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醫療

國際醫療永續受關注 吸入性麻醉氣體環境影響引討論

國際醫療永續受關注 吸入性麻醉氣體環境影響引討論#永續醫療

【綜合外電報導】近期國際間在永續倡議與碳管理目標下,部分國家開始關注吸入性麻醉氣體的環境影響,引起學術界對政策評估指標及臨床實務影響的討論。此一爭議凸顯永續醫療政策的複雜性,也讓台灣醫界開始關注,在未來面對類似倡議時,如何以病患權益為核心,作出科學且合理的回應。 評估指標科學性受質疑 醫療碳排比例低 英國氣象局前首席科學家Julia Slingo教授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Robert Kleinberg博士皆指出,目前廣泛使用的「全球暖化潛勢(GWP)」指標,原為政治協議下採用的簡化工具,無法準確反映吸入性麻醉氣體在大氣中的實際輻射強迫力 。特別是針對某些短效麻醉氣體,其環境影響會迅速衰減,長期碳足跡遠低於GWP數值所推估。若未正確理解GWP的限制,反可能導致政策方向誤判。目前國際學界針對GWP作為醫療減碳政策依據的適用性,亦持續有高度討論,強調需審慎評估其科學適切性。 根據德國杜塞道夫大學醫院研究顯示,整體醫療體系僅佔全球碳排放約5% ,其中吸入性麻醉劑約佔0.01% ,比例極微。過度關注單一藥物,不僅可能忽視主要碳排來源(如醫療耗材、能源消耗),亦無助於系統性改善。 臨床價值不可取代 替代方案仍有環保疑慮 吸入性麻醉氣體在現代麻醉中仍具不可取代的價值,特別是在需要快速誘導、快速甦醒或高變異控制性的臨床場景。目前尚無能全面取代的替代方案,若政策貿然限制,恐造成臨床應用受限,進而影響病患照護品質。 此外,若改採全靜脈麻醉(TIVA)作為替代,其所產生的塑膠耗材使用與處置問題亦值得環保面向進一步評估,凸顯單純以減量為目標可能產生的間接衝擊。此外,吸入性麻醉與靜脈麻醉各有臨床適應性,應依據病患狀況與麻醉需求選擇最適合方案,TIVA 並非可全面取代吸入性麻醉氣體的萬用方案。 台灣可借鏡國際經驗 平衡環保與醫療品質 反觀台灣,醫療永續固然重要,但需聚焦在主要碳排來源上,如建築能源效率、手術室耗能與物流耗材管理。麻醉氣體的環境影響應在科學基礎下評估,而非簡化指標導向決策。 台灣在面對類似國際倡議時,可借鏡國際經驗,應避免「一刀切式」管理,反以整體碳排結構與病患福祉並重,方能真正落實永續醫療。碳排主因仍為CO₂,政策應回歸整體治理,以病患權益為核心的科學回應,才是面對永續醫療挑戰的正確方向。 本文章內容僅為醫療永續與政策探討之一般性資訊,臨床應用應由具專業資格之醫師評估個別病患狀況後決定,若有相關醫療問題,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2025年 全球將有1成醫院成功轉型智慧醫院,台灣不缺席!第三屆未來醫院論壇登場,聚焦智慧與永續醫療

