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肝硬化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仙李白在酒宴中,酣暢淋漓地譜下這首「將進酒」。多少騷人墨客酒後豪興,留下千古絕唱。但以健康的觀點,淺酌低嚐可能保護心血管,過量飲酒卻反受其害。除了腦神經退化、心臟肥大、骨頭缺血性壞死、胃腸黏膜損傷、肝硬化、胰臟炎等病變,飲酒還與許多癌症有關。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清睿,將就以下幾點,探討飲酒與消化器官癌症的關係。 一、口腔、咽喉、食道癌這些部位的癌症,多為扁平細胞癌。流行病學顯示,罹癌的危險性和飲酒量及期間成正比。而抽煙及嚼檳榔,也是獨立的危險因子,並且有加成的作用。至於較少見的食道腺癌,有些報告指出和飲酒有關,但也有相反的結論,須進一步釐清。 二、大腸直腸癌多個報告的合併分析,發現其危險性和飲酒有關,而且和飲酒量成正相關。甚至有報告指出,飲酒增加罹患腺瘤(息肉)的機率,而大腸直腸癌就是由腺瘤轉變而來的。飲食缺乏葉酸,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而酒精影響到葉酸的代謝,可能因此增加罹癌的危險性。三、肝癌大多數發生在已有肝硬化的病患,經由肝細胞發炎、壞死與再生,逐步形成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國內的肝硬化多為慢性B或C型肝炎患者,飲酒為另一獨立的原因,並可加強慢性B或C型肝炎轉變為肝癌的機會。四、胰臟癌少數報告認為和飲酒有關。因為抽煙是胰臟癌強烈的危險因子,煙酒之間與胰臟癌的相互關係,尚須進一步研究。飲酒可能造成慢性胰臟炎,久之轉變為癌症。飲酒如何導致癌症?謝清睿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指出幾種可能的機轉:酒精的代謝物乙醛破壞核酸(DNA)、酒精做為其他致癌物的溶劑、產生自由基、改變葉酸的代謝、降低身體的免疫力、酒類飲料中其他的致癌物等。而個體代謝酒精的基因變異性,可能影響致癌的程度。確實的致癌機轉,尚待努力研究。謝清睿醫師提醒,健康的角度,節制飲酒是必要的。因此,奉勸諸君莫貪杯,醒來追悔已太遲。

