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比塑化劑更毒!全國超過5萬名學子嚼檳榔促銷檳榔西施?

比塑化劑更毒!全國超過5萬名學子嚼檳榔促銷檳榔西施?#檳榔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2003年已正式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證實單獨嚼檳榔即會引起口腔癌,若合併使用菸草還會引起咽喉癌及食道癌等,相較於塑化劑對人類致癌性之影響尚無證據,顯然檳榔對人類的危害更高,但國人,甚至明星與政治人物對檳榔之危害實在太過忽視!青少年嚼檳榔有上升趨勢 台東縣居冠依據國民健康局94~99年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的嚼檳榔行為調查結果,國中生嚼檳榔率(最近1個月有嚼檳榔的比率)由95年的1.9%微幅上升至99年的2%,而高中職生的嚼檳榔率由94年的3.4%上升至98年的3.8%下圖,若以全國92萬名國中生與87萬名高中職生換算,目前約有1萬8,000名國中生與3萬3,000名高中職生正在嚼檳榔。另,以縣市別嚼檳榔率資料發現下表1,台東縣不論國中生或高中職生,男性曾嚼檳榔率皆高居全國之冠,國中男生曾嚼檳榔率近3成(29.7%),高中男生更高達35%;其他較高的青少年曾嚼檳榔縣巿包括花蓮縣、苗栗縣、屏東縣、南投縣、基隆市、新竹縣等。青少年取得檳榔主要來源為家人及長輩、同學及朋友進一步分析第一次嚼檳榔的年齡和檳榔的來源,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以7歲以下最多(2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則以14~15歲最多(29%),7歲以下也有16.3%。至於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的來源,以家人及長輩最多(40.7%),其次為同學及朋友(35.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來源則以同學及朋友最多(51.1%),其次為家人及長輩之28.6%,顯示家庭及同儕對青少年嚼檳榔之影響甚多下表2、3。至於青少年對單獨檳榔子即會致癌之認知顯示下表4,未嚼檳榔者的正確認知率(48.6%)比戒嚼檳榔中(41.4%)與嚼檳榔者(39.6%)高,顯示正確認知率較高者會傾向不嚼檳榔或戒嚼檳榔,惟不論是否嚼檳榔,青少年對檳榔的正確認知率皆偏低,均低於50%。救救下一代!行政院跨部會推動青少年檳榔防制工作口腔癌是國人男性增加最快速的癌症,自86年起即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4位以及死亡率第5位,近10年發生率和死亡率更分別增加了25%和63%,目前每年分別有5千多人罹患和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此外,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25~44歲)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7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由於嚼檳榔是國人發生口腔癌的主要原因,為了推動校園檳榔防制工作,國民健康局除透過健康促進學校平台推動檳榔防制外,並自98年起輔導高嚼檳榔率縣巿學校,營造校園無檳環境、積極宣導檳榔危害,讓學生能建立拒檳意識和行為,並協助青少年戒除檳榔。此外,教育部、內政部並積極落實學校衛生法中「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全面禁菸;並不得供售菸、酒、檳榔及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以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不得吸菸、飲酒、嚼檳榔」與「供應菸、酒或檳榔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罰鍰」之規定,期望透過政府機關之分工合作,來維護青少年之健康,及提高青少年檳榔防制成效。預防青少年嚼檳榔 地方首長有責任近日報載新竹縣政府要促銷台灣檳榔予自由行之陸客,讓台灣檳榔可以走向國際之報導,令國民健康局非常憂心!特別呼籲所有縣市政府,推動地方經濟時,應考量選民與下一代的生命和健康,也要顧及台灣的國際形象,檳榔比塑化劑毒上何止數十倍、百倍,實不宜視為「名產」、「特產」大加促銷!由於7成以上的青少年嚼檳榔是受家人長輩和同學朋友影響,適逢暑假即將到來,許多青少年會利用假期邀約同學或朋友一起遊樂或聚會,此刻更容易受到同學或朋友的影響而開始嚼檳榔,國民健康局呼籲學校與各級政府部門共同努力來推動檳榔健康危害防制工作,以維護青少年學子們的健康;另外,身為青少年的家長與長輩們,更不要提供檳榔給子女,有嚼檳榔者也要儘快戒檳榔,為子女樹立好榜樣,讓全家人都能遠離檳榔的危害。

