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樂閱讀/陪伴 愛的原點

樂閱讀/陪伴 愛的原點#教養

親子登山的這些年,我們全家有幸親近台灣的高山峻嶺;可以說,我們跟孩子在山林中成長,也透過一次次的登山經驗,陪伴孩子度過難忘的童年。梭羅說:「不管有生命、無生命的,我們都與整個自然世界相連結,要達到和平寧靜與成功,我們需要與宇宙合為一體。」這種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現代社會裡對孩子平衡情緒的發展,只會愈來愈重要。然而,時下多數的孩子們顯然欠缺這種機遇。高度文明的都市生活中,其實不少孩子與大人一樣,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若能在孩子感受性最強的時候,帶孩子到山林裡,大自然能夠提供一種新鮮的生命能量,讓我們的身、心、靈都獲得充電。這種正向能量看起來似乎細微而不明顯,卻能真正舒緩日漸累積的生活壓力,並且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從興趣出發,情感共鳴站在教育線上多年,我一直不是唱作俱佳的教育工作者,甚至面對時下的「親子科技互動」,也只能要求自家不隨之起舞,因為家中沒有線或無線的電視訊號,也不提供網路的線上遊戲,勢必得安排一些戶外活動,來滿足孩子的學習成長。真實陪伴,親子尋找交集時下的父母往往提供孩子過多的物質享受,卻少了給孩子的真實陪伴。如果家庭成員雖然在家,但彼此各自關起門來上網,或顧著低頭滑手機,親子間的關係並無法更加緊密,反而產生疏離。就像是跑步,一旦跑錯了方向,愈是努力向前,距離目的地只會愈來愈遠。我聽過許多小孩抱怨一趟又一趟耗盡金錢與心力的旅行──父母精心策劃的度假行程,對他們而言,倒不如暢玩飯店設備,或最好戶外風雨交加,只要父母不打擾他們玩手機或打PSP,即使行程取消,都無所謂。父母花盡心思爭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但若沒有經由同樣興趣或生活的養成,這樣相處的質與量都會大打折扣。我們常在家庭教育裡討論親子疏離問題,其實當今造成疏離最大的原因,是藉由3C配備逃離自己;太過依賴電子產品的人,常常將自己以各種理由寄託在各式產品上。不擅長與自己相處,當然也就不擅長與別人相處;慢慢的,這不擅長就會擴大成不對應,本來該是伴隨不同時空因應產生的感情,卻常因「沒有事件」而無須共同面對、因應,交集愈少,交流愈少,沒有建築共同的回憶,自然也就缺乏深刻的情感共鳴。一個新領域或共同領域的涉獵,常可帶來知識的新鮮感,並形成對應的態度,進而建立互有共鳴與依持的情感。因此,我們選擇走向山林,去親近大自然,在山裡與孩子共同經歷、體驗和成長,這絕非虛擬的科技娛樂效果或短暫的感官刺激所能代替。奔向大自然,無形的收穫站在教育的立場,我想,若要培養小孩,首要是養成父母。父母的性格、態度與對應人事物的成熟度,都影響著親子教育的品質。也就是說,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有完整的知識、過人的膽識,還有那無須刻意表現的成熟懂事,父母就得先下功夫,跟著孩子展開機會教育,隨處學習。大自然就是親子最好的學習環境。父母若是久居都市叢林,與自然環境脫離甚久,不知如何帶領孩子接近山林,其實也沒關係,畢竟技術不如態度重要,只要父母能夠轉換念頭,願意撥出時間,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並將親子威權的觀念翻轉,跟隨著孩子的好奇心與純真性情,一起攜手走進山林,那就是好的開始!親子登山的這些年,我們全家有幸親近台灣的高山峻嶺;可以說,我們是跟著孩子在山林中成長,也透過一次次的登山經驗,陪伴孩子度過難忘的童年。雖說大自然的反饋與影響可能需要長時間發酵,但我始終相信山林滋養著孩子成長的能量,在認知、性格與意志的養成上,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山中甘苦喜樂談到帶孩子登百岳,甘苦喜樂都有。登山過程中,有時會有奇特的遭遇,我們在山裡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也有好多印象深刻的事件,每一趟旅途都有精采之處,堆疊了無數美好的回憶。(本文作者/黃義良)(摘自/我帶孩子登百岳/大好書屋)