2025年 全球將有1成醫院成功轉型智慧醫院,台灣不缺席!第三屆未來醫院論壇登場,聚焦智慧與永續醫療#永續醫療

國際調研機構弗洛斯特和沙利文(Frost & Sullivan)資料顯示,預估2025年全球10%的醫院將正式或即將成為智慧醫院,智慧醫療發展勢不可擋。然而,從醫院管理的層面,AI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從協作模式、未來醫療生態、都仍需要時刻反思與討論,來確保台灣醫院如何加速創新醫療科技的整合,更深入的檢視與優化其落地實踐 ,進而實現降低碳排、永續醫療的目標。 由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以及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AZ)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未來醫院論壇」,是臺灣獨家享有盛譽的醫院管理盛會,1日隆重登場,主題聚焦於「智慧與永續醫療:科技與合作引領未來」,吸引超過70位(以實際參與人數為主)國內各大醫院及醫學中心領導團隊,包含各院長、副院長等、國際專家學者PwC新加坡暨亞太區醫療健康產業負責人祖賓·達魯瓦拉(Zubin Daruwalla)醫師,與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圍手術期醫學與重症監護總監大衛‧康拉德(David Konrad)醫師與會交流。 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特別蒞臨現場支持,表示衛福部推動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計畫,並設立三大AI中心,透過補助和專業協助,來鼓勵合格的醫院申請成立,期待共創AI健康台灣新紀元,全面守護國人健康。王正旭立法委員則提醒,為了保護民眾權益,在推動智慧醫院轉型的同時,我們需要同步完善法律、資訊安全等相關政策與法規,確保醫療與病人隱私得到充分保障。  除此之外,今年論壇邀請臺中榮民總醫院陳適安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任委員,擔任會議座談主持人,透過「智慧醫院營運、人工智慧、綠色醫院」等3大面向,共同探討在應對智慧醫療對病患體驗和資源優化的影響、人工智慧前景趨勢、邁向永續醫院的趨勢轉型中,實際遭遇的挑戰和經驗分享。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李偉強理事長,代表主辦單位歡迎所有參與這場盛會的專家並表示,發展智慧醫療與強化環境永續不僅是國際趨勢,更是政府多次公開宣示的重要施政目標。臺灣醫療與生技產業唯有整合上中下游,加速進行雙軌轉型,才能成功接軌國際。 智慧醫院營運的未來 與人工智慧在醫療中的應用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國內早期HIS系統是因應健保申報和評鑑而設計,缺乏醫院整體考量,衛福部正在推動的次世代醫療平台計畫,期待透過醫療人工智慧生態系、醫院品質管理數位化、智慧化臨床試驗平台、電子病歷資料庫、個人化數位健康管理等5大願景,促進醫院邁向智慧醫療。  近期國際公佈的2025年度全球頂尖智慧醫院評比,台灣排名第13,共有8間醫院入榜,包括臺中榮總、中國附醫、高雄長庚、高雄榮總、林口長庚、成大醫院、臺大醫院與臺北榮總,其中臺中榮總首度躍居全球百大名單,在350間入榜醫院中排名99。 將臺中榮總推向全球百大頂尖智慧醫院的陳適安院長,早在臺北榮總擔任副院長時期,便組成台灣第一個「智慧醫療委員會」,推動行政、醫療影像、護理系統、大數據等相關的AI應用。在未來智慧醫療發展領域中,陳適安院長認為, 使用高運算力的軟硬體設備進行大數據運算和開發生成式AI是一個重要議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表示,中山附醫很早就在肺癌診斷中導入AI人工智慧技術,透過分析大量的3D影像,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而藥品管理系統也因為結合人工智慧,縮短病房給藥時間一半以上,且大幅減少藥品錯誤分發的風險,保障病人的安全。 綠色醫院的永續實踐與創新 全球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熱傷害人口增加、登革熱等傳染病的流行頻率也增加,因此如何減少碳排放,讓醫院轉型為綠色醫院,也成為未來醫院管理的重要課題之一。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任委員表示,全球碳排量產業中,醫療照護平均碳排占該國的4.4%,台灣較高占4.6%。醫院碳排的最大來源是電力,但醫院24小時運作,空調、照明與儀器都需要用電,為了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長庚醫療體系九大院區參照國際永續指標,透過定期盤點與揭露排碳狀況、太陽能再生能源建置等多方面努力,逐步落實節能減碳。 會議中,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詹長權教授引用「醫療體系永續性及韌性合作夥伴」PHSSR研究報告,從財務永續的視角,分享醫院實現綠色目標的資源配置與挑戰,佐以國際行動經驗分享。期許透過健保共同財務責任制度等多元政策,讓台灣醫療體系轉型為永續、公平且有效率的模式,確保減碳不能危及醫療品質,持續保障國人健康與福祉。 臺灣AZ簡劭庭總裁表示,臺灣AZ作為國際藥廠的領導者,長期以創新為核心理念,促進智慧醫療改革與進化,本次論壇特別邀請新加坡Dr.Zubin Daruwalla與瑞典Dr.David Konrad親自到現場分享智慧醫療趨勢以及國際智慧醫院的推行經驗,與國內專家相互交流,引發熱烈迴響,也期待未來持續與產官學界合作,有更多機會與醫院協力,共創智慧與綠色醫院永續醫療的新紀元。 圖/2024年第三屆未來醫院論壇,聚焦「智慧與永續醫療:科技與合作引領未來」,獲得衛福部與國內外專家肯定與支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