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

C肝盛行 沿海區輸血要小心!

C肝盛行 沿海區輸血要小心!#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C型肝炎是指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發炎,經由血液傳染,造成傷口或導致黏膜破裂等行為,如刺青、針灸、穿體洞、共用刮鬍刀或牙刷、使用消毒不潔的針具、刀具治療或共用針頭等,都可能會感染到C型肝炎,C型肝炎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C型肝炎垂直感染的機會較低。C型肝炎高盛行區 中南部沿海C型肝炎目前是台灣地區肝病的第2主因,疾病管制署曾就全國15歲以上人口研究調查顯示,國人C型肝炎的盛行率為3.87%,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地區,多集中在中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原住民社區,其中部分鄉鎮高達5成以上,起因主要來自輸血,自1992年起,捐血中心已將C型肝炎抗體列入篩檢項目,以避免輸血傳染。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感染C型肝炎後,約有3/4的人不會有症狀,只有約1/4的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疲累、虛弱或感到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精神沮喪或是有輕微的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形成 有2~5%產生肝癌統計上,有約8成病人可能會在6個月後轉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若不治療,則有25%的人在20~30年內會轉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則每年有2~5%的機會產生肝癌,4~5%的機率發生肝衰竭。避免共用注射器、牙刷、刮鬍刀預防慢性C型肝炎的感染,應該避免不必要或不安全之注射、不安全的血液製品、不安全尖銳醫療廢棄物處理、避免使用非法藥物和共用注射器、與C型肝炎者在無保護措施下發生性行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牙刷、刮鬍刀或使用可能遭受污染的工具。

台C肝盛行超越中日韓 看牙、輸血易感染

台C肝盛行超越中日韓 看牙、輸血易感染#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根據衛福部103年國人死因統計,肝癌盤踞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也長期名列十大死因。台灣早期為B肝帶原的「流行區」,導致肝病猖獗,隨著B型肝炎疫苗的預防,威脅逐年下降,而被視為第二號殺手的C型肝炎,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更是不容忽視。半數急性C肝會轉成慢性台灣一年約有1萬3千位國人死於慢性肝病及其後遺症,平均每45分鐘就有一人因肝病死亡。其中慢性肝病患者7成由B肝造成,約2到3成與C肝有關。相較於B肝,民眾對C型肝炎較不熟悉,然而台灣C肝盛行率高達4%,是全球少數盛行率超過3%的國家,帶來的威脅不容小覷。國內染B肝人數約240萬人,C肝感染者約只有40到60萬人。但是急性B型肝炎患者約有5%會轉變為慢性B型肝炎,急性C型肝炎感染者卻有高達50%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一旦演變為肝硬化,高達3成在十年內演變成肝衰竭,甚至每年有1~4%會發生肝癌。C型肝炎全球發現至今僅26年,與國人聞之色變的登革熱病毒是親戚,都具高突變率,不易研發疫苗。一旦感染C肝,患者不但面臨肝硬化、肝癌風險,還可能導致神經、心血管、腎臟、免疫與其他癌症等「肝外病變」威脅。血液傳染為主 治癒率高台灣肝病策進會理事長、臺大內科系高嘉宏教授提醒,C肝感染途徑主要透過抽血液與體液傳染,因此開刀、輸血、共用針頭、看牙、針灸、拔罐、穿耳洞、性行為、刺青、紋眉等,只要有傷口、器械消毒不全,接觸到被汙染的血液製品,就可能感染。相較於B肝透過藥物只能控制病情,C肝則是可以被治癒。近年來,C肝治療有劃時代進步,多款全口服藥問世,不需打針,療程縮短,副作用少,治癒率逾9成,甚至逼近100%,有助於一次擺脫肝苦。可預見在不久的將來,C型肝炎有機會如同天花等嚴重傳染病,成為歷史名詞。

