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不論是體重管理或是糖尿病管理導致低血糖的個案屢見不鮮,常見發生於體重管理飲食改變時,飲食中的碳水能量補給不足,或是糖尿病個案因為糖分調控內分泌失調,導致身體血糖突然低下,但別小看低血糖,在急診輕則冒冷汗、胸悶不舒服,重則可能意識喪失,甚至是死亡,近年來,連續血糖監控儀因為能更即時性的反饋個案血糖狀況,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血糖調控或是體重管理上,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連續血糖監控儀,以及該怎麼應用於體重、血糖管理, 什麼是連續血糖監控儀(CGM)?與傳統血糖監測有什麼不同? 相較於傳統血糖監測(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個案會根據藥物使用狀況一天監測1-8次不等的血糖數據,連續血糖監控儀不僅一天可以提供96-288筆的血糖量測數據,還具有「減少耗材使用」、「可與持續監控14天」與「不用一直扎針」的多重優勢。 體重管理全新模型:碳水-胰島素模型翻新少吃多動舊觀念 約莫一百年的時間,醫學上體重管理的概念都是環繞「少吃、多動」而成,透過減少食物攝取、增加運動熱量消耗,累積「熱量赤字」,達到消耗過量脂肪與體重管理的目的。然而傳統的體重管理概念,卻無法解釋為什麼近年來所盛行的「生酮飲食、低碳飲食、斷食」等方式,即便是條件相同的兩個人,吃入熱量的食物,卻能達到不同的減重效果,也因此哈佛醫院知名醫師David S Ludwig提出了體重管理的全新模型「碳水-胰島素模型(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將傳統體重管理的核心理念從「熱量赤字」,移轉到胰島素與碳水在身體內分泌所產生的交互作用,以下透過簡化陳述與圖示讓大家了解這兩者的差別: 傳統體重管理模型:人是因為過度飲食以及沒有足夠的運動,導致熱量累積以及熱量消耗大幅減少,導致在循環系統內的葡萄糖、脂肪過多,進而導致脂肪儲存。 新型態體重管理碳水-胰島素模型:人是因為從飲食中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Dietary carbohydrate),誘發胰島素分泌,進而導致脂肪細胞大量儲存脂肪,而儲存脂肪的過程會大量消耗循環系統內的葡萄糖與脂肪,讓人更容易產生飢餓感(想吃)、疲憊感(不想動、沒精神)、肌肉運作效能低下(運動容易累)、基礎代謝率下降(不用動時自動開啟節能狀態) 新型態的體重管理「碳水-胰島素模型」近年來在醫界更被視為主流,也能更廣泛的解釋目前市面上各種體重管理方法有效的原因,以下舉3個例子以及相關論文實證: 斷食、生酮、低碳飲食 2021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曾指出:低碳飲食能提升基礎代謝率。 瘦瘦筆 多篇論文指出,瘦瘦筆不僅能干擾胰島素的分泌,也能影響飽食中樞,讓人有效降低飢餓感。 有氧運動 證實能夠增加肌肉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脂肪細胞的儲存,同時能夠提升基礎代謝率,讓復胖的機率大幅度降低。 連續血糖監控儀5關鍵,讓體重管理事半功倍 理解了碳水-胰島素模型,就不難理解連續血糖監控儀為什麼近年來備受急診醫學界視為體重管理時應同時用來監控血糖的儀器。以下是幾種常見連續血糖監控儀如何協助更有效體重管理的方式: 1.即時監測血糖波動 連續血糖監控儀能夠即時顯示血糖數值及其變化趨勢,作為監控個案血糖變化即時性的反饋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當血糖低下的時候,體重管理教練能在第一時間提醒個案服用糖水或是前往就醫。 2.發現食物地雷 由於每個人的生理調控會略有差異,即便面對相同食物的血糖波動也會不同,當個案進行體重管理的時候,能避免那些會造成血糖驟升或是驟降的「地雷食物」,避免低血糖發生的同時又能穩糖。 3.客製化飲食調整 不僅是飲食種類,飲食順序也會導致血糖波動的不同。透過連續血糖監控儀提供的詳細數據,使用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不同進食方式下的血糖變化,進而制定出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同時也能避免斷食法過長沒有血糖挹注造成低血糖的問題。 4.預防情緒性進食 許多人會因為血糖的波動起伏而感到情緒不穩,進而尋求食物來舒緩情緒。連續血糖監控儀能提前預警即將發生的低血糖,或是突然竄升過高的血糖數值,讓使用者能夠及時補充適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不是依賴高糖食物來滿足需求,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 5.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穩定的血糖水平對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至關重要。透過連續血糖監控儀的持續監測與數據分析,使用者可以運用適當的飲食和運動策略來幫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脂肪儲存,進而提升代謝效率,這對於體重管理以及個案長期健康狀況佔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方法 功能 例子 即時監測血糖波動 提供反饋以調整飲食 及早發現血糖過低的情形盡速處理 發現食物地雷 避免容易導致血糖波動食物的攝取 吃飯之前先吃一點高油脂食物或是先喝點湯 客製化飲食調整 根據個人血糖數據調整飲食 避免斷食飲食過長時間空腹導致低血糖的問題 預防情緒性進食 減少因血糖波動引起的過度進食 提前補充適量碳水化合物,避免低血糖狀況的發生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穩定血糖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減少脂肪儲存 通過穩定血糖,讓個案獲得長時間身體健康狀況的改善 上述的5關鍵,是讓不論是糖尿病個案或是體重管理個案能安心控糖與減重的方法,但要讀懂連續血糖監控儀的各項數據,包含:控糖指數(GMI)、血糖變動程度(GV)以及目標血糖範圍時間管理等等,需要進行系統化的學習才能夠針對個案連續血糖監控儀的報告,進行完整解讀。 翁梓華醫師建議想要做好血糖控制、體重管理或是協助其他個案做好體重管理的人,可以積極參與有教授如何解讀連續血糖監控儀報告的課程,像是國際家庭健康守護學會所開設的體重管理教練培訓工作坊,其中會教授學員如何正確解讀所有連續血糖監控儀報告的數值,並且透過大量臨床實務案例的練習,讓受訓完的學員能夠正確解讀所有連續血糖監控儀的報告,並且提供個案精準的飲食以及運動處方建議,如果對於課程有想了解更多,歡迎點此會有專人提供你建議與諮詢。 瞭解更多:「體重管理教練證照班」報名網址:https://www.isofh.org/weight-management-coach/?src=Uhohttps://www.isofh.org/weight-management-coach/?src=Uho 翁梓華醫師,台大醫學系畢業,現任馬偕醫院急診部醫師,具豐富國內外臨床與研究經驗。專長涵蓋醫學創新應用、醫學心理學銷售技巧、急診案例辨別與檢驗數據判讀。長期受邀於保險業界擔任健康管理講座講師,累積上百場企業內訓與公開演講經驗,致力於醫學與健康管理的跨領域應用。 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erdrw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