有病吃藥、沒病補身?當心引發「肝炎」

有病吃藥、沒病補身?當心引發「肝炎」#肝硬化

「肝病」是肝臟疾病的通稱,所有肝臟的疾病都可稱是肝病。當肝臟組織受損而失去了正常的機能時,就是肝臟有病。在台灣,我們可以將肝病的病人歸為肝炎、肝硬化、肝癌三大類,台灣人口每五個成人中有一人患有肝炎,每年有五千人死於肝癌,四千人死於肝硬化,肝癌在癌症死亡率男佔第一位、女性佔第二位。肝炎是常見肝臟疾病之一,在台灣則以B型肝炎所引起之肝病為最廣,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 醫師表示,成人中平均五到七人就有一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因此全台灣目前至少有三百萬人以上為帶原者。這些帶原者不僅會傳染B型肝炎給別人,可怕的是病毒會潛伏在肝細胞內,可能引起為肝硬化,甚至變成肝癌。任何原因引起肝臟發炎,造成肝細胞的破壞,都稱為「肝炎」,柯萬盛醫師說,當外來物質或病毒侵入人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發動炎性細胞(例如:淋巴球)侵潤到組織內放出免疫物質,以對抗外來物,稱為「炎性反應」,也就是所謂的「發炎」。會引起肝發炎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藥物、酒精,甚至某些先天性異常都有可能,因此肝炎的種類也很多,其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病毒性肝炎早期台灣經濟環境較差,一般人的飲食衛生習慣也不好,所以A型肝炎十分盛行。但近年隨著環境改善,A型肝炎也就比較少見了。E型肝炎跟A型肝炎一樣是經由飲食傳染,但在國內並沒有大流行過,多半是國人出國旅遊從疫區感染而帶回來的。A型、E型肝炎與B、C、D型肝炎最大的不同是在於A、E型肝炎病毒只造成急性肝炎,不會演變成慢性肝炎。B、C、D型肝炎是台灣慢性肝炎最主要的原因,它們都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的,打針或刺青、穿耳洞時,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全,就有可能受到感染。毒癮患者時常共用針頭,也很容易相互感染。B型肝炎可以說是台灣最「有名」的肝病,全國大約有三百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成人平均每五到七人就有一人,但是一般對B型肝炎的誤解卻很多,例如有許多人誤以為使用免洗餐具就可以預防B型肝炎,其實B型肝炎並不會經由飲食傳染。台灣的B型肝炎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而來,另一半則是「水平傳染」。柯萬盛醫師指出,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跟B型肝炎類似,也和B型肝炎一樣容易轉變成慢性肝炎,導至肝硬化或肝癌。根據統計,輸血感染C型肝炎後,約有一半以上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患者經過一、二十年後約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發會展成肝硬化。台灣地區C型肝炎大約有三十萬人,雖然不像B型肝炎那麼多,但一般人對C型肝炎認識不夠,很多C型肝炎病人一直到肝硬化甚至肝癌末期,才知道原來自己得C型肝炎。D型肝炎病毒它本身雖然可以複製繁衍,但是卻需要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配合,才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說D型肝炎無法單獨發作,一定要跟「B型肝炎病毒」同時存在,才能對人體構成傷害,所以臨床上D型肝炎病人都是B型肝炎同時感染,或是本來就有B型肝炎的人覆加感染D型肝炎。D型肝炎的傳染方式和B型肝炎一樣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但最主要的兩大傳染途徑是「嫖妓」和「毒癮患者共用針頭」。根據統計,台灣地區B型肝炎感染D型肝炎的機率約為百分之十,但娼妓的機率則為百分之二十;而毒癮患者的感染率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二、非病毒性肝炎有些肝炎並不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是由其他因素直接造成肝臟發炎,稱為「非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例如: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一)酒精性肝炎:俗話說「喝酒傷肝」,因酗酒所導致的肝炎就是「酒精性肝炎」。酒精本身會直接或間接破壞肝細胞,抑制肝細胞合成白蛋白,不但會造成酒精性肝炎、導致肝的纖維化,久而久之甚至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酒精性肝炎一開始可能會先出現脂肪肝。一般來說脂肪肝不算是病,如果是肥胖、營養過剩所造成的,只要控制飲食、減肥就可以了,但如果是酗酒引起的脂肪肝,就有可能從酒精性肝炎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二)藥物性肝炎:中國人可以說是最愛吃藥的民族,有病吃藥、沒病補身,反正總要吃點什麼來強身。其實無論吃藥或進補不當,都有可能造成「藥物性肝炎」,不但強不了身,反而越補越大洞。柯萬盛醫師強調,我們所服用的藥物不管是吃的、抹的還是打針的形式,其代謝的過程幾乎都與肝臟、腎臟有關,藥物與肝臟之間的交互作用十分密切。所以用藥不當時,肝臟就可能受到傷害,引起肝炎。

得到肝癌卻一無所知,你「肝」心嗎?!

