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113年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21年高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占癌症死亡總人數1/5,且肺癌在發生人數、死亡率等,均為所有癌症之最。顯見肺癌防治的成效,是「健康台灣」願景能否實現的關鍵指標,更是領航達成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政策目標的基石。 癌症希望基金會昨 (13) 日舉辦「健康台灣 全球領航──精準啟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邀集國內頂尖肺癌防治權威齊聚,擘劃早期肺癌防治下一階段政策藍圖,超前部署早期肺癌治療策略,並串聯全台醫學中心多位肺癌治療專家,齊心響應肺癌早篩早治,目標以台灣防治成功經驗為國際樹立全新標竿。 台灣憑藉獨步全球的遠見積極推展肺癌防治政策,國健署自111年7月起,率先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導入公費LDCT肺癌篩檢,114年起再擴大篩檢對象,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以提升篩檢覆蓋率。政策推行3年已累積逾21萬人次接受篩檢,找出2,506宗肺癌個案,其中早期比例突破8成,晚期比例下降7倍。過去肺癌診斷以晚期比例最高,如今這項成果已翻轉過去肺癌初診段已晚期的困境。 肺癌長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肺癌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期別有關,第1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2期也超過6成,但第4期就驟降剩1成 然而早期肺癌術後仍會復發,五年復發率會隨期別增高,第1期復發率約4成,第二期則超過6成,到了第3期復發率更是將近8成。 隨著早期肺癌病人比例持續攀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毅強調,健保資源應前移至早期肺癌診斷與治療,包括基因檢測及針對高復發風險病人的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臨床數據顯示,第 1B-3A 期患者術後接受標靶輔助治療,五年可望降低 10% 死亡率,對提升治癒率與減少會醫療負擔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