9成口腔癌病患皆因嚼檳榔 亞東醫院免費篩檢

9成口腔癌病患皆因嚼檳榔 亞東醫院免費篩檢#檳榔

國民健康局公布國人癌症死亡率,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分別為肝癌、肺癌、大腸癌、口腔癌和胃癌,而9成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父親節將到來,為了提醒辛苦的爸爸們在工作之餘,也要注意健康,亞東醫院在8月7日要舉辦免費的肝炎以及口腔黏膜篩檢活動。世界衛生組織設立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在1987年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認定「嚼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吸菸與檳榔」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喉及食道。在台灣,10位男性就有1.5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此外,根據98年衛生署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肝癌為男性癌症死因之第一位,女性的第二位,因肝癌死亡人數有7759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9%。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國人成人的B型肝炎帶原人數將近300萬人,慢性C型肝炎感染的人數為60萬人。為了提醒民眾注意健康,亞東醫院特別針對年滿25歲以上的民眾、不限居住地,在8月7日舉辦免費的肝炎以及口腔黏膜篩檢活動,檢驗項目包括B型肝炎表面抗原、C型肝炎病毒抗體、以及口腔黏膜篩檢(如有嚼檳榔(含戒檳榔)或吸菸者)。檢驗活動日期為8月7日(日)08:30到12:00,地   點在亞東紀念醫院一樓思源廳,欲檢驗的民眾當天不需空腹,請攜帶健保IC卡及身分證到場。報名日期為2011年7月1日到7月31日的每週一至週五 上午08:30到11:30、     下午01:30到04:30,報名專線:7728-2177、7728-2183。

新竹縣政府擬將檳榔推向國際 衛生署:比塑化劑更毒!

新竹縣政府擬將檳榔推向國際 衛生署:比塑化劑更毒!#檳榔

針對新竹縣政府傳出想要促銷台灣檳榔給即將來台自由行的陸客,讓台灣檳榔可以走向國際,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批評,檳榔比塑化劑毒上何止數十倍、百倍,實不宜視為「名產」、「特產」大加促銷,並呼籲所有縣市政府,推動地方經濟時,應考量選民與下一代的生命和健康,也要顧及台灣的國際形象。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在2003年已正式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證實單獨嚼檳榔即會引起口腔癌,若合併使用菸草還會引起咽喉癌及食道癌等症狀。依據國民健康局94到99年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的嚼檳榔行為調查結果,國中生嚼檳榔率(最近1個月有嚼檳榔的比率)由95年的1.9%微幅上升至99年的2%,而高中職生的嚼檳榔率由94年的3.4%上升至98年的3.8%,若以全國92萬名國中生與87萬名高中職生換算,目前約有1萬8,000名國中生與3萬3,000名高中職生正在嚼檳榔。另以縣市別嚼檳榔率資料發現,台東縣不論國中生或高中職生,男性曾嚼檳榔率皆高居全國之冠,國中男生曾嚼檳榔率近3成(29.7%),高中男生更高達35%;其他較高的青少年曾嚼檳榔縣巿包括花蓮縣、苗栗縣、屏東縣、南投縣、基隆市、新竹縣等。進一步分析第一次嚼檳榔的年齡和檳榔的來源,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以7歲以下最多(2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則以14到15歲最多(29%),7歲以下也有16.3%。至於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的來源,以家人及長輩最多(40.7%),其次為同學及朋友(35.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來源則以同學及朋友最多(51.1%),其次為家人及長輩之28.6%,顯示家庭及同儕對青少年嚼檳榔之影響甚多。至於青少年對單獨檳榔子即會致癌之認知顯示,未嚼檳榔者的正確認知率(48.6%)比戒嚼檳榔中(41.4%)與嚼檳榔者(39.6%)高,顯示正確認知率較高者會傾向不嚼檳榔或戒嚼檳榔,惟不論是否嚼檳榔,青少年對檳榔的正確認知率皆偏低,均低於50%。

