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骨質疏鬆症

人的總骨量在20歲至30歲之間達到最多量,過了30歲骨質開始流失,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快,如果流失過多,骨骼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且骨鬆非女性專屬,男性致死率也高。依據97年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發現:有91﹪受訪的男性低估男性髖部骨折後1年內高致死率為22%,更有75%的男性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最有效的預防做法是從小有均衡的飲食,尤其攝取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乳製品及肉類,再加上規律的運動,使骨頭得到充分的發育,儲存足夠的鈣質。此外,懷孕或餵奶的婦女,對鈣質的需求量比平常的時候更重要,每日至少2,000毫克以上,而更年期後之婦女之鈣質攝取量(1,500毫克)也比年輕時要多(1,000毫克)。所以,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第一步是由年輕的時候做起。◆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方法一、增加鈣質攝取牛奶是鈣質最主要的食物來源,若不喝牛奶,則很難獲得足夠的鈣質,為獲得足夠的鈣質,建議每人每日應喝牛奶量為:成人1~2杯 、青少年及孕產婦2~3杯(一杯牛奶為240毫升,或以3~4湯匙奶粉沖成一杯,每杯約含260毫克鈣質。)二、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三、預防跌倒經診斷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必須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可分兩方面:改善居家環境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維持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骨質密度檢測保健康由於骨質疏鬆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骨質密度檢測是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一項必要程序。骨質密度檢測可幫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骨折風險評估和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骨質疏鬆症的評估,建議以骨質密度(BMD)值為診斷標準,若體內任何一處骨骼之BMD值,低於20歲年輕婦女平均值的-2.5個標準差(T值小於-2.5),就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若BMD值介於-1和-2.5個標準差之間(T值介於-1和-2.5之間)則稱為骨質減少症;BMD值高於-1個標準差(T值大於-1)則為正常。根據研究發現,骨質密度每低於1個標準差,脊椎與髖骨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會提高2倍。*T值>-l為正常骨頭。*T值介於-1及-2.5間為骨質減少症。*T值<-2.5為骨質疏鬆症。為響應2008年世界骨鬆日及提升民眾重視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特別精心策劃於97年10月19日(星期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假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西側中山廣場舉行「挺直腰,大聲講:骨骼一定強!」全民強骨活動。現場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及骨鬆車檢測,並提供通關秘笈、績優骨筆記、保密&防跌吸鐵等衛教指導的動靜態宣導活動,全程參與民眾,還有超值豐富的強骨福袋可以帶回家,歡迎市民朋友參加,一起支持骨質疏鬆症的防治。當日篩檢活動,將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文祥局長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宋永魁理事長率領,民眾一起來喚起對骨質疏鬆症防治的重視!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骨質疏鬆症

隨著國人對養生與健康逐漸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檢測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根據「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結果得知,臺灣地區25歲以上婦女,約三成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約一成三做過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三成婦女骨質密度有異常狀況。這項「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是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該計畫主持人彭玉章醫師,針對台灣23縣市,共1,072位25歲以上婦女進行電話問卷調查,詢問最近一年曾經接受骨密度檢查狀況與結果等問題,在95%信心水準下,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3%。彭玉章醫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出骨質密度不正常者,在大醫院做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七成結果顯示的確是骨質密度不正常,三成檢查結果反而是正常,表示腳部超音波檢查可能有三成假陽性,仍需至大醫院做詳細檢查。彭醫師說,雖然有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者有35.3%檢查結果不正常,但其中20.5%為骨密度低但未達骨質疏鬆,14.8%為骨質疏鬆。而且臺北市婦女做過骨密度檢查比率(31.6%)略高於非臺北市婦女(28.9%)。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做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臺北市婦女有28.9%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0.3%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而非臺北市婦女有36.4%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5.6%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彭玉章提出,預防骨質疏鬆簡易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其中,「走光」係指「走在陽光下」,以增加維生素D攝取,而「吃豆腐」則泛指多攝取富含鈣質食品,例如:傳統豆腐就是含鈣量很高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翁林仲則呼籲民眾,可於10月19日(星期日),參加該院區於臺北市立仁愛國中操場所舉行「仁愛GOGO健康久久」趣味運動會,馬上就可獲得運動與「走光」之效!將預防骨鬆行動融於日常生活中。有興趣民眾可逕洽仁愛院區社區護理室(2709-3600分機3598),詢問活動相關問題喔~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骨質疏鬆症