樂閱讀/發生衝突的次數 決定孩子未來視野的廣度

樂閱讀/發生衝突的次數 決定孩子未來視野的廣度#教養

進入社會後,散發出自信光芒和勇於發表自己意見的人,總能吸引旁人的目光。而奠定自信的基石,便是從「媽媽滿滿的愛」發展而來的自我肯定;勇於發表自己意見的特質,則源自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成功經驗。在這方面,父母無法給孩子實質上的幫助,只能讓他們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憑藉自己的力量累積各種經驗,方能有所成果。前陣子我和中學同學H相約見面。他的工作表現傑出,現在已是某間保險公司重要分店店長。我與他的關係,僅止於在熊本念中學一年級時,坐在隔壁而已;升上二年級後,他便隨著沖繩返還日本而舉家搬往沖繩定居。在沖繩剛返還日本時,那霸的學校還呈現十分混亂的狀態,教室內坐在前三排的學生還算認真,但後面一群人都在抽菸。一天,H和那群不良少年的老大起了糾紛,還把對方打倒了。結果不得了,據說對方帶了大約20個人來找他尋仇,一群人將他團團圍住後,便是一陣拳打腳踢。事情結束之後,他的老師也只是推卸責任說:「怎麼可以去惹那群人呢?」H到了中學三年級後遷往崎玉居住,在那裡同樣的事件再度上演,他又被幾十個人圍了起來挑釁找碴。而令人驚訝的是,年輕氣盛時期不斷惹事的H,長大成人後,渾身竟散發出「經驗豐富且懂得掌握人際關係平衡」的不凡光環。不要過度規避孩子與他人間的紛爭對男孩而言,和他人發生衝突的次數,可能決定他們未來視野的廣度。想為孩子規避眼前紛爭的心態,或許是媽媽身為女性的自然反應,但過度規避,只會造成孩子的不健全發展。因為和同齡男孩一較高下,可說是男性與生俱來的本能,媽媽們不妨抱著「這孩子將來一定會很有度量」的期待,包容每天搞得雞飛狗跳的男孩。「不管走到哪,我都能交到很多朋友」──這種與人建立友好關係的經驗,以及與人發生衝突後消弭不快的經驗,逐漸累積下來,便能塑造出一個人本身的力量與魅力。雖然偶爾會發生爭執,但「還是喜歡和大家在一起」的經驗。雖然經歷一些困難,但「還是靠自己克服障礙」的經驗。雖然曾感到痛苦,但「現在已經沒問題了」的經驗。讓孩子親身體驗以上各種「和社會奮戰」的經驗,能逐步拓展他們的視野,並加強他們深厚的自信心。(本文作者/高濱正伸)(摘自/媽媽不生氣,50招搞定搗蛋男孩!/大好書屋出版)