調查/台東縣及30到39歲男性嚼檳榔率最高

調查/台東縣及30到39歲男性嚼檳榔率最高#檳榔

依據國民健康局99年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國人18歲以上男性嚼檳榔率已降至12.5%,若與近3年嚼檳榔率(96、97和98年分別為17.2%、15.2%和14.6%)比較,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且與96年嚼檳榔率相較下降幅度達到27%;同期間民眾對檳榔子致癌的認知率也由39.9%增為51%。台灣高嚼檳榔率是導致口腔癌高發生率及高死亡率的原因,目前每年分別有5千多人罹患和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此外,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發生及死亡年齡中位數均較其他癌症早10-20年,因此,國民健康局積極推動檳榔危害防制工作,除透過多元管道加強檳榔防制宣導,亦透過社區、職場、學校、軍隊等不同場域營造不嚼檳榔環境,並提供戒檳服務,其成果已慢慢反映在嚼檳率的下降。依據99年調查結果顯示,以30-39歲之男性嚼檳榔率最高(19.1%),其次為40-49歲(18.1%),嚼檳榔率最低的年齡層則為65歲以上(4%)。以教育程度來看,國中的嚼檳榔率最高(23.2%),其次為高中職(17%),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嚼檳榔率最低,僅3.7%。以家庭月收入來看,月收入為2至4萬元的男性嚼檳榔率最高,其次為4至6萬元,嚼檳榔率最低為8至10萬元,月收入較低者,嚼檳榔率也較高。以縣市嚼檳榔率來看,男性嚼檳榔率最高的前5縣市分別為台東縣(23.8%)、嘉義縣(19.3%)、花蓮縣(19.1%)、南投縣(18.1%)、屏東縣(17.6%),與全國嚼檳榔率相比也顯著較高,而這些縣市也是檳榔產量比較高的縣市;至於嚼檳榔率較低的縣市大多為都會型縣市,以台北市最低(4.7%),其次為台南市的7.7%、新竹市的8%、高雄市的8.7%與台中市、基隆市的9.5%。嚼檳榔率最高的縣市為最低嚼檳榔率縣市的5倍,愈往中南部、東部的縣市,嚼檳榔率也較高。整體而言,較低收入、中壯年、較低教育程度、與高檳榔種植縣市有較高的嚼檳榔率。此外,調查亦發現,18-29歲男性嚼檳率只有8.7%,但到30到39歲嚼檳榔率就大為提高至19.1%,顯示很多男性進入職場後,可能因建立人際關係及工作上的需要(如提神)而嚼檳榔,但在老年族群嚼檳榔率又會下降,也可能與老年族群已離開職場,不再因工作或建立人際關係而有嚼檳榔的需要,或是考慮健康狀況而不願再嚼檳榔,故嚼檳榔率下降。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檳榔

