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

聲音沙啞、咳嗽⋯是胃食道逆流嗎?權威醫教你「1表」秒測逆流指數

聲音沙啞、咳嗽⋯是胃食道逆流嗎?權威醫教你「1表」秒測逆流指數#吞嚥

提起胃食道逆流,普遍印象中的主要症狀是胸口灼熱,即俗稱「火燒心」。全球知名逆流權威醫師潔米.考夫曼(Jamie Koufman)在《跨科解密 胃食道逆流修復全書》分享多年臨床經驗,歸納出逆流的致病原因,並提醒留意日常細節,諸如飯後胸痛、睡醒後沙啞聲,也都是可能線索,並分享了有助改善逆流的生活習慣調整。以下為原書摘文:

「誤吞魚刺」穿過腸胃,最終竟賠上一顆「膽」!醫師也嘆罕見

「誤吞魚刺」穿過腸胃,最終竟賠上一顆「膽」!醫師也嘆罕見#吞嚥

彰化48歲王男日前喝鱸魚湯攪飯吃,但魚肉和飯粒沒有細嚼慢嚥,一週後開始腹痛,至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室就醫,經電腦斷層發現腹內有一根3公分的魚刺,該根魚刺在胃幽門處穿出胃部,穿孔處已經癒合,但生成膿瘍壓迫到膽囊及膽道系統,造成膽囊發炎及膽道感染,只得手術進行膿瘍清創後,將膽囊切除。

長輩越吃越少?老人厭食症增加4成失能風險

長輩越吃越少?老人厭食症增加4成失能風險#吞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每日三餐面臨咬不動、吞不下且經常嗆咳時,吃東西不再是享受,人生將索然無味,更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肌少症,提高各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會加速失能、臥床。國內65歲以上的社區銀髮族有21.8%每周至少3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 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相當於每10位長者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而在長照機構裡,吞嚥障礙的問題更是常見,約有51%有吞嚥問題。中風、失智、有吸入性肺炎病史者,應接受吞嚥評估及治療董氏基金會指出,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者,未來衰弱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增加40%,食欲下降或食物攝取減少、咀嚼吞嚥功能退化,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重要原因。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如同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慢慢退化,即使沒有任何疾病,有時也會有一些吞嚥功能的障礙,例如偶爾嗆到,容易有食物殘留在喉嚨或口腔等,這些問題常常只是生理的老化,只要稍微注意食物準備、進食姿勢、進食環境等便可改善。但部分長者吞嚥功能有較大的異常,若未經過專業吞嚥治療可能會有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甚至死亡,包括曾中風、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這些長者一定要接受完整的吞嚥評估及治療。董氏基金會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效果也有限。而要預防老人厭食症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來改善,保持一定的「活動、運動、互動」。擔心嗆咳長期灌食或只喝流質食物,咀嚼吞嚥能力會加速退化除了建議長者選擇合適的假牙、透過多運動增加飢餓感,多走出戶外避免憂鬱影響食欲,在食物選擇上以「好咬好吞安全喝」為原則,有些家人擔心長輩嗆咳,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此外,善用辛香料、透過熱食帶出香氣,營造共餐氣氛也是誘發食欲的好方法。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炳輝也分享,當排除的食物越多,就越不容易得到足夠營養,進而產生衰弱及各項疾病的惡性循環,國內積極推動研發銀髮族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6年來已有446項產品獲得授權,因應長者牙口需求依食品質地分級標示,讓長者不要放棄飲食樂趣。