樂閱讀/培養孩子「不請假」的好體力

樂閱讀/培養孩子「不請假」的好體力#教養

體力是生活中的必備要素,請假次數過多的人,無法創造優異的工作表現;而我也從未聽過哪位有偉大成就的人是頻繁請假的。相反地,常有人問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當然,除了對工作的滿腹熱忱之外,他們也的確擁有充足的體力──這並不是指專業運動選手等級的體能,而是「不需請假」的基礎體力。只要在國、高中時期,能確實完成社團活動的訓練,即可養成足夠的基礎體力;無法通過這種訓練的孩子,未來大多也難成大器。甚至有外型像是「肌肉男」,卻外強中乾,常因肚子痛就請假的人。但事實上,持久力及體力,可說是完成工作非常重要的基本項目。一般來說,為了完成工作,一年之中有一、二天通宵不眠也是無可厚非的。即使是帶孩子的媽媽們,在剛生產完,或孩子住院的日子,也是無法睡覺的。換句話說,人生之中總有幾次「萬一」,或不得不熬夜的時候,當然也包括地震或其他天災人禍在內。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培養足夠的體力,以應付任何突發狀況。而培養體力的責任完全在於自己,這是對每個人自我管理能力的考驗。更具體地看,「腳力」才是一切體力的基礎關鍵。上班族大多終日坐著工作,導致腳程變差,但訓練自己盡量多「走路」,甚至「跑步」,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必修的學分。就我所知,東大的學生在1500公尺跑步項目中,有出乎意料的優異表現。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毅力」。無論多睏,還是能堅持「好!就剩一題了!」的決心,比別人多一分努力,日復一日逐步累積的人絕不是傻瓜。即使是公認的天才,要有這樣的毅力,也需要一定的基礎體力才能相輔相成。據說某間國立大學附屬的小學,以學生的優秀表現而聞名,成為首屈一指的學校,而這間學校特別強調「體操」的重要性。如果孩子放學一回到家,便放下書包跑去外面玩,媽媽會想「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應該多唸點書啊!」但尤其是生長在都會區的孩子,請務必給他出外活動身體的機會。因為基礎體力是直接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重大關鍵。一名精神科醫師曾說,從患者的「站立方式」和「走路方式」,便可診斷出是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雖然這樣說有點誇大──但我自己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年了,從孩子們的走路方式、跳躍方式及下半身的強韌度,便可判斷出他們的「成長空間」。人人皆可鍛鍊基礎體力,希望媽媽們就以多鼓勵孩子出外遊玩為始,讓孩子到了國、高中,也能自動自發地接受社團活動的訓練。人的「毅力」取決於下半身的強韌度,而「靈感」則取決於手的靈活度──這是我在教育現場多年來的心得。(本文作者/高濱正伸)(摘自/媽媽不生氣,50招搞定搗蛋男孩!/大好書屋出版)