提到癌症,大多數的癌症病患從未見過威脅他們的腫瘤到底長的甚麼樣子,口腔癌則是其中少數的例外。大多數的癌症需要精密甚至侵入性的檢查才看得見,反之口腔癌只要打開嘴巴就看得到了,話雖這樣但還是有一半的口腔癌在發現時已是晚期了(第三、四期),為甚麼呢?晚期口腔癌至少有四公分的大小,設想在我們口腔裏面有個四公分的異物難道我們會無法發現嗎?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口腔癌的特性--口腔癌通常來的快又急。奇美醫院口腔顎面外科 - 顏欽堉主任指出,口腔癌的生長速度在所有癌症中算是相當快,甚至於患者都可感覺到腫瘤的生長,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症狀不明顯,患者甚至於醫師可能都會忽略這個病徵,但是後來發現硬塊越來越大,潰瘍越來越明顯就會開始恐慌,至此口腔癌已明顯可見,這個過程在大部分患者身上僅需數週就可到達。因此即使這麼容易發現的腫瘤卻往往等到腫瘤已經很大了才就醫與治療,所以很可能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其實台灣的口腔癌病患超過八成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的習慣,所以沒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習慣個體是不需過度擔心的。顏欽堉主任表示,臨床上有所謂的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與纖維化,尤其是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個人,若口內已有癌前病變更需有警覺心,立即戒除不良習性並定期口腔粘膜檢查都可避免或者早期發現口腔癌的發生,這點也是在其他癌症所沒有的機會,大部分的癌症並不出現有癌前病變的警訊,甚至需要腫瘤很大才能被發現。容易發現的口腔癌也帶來另外的問題,口腔與許多感官功能有關。飲食、語言及美觀等方面口腔都有絕對重要性存在,口腔癌腫瘤大小與侵犯程度也影響這幾個方面的功能,例如舌癌會造成吞嚥與發音的困難,頰黏膜與嘴唇癌會影響外觀與張口,若是腫瘤生長在齒齦上或侵犯至齒齦則往往造成咀嚼障礙。治療前就會造成患者對就醫治療所可能產生後遺症出現疑慮。顏欽堉主任說,很多患者在就醫時的疑慮往往並非在診斷分面,而是關心治療後是否會造成咀嚼吞嚥功能障礙或者是否會造成顏面很大的疤痕。事實上腫瘤越大對於上述功能的影響越明顯,且治療後越難恢復原有的功能,反之若腫瘤越小則越容易於治療後保存原有的功能。現有口腔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等近年來皆有長足進步,手術切除通常會合併器官保存的觀念且切除後可與整形外科的顯微皮瓣修補結合重建原有口腔的構造。放射線治療則因新型機器的引進可更有效的控制腫瘤並減少放射線的副作用。標靶治療的使用則是另外一種可嘗試的方式。所以面對口腔癌最好是即早及勇敢的面對,只有盡早的發現、謹慎的評估與積極的治療才是面對口腔癌最好的方法。

用愛心打敗不景氣 鴻海送溫暖到「陽光」

用愛心打敗不景氣 鴻海送溫暖到「陽光」#檳榔

景氣冷颼颼,不僅民眾苦不堪言,仰賴大眾捐款的社福團體更顯現示出僧多粥少的困境,讓弱勢族群的經濟負擔更重了。陽光基金會主要的服務對象為燒燙傷及顏面損傷的朋友,在不景氣的現況裡,傷友們的重建生活與社會適應更加不易;年關將近,鴻海科技集團全體同仁發起「信心  關懷  感恩 寒冬送暖」物資捐贈活動,看到了這群被遺忘的朋友,捐贈相關營養品、護理用耗材等,提供這群陽光朋友最迫切的復建生活基本所需,讓他們能安心過好年,而鴻海同仁更貼心地附上對陽光傷友表達關懷的歲末祝福卡,更使他們在寒冬中感受到如陽光般溫暖。在多次聯繫與關切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鴻海同仁的溫情,在艱難時刻給予最立即的幫助;【呂大哥是一位顏面惡性腫瘤患者,因車禍雙腳斷裂,復健三年後從事油漆工作,卻於一年多前年罹患口腔癌,工作就此中斷,又因手術切除了1/3舌頭,僅能進食半流質食品,手術至今也因傷口不易癒合,需長期往返醫院奔波治療,而無法重新找工作。身為單親爸爸的呂大哥,需獨立扶養2個女兒,大女兒就讀國小3年級、小女兒3歲,雖然生活困苦,呂大哥為了2個可愛寶貝,仍然不放棄堅持下去。現在有了營養品的補助,呂大哥在體能上可以多補充營養,積極治療復建,希望儘早復原後能自立更生照顧家人…】。在陽光,有許多像呂大哥這樣的病友,透過這次的物資捐助,預計幫助陽光基金會北、中、東區服務中心約1000位病友,感受到鴻海同仁雪中送碳的溫暖,同時獲得實質的生活幫助。陽光基金會一直以來專注於提供顏面損傷及燒傷者、口腔癌患者全方位的服務,使其回歸社會。而此次鴻海科技集團全體員工們的愛心關懷,不僅協助燒燙傷復健期的需求,也讓顏面惡性腫瘤病友得到暫時的抒困,因為大部分的病友大多是家中重要的經濟支柱,因此在他們受傷生病後,家中經濟來源一夕間中斷,透過這樣的援助,幫助他們無後顧之憂的安心復健、重新站起來。