得到肝癌卻一無所知,你「肝」心嗎?!#肝硬化

52歲的王先生,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平日卻嗜酒成性,毫不節制,近日覺得容易疲累,腹部常有飽漲感,去醫院檢查時才發現自己得了肝癌,經醫師解釋之後,才赫然發覺原來肝癌是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好所導致的,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肝病號稱為〝國病〞,其中肝癌是臺灣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對男性而言,是所有癌症死因的第一位,而對於女性,它也高居第二位,因此認識肝癌,進而去預防肝癌,是我們要積極去努力的目標。首先我們要認識會發生肝癌的高危險群有哪些。(一)在亞洲,肝癌的發生年紀以40到50歲的族群為主,其中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生的兩倍。(二)肝癌發生的三步曲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在臺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三)酗酒也是肝癌的罪魁禍首之一,研究發現,有酗酒習慣者,其引發肝臟疾病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出10%至20%。而帶原者同時有酗酒習慣,死於肝癌的危險性比起一般人要高出數十倍。(四)黃麴毒素會破壞細胞內的DNA並造成基因突變而致癌。(五)其他如:藥物的過量使用,例如類固醇、男性荷爾蒙、動情素等。臨床表現在最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而最常出現的症狀有腹部飽漲、胃口不佳、容易疲累、體重減輕、噁心與嘔吐,上腹部疼痛、腫塊、黃疸等等。但令人扼脕的是,病人在察覺硬塊和不舒服症狀時,絕大多數已轉為末期,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存活時間及預後通常不好。其實只要發現得早,肝癌的預後還是相當好的。要早期發現肝癌的方法,就是一定要有耐心的定期追蹤檢查。診斷肝癌最簡單的方法是抽血檢查全套肝功能及甲型胎兒蛋白,再加上腹部超音波掃瞄。當發現肝內有病變時,或有懷疑時,則需要做其他較為精密的檢查;如:腹部電腦斷層掃瞄、核磁共振掃瞄)及血管攝影。目前定期篩檢的建議是一般正常成年人應每年接受一次「甲型胎兒蛋白」血液篩檢。而屬於高危險群的民眾,每三個月至六個月更應追蹤檢查一次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超音波等的檢查。談到治療,肝癌是一種實質的腫瘤,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以開刀為第一選擇。肝癌在五公分以下用手術切除會有較佳的效果。而除了手術之外,還有血管栓塞法、腫瘤酒精注射法及化學藥物療法等,也都是治療肝癌很不錯的方式。在預防方面,最重要的,要預防慢性肝癌的感染,一般而言,B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期限大約為十年,因此要去追蹤自己體內是否還存有抗體,如果沒有,應去追加一劑B型肝炎疫苗的注射,除此之外,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要避免酗酒及食用受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以及藥物的濫用。肝是好朋友,別讓肝成為自己的敵人,平日應注意肝的保健,畢竟肝若是好的,人生才會是彩色的呀!(本文作者 / 輔仁大學醫學系 簡佑軒同學 /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廖俊凱醫師指導)

黑白補”肝” 當心造成藥物性肝炎

黑白補”肝” 當心造成藥物性肝炎#肝硬化

肝炎病人的保養,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所謂「難」,就難在「觀念」的問題,很多人還是會忍不住去吃一些宣稱可以「保肝」的食物來補肝,卻反而在復原就把「定期檢查」這件重要的事拋到腦後;說「簡單」,就在於其實根本不需要什麼特別的保養,只要每天飲食、自然生活就可以了。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 醫師表示,其實帶原者或情況輕微的肝炎病人並不需要特別的保養,只要保持均衡飲食及正常生活作息就可以了,只有肝炎發作或情況較重的病人需要特別的保養。    在飲食方面以新鮮、清淡、自然、均衡的飲食最好,色素、香科、防腐劑等人工添加物會造成肝臟的負擔,最好避免攝取太多。有些比較嚴重的肝炎病人會噁心、食慾不振的情形,所以太油膩的食物較不適合,最好吃一些清淡的飲食,並盡量多吃天然的蔬果;研究顯示,每週攝取蔬菜水果少於六次的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危險性比每週攝取蔬菜水果六次以上的帶原者高四至五倍。    不吃含有黃麴毒素食物,柯萬盛 醫師指出,研究己證實食用含有黃麴毒素食物,和肝癌有關。黃麴毒素食物是黴菌所泌的一種毒素,肉眼看不到,而且在攝氏二百六十度以上才能被破壞。農作物中,特別是花生、玉米,還有稻米、高粱、小麥都容易受到污染。豆類發酵製品如果處理不當,例如頭瓣醬、豆腐乳、臭豆腐等,也容易含有黃麴毒素。如果要吃花生,最好挑選帶殼、外觀沒有破損的花生。喜歡吃經過發酵加工豆製品的人則要多加小心。   坊間盛傳許多補肝養肝的食補或偏方,肝炎病友往往趨之若騖。柯萬盛 醫師說,其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研究證明什麼食物可以讓肝臟究然變得強壯;相反的,亂吃補藥造成藥物性肝炎的例子倒是不少。肝臟是解毒中心,我們吃進去的藥物絕大多數必須經過肝臟解毒,所以吃愈多藥,對肝臟愈不利,柯醫師提醒,除了醫師處方藥之外,盡量避免自行服用其他用藥。去看病時,有肝病的患者,要告訴醫師,以做為醫師處方時的參考。    一般人都知道肝不好的人不可以喝酒,因為酒最傷肝,酒精破壞肝細胞,長久下來可能會導致肝臟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另外抽菸跟肝癌也有關係。有抽菸或喝酒習的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比不抽菸、不喝酒的B型肝炎帶原者高出二至五倍,所以罹患肝炎的人一定要戒煙、禁酒。一般人如果每天喝酒超六十至八十公克的酒精,發生肝病的機率就會增加,所以每天喝酒應該以四十公克為限(約等於米酒三分之一瓶,花雕、紅露酒、紹興約半瓶)。    在生活作息方面,急性肝炎來得快去得快,發病期間充分休息是必要的。但慢性肝炎病情高低起伏,通常沒有什麼立即的危害,可以繼續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只要不熬夜、不過度勞累就可以了。有些人一看到肝功能指數升高就請假在家休息,白天無所事事、晚上睡不著,生活紊亂夜顛倒反而對健康不利。    柯萬盛 醫師提醒,慢性肝炎的人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要因為肝功能己經恢復正緯,就不再繼續追縱。因為病毒既然還再體內,隨時有發作的可能,如果停止追蹤,下一次的發作可能會拖到症狀出現才發現,治療上會比較不容易,肝臟受到的傷害也較大。此外,定期追蹤的項目除了肝功能檢查外,還要包括胎兒蛋白檢查及腹部超音檢查才夠。萬一肝炎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也才能及早治療。