國內65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因骨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約等於乳癌末期患者的死亡率。衛生署九月份已正式核准一項ㄧ年只要施打一劑的骨鬆新藥,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發生率及三成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未來將可免除骨鬆患者於服藥上不便性以及提高治療意願,降低骨折死亡風險。骨鬆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每年增加5%,患者第一年死亡率相當於乳癌末期。根據國民健康局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內65歲以上人口約有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盛行率約為三成,而骨鬆症除了影響患者的身高及體型外,嚴重將造成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宋永魁醫師表示,罹患骨鬆症者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2-4倍;且骨鬆引發髖骨骨折人口每年約增加5%,而發生髖關節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宋醫師也說明,髖部骨折患者每年總計耗費21.3億的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如看護、失業等支出約有68億5;一但發生骨折,將造成家庭劇大負擔,也耗用極大的社會成本。如要防範骨折發生,應先從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正確診斷及治療多方下手。台灣地區骨鬆患者服藥頻率低,有治療等於沒治療!骨鬆症的治療目標就是要防範骨折的發生,國人普遍以為有吃藥就有療效,但事實上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針對年長骨鬆女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患者在使用藥物的頻率十次低於七次,就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低於五次,則治療效果與未用藥者無差異。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說明,骨鬆患者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一但中斷治療或是服藥頻率過低,治療效果都等於零;且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與治療時間長短有關係。陳醫師分享國內外骨鬆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調查指出,國外超過五成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女性,往往無法堅持用藥超過一年,且治療二年者約三分之二中斷用藥。國內服藥一年的患者約有三成未能達到有效服藥頻率,服藥二年的患者則高達六成,其中甚至有近三成患者已中斷藥物治療,與國外趨勢相同。患者中斷用藥的原因可能與藥物使用頻率過於頻繁有關,調查顯示,使用藥物頻率較低,患者接受度較高。衛署核准骨鬆新藥上市 醫師籲「一年一針 骨頭不跳針」衛生署於九月核准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用於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新適應症,尚未取得健保給付。針對這項骨鬆新藥,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表示,此藥於臨床研究中證實能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近三成髖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黃醫師說明,新藥作用機轉時間較長,能持續藥物治療效果長達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僅需持續補充鈣質,於隔年按時回診接受治療即可。未來應能有效改善骨鬆患者在治療上順從度不足之現況。根據現有調查資料顯示,國外八成婦女對使用頻率越低的藥物有興趣,國內亦有近七成骨鬆患者最希望使用每年一次的治療藥物。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骨質疏鬆症

根據調查發現,七成二的老年人誤以為使用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能治療骨質疏鬆症。關渡醫院復健科高念慈主任表示,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兩者皆是老化時可能產生的疾病,前者主要是關節過度磨損而產生發炎及紅腫熱痛的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骨質密度的流失,造成腰痠背痛、身高變矮或壓迫性骨折等現象。事實上,這兩種症狀在診斷及藥物治療上大大不同,民眾千萬不可混為一談。患者求診時若能明確指出某一關節部位疼痛,即會建議藉由X光照射診斷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而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口服補充葡萄糖胺,或是注射關節腔玻尿酸來增加潤滑效果,進而改善發炎現象;但是,這兩種方法皆不能有效治療骨質疏鬆症。真正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雙磷酸鹽類、抑鈣素、荷爾蒙類、副甲狀腺素類等類別。雙磷酸鹽類藥物是目前市面上最為普遍的骨鬆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蝕骨細胞的作用,遏止骨質過度的流失;此類藥物分為口服或注射兩種形式,其中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的限制較多,使用上將須視每位患者情況而予以處方。另外,抑鈣素藥物則因同時能夠抑制疼痛,較常在患者發生骨折後使用。至於荷爾蒙類及副甲狀腺素類藥物,主要是透過影響人體內分泌作用,調節血中鈣質的濃度達到增加骨質的效果,但因前者在治療上會引發若干後遺症,而後者藥物費用昂貴並缺乏長期的研究支持,所以醫師在推薦病人使用上較為保守。日前曾有一位骨鬆患者,臨床診斷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卻還是堅持僅服用含葡萄糖胺成分的藥物,不久後就因在家中跌倒、引發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而入院。高主任表示,治療骨鬆一定要對症下藥,才能真正遠離骨折的意外發生。而骨質疏鬆症的可怕在於骨密度的流失會使骨骼日漸脆弱,只要一不小心跌倒或受到輕微的外力撞擊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旦骨折,將伴隨日常生活能力的喪失,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患者發生意外後3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一成,而一年內合併肺部感染或心臟衰竭死亡的比率更高達三成。高主任也提到,骨質疏鬆症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若患者使用每天或每週一次的藥物卻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任何服藥不規律或甚至中斷用藥的情況,將大幅降低治療的效果。」最近陸續有一些新的骨質疏鬆症藥物問世,不約而同地都朝向拉長用藥間隔發展,其中更有一年只需治療一次的新療法,對於骨鬆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30拉警報~你是缺鈣的『窩辦族』嗎?