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10年成長近七成

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10年成長近七成#檳榔

臺北市96年口腔癌標準化死亡率在全國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但近10年粗死亡率卻成長了6成9,排除人口老化因素之標準化死亡率亦成長了3成6,顯見死亡率的增加人口老化並非主要因素。多項醫學研究證實嚼食檳榔、抽煙皆是導致口腔癌的危險因子,紅唇族、癮君子要注意了! 近10年臺北市民口腔癌粗死亡率逐年增加,在主要癌症死因中,成長幅度僅次於攝護腺癌。臺北市口腔癌近10年平均死亡年齡為58.2歲,是主要癌症死因中平均死亡年齡最輕者。若以性別來分析,男性近10年平均死亡年齡為57.2歲,女性為66.2歲,男性較女性低8.9歲;死亡率方面,男性口腔癌死亡率大致呈逐年上升趨勢,女性死亡率則大致在每十萬人口1.0人至1.4人間變動,近10年男性口腔癌平均死亡率每十萬人口8.2人為女性1.1人的7.5倍。若依年齡層來觀察,近10年口腔癌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65歲以上人口死亡率居各年齡層之首,而口腔癌皆落在女性癌症死因14名以外,惟口腔癌則居男性的第5或第6大癌症死因,其更是壯年男性(25-44歲)的第2大癌症死因(次於肝癌),男性口腔癌日趨年輕化,對家庭和社會影響不容忽視。96年我國與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10.1人與5.1人,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比較,高於日本2.0人(2003年)、香港2.5人(2006年) 及美國2.5人(2005年),臺灣檳榔文化應是一重要影響因素。嚼食檳榔對環保或是民眾的健康都有負面的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市民應及早戒除嚼食檳榔的習慣,除針對18歲以上吸菸或嚼食檳榔市民提供口腔癌篩檢服務外,並辦理戒檳班與推動無檳職場,以期降低口腔癌發生率,提升市民健康品質。

12月檳榔防制宣導~提醒口腔黏膜檢查

12月檳榔防制宣導~提醒口腔黏膜檢查#檳榔

近年來,嚼食檳榔者有年輕化的趨向,口腔癌的魔爪也有向下探的趨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遠離癌症威脅的不二法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訂於「12月檳榔防制宣導月」時,加強展開一系列辦理檳榔防制及口腔癌防治宣導活動,以喚起市民對於口腔癌健康保健之正確意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96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排名第7位,而死亡人數達117人,每十萬人中就有9.14個死於口腔癌,9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聯合醫院牙科主任陳立愷指出嚼檳榔的後遺症包括牙齦腫大、牙齒動搖、白斑、紅斑、黏膜潰瘍、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及口腔癌。有嚼食檳榔及抽菸、喝酒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這也是行政院衛生署訂12月3日為檳榔防制日的由來。因此,如果您有嚼檳榔或抽菸、喝酒的習慣,最好戒絕這3項物質的使用。並務請定期接受牙醫師的口腔黏膜檢查,來保障您的健康,檢查時間只要幾分鐘,凡年滿18歲以上市民提供每年1次 “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可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6個院區(中興、和平、仁愛、陽明、婦幼、忠孝)牙科門診接受檢查,不需掛號隨到隨看。衛生局為加強民眾對於檳榔危害和口腔癌的認知,給予社會大眾正面的宣導,提供市區民眾在地化、可近性、可利性之戒檳教育,利用團體方式授與學員各種不同知識與技能,藉由戒檳班協助學員達成檳榔減量或戒除之目標。97年度特委託十二區健康中心、市立聯合醫院及中華民國防癌篩檢中心開辦14班戒檳班,招收學員共計153人,完全戒檳成功有91人,檳榔戒除率達60%,績效顯著。有關口腔黏膜檢查服務諮詢,歡迎逕洽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 中興院區 (02)2552-3234■ 和平院區 (02)2388-9595■ 仁愛院區 (02)2709-3600■ 陽明院區 (02)2835-3456■ 婦幼院區 (02)2391-6470■ 忠孝院區 (02)2786-12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