撫不止,超出他們容忍的極限,便會把孩子帶離現場,到外頭看看花草樹木和街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然,這些「溫柔的」教育方式,只是在我生活的周遭所觀察到的,而土耳其是臺灣的二十一倍大,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及生活方式都是如此的不同,究竟有沒有「失控的父母」,只能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沒遇見過。不過,若是一個社會上普遍存在失控的大人(失控的父母、失控的乘客、失控的路人),那是否代表著世界上也有我們看不見的那一面,正在失去控制,進而逐漸崩壞......(本文摘自/情旅土耳其:從一抹鵝黃到一片靛藍,那些你未曾知曉的美與愁/山岳文化)

優質同理心 讓你成為頂尖人物!

優質同理心 讓你成為頂尖人物!#同理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關於將情緒與情緒能力注入職場,有一些最新的學術研究:漢堡的經濟學教授畢修夫(Sonja Bischof)主張,頂尖人物必須有傾聽及同理心的溝通力。企業顧問也愈來愈強調主管的魅力。幾個主要的魅力人格特徵是:對周遭人事物之高敏銳度、對下屬的需求及能力之洞察力、會根據個別人格、激發度方的尊重、信任及喜好。曾是世界知名的啞劇演員、現為受歡迎的同理心專家摩爾休(Samy Molcho)教授,在他那有趣的身體語言課程中,教導學員學習職場上的同理心,主提包括:了解商談對象所傳遞的隱藏訊息,或曉得商談對象何時準備簽約。不會被別人的情緒擊倒 而是去利用它有良好同理心的人在工作上,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他不會被別人的情緒擊倒,而是去利用它。他們曉得何時是提加薪的好時機。他們馬上就能抓會議的重點、評估別人的態度保守或開放、現在可以發言,還是最好三緘其口。善於處理別人情緒的人 自然擁有領袖氣質「堅持或讓步、提出直指核心的問題,或忍住不問、做出一個合宜的手勢、露出一個人們期待的微笑,這些全是善用同理心的人在職場的表現。」一個企業顧問解釋。從這當中,會產生面對暴亂、承擔責任、戰勝逆境、和同事更圓融相處、變得更成功的力量。善於處理別人情緒的人,自然擁有領袖氣質。純粹理智行事在職場中已經過時。曾出版過數本訓練EQ書籍的柏林心理學家海瑟認為,每一個想法其實都像它所引發的行動一樣聰明,但行動需要動機,這時就是情感多過理智了。職業婦女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影響力。她們未能善加利用自己的敏銳度。她們低估了自己,浪費了自己巨大的影響力。一位國際知名的大學女教授及研討會主持人坦承:「那是一種極其神祕、美好的權力感。當時我還在上大學,在我第一次的口頭報告中,我注意到我對聽眾的影響力。我憑直覺知道,他們會隨著我的話語搖擺,於是我開始玩起遊戲,而且真的起作用。不光是我說的話,還有我表現出來的情緒,都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我可以切身感受他們的無聊、大笑、緊張、放鬆、矛盾、惱怒、驚訝、失望並操控它們。我將它們握在手中。這讓人飄飄然。」優質的同理心 會在人們身上產生不可思議的魔力「她可以吸引人,這令她魅力十足。」她的同事讚嘆、欣羨地補充。優質的同理心會在人們身上產生不可思議的魔力,你也可以靠學習成為這種有魅力的人。首先要有專注力。言外之意、話中有話、臉色的變化、雙手的遊戲、瞳孔放大或縮小、呼吸的起伏,這些全是看得見、聽得到的訊號。睜大眼睛、豎起耳朵,這世界會變得更刺激、有趣。(本文摘自/好個性上天堂,情緒化無往不利/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