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

失智症跟腸道菌有關?研究證實「補充益生菌」可恢復、延長記憶功能

失智症跟腸道菌有關?研究證實「補充益生菌」可恢復、延長記憶功能#腸道菌

腸道菌不僅影響腸胃健康,更與「記憶力」有關!恩主公醫院與台大醫院團隊利用果蠅實驗證實,若果蠅失去腸道益生菌,長期記憶將中斷,若補充益生菌,記憶功能可恢復,顯示腸道菌對記憶的維持至關重要。此研究成果不僅登上國際期刊,更為失智症與相關神經退化疾病的早期預防提供了新契機。

老是吃飽就脹氣?恐因腸道菌叢過度增生!教你「7招」擺脫滿肚子氣

老是吃飽就脹氣?恐因腸道菌叢過度增生!教你「7招」擺脫滿肚子氣#腸道菌

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這幾個月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慾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後續,透過完整的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才發現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精緻糖吃多傷腦!營養師教減糖「天然甜」3道食譜輕鬆煮

精緻糖吃多傷腦!營養師教減糖「天然甜」3道食譜輕鬆煮#腸道菌

一般談及「減糖」,直覺聯想是為了「減肥」,但其實對大腦而言,也非常重要。《腸道菌對了身心就健康》一書中解釋了糖如何透過「腸-腦軸」刺激我們越吃糖越渴望更多甜食,為避免過多糖份,影響身體甚至腦部記憶力,營養專家教你聰明選擇能夠釋放天然甜份的食材、降低精緻糖的攝取。以下為原書摘文:

吃飽就脹氣想吐?原來是腸道菌跑錯地方

吃飽就脹氣想吐?原來是腸道菌跑錯地方#腸道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2歲的龔先生常年受脹氣所苦,雖注重飲食選擇,也儘量以清淡為原則,但每每用餐完1、2小時,就會嚴重脹氣,甚至需要催吐。雖然固定服用益生菌,並嘗試在飲食中找出誘發不適的物質,卻成效不彰。不只是脹氣,還有嚴重的便秘,讓龔先生的日常生活嚴重受到影響。腸胃問題可分為結構性及功能性聯青診所副院長顏佐樺表示,一般來說,腸胃可分為「結構性」及「功能性」問題。胃潰瘍、腸息肉等就屬於結構性問題,可透過完整的健康檢查排除。不過,龔先生的腸胃鏡檢查並沒有發現明顯病兆,因此需進一步思考「功能性」的問題。 「腸胃功能性的問題可以往3個方向思考:分解及蠕動功能、腸道菌相,或是腸道免疫。」因此,安排龔先生進階的功能醫學檢查,協助徹底找出原因。 過敏原檢測中,並沒有發現明顯食物過敏反應;小腸菌叢檢測發現小腸中有大量菌增生;加上從腸道消化評估檢測中發現,其糞便殘留不應有的油脂,可推斷其腸胃消化分解能力欠佳。 詳細了解龔先生健檢報告與日常習慣後,推估「消化酵素不足」恐是主因,因此又再做相關檢後查確認主因是:胰蛋白酶PE-1(消化酵素)分泌不足。顏佐樺表示,當腸道中的菌過度增生,即使不是壞菌,也會導致進食後大量產氣,造成嚴重脹氣。這種疾病就被稱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簡稱SIBO)。 SIBO的常見原因包括,消化酵素不足、腸道蠕動欠佳、飲食過量攝取精緻糖等,導致食物分解能力不佳,無法完全消化,在腸道內慢慢發酵,更容易累積一些菌種在體內,導致腹脹、消化不好的症狀。 養成細嚼慢嚥、乾濕分離的飲食習慣因此,首先從源頭隨餐補充胰蛋白酶酵素,強化食物分解能力與避免菌叢繼續增生;其次,針對小腸中過度增生的菌叢,建議透過攝取大蒜、奧勒岡葉等具良好的抗菌成效的食物及保健食品。雙管齊下後,龔先生即使出遊、聚餐,也不再擔心脹氣影響行程與心情。 顏佐樺提醒,腸胃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民眾要養成細嚼慢嚥、乾濕分離的飲食習慣;也可以酌量攝取促進分解的食物,苦瓜能夠促進膽汁分泌,酸性的蘋果醋也能改善消化吸收,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攝取。造成消化功能異常的原因複雜,若有長期、慢性的腸胃問題更需要關注。「雖然有固定排便習慣,但是排便總不成形,這代表腸胃的吸收出現問題,仍然需要檢查。」像脹氣、胃食道逆流也很常見,卻容易被民眾認為「忍耐一下」就好而輕忽。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功能良好的腸胃是健康的根本,每天花一些時間留意自己的消化功能是否正常,可以觀察吃哪些食物會導致特定症狀,做飲食與症狀日記,此外,定期做腸胃鏡檢查和留意腸胃功能性問題,改善小毛病,才能夠「腸」保安康。

養好腸道菌 增加對抗COVID-19的能力!