30拉警報~你是缺鈣的『窩辦族』嗎?#骨質疏鬆症

30歲,是人生的轉捩點,30之前,如果飲食中鈣質補充足夠,骨質品質自然好,未來人生是彩色;鈣補充不足,接下來的人生需面臨骨骼像海沙屋般不堪一擊。營養師建議,在30歲的骨質高峰以前,攝取足夠的鈣量,則骨骼內的鈣,可達到最佳狀態,在30歲以後,更需要從飲食上補充合適的鈣質,以保持骨骼健康,防止年邁時的煩惱。    由於工作競爭激烈, 許多人每天窩在辦公室的時間超過14小時;常常為了趕客戶的案子,太陽出來前已進入辦公室,打開電腦開始工作;下班時早已不見天日,這些整天曬不到陽光又經常超時工作的人,我們稱之為窩辦族。窩辦族由於長期窩在辦公室、又維持相同的姿勢,造成骨骼長時間的疲勞,同時飲食中鮮少注意攝取足夠的鈣及維生素D,加上缺乏陽光的照射而使得食物中的維生素D 不易轉變成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3。    美國國家衛生組織調查,美國全國每年花費在改善腰酸背痛的費用約5百億美元(約台幣1兆五千五百億元)。而飲食中缺乏鈣質及維生素D,長期姿勢不良及缺乏日曬,均可能提高造成這些酸痛問題的風險。營養師表示,人體內無法自行合成鈣,因此需從飲食中補充鈣質。牛奶是日常食物中主要的鈣來源,取得方便、鈣含量也高;從文獻上的調查,不適當的鈣,如分子太大,不易被體內吸收,反而造成鈣質補充的浪費。此外,研究也發現,補充鈣若能同時補充維生素D,可增加飲食中鈣的吸收。因此,若要從飲食中改善,最好選擇合適及分子小的鈣,同時添加維生素D3的補充,較容易被人體吸收,且能減少鈣質被大量排出,是補充鈣質最明智的選擇。營養師建議窩辦族,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每天可飲用1-2杯牛乳及一些乳製品,由於牛乳或乳製品含有充分的鈣及維生素D3,有些牛乳更添加小分子的奈米鈣,比一般的鈣分子還小,搭配維生素D3,更能幫助鈣質吸收與強化。這些牛乳目前在市面通路都很容易取得,讓平常忙碌的窩辦族可方便購買。除了添加奈米鈣及維生素D3的強化奶品(牛乳、奶粉..)之外,像小魚乾、傳統豆腐、綠花椰菜、堅果類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營養師說,只要將富含鈣質的食物,平均分配於早中晚餐食用,搭配具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3,並且每週定期曬太陽三次,每次15分鐘,可幫助鈣質的吸收,讓骨質量更優化,延緩窩辦族因缺乏鈣質所產生的酸痛感。