樂齡族居家防疫 三好一巧飲食護身

樂齡族居家防疫 三好一巧飲食護身#吞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確診者,60歲以上長者佔三成多,且長者多半有慢性疾病,一旦確診須小心成為重症患者,因此防疫期間盡量在家減少外出頻率。新竹台大分院營養師鄭宇庭分享銀髮族居家期間如何健康吃,在防疫期間一同打好基本功,以下搭配「三好一巧」抗疫飲食四大守則。1.優質蛋白,吃得夠選擇新鮮豆、魚、蛋、肉類,如豆腐、魚肉、雞蛋、瘦肉等,每餐一掌心,或於餐間補充1-2份高蛋白點心,如豆漿、豆花、鮮奶等,充足的蛋白質,有助長者提升免疫力。    2.均衡飲食,吃得對六大類食物不挑嘴,多選擇原型食物,主食可挑選全榖雜糧類,如糙米飯、全麥饅頭、雜糧麵包等,增加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取,並鼓勵多食用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如黑木耳、胡蘿蔔、奇異果、葡萄等,除豐富的纖維外,多樣的植化素能有效調節免疫功能。  3.調整質地,吃得下許多老人家有牙口不佳或吞嚥問題,藉由調整食物質地,如切成小塊、燉煮軟化或攪打成細碎泥狀,讓食物有吃進去,營養吃得夠最重要。  4.豐富調味,吃得巧在清淡少鹽的飲食原則下,選擇好的油脂來源,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深海魚等及天然辛香料,如蔥、薑、蒜等,增加食物風味,替換不同食材,讓每餐吃得豐富又美味。

吞嚥練習擺脫「大象鼻」 重享食物真滋味

吞嚥練習擺脫「大象鼻」 重享食物真滋味#吞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宜蘭54歲林先生因胃潰瘍出血住院,住院期間突發腦中風,造成肢體輕癱,合併吞嚥困難,連吞口水都會嗆到,讓他苦不堪言,加上對鼻胃管心生抗拒,因此決定接受吞嚥障礙治療,上個月林先生順利完成吞嚥訓練,終於擺脫如象鼻般的鼻胃管,讓他自在進食。患者排斥鼻胃管灌食「寧可餓死」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暨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表示,因為吞嚥困難而需鼻胃管協助進食的患者不在少數。長期使用糊狀食物透過鼻胃管直接灌進胃中,患者除了無法享有食物的滋味之外,外觀如象鼻的管路也讓患者難以釋懷。若置放鼻胃管的時間太長,鼻腔容易受到損害,也可能伴隨咽喉部潰瘍、口腔功能廢退、胃食道逆流或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有許多患者甚至表明寧可餓死也不要透過鼻胃管被灌食。林先生因中風導致吞嚥功能異常,灌食讓他備感失去尊嚴。因此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團隊為他安排一系列的吞嚥復健治療與咽喉電刺激訓練。透過喉嚨外部的貼片傳導電力至喉部,刺激吞嚥時喉頭上提,以訓練主責吞嚥的相關肌肉恢復機能,終於讓林先生的吞嚥功能慢慢恢復。上個月他順利拔除鼻胃管,除了偶爾喝水不專心還會嗆到之外,飲食已恢復正常,不僅減輕痛苦,也免除了家屬後續飲食照顧上的不便。有吞嚥困難的族群除了年長者,尚包含腦傷、中風、腦瘤、腦外傷、神經退化性疾病、頭頸癌、口腔癌、舌癌、喉癌、鼻咽癌、老化及其他如ALS、巴金森氏症等患者。近年來,國際間逐漸重視吞嚥困難患者的照護品質,目前台灣鼻胃管的拔除率仍遠低於歐美與日本,鼻胃管高置放率引發各界關注。訓練2周見成效 降低患者厭世感有鑑於此,羅東博愛醫院為提升吞嚥困難患者的照護品質,成立台灣第一個吞嚥訓練病房,將行之有年的吞嚥治療建立標準化流程,讓跨領域團隊合作協助照顧吞嚥困難患者,協助重享食物的真滋味,也同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葉書銘呼籲,家中若長者有經常嗆咳的困擾或因鼻胃管厭世的患者,千萬不要輕忽,建議可至復健醫學科或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尋求治療與復健。依患者的狀況不同,吞嚥訓練短至2周,長僅一個多月可收到相當程度的效果,對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降低厭世感大有助益,更有利於家庭和諧。