養好腸道菌 增加對抗COVID-19的能力!#腸道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的疫情,從前年底至今,也已經超過一年半,每天都有新的人確診,也有一些人因此而離開這個世界,除了等待疫苗;我們也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經常帶口罩、勤洗手與消毒,飲食型態也有了不少變化,變得比較少外食,然後也更注意吃什麼,可能有助我們對抗感染,或是減少感染後疾病的嚴重程度。 但究竟怎麼吃會有幫助呢?先前我們曾分享過蔬果天然成分,還有一些可能有幫助的營養素,這次則要進一步跟大家聊聊「腸道菌群」。不過在開始談腸子裡的微生物之前,先幫大家複習一下,哪些人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 容感染與重症族群:肥胖與身體虛弱的年長者 其實跟其他感染疾病類似,身體狀況差的人往往是有害細菌與病毒容易感染的對象,就好比說,肥胖與虛弱的年長者,他們身上有些潛在的危險因子,讓這兩類人更容易受到SARS-CoV2感染,甚至是感染後,也會比一般人來得嚴重,具體來說,其危險因子有哪些呢? 肥胖者 *調節ACE2表現。 *免疫功能失調:因肥胖而增加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荷爾蒙,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低度慢性發炎。 *腸內細菌失衡:腸道裡的細菌組成與飲食息息相關,而常見的肥胖很大部分是因為飲食失衡造成,失衡的飲食也會改變腸內菌群的平衡狀態。 *肥胖引起的合併症,例如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年長者 *老化發炎(inflammaging):老化與其相關疾病大多會有發炎的情形,而腸內菌群失衡也與此有關。 *免疫老化(Immunosenescence):這是一種免疫系統逐漸退化的過程,也是造成年長者免疫功能退化的原因之一。 *老化相關的合併症,例如呼吸與腎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 從上述的危險因子,有沒有發現裡面有幾樣共同的項目,其中也包含了「腸道菌群失衡」!也因為這樣,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為目標的飲食營養策略,或許能用來預防,或是緩解COVID-19症狀的方法。 腸道菌群與營養素的作用 圍繞在這個主題的營養素有植物多酚、益生菌、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而這些營養素不僅容易應用在容易受到感染的人,也就是前面提到,有代謝合併症與身體較虛弱的年長者,當然,一般人群也應該這麼吃。就目前的研究所之,這些成分可能發揮的作用如下: 益生菌 *減少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率。 *生成對抗病毒的代謝物,透過血液循環與淋巴系統發揮作用。 *調節免疫,對抗呼吸道流感病毒。 多酚 *能與病毒外殼的棘蛋白結合,抑制SARS-CoV2活性。 *增加ACE2表現,避免疾病變得更嚴重,並且抑制ACE表現。 *抑制冠狀病毒的特定蛋白質酵素,抑制病毒的複製。 *間接證據指出,多酚能在腸道與身體其他部位發揮抗發炎與抗氧化的作用。 維生素D *作用在免疫細胞上,調節呼吸道對康病毒的免疫反應。 *改善SARS-CoV2感染引起相關症狀的嚴重程度。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結合瑞德西偉,有減少病毒複製的可能。 *改善疾病嚴重程度,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症狀與急性發炎的嚴重程度。 *葡萄糖調節活化。 *抗凝血的活性。 打造好腸道菌群的飲食建議 至此,我們已經知道益生菌、多酚、維生素D、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幫助我們對抗病毒,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吃吃哪些東西,才能吃到它們呢? 益生菌 *發酵乳製品:優格、起司、優酪乳。 *發酵食品:味噌、豆腐乳、韓式泡菜等。 *保健食品:益生菌補充品(粉包、膠囊、錠劑等補充品形式)。 除了補充菌,幫助好菌生長的膳食纖維也要跟著一起吃,而這有一部分可以跟著下個項目一起實現。 多酚 *各種蔬菜與水果(同時補充膳食纖維)。 *初榨橄欖油。 *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各種茶。 *香辛料。 *紅酒。 *全穀類。 維生素D *富含油脂的魚,像是鮭魚、鮪魚、鯖魚、鰻魚等。 *動物的肝臟、起司,和蛋黃能提供一些維生素D。 *經紫外線照射後的菇類。 *營養強化過的食品,例如早餐麥片。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富含油脂的魚,例如鮭魚、土魠魚、鰻魚等。 *亞麻仁油、紫蘇籽油、印加果油、奇牙籽油。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