樂閱讀/做到3件事 不嘮叨也能讓孩子愛唸書

樂閱讀/做到3件事 不嘮叨也能讓孩子愛唸書#教養

當我詢問孩子們時,發現沒有人希望自己「不會唸書」。孩子們都希望自己很會讀書,也知道自己必須善於讀書;可是,要是自己不擅長讀書,卻經常聽見「去讀書」的嘮叨,那該怎麼辦呢?孩子有反抗的心理,如果經常對孩子嘮叨「去唸書」,孩子就會產生叛逆心理,更加不願意去做,或是認為「我很笨,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讀好」因而自暴自棄。父母經常嘮叨,催促孩子唸書時,有一個原因也會使孩子的成績無法進步,那就是不管說了多少次「去唸書」,孩子還是常常不明白為什麼要好好唸書。雖然父母可能會說:「怎麼可能不知道?」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為這樣的原因,有些學校甚至會編一些特別的訓詞,如「你想去大學參加聯誼?還是想去工廠縫衣服?」、「只要再讀10分鐘,就可以換老婆。」雖然看起來很世俗、很可笑,不過,這卻能具體告訴孩子讀書的理由。如果孩子不懂為何要好好讀書,成績自然無法進步,就好像毫無目標的人,盲目跟隨別人一樣。父母叫孩子唸書,孩子乖乖坐在書桌前的理由,是為了讓爸媽看見自己的表現,不想再聽到爸媽嘮叨、害怕被責備──這些都不是孩子讀書的理由。透過對話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唸書」想要教出會唸書的孩子,要先告訴孩子把書讀好的理由。告知方法時,不要只是一味的灌輸父母的想法,請先詢問孩子:「你覺得為什麼要好好唸書呢?」光是這個問題,就能聊3、4個小時了。此時要注意的是和孩子對話時,父母一定要多傾聽。已經習慣將「唸書」當成嘮叨內容的父母,當孩子說出不合己意的話時,就會搶著一股腦把話都說完,然後反問孩子:「這樣你知道了嗎?」請記住,這不是對話,而是嘮叨。在這個世界上,才生活10幾年的孩子,和已經活了30多年的父母,不可能會用相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因此,請多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只要有空就要多聽,透過對話,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必要性。下列有幾個幫助孩子愛上讀書的方法:方法1)幫助孩子設立短時間內能達成的目標對小學生而言,像「進入台大就讀」這種十幾年後的目標,並沒有現實感。最好能建立「一個月內,記得30個英文單字」這種具體、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達成的目標。此時,也可以透過對話,和孩子一起設定想要達到的目標,就算孩子說出來的目標很幼稚,也不能說一些羞辱孩子的話,或是給孩子臉色看;因為這會導致孩子抗拒進行「討論目標」的對話。方法2)多設小目標,讓孩子累積成就感設定「一個月內,記得30個英文單字」這類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讓孩子可以從中體會成就感。舉例來說,平時考試只拿50分,不要設定下次考試進步到90分這樣的目標,設定「下次考60分」這種比較容易能達成的目標就好。雖然這個目標比較微小,卻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然而,不管是多麼小的成就感,對於培養孩子自信心,都能發揮極大的力量,更能消除孩子對讀書的恐懼感。方法3)體驗大人的工作,讓孩子明白讀書的好處舉例來說,讓孩子在某一天內,嘗試辛苦的肉體勞動,比如體驗農夫的工作、或是到工地幫忙。不要讓孩子和其他朋友一起團體進行,只要2~3個人左右就好。因為和朋友一起做會比較有趣,沒有辛苦的感覺,請讓孩子體驗「真正的勞動」。從未嘗試過這些肉體勞動的孩子,只要工作一整天後,就能徹底體會「讀書真的比較容易」。與其對孩子嘮叨「去唸書」,還不如培養孩子自發學習的心態。(本文作者/崔英民、朴美珍、歐靜文)(摘自/聰明媽媽才知道的嘮叨技巧/采實文化出版)

樂閱讀/夫妻分工 克服戰鬥的早晨

樂閱讀/夫妻分工 克服戰鬥的早晨#教養

早晨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就像場小型戰鬥。孩子怎麼叫都叫不醒,好不容易醒了,卻像在夢遊般慢吞吞地換衣服;在這同時,可能還要準備早飯、洗衣服、找出公事包等,爸媽的一天,總是這樣手忙腳亂、精疲力竭地開始。孩子拖拖拉拉的步調若影響到爸媽,吐司可能會烤焦,爸媽會開口罵人,或忘了帶重要的工作文件出門。如果早上夫妻能配合孩子的腳步,分擔照顧及做家事的責任,想必事情會變得更輕鬆吧!讓擅長處理家事的人做家事,照顧孩子較拿手的人照顧孩子。或者,每天輪流交換工作方式也不錯。最重要的是,不要想把所有的事都做到完美。也許孩子沒有把早餐全吃完,也許來不及把衣服丟進洗衣機洗,或收完碗盤來不及擦桌子等,即使有這些情形也無妨,要以「算了,也沒什麼關係」的心態輕鬆看待。與其在慌亂的早晨想做好每件事,倒不如全家一起開開心心地出門,迎接充滿朝氣的一天!教養小提示/在慌忙的早晨,夫妻分工合作,一起動起來是最有效的!但不須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在有限的時間中能做到一定程度時,就要覺得滿意了。(本文作者/太田敏正)(摘自/不當暴怒媽、搖頭爸,68個從容教養法/大好書屋出版)

樂閱讀/如何面對孩子缺乏禮貌?