鐵質越多越好?定期輸血小心鐵質沉積傷身

鐵質越多越好?定期輸血小心鐵質沉積傷身#輸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都知道鐵是身體中重要的元素,如果不夠就會出現貧血;但卻鮮少人知道,鐵質若在體內沉積過多,也會造成包括心、肝、脾、內分泌等器官的傷害。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姚明指出,人體的腸胃道雖有正常機制可讓多餘的鐵質隨著黏膜剝落,但有部分先天體質對鐵吸收異常,容易過度吸收的患者;或是正處於治療當中,需施打靜脈注射來補鐵。另外,像是重型海洋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後群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需要長期或定期輸血的族群,都可能因身體對於鐵質的過度吸收而造成過量與沉積。鐵過度吸收 當心成「心」負擔!「鐵質沉積所造成的功能異常,影響最大的除了沉積在肝臟而導致肝功能不好、肝硬化外,在胰臟則影響胰島素分泌減少,產生糖尿病。」姚醫師進一步說明,若是在心臟,則會出現心肌炎;而如果是沉積在腦下垂體或甲狀腺等內分泌器官,則會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成長遲緩。提醒民眾,臨床上有患者因鐵質過度沉積,最後導致心臟衰竭而不幸死亡,因此不可不慎。要注意!血清鐵蛋白濃度在500 ug/L以上就需開始進行排鐵治療!然而,要如何知道自己需要開始排鐵了?一般來說,如果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超過300ug/L以上就算是過量,但如要對器官造成影響,則要在2,000ug/L以上,而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鐵質沉積標準訂在1,000ug/L以上。不過,海洋性貧血病童因為從小需要輸血,可以預期鐵質沉積的必然性,因此,姚明醫師強調,只要血清鐵蛋白濃度在500 ug/L以上,就需要開始進行排鐵治療。事實上,以往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幾乎活不過20歲,但在排鐵治療出現後,大幅提升了存活率。姚醫師也分享,臨床上有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在持續進行排鐵治療後,已存活超過了50歲。福音!口服排鐵劑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過去的排鐵治療是以針劑為主,但因其使用是需每天進行皮下注射,在使用上很不方便,接受度也較差,令許多患者因而無法配合持續用藥。尤其是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患者,常併有血小板低下或功能不良,每日皮下注射常致出血與感染,不但醫師使用不方便,病人接受度也不高。如今已有新一代口服排鐵劑,一天只要以喝的方式服用一次,在方便性、病患接受度、安全度都相對較高,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姚明醫師提醒,鐵質並非越多越好,如果是定期輸血者,需掌握「一輸,二檢,三排鐵」原則;如果一年輸血超過20袋,務必定期檢測血清鐵蛋白的濃度,只要超過1,000ug/L以上,就要警覺併發症的產生風險。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方式,並接受治療,便可減少鐵質沉積過量所產生的併發症風險。對需要長期定時輸血病人,鐵質的過度沉積是可避免的,只要聽醫囑、持續並按時服用排鐵藥物,就能找回生活品質。

海洋之子勇敢追夢 2週輸血一次完成微電影

海洋之子勇敢追夢 2週輸血一次完成微電影#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海洋性貧血是一種基因遺傳疾病,罹患此疾病,除了必須接受長期輸血外,輸血所造成的鐵質沉著問題,迫使他們必須一直施打排鐵劑,治療的過程,帶給病友及其家庭莫大的負擔,為此,彰基兒童醫院成立海洋性貧血病友關懷團體,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帶給重度海洋性貧血病友關懷與支持。每天服用排鐵劑 受腹瀉、便秘所苦帶偉是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從小便因β血紅蛋白鏈合成嚴重的不足,無法合成成人血紅素,因此每隔2~3週就必須輸一次血;較勞累的時候,更可能出現容易疲倦、體力與精神不濟的狀況。此外,長期輸血會導致體內鐵質沉積,造成器官受損,嚴重者可能因心臟衰竭而過世,所以帶偉從有記憶以來,每天必須服用排鐵劑,還要應付排鐵劑引起便秘或拉肚子等副作用,這種日子邁入第23年。透過輸血、治療 正常生活非不可能因為這個疾病,讓他失去許多體育課的時光,也變得好像跟其他孩子有所不同;然而,帶偉的父親告訴其他海洋性貧血的小病友,不要因為生病而害怕被知道,反而要勇於告訴別人,讓周邊的人瞭解,海洋性貧血並不可怕、也不是傳染病,透過治療、服藥、輸血,也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而帶偉也證明了這點,今年六月,他剛從大學畢業,並完成畢業製作短片《摯‧親愛的阿爸》,獲得了校內畢業製作首獎,故事結合失智關懷、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傳統產業傳承與親情的反思,整部片留下令人咀嚼再三的餘韻。如此細膩短片的背後藏著帶偉的夢想,希望將來能從事相關行業。成立關懷團體 病友、家庭互助成長彰基兒醫血液腫瘤科王士忠指出,雖然自民國83年起,因全面進行產前篩檢,罹患重度海洋性貧血的個案已經少很多。然而面對少數的海洋之子,隨著孩子們將邁入青少年時期,並即將面臨就業、交友甚至步入婚姻的人生重要階段,醫院能提供醫療照護,卻不一定能為他們紓解因疾病帶來的壓力。因此,希望透過成立海洋性貧血病友關懷團體,在醫療之外,提供關懷與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有能力去關心中度、輕度海洋性貧血的病友。