全方位預防肝癌

全方位預防肝癌#肝硬化

肝癌是十分惡性的癌(壞人中的壞人),如果未經治療,病人往往在半年內就可能會死亡。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近二、三十年來癌症一直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在男性為第一位,在女性則為第二位。肝癌好發之年齡在45~55歲之間,正值壯年期,若靠臨床有症狀而診斷出的肝癌,一般預後較差,平均存活率約6~9個月,因此罹患肝癌之後,不論對個人、家庭、社會或國家,均造成一重大損傷,值得個人重視與警愓。相較早期肝癌第一年的存活率約為90%,第五年約為50%可見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暨視聽中心 - 郭行道主任表示,肝癌致病原因目前公認最有關係的是:B型肝炎病毒感染、C型肝炎病毒感染、任何原因造成之肝硬化、肝毒性物質如黃麴毒素、酒精性肝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其他罕見因素。大型肝癌病人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痛(74%)、食慾不振(65%)、體重減輕(59%)、腹脹(55%)、全身虛弱(53%)、黃疸(21-43%)、腹部腫塊(41%)、發燒(24-33%)、腹瀉(12.8%)。 最常見的始初症狀是腹痛及腹脹。黃疸並非重要症狀,它只有在肝癌末期才較易出現。小型肝癌(小於3公分者) 約有60%是沒有症狀,30%有非特異症狀如不明顯的上腹不舒服感覺、右上腹痛等,其他的症狀則可歸諸於肝硬化及其併發症(如食道靜脈曲張出血)。郭行道指出,肝癌的診斷方法最直接可靠的是腫瘤組織切片或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影像學方面的檢查配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在診斷上相當有幫助:影像學方面的檢查,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首推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僅方便、經濟且不會有痛苦,同時目前對小型肝癌(小於3公分)已有良好的診出率,是最佳的篩檢工具。其他尚有電腦斷層掃瞄、核磁共振掃瞄、血管攝影、動脈化門靜脈攝影(CTAP)、鐵劑磁振造影(SPIO- MRI)。血清α胎兒球蛋白(AFP)亦可作為肝癌標記之一。在B型肝炎或C型肝炎患者,血清α胎兒球蛋白(AFP)值超過400ng/ml,配合典型之腫瘤動態影像檢查就有助於正確之診斷。肝癌的治療一般可區分為根除性(curative) 與緩解性(palliative)的治療方式。前者根除性治療如肝臟移植、手術切除、經皮穿肝燒灼治療( ablationtherapy)如純酒精注射(PEI), 微波凝固治療術(PMCT)以及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等,多適用於腫瘤數目在三顆以下、大小在三公分以下,或單顆腫瘤大小在五公分以下。無法接受根除性治療者才考慮緩解性治療,如經動脈栓塞治療術(TAE或TACE)、肝動脈化療(IAIC)、局部放射線治療(如本院使用最新的電腦刀,能隨著病人輕微移動修正機械手臂的位置,精準地將放射線照射到腫瘤部位)以及近來正發展中之標的療法等。郭行道提醒,治療應由腸胃肝膽專科醫師完整檢查評估之後,會診各專科醫師(如肝膽外科、放射科、腫瘤科、放射治療科)研討治療對策,再由醫師及患者共同商量出最適切可接受的治療方式。【肝癌的預防】1. 就未感染B型肝炎的人而言,建議接受疫苗的接種。2. 已感染B/C型肝炎的人而言,應該積極尋求肝炎病毒的治療。3. 對下列的高危險群而言, 包括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人,肝硬化病人, 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最好至少每半年做血清α胎兒球蛋白、 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的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4. 最後建議不管任何人都應避免不正確的醫療行為、打針、輸血,服用過量藥物如類固醇、荷爾蒙動情素,戒煙、少喝酒,避免攝食不新鮮的或發霉的穀類、豆類。年輕人應該避免刺青、紋身、濫用毒品所帶來之病毒感染。