失智嬤喝湯嗆咳住院1個月 吞嚥困難可以這樣做

失智嬤喝湯嗆咳住院1個月 吞嚥困難可以這樣做#吞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80歲患有失智症的阿嬤,半年前開始吃東西就常嗆到,體重還持續變輕,家人以為是年紀大、正常老化現象,未就醫。直到某日晚餐時,阿嬤又因喝湯嗆咳,過了3小時突然呼吸急促及胸口疼痛現象,緊急送醫才發現是吸入性肺炎,插鼻胃管住院了一個月。65歲以上長者 有8萬人陷吸入性肺炎危機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吸入性肺炎平均死亡率近5成,且高達38.7%的吸入性肺炎患者有吞嚥障礙。國健署統計則顯示,有21.8%吞嚥困難患者每周至少會有3次進食嗆咳現象,相當於65歲以上長者有8萬人陷肺炎危機。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指出,吞嚥困難常見於中風、頭頸癌、帕金森氏症等患者,但家屬容易誤以為吞嚥困難是老化正常現象,而輕忽其嚴重性。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較容易發生異物進入氣管後無法藉由咳嗽排出,使得喝水或飲食過程,因吞嚥的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完全關閉,使食物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常見迷思:將水增稠、把食物剪碎或攪打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王雪珮表示,改善吞嚥困難患者吞嚥狀況、調整營養,已成為高齡化社會的必要工作,若患者不積極接受正確吞嚥及營養評估,恐造成吞嚥安全問題及營養不良,對個人健康、生活品質將造成影響。過去民眾認為若是喝水嗆咳,只需將水增稠或把食物剪碎或攪打即可改善,然而這是常見的迷思,患者適合哪一程度的飲食質地等級,需經由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而定。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後,會提供食物質地等級建議,若患者需要「細碎及濕軟」等級,則避免食用容易出水的食物,對於易出水的食物則建議透過穩定的方式,如勾芡或搭配專為吞食困難設計的「食物增稠劑」來輔助調整質地,不僅不會改變食物風味、穩定性佳且便利性高,更能幫助吞嚥安全。