樂閱讀/如何面對孩子缺乏禮貌?#教養

媽媽的好朋友從巴黎旅遊返台,給媽媽帶了一盒巧克力球。佑佑打開包裝吃了一顆,對香甜的滋味當然愛不釋手。「我還要吃。」連續吃完幾顆後,佑佑欲罷不能地又伸手要。「一天不能吃太多喔!」媽媽在旁邊說。「蛤~~」佑佑嘟起嘴,生氣耍賴地搖著身體。「不行。」媽媽又說。「好啦!討厭!」佑佑氣呼呼地,眼睛往上看人。這是媽媽最不喜歡看到的表情,看起來像在瞪人、沒禮貌的模樣。孩子能不能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相信是許多家長同樣關心的問題。過去雜誌上曾經做過調查,哪些是「小孩頑皮,大人沒有第一時間制止」的前十大無禮的行為?我們從第十名倒回來看,包括:孩子打噴嚏沒有摀住口鼻、活動時不管後面的人就站起來拍照(這句像是在說大人的)、公共場合嘻鬧太大聲、玩遊樂器材不守規矩、大人用比孩子還大的音量叫小孩安靜(這句也像是在說大人的)、用餐後食物掉滿桌卻沒有收拾、捷運上像猴子一樣玩吊環、車廂裡影響別人睡覺、商店裡放任孩子跑來跑去……而最重要的冠軍項目呢?則是放任孩子踢前面座位的椅背。我仔細看了這些被票選出來的內容,可以想像評分的人一定都遭遇過這些無禮行為;但我想對家長來說最困難的是,這裡頭除了少數幾項以外,其他幾乎都是孩子快樂時,就會出現的反應。比如說:講話大聲(有些孩子還會在火車上唱歌呢!)、跑來跑去(除非你把他綁著,不然有些孩子就是要一直跑啊!)、打噴嚏要摀口鼻(早就講過了、學校也有教,忘記、忘記,就是老忘記)……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呢?其實你會發現,這些被挑出毛病的行為,都是因為「干擾到別人」所引起的。與其一直禁止孩子這些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如多增加孩子的同理心;而且,要從家庭裡頭開始練習。孩子可能這樣想/違反快樂原則的行為表達孩子年紀越小,越不懂什麼叫「禮貌」(我指的是「禮貌」這個語詞的意思)。所以孩子只能以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還要不要持續這個行為。因此,當孩子出現的無禮行為,是一些沒有特定對象的「事件」(例如,跑來跑去、亂打噴嚏、在車上大聲唱歌),只有一個理由:孩子的快樂已經影響了大人的快樂。而孩子會不聽從大人的教導,也只是因為很簡單的理由:這些教導禁止了他們行使快樂原則,所以他不開心。孩子是家裡的鏡子另外一種無禮行為,是針對某些「特定對象」的。例如,對阿嬤特別兇、對陌生人不打招呼。這種無禮行為,所反映的則是家庭裡的「關係」。比如說,孩子可能觀察到,在整個家庭裡面,阿嬤的地位好像是特別低的(因為阿公、爸爸、媽媽都可以對阿嬤大聲講話),所以孩子可能就學到一個信念:如果家裡要找一個人作亂,那個人應該就是阿嬤!過去很多人說,教孩子有禮貌,大人是不是要先「以身作則」?我認為這個「以身作則」,指的不是「大人要孩子對自己有禮貌、自己要先對孩子有禮貌」,而是當大人要教導孩子「對長輩有禮貌」,大人要「先對長輩有禮貌」。因為,孩子的行為,就是家庭的鏡子。家長可以這樣做/同理與建立正向行為:運用遊戲與繪本孩子的很多無禮行為,其實對他們來說,不但不叫「無禮」,還自以為有趣。所以,與其想要花很多力量削弱這些行為,不如提升孩子的正向行為,這還比較容易。為了雙管齊下,讓效果更好,家長可以同時採取「增加情境式同理心」和「建立正向行為」的方法,並且將孩子時常接觸到的遊戲與繪本融入到「禮貌教育」裡頭來:• 增加情境式同理心/孩子小,感受力強,增加情境式同理心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常問孩子:「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樣?」例如:孩子用眼睛瞪人,你可以回瞪他,問他這樣的感覺如何?孩子坐車一直踢前面的椅子,你可以問他:「如果坐在後面的人也一直踢你,你會怎麼樣?」年紀小的孩子可以透過這種情境和體驗來增加同理,但如果你是問孩子:「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樣?」對他們來講就太抽象了(因為他真的不是那個人)。• 建立正向行為/關於那些孩子必須要知道的禮儀原則,特別是與安全和衛生有關的,就有賴父母把它們變成一個「好的行為」來教-當孩子做到時,鼓勵他;當孩子忘記時,提醒他。打噴嚏要用手遮起來就是一個例子,但這也可以又回到情境式同理心的引導,問孩子:「如果是你被人家噴到鼻涕會怎麼樣?」。市面上有許多繪本,裡頭都以故事來引導孩子,家長可以挑選和你所頭痛的問題相關的繪本,不厭其煩地和孩子多講幾次,以後孩子再犯的時候,你大可以提醒他說:「唉!你又要變成髒髒小公主囉!」倘若沒有挑到適合的繪本呢?沒關係,就運用孩子現有的玩具和娃娃屋,來編造一個適合他「無禮」議題的故事吧!這些不能說或做/• 「你再這樣試試看!」(威脅口氣,可能阻止孩子的負向行為,卻沒辦法增加他的正向行為)• 幫孩子向旁人道歉。(不是完全不能做,但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旁人的眼光,要求孩子自己道歉)(本文作者/許皓宜)(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樂閱讀/好父母都是後天學來的

