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期孤獨而死亡的案例年輕化,而且案件逐年增加,甚至有知名人士因憂鬱而自殺。共通點是無人聞問,缺乏支持救助,抑鬰寡歡,即使沒有病痛仍選擇走上絕路。非單一因素引起 壓力、生病皆致憂鬱精神科醫師陳家駒表示,憂鬱、孤寂、冷漠,往往壓倒生活,放棄生命。憂鬱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起,可分為外因累積、內在因素、自我認知性問題3類,面對壓力事件、重大疾病、巨大創傷,或是有藥物、酒精成癮,或是家族有憂鬱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甚至是有負面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特別可能致病。因憂鬱陷入生死爭扎會不安,行為漸漸脫離現實,迷戀死亡、覺得生存無意義。有自殺企圖者,覺得生活沒目的,自我封閉、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甚至出現自傷或危險行為。當憂鬱者出現下列4項行為,千萬要多留意,這是尋求自殺的警訊:1) 攜帶武器並威脅自殺2) 談論自殺、心情變得焦躁3) 醉酒時無禁忌談論死亡或自殺方式4) 尋找方法殺害自己多關懷、包容、找回目標 避免憾事發生陳家駒醫師提醒,常常有人已陷入憂鬱孤獨而不被發現。對於身邊的人多些關懷、交流、包容,也許能把人即時拉回生活軌道。在憂鬱情緒者,除了親友的關懷陪伴,專業的醫療照顧外,調整日常生活,找回自己夢想、生活目標,培養興趣,多想想自身成就,嘗試尋回正常生活,能幫助自救。

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

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國人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自殺案件(含蓄意自我傷害)為15至24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7.0%),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45.7%)。另根據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一件兒少自殺案件背後一定有複雜的因素,家長平時一定要保有敏銳觀察力才能預防事件發生。兒少自殺外顯5種特徵 家長、師長要注意近日台南市一名國三生因得不到iphone手機竟喝清潔劑自殺、新北市一名15歲學生更因課業壓力大墜樓亡。根據衛福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3.1%的兒童與青少年過去6個月內曾有自殺的念頭,再再顯示社會應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有萌生自殺意念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顯徵兆,常見下列5種特徵:1) 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3個月以上)覺得沮喪。2) 對於原有的嗜好開始不感興趣。3) 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突然很大改變。4) 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5) 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把握同理心原則 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兒少自殺事件仍不時傳出,除應持續探討升學制度及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更深入關心兒少的心理健康適應狀況。家扶基金會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把握「同理心」原則,協助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充分了解就學新環境及蒐集未來學習階段的資訊,討論可能的就學情境與環境,協助孩子問題解決能力,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學習階段,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新學習階段的心情,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評斷,才能一起面對甚至解決問題。

睡眠不足、入睡多夢者 自殺率提高!

睡眠不足、入睡多夢者 自殺率提高!#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引起關注,再度點出憂鬱是誘發情緒不穩導致自殺案頻傳的禍首。憂鬱症的9大症狀中,「睡眠問題」是最容易被察覺的。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入睡時多惡夢者,未來幾周產生自殺的想法頻率會提高。失眠、多夢的受測者能預測更高的自殺行為史丹佛大學以50位年齡18至23歲,過去或近期曾有自殺意念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星期的睡眠監控,發現學生就寢及起床時間的變異量對於心理健康而言是特別重要的警訊。出現較多失眠和做惡夢問題的學生,能預測更多的自殺行為。18歲以上成年人口有30%出現睡眠問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任、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李明濱表示,在重大壓力或嚴重困擾下,會產生絕望、衝動感,這些情緒與失眠都有極大關聯。 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口30%出現睡眠問題,一般民眾多自行服用安眠藥。李明濱教授建議,民眾當失眠已對身心造成影響,應就地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輔以行為治療及放鬆治療。睡眠問題的可預測性為自殺防治提供助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相對於其他心理疾病,睡眠問題並沒有被汙名化,大部分的人不避諱公開討論,但它的易觀察及可預測性,為自殺防治的一大助力。家長可藉由觀察孩子睡眠發現待改善的心理狀態睡眠問題及自殺意念為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從過去的研究顯示,15%的憂鬱症患者因自殺而身亡,建議師長可每天關心孩子的睡眠狀況,藉由孩子從睡眠的多寡、規律的情形,瞭解他的問題並協助解決,她也提醒家長,當發現孩子有睡眠問題,影響生活作息或是食慾甚至是學習時,可積極與孩子討論改善的方法,不要忽略睡眠警訊及產生的心理相關影響。