九死一生!男子突然沒心跳 狂輸百袋血救回一命

九死一生!男子突然沒心跳 狂輸百袋血救回一命#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雙腳受傷須復健,最好能用力動起來,以免出現靜脈栓塞,血塊流流流,流到了肺部,演變成肺栓塞,恐怕會丟了小命!台中一名二十九歲的男子,不久前因為車禍大腿骨折,經手術後返家休息與復健,不料,才過沒多久,男子復健之時,驟然失去意識,還沒了呼吸與心跳,緊急送醫後,確診為雙側肺栓塞,而急救歷程中,禍不單行,還出現腎衰竭、肝臟撕裂傷,狂輸一百多袋的血,所幸醫師拼命努力,採葉克膜及低溫療法,男子才幸運逃過死劫!突然沒呼吸心跳 急救還出現大出血 這名29歲電子工程師詹先生,原本身強體健,一個月前因車禍大腿骨折手術術後在家復健時突然失去意識,沒心跳也沒血壓,送至鄰近醫院急救CPR 45分鐘因無,加護病房,轉至臺中醫院繼續急救30分鐘,醫療團隊一邊CPR一邊放置葉克膜,電腦斷層顯示為雙側肺栓塞。在加護病房治療期間,心臟外科醫師劉殷佐先是給予低溫療法,將詹先生體溫降到34℃以保護腦部,但後來詹先生又發生急救的合併症,肝臟撕裂傷與急性腎衰竭,大量大出血約3000c.c.,已經占身體血液的一半,緊急進行肝臟栓塞治療,除了止血之外另輸了一百多袋的血,同時進行血液透析。多種療法多管齊下 男子順利救回還無腦損之後,詹先生心臟功能慢慢復原,因為急救時使用的葉克膜模式是靜脈-動脈模式,在醫療團隊多次討論後,抗凝血劑發揮功效之時,將葉克膜轉換為靜脈-靜脈,5天後順利移除葉克膜,詹先生在移除葉克膜兩天後轉出加護病房,在無任何神經損傷的後遺症下,普通病房住院一星期後平安出院,恢復神速。    雖男子幸運撿回一命,但肺栓塞又合併多處衰竭與大量出血,還能在無腦損傷的情況下,順利出院,案例時在少見,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呼籲民眾若因故骨折,術後仍要適度運動,身體少動不利健康,易造成靜脈栓塞。若身體感到不適,請及早就醫。

高市24小時用血諮詢 保障病人輸血安全

高市24小時用血諮詢 保障病人輸血安全#輸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能強化高雄巿基層臨床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對血液檢驗及病人輸血安全的正確觀念,以保障受血者醫療品質,衛生局協請本巿相關醫院建立可提供24小時輸血諮詢服務之醫院,以供醫療機構相關用血諮詢服務。為解決基層臨床醫師遇需緊急執行輸血作業時,特別是夜間常無法獲得相關用血諮詢服務,衛生局建立可提供24小時用血諮詢服務之平台,內容包括(1)輸血相關作業的技術諮詢服務:如備血檢體檢驗、檢體傳送、血品傳送、血品儲存及執行輸血等實務作業方式,(2)臨床輸血諮詢服務:如輸血時機、血品的選擇、可替代血品與血型的考慮及輸血反應的處理原則等,特別協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義大醫院等4家醫院提供24小時輸血諮詢服務,另有多家醫院亦積極參與配合衛生局政策提供相關用血諮詢,以提升本巿基層臨床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用血安全的正確觀念。另為協助可能執行輸血及手術麻醉業務之基層診所,如婦產科、骨科及外科等診所,提升病人麻醉及手術安全,衛生局10月至11月間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將進行診所時地輔導訪查專案計畫,督促所建立病人安全作業流程,強化落實執行、定期稽核及檢討機制,並提供相關業務之專家建議以提升服務品質及管理。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輸血

塑化劑風暴愈演愈烈,從一開始的食品、飲料擴及到本應是救命的血袋與點滴袋。據了解國內北市9成醫院使用的血袋、點滴袋材質為PVC(聚氯乙烯簡稱);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許良豪醫師證實,只要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長期使用將會有損健康。全台目前可說完全壟罩在塑毒陰影之下,繼先前食品、飲料、健康食品等確定受波及後,現在連醫院使用的血袋與點滴袋亦都囊括在受染產品之中。據悉,國內醫院目前大多在病患身上使用的灌食、輸血等醫療用品為歐美逐漸少用PVC材質;聯合醫院許良豪醫師表示,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確實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產品,若長時間使用將有損健康。而市立聯合醫院醫藥處處長陳立奇則表示,未來將逐漸減低洗腎、重症等病患的PVC醫療用品使用率。除此之外,國內衛生署為保障民眾健康,強烈要求藥商未來在袋子上明顯標記材質,並規定5月起至一年內依衛生署規定改變包裝與使用說明。

慢性B型肝炎患者 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慢性B型肝炎患者 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輸血

臺灣地區成年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光田綜合醫院 - 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提醒,慢性B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照護,應注意以下幾點:1. 不抽煙、不喝酒:因為抽煙喝酒比一般人罹患肝癌危險性增加四至五倍,同時肝硬化機會也會增加。2. 避免食入含黃麴毒素來源之食物:例如花生製品,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醬等。 3. 多攝食蔬果:每週至少攝食六餐以上之蔬果。4. 不隨便食用所謂的「補肝」極品,會愈補愈加重病情。5. 若體力允許,可作適度的運動。6. 避免服用民間所謂的「治肝草藥」,會加重病情,增加肝癌及肝硬化之機會。7. 少服寒涼食物,例如西瓜,冰類製品等。8. 不可勞累過度,能夠在晚上十一點以前睡覺。9. 避免罹患其他肝炎之機會:例如C型肝炎及藥物性肝炎等。所以應該避免打針,輸血,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服用未知之藥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