樂閱讀/好父母都是後天學來的#教養

我們常常忘了,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自己也在長大。初當父母時,我開始慌了,不知怎麼扮演好這個角色?陪著荳芽姊妹長大,從幼兒階段到青少年階段……兩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不一樣、行為模式不同,對我來說,就像每天都在面對新考題,而且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能邊走邊看,有時茫然,有時驚喜,有時憤怒,有時傷心,這就是真實的家庭生活。《好父母都是後天學來的》是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的書名,也是非常中肯的提醒。我最喜歡他說的一句話是:「我們必須學習把焦慮當作思考正在消化的過程,並且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用自在寬容的方式來對待彼此。」三十歲之後,我選擇成為一位自然教育工作者,除了從小喜歡花草、動物的理由之外,其實在內心深處,一直存在著某種不安與失落,總希望能在自然中找回平靜的力量,我相信那是一種對於深度存在感的追尋。從小到大,我們都被賦予了某種期待,那是人生最無奈的現實;但我對生命有更深刻的期待,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因為喧囂,我開始尋找寧靜;因為挫折,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小時候總是活蹦亂跳,快樂似乎是我天生的祝福與禮物;不過我也是個很晚開竅的人,成績平平,各種挫折不斷,卻總是遇到貴人,絕地逢生,是許多人眼中「傻人有傻福」的基本典型。這股傻勁後來轉換成一種熱情,讓我努力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從不放棄自己的目標。當了媽媽之後,卻成了非典型的母親,把陪伴孩子「玩樂」當作重要的家庭生活內涵來經營。我更知道在真實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種挫折與無奈,就像行駛在大海中的船隻,總會遇到風暴,若要船上成員齊心去面對一切,就必須有更多情感的凝聚。陪伴孩子,帶孩子去認識我所愛的大自然,與她們分享我所知道的土地故事,是我最擅長的部分。孩子感受到我的熱情,自然而然會耳濡目染;但是她們畢竟有著不同的靈魂,我所愛的一切,孩子不見得會照單全收,衝突也在所難免。而我經常為此擔心或是懷疑,多年來,發現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學會如何理解孩子不同的特質、如何讓自己放心、如何真正相信孩子……甚至,我們得學著放手,在一旁看著她跌跤,陪著她流淚,再陪著她建構自我,重新出發。很慶幸因為從小帶著孩子到處遊山玩水,讓我和孩子擁有深厚的親密關係,女兒即使進入了青春期,仍然願意和我討論她的各種想法。雖然我們也經常吵架,但我總是非常誠實地表達自己的無助與擔憂,讓女兒知道我的不完美,同時也明白我是如何深愛著她。基於這份信任與情感,比較能夠以同理心來面對彼此的差異與期待。王浩威醫師閱人無數,也輔導過許多親子家庭,他說:「沒有一個家庭是沒問題的,但是父母必須在其中學習成長,變成一個更成熟的人。不要以為孩子不成熟,其實有更多『沒長大』的父母。」為人父母要盡量讓自己變成更美好的人,在我看來,首先是讓自己成為獨立快樂的人;我最怕碰到那種一天到晚告訴孩子自己為他犧牲了多少夢想,並不斷要求孩子以成果或成就來作為報答的爸媽。孩子要尋求自己的人生,父母也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本能,也是天職,但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卻是更重要的功課,要成為好父母之前,要先成為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本文作者/范欽慧)(摘自/沒有牆壁的教室/時報出版)