臉痛忍9年 血管神經「相拍電」

臉痛忍9年 血管神經「相拍電」#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臉頰陣發性疼痛難受,忍9年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一名62歲陳女士9年前右臉頰開始出現陣發性疼痛,原以為睡眠不足所導致,沒想到疼痛讓她無法洗臉、刷牙、說話、吃東西,幾乎每5至10分鐘就會出現痠、抽、痛、刺,像有很多針在刺,痛到不能摸,洗頭也不能摸到頭皮,每當疼痛發作時就會癱軟倒地,連續20天無法吃、不能睡,只能坐在客廳,足足瘦了5公斤,最後連講話都變得困難。好發族群以5、60歲以上長者居多經過上網查詢及到醫院檢查,陳女士得知罹患三叉神經痛後四處求醫治療,只要有人介紹哪裡有專門治療這種疾病的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表示,三叉神經痛主要為小腦血管壓迫到三叉神經,好發族群以5、60歲以上長者居多,由於年紀大導致血管慢慢扭曲,進而影響神經所致。術後立即獲得改善 術後別提重物治療三叉神經痛,一般初步治療會先給予藥物,若可減緩疼痛只要持續服藥、定期追蹤即可,不過若是疼痛無法解除,或出現暈眩等不適應藥物副作用時,則建議做介入性的顯微血管減壓、經皮神經燒灼、氣球壓迫、加馬刀等等治療,若是施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時,則以醫師評估身體狀況適合全身麻醉者為宜。其施行方式主要在顯微鏡輔助之下開顱,找到神經與血管的位置後,利用鐵氟龍墊片將神經與血管隔開,通常病人在手術後能立即獲得改善,術後只須注意暫時不能提重物,及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壓力大就想死?5招救自已

壓力大就想死?5招救自已#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壓力大就想自殺?除了生活壓力、緊張焦慮引起的憂鬱症、老人失智、產婦都有可能因心理鬱悶而導致憂鬱。現代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極高,憂鬱症被稱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許多嚴重憂鬱症的患者都曾有過自殺念投,然而社會上大多將自殺視為禁忌話題,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談論自殺會讓發生率提高,因此對這類話題總是避之唯恐不及。關心、傾聽、鼓勵對想自殺者很重要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江依潔表示,對於自殺議題,常見的迷思有「想要自殺的人不會尋求幫助」、「想自殺的人一定都是瘋子」、「自殺者一輩子都會有自殺的風險」等。事實上,公開談論自殺話題並不會讓人有自殺的念頭。想自殺者通常會向身邊的人透露出相關的念頭與求助訊息,若有人能夠在這個時候給予關心、傾聽,並鼓勵他嘗試接受或選擇適當的協助非常重要,另外,想自殺的人並不適合用另類眼光或輿論來標籤他們的行為。潛在性因素與急性壓力可能是憂鬱因子江依潔心理師表示,自殺行為的原因或許可以將原因分成2種,潛在性危險因素與急性壓力事件的發生。潛在性危險因素包含生物因素、精神疾病、負面思考習慣、挫折忍受力差、不足的問題解決能力等,急性事件的發生可能因為患者缺乏足夠的因應技巧而走上自殺一途。如何察覺自己或身旁的人想法及情緒並採取行動?1) 給予真誠的傾聽及陪伴/通常,當身邊的人陷入想法或情緒泥沼時。溫暖、真心的陪伴,不帶任何評價的傾聽,是可以幫助他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及安心感。2) 討論自殺的想法及計劃/了解自殺想法、計劃,幫助我們能更有效的評估自殺危險性及進行相關預防。3) 避免危險物/家中尖銳物、藥物應該收好,協助患者遠離自殺工具及方法。4) 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可針對個人狀況進行評估,提供完善治療及幫助。5) 24小時緊急求助專線與治療資源/也可利用衛生福利部免費安心專線、張老師專線尋求協助。   