阿婆骨鬆渾不知 幸靠治療獲新生

阿婆骨鬆渾不知 幸靠治療獲新生#骨質疏鬆症

一名七十多歲的楊老太太,長期因背部疼痛臥病在床,生活起居一切均須仰賴家人的協助,這種無法自由行動的生活,甚至一度讓她動了輕生的念頭,所幸在子女的陪同下就醫接受治療,楊老太太才又重新恢復自由。經過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的背痛是由嚴重骨質疏鬆症所導致的「壓迫性骨折」所引起的,於是開始接受骨鬆藥物的治療,半年後狀況才逐漸改善;楊老太太回憶起那段痛苦的日子說:「我一直以為沒藥醫了,差一點就不想活了,好在醫生說有的救,總算讓我脫離苦海,真是老天爺保佑!」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表示,楊老太太是典型因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後,藉由藥物治療獲得改善的案例。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往往一瞬間就因外力而導致骨折意外,一般因為公車緊急煞車、上下樓梯不慎失足跌倒甚至是在家中搬動重物而造成骨折的案例屢見不鲜,許多患者往往前一天好端端的,隔天卻從此再也站不起來,人生從此大不同。究竟要如何避免骨折呢?黃醫師建議,屬於骨鬆高危險群的51歲以上、或停經後婦女,一旦發現患有骨鬆,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常用的藥物有三大類: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以及荷爾蒙類藥物,三種藥物安全性皆高,而其中又以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使用者最多。根據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後,約可降低六至七成的骨折發生率。傳統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需每週服用一次,雖較目前需每天口服或注射的荷爾蒙及副甲狀腺素藥物方便,但即便如此,仍有四成的骨鬆患者在治療六個月之後,就會自行停止服藥。目前已有醫學證據顯示,骨鬆患者若中斷藥物治療,發生骨折的風險依舊存在!臨床上就曾有一名七十四歲的病患,因壓迫性骨折接受每週一次的雙磷酸鹽藥物治療,但卻於使用不久後就自認為病況應該已經改善而擅自停藥,結果不久後又發生二次骨折,臥床數月。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在於避免骨折的發生,而¬骨折的後果往往很難評估,嚴重者可能造成終身無法行動甚至死亡,並為家庭帶來莫大的負擔。黃醫師叮嚀,停經後婦女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骨頭健康,如果有骨質疏鬆症的情形,更應聽從醫師的建議,適時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而子女也應隨時注意家中長輩是否出現駝背或是身高減少的狀況,並提醒及陪伴家中長輩就醫檢查,避免因骨質疏鬆症導致後果嚴重的骨折。此外,黃醫師也提到,即將有新型的骨質疏鬆症藥物上市,此藥物一年只需治療一次,將可大幅提升患者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便利性。未來患者將不再需要擔心因未持續用藥所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的問題,一年治療一次就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

多吃大豆滋潤停經婦女

多吃大豆滋潤停經婦女#骨質疏鬆症

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的心臟病發生率大增,原來是缺乏女性荷爾蒙所致。鄭丞傑 醫師表示,高齡婦女常常不小心跌一跤就骨折,甚至長期臥床不起,原因也是出在缺乏女性荷爾蒙,加速骨流失。 更年期開始服用女性荷爾蒙,有子宮者另加黃體素,目前已是醫界的保健共識,因為利遠大於弊。主要的好處在於(一) 消除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二) 減少心臟病機率。(三) 預防骨質疏鬆症。(四) 預防老人癡呆症。(五) 減少大腸癌機率。(六) 對其他各器宮系統也都有助益。 ,唯一令人擔心的是乳癌的風險,不過由於服用五年之內完全不會增加,五年以上也不過增加千分之三以下,何不每一、兩年做個乳房X光檢查就安心多多呢? 另外,完全不會有乳癌風險的藥物已問世,多吃大豆也可攝取植物性女性荷爾蒙,因此高齡婦女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選擇。溫和的運動,以及補充適量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也是停經婦女的保健重點。 鄭丞傑 醫師更建議,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順便做婦科內診,必要時再加陰道超音波或CA-125、CA19-9、CA-153等婦癌指標檢測,是高齡婦女的防癌對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