樂閱讀/善用提醒 改變孩子拖拉的壞習慣

樂閱讀/善用提醒 改變孩子拖拉的壞習慣#教養

Q)已經小二了,洗澡還得「三催四請」,該怎麼辦呢?雖然和孩子講好「洗澡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喔」,但他總是無法遵守約定。孩子都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我也不喜歡一直催他「快點去洗澡」,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他乖乖去洗澡呢?A)讓孩子知道——洗澡時可以「聊他最愛的卡通喔!」除了飯後刷牙,還有很多和保持清潔、預防疾病的好習慣,需要爸媽耐心教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些行為不會帶來樂趣,所以養成習慣並非易事。遇到這類問題,做法和前面的例子一樣,只要孩子出現準備洗澡的舉動,就立刻稱讚他「你已經準備好要洗澡了,真棒!」不過,無法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或是在固定時間洗澡,通常不是因為孩子討厭刷牙或是有洗澡恐懼症(若有此情形,一定要找專業醫師協商),而是單純因為他有「更想做的事」。• 孩子容易分心,父母也要負一些責任/前述提問中讓媽媽煩惱的孩子,多半都是想看電視、正在玩遊戲不想停下來,或是想睡覺,這些事情勝過刷牙或洗澡的欲望。假設七點五十五分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播完了,這時候媽媽可以提醒孩子「節目播完了喔」,若是年紀還小的孩子,則可以引導他:「媽媽沒有看剛剛的卡通,你洗澡的時候跟媽媽說今天播了什麼,好不好?」。如果七點五十五分時,孩子主動關掉電視,媽媽卻忙著用手機,孩子發現媽媽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所以心想「來看漫畫好了」,因而開始看漫畫,此時媽媽卻因為看到孩子還沒去洗澡,就責怪他:「你怎麼還沒洗澡?都幾點了,怎麼還不去洗?」這樣是完全不正確的做法!• 父母心情放輕鬆,讚美孩子的時機就會變多/就算是小學生、已經可以自己洗澡的孩子,或是仍和媽媽一起洗澡的孩子,都會因不想洗澡讓父母感到困擾。因此,當七點五十五分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結束時,只要他立刻離開電視機前,就馬上讚美孩子吧!或是提醒他該洗澡了。即使孩子是被催促才去做,也要讚美他,就能順利引導孩子的行為了。當然,媽媽不可能隨時都在孩子身邊,掌握每個引導的最佳時機。為家事忙碌的母親,即使想適時提醒孩子,也不容易。不過,希望父母能記住:只要抓準讚美時機,孩子的行為就會產生很大的改變。而為了掌握讚美時機,爸媽就必須保持從容的心情,不要輕易動怒。(本文作者/奧田健次)(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的「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