超時工作不誤”肝” 藥膳茶飲改善倦怠感

超時工作不誤”肝” 藥膳茶飲改善倦怠感#肝硬化

當長期工作超時,使休息的時間減少,造成疲勞的累積,這是肝病早期的警訊,在中醫生理病理看來,這不但會影響肝的功能,而且往往也會影響脾胃的運作及造成腎虛無力,以上種種都可以使人體耐受疲勞的能力減低,而出現倦怠的症狀。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 - 杜旻峯醫師表示,肝病的任何階段幾乎都可出現疲勞和乏力,只是在輕重程度和表現特點上有所不同而己。因此,在臨床上切忌一見倦怠就妄投補葯,反而會使病情加重。通常倦怠的表現為全身倦怠,肢體無力,不耐勞動,動則氣喘,心悸,精神不支,且自汗多,容易受涼等這是氣虛的表現。但若還見肢體酸脹或關節疼痛不適,而且休息後疲勞反而加重,卻於散步或稍運動後反感輕快舒暢,這是肝性疲勞的特點,在西醫驗血上是看不出異常的,而中醫可用疏肝氣的藥物,如柴胡疏肝散來減少肝性疲勞。若坐見不理,使病情加重,除了倦怠外,也會產生頭暈視物昏花,下肢有似痛非痛、似麻非麻,甚或出現抽筋拘急等。這是因病久造成肝血虧耗,而出現血虛乏力。再久則會出血流不暢,而筋骨酸痛,及全身無力感。在用活血化瘀的中藥方,可改善肝臟血流量及其他症狀的減輕或消失。肝病久了便會秧及腎,除了有倦怠外,腰膝酸軟明顯,甚則容易抽筋,入夜加重,且兼有頭暈耳鳴,眼睛乾澀等症狀,造成肝腎合病的結局。杜旻峯醫師指出,中醫治療原則以滋肝補腎為主,滋補肝腎的方藥很多,臨床上多採用歸芍地黃湯為主,平時長服黑芝麻、何首烏等,這類方藥既養肝血,又填腎精,為補肝填腎之佳品,常服往往可收良效。如果已經患有急慢性肝炎的活動期,在驗血的數據上有明顯的變化,常會出現為肢體困倦乏力,沉重酸楚,頭重如裹,甚者關節疼痛,兼小便黃赤,大便粘膩,惡心欲嘔等症狀。中醫認為是一種濕熱病,簡單而言,是一種發炎的反應及水份的滯留所產生的疾病,由於飲食不節,嗜酒過度,濕熱內生,或遭受病毒內侵,所造成濕熱為患,妨礙氣血津液的運送,產生了上述的病症,中藥選用龍膽瀉肝湯,若與肝安能合並使用可使肝功能穩定快速的下降。下面杜旻峯醫師提供給民眾一些養肝的藥膳及調養之飲品:1.玫瑰參香茶:以玫瑰花、西洋參、黃香、枸杞子、去子紅棗各一錢,以一千西西水煎至五百西西,再加入少許冰糖即可飲用,有保肝、強肝、激活肝臟細胞的神奇效果。2.雙耳粥:以黑木耳各一錢,去子紅棗五枚,白米八十克,各洗淨後,加水適量,放入鍋內燉熟,再加入冰糖即成,有滋陰補肝的作用,對於肝陰不足,五心煩熱有特效,對更年期之潮熱也有一定的成效。3.芹菜蜜汁:以新鮮美國芹菜洗淨切碎,放入果菜機攪碎取汁,加蜂蜜燉熱,溫服,每日一次,有清熱解毒,養肝滋陰的作用。肝經時辰為子夜一點到三點,睡前喝杯牛奶,對肝不無小補,也有助睡眠。習慣熬夜、情志抑鬱、營養不足、酗酒過度、長期失眠、運動不足的人,皆有很大機會得到肝病。氣功鍛練,對疏泄肝氣、調暢氣機、平抑肝陽、通利沖任脈有很大幫助。一般而言,肝氣易鬱、易結、易逆、善怒,情緒易動、易躁,肝陽易亢,通過練功放鬆機體,思想平靜,情緒安寧,心情舒暢,就能達到肝氣舒和條達的目的,不致橫逆克土(指脾胃疾病),也可使上亢之肝陽(高血壓)自潛,肝火自降,陰陽平衡,其身自安。總之,不論在肝功能有無變化,因為長期超時的工作,就會出現肝損傷初期的症狀-倦怠,若及早用中藥調理治療,便可有明顯的改善,也可防止肝病及其他因身體虛弱而造成的病症,以保有健康的身心,當然,正常規律的生活及運動,是比中藥更好的良藥。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肝硬化