活到老吃到老 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活到老吃到老 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吞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70歲的朱爺爺以前最喜歡吃便當了,最愛裡面的白飯、排骨、青椒肉絲、竹筍...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色,讓他每餐都吃得津津有味!可是最近發現白飯吞不下去了,只能吃稀飯,最愛的豬肉,也讓他嚼得很吃力,吃一頓飯的時間變好久,幾個月下來越吃越少,體重也掉了好幾公斤。不巧的是,他的老伴朱奶奶因便祕被送來醫院,一問之下才知道朱奶奶喝水常常會嗆咳不舒服,不愛喝水而導致大便太乾硬了!兩老都覺得年紀愈大,吃東西、喝個水都變得好困難呀!每個人都希望家中的老人家,或是將來的自己,能夠健康呷百二。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吃」可能成為一個壓力來源,甚至變成無形的殺手。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問題,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全國22縣市,高齡友善城市調查發現,有10%的老人有咀嚼困難、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繼而造成腸胃消化功能漸弱,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嚥下的食物 要走該走的路從口腔或鼻腔通往身體的路徑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方的路徑,會經過「喉 部」通往氣管,我們呼吸的氣體便經由此通道進入肺部。另一個是位於後方的 路徑,則是從「咽部」通往食道,然後連結至胃,所以後方的通道才是食物的路徑,也是吞嚥的正確生理機制。當我們吃的食物或喝下去的水跑到前方,就會導致吸入或嗆咳。如何讓食物不要跑錯地方,全靠喉部的安全機制阻擋食物,當起動吞嚥的那1、2秒,像葉子一樣的「會厭軟骨」會向下蓋住喉部入口,此時聲帶也會關閉,加上喉部組織緊縮,就形成防止食物掉落的屏障,食物也被咽部肌肉推向該走的路徑。肌肉量減少 影響吞嚥功能一連串複雜的機制需要六對腦神經與好幾條肌肉相互協調才能完成。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數量逐漸減少,肌肉力量也會減弱,「吞」的動作不再像年輕時一樣快、狠、準,喉部的保護機制自然也就打折扣。除了老化的因素之外,對於曾經罹患神經性疾患、腦部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或手術及腦部外傷的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喉部、咽部吞嚥反射延遲,或肌肉無力的現象,進而特別容易造成食物進入氣管,而有嗆入或吸入的情形,如此就可能引起後續的吸入性肺炎或慢性咳嗽的問題。吞嚥障礙的症狀有些年長者吃沒幾口飯就會清喉嚨,或者越想把食物吞進去,越是吞不下去。有的甚至吃完一段時間後出現劇烈咳嗽,這是因為正常狀態下,當吞嚥反射啟動後,咽部肌肉會收縮將食物擠壓至食道內,這股力量必須足以推動所有質地的食物,包含固體或是黏稠液體。如果力量不足,就讓食物黏在咽壁上,這時會覺得卡卡不舒服,一旦卡住的食物越積越多,就有可能掉入前方喉部組織造成嗆咳,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評估吞嚥能力時,也會聽吃東西前後的聲音變化。患者常常在吃完東西後雖然沒有嗆咳,但是會聽到他們講話聲音有水聲,像是有痰的聲音。這種情形也會猜測有食物掉到聲帶上方,因而在發聲時造成聲帶振動所導致。若有以上的情形,代表吞嚥困難可能已經發生好一段時間,平常應多留意身邊的長輩,一旦發現有類似的情況,務必到大型醫院的復健科或耳鼻喉科就醫檢查,醫師會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與治療。但大部分的患者往往已經出現發燒或吸入性肺炎才被送到急診。平時多訓練口咽肌肉 延緩並預防咀嚼退化臨床上吞嚥困難的患者,多屬於長期臥床且咳嗽力量差,使肺部或咽喉部累積許多痰,需要靠抽痰協助移除,一旦發生食物吸入又無法將食物咳出,就很容易肺部發炎。有些方法仍可以讓長者吞得更好,譬如長者自己調整飲食的方式,或教導改變餵食者的餵食方式。自己吃,就慢慢小口的吃,讓口腔及咽部的肌肉足以處理食物的流向,會比豪邁大口餵食來得安全。此外,餵食者需要有耐心並細心的餵食,譬如可以等待他吞完再餵食下一口,同時可以準備合適的食材等。「吃」本身就是維持吞嚥功能的方法,除了用細心的態度安全的吃之外, 也可多訓練口咽部肌肉,例如用雙手抱頭看肚子、頭部左右搖擺,讓肩頸放輕鬆、雙手舉高打個大哈欠、把嘴角向左右拉開,保持微笑的姿勢,或臉頰內縮把嘴嘟得高高等動作,都是可以訓練到口咽部的肌肉,維持吞嚥肌肉的強度,並延緩肌肉功能退化的情形,就可以活到老、吃到老。(本文摘自/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橙實文化)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吞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0歲陳伯伯有中風病史,近兩年常為吞嚥困難所苦,過年時症狀加劇,食物吃下去不久便吐出,也容易嗆到,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表現,但因症狀不典型,醫師進一步以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陳伯伯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所幸夾出杏鮑菇後,除以抗生素治療肺炎,並先暫時以鼻胃管進食。吞嚥困難 2年暴瘦20公斤黃建文主任表示,陳伯伯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中風傷及吞嚥神經,故安排至復健科進行吞嚥訓練,但陳伯伯沒有持續復健,兩年來因吞嚥困難暴瘦20公斤,過年時與家人團圓時,發現食物吃下肚後,過沒多久便會吐出,加上容易嗆到,家人察覺狀異緊急送醫。 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X光影像相較兩年前更模糊,但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若因中風致使吞嚥、咀嚼神經受損,恐怕連食物都無法吞下去,故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並會診肝膽腸胃科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以致於食道充滿食物殘渣。  令人訝異的是,醫師在陳伯伯食道末端夾出一塊完整的杏鮑菇,約3公分,研判是嘔吐的主因。 不易確診 每年20萬人僅1至2人罹患黃建文主任說,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原因不明,通常每年20萬人僅有1至2人罹患,當患者的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就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 此外吸入性肺炎常見於年長患者,是因外物或液體吸入肺部後所致,因患者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造成吸入性肺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恐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的情形。 留意年長者食物選擇和處理 減少吸入性肺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也指出,吞嚥復健主要目的為提升病人吞嚥進食能力,協助病人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以減少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並逐漸恢復用口進食。 黃建文主任強調,有吞嚥困難問題的年長者,千萬不可輕忽症狀,除了找出原因外,更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在年長者食物的選擇和處理上也應特別留意,才能維護長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