尊重兒少生命權 給孩子長大的機會

尊重兒少生命權 給孩子長大的機會#自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由於家庭模式的轉變,兒童受虐人數激增,近日關於父殺子後自殺的新聞震驚全台,衛生福利部呼籲父母應尊重孩子的生命權,兒童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別把孩子當成陪葬品,大人應冷靜處理婚姻失調或其他個人問題,適時尋求協助,給孩子一個長大的機會。父母殺子自殺是嚴重的虐待行為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張秀鴛司長表示,父母殺子再自殺的社會案件,是一種嚴重的兒童虐待行為,在兒童人權觀念及法律上都不被允許。衛福部統計,我國每年平均有約6起殺子自殺案件,然而無論基於何種原因,父母都不應擅自剝奪孩子的生命權。婚姻關係失調、健康狀況不佳都是危險因子衛福部整理近年發生殺子自殺案件的危險因子包括:婚姻關係失調、身心健康狀況不佳、有自殺未遂紀錄或是經濟困境等。如果家中有這些危險因子,不論是兒少本人或是家屬,都應謹慎注意家人透露殺子自殺之意念,適時尋求協助。有情緒問題或輕生念頭可播保護專線衛福部提醒民眾,殺子自殺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有情緒問題或輕生念頭,可撥打本部安心專線(0800-788-995)進行諮詢;如果民眾發現身邊的家庭正在發生激烈的衝突,甚至可能波及到家中無辜的兒少,則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情況嚴重者應立撥打110報警,以即時維護兒少安全。

吃不下睡不著 恐為憂鬱前兆

吃不下睡不著 恐為憂鬱前兆#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9歲的博瀚任職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每到周日下午就開始莫名的緊張與情緒低落,到了晚上更無法入睡,在朋友建議下嘗試喝點小酒助眠,隔日醒來時卻頭痛且精神不濟,由於失眠狀況持續而心情低落,經由朋友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協助,並談出心事。評估身心壓力反應 學習壓力調適方式原來博瀚努力追求工作上的績效,對於工作現狀和待遇常感到不滿,個性急躁的他向主管提出加薪要求,此後博瀚想努力把事情做好,但卻不如所預期,因而出現煩悶,緊張失眠的身心壓力反應,在臨床心理師協助下,評估身心壓力反應,以及學習壓力調適方式,不舒服的身心症狀有獲改善。昱婷是一位優秀又孝順的女生,近日母親發現她與閨蜜女友發展成同志戀情,昱婷因害怕母親以生命作威脅,面對激烈衝突與情緒風暴下,只好瞞著母親與女友交往,此時母親的憂鬱症也再度發作,經家人要求下,昱婷與母親前來心理諮商,臨床心理師在評估母親的情緒與睡眠狀況後,即安排母親接受藥物治療,並在後續的會談治療中,改善母女兩人的溝通問題。諮詢專業心理師 紓解心中的情緒與想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表示,在現今社會與經濟快速變化下,許多人往往會有適應上的困擾,或是在人際關係、工作生涯方面,或是對孩子的挑戰感到頭痛的家長,很多時候面臨的難題,若能先尋求專業心理師諮詢,就能紓解心中的情緒與想法。林惠蓉主任提醒在各個年齡層的族群,若是面臨到親子、婚姻、家庭、校園、職場上的心理困擾,或想增進因應生活壓力及情緒調適能力,若發現身邊的家人朋友出現情緒或行為上的明顯轉變,持續有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悲觀無望、注意力難以集中,生理上有食慾減退、或睡眠困擾等徵兆時,很有可能已經達到憂鬱症的程度,請積極協助其接受進一步的專業心理醫療。

多點關心 人人都是自殺守門人

多點關心 人人都是自殺守門人#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桃園市發生警員槍殺女友後再自殺的悲劇,只因男方為病所苦,對於這些難以面對、複雜的事情,常常會形成一些積非成是的觀念,自殺更是明顯的反應了這樣的現象。事前無徵兆 誤認為無法避免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簡慧雯表示,常將想死掛在嘴邊的人,不會去做,但是也不要跟有自殺想法的人討論自殺的問題,大部分的自殺在發生事前都沒有徵兆,會讓人誤以為這些事完全無從避免,因而會減輕了心理的負擔。認真坦誠 幫助釐清自殺想法常說到對未來沒有希望、活著沒有意義的人,都希望能得到協助,不要將這些話當成玩笑,甚至是以諷刺、挑釁的言語來回應,再者,當有人提到有關沮喪想放棄自己時,是可以需要認真坦誠,並用關心的態度來與其討論,將有助於釐清他們對自殺的想法。關心、注意觀察 是否異於平常簡慧雯心理師更表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有人在乎他,想理解他的難題,願意與他一起分擔,並不須獨自一人面對困難,而多數想自殺的人,會留下一些警訊,像突然向人告別、處理交待物品、人事等,最重要的還是關心與注意觀察,對方是否有出現異於平常的特殊行為。得到適度的支持 重新釐清思緒生活中遇到了困難,當生命中產生危機時,用自殺來逃避痛苦或是表示抗議,如果可以得到適度的支持或幫助,重新釐清思緒,必定能減少許多遺憾發生,「多照顧自己,關心別人」,必要時求助心理醫生,就能減少生命中許多的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