一位50多歲原住民,拿著診所的轉診單來就診。病人因為感冒至診所就醫,診所醫生覺得病人臉色不大好,幫他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肝有一個約10公分的腫瘤,趕緊幫他轉診至該院。經了解,病人務農,不酗酒,以往無肝病病史。經一系列的檢查及電腦斷層顯示,該病患有B肝帶原,甲型胎兒蛋白異常升高,動態電腦斷層顯示肝內有一個約12公分的腫瘤,綜合判斷應為肝癌。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腸胃肝膽科郭怡男醫師表示,這位原住民患者若能早幾年處理,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但是因病人本身不知何謂B型肝炎?自然就不會去做超音波及驗血的檢查。台灣大規模的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已於1984年實施,但未接種的人仍占台灣人口的大部分,雖然電視公益廣告常呼籲大家對肝病需有的認知及重視,也有許多資源在幫民眾免除肝病的威脅。但是,一個在山上種香菇的樸實農夫,卻仍在不知不覺中讓肝病進展到疾病的後段。郭怡男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醫學界對B、C型肝炎的瞭解以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目前該院門診配合健保局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正陸續收案治療中,已累積不少治療成功的案例,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若能在慢性肝炎階段予以積極治療,才有機會打破這三部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了解自己是否帶原」、「定期追蹤」及「積極治療」才是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郭怡男醫師在此呼籲,民眾若為B、C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檢查。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帶原,何妨花個幾百塊檢查一下,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肝硬化

肝臟位於人體右上腹腔橫隔膜下方,分左右兩葉,右葉較大,約佔整個肝臟的五分之三,一般體重的人肝臟大約1.2公斤重,可說是體內最大的器官。與腦、肺臟、心臟相同,肝臟也是體內重要的器官。製造及分泌膽汁、各種食物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都是在肝臟中完成;此外還有解毒功能及分泌凝血所需要的物質。人類若是沒有肝臟斷無法存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劉正典醫師表示,肝病一般最常見的是肝炎,依病期區分為急慢性肝炎,若以致病的原因可區分為(1)病毒性肝炎,就是大家熟知A、B、C、D及E型肝炎;(2)酗酒或飲酒過量所引起之酒精性肝炎;(3)因為其他疾病使用某些藥物導致之藥物性肝炎。不論哪一種肝炎,在急性期皆出現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茶色尿液,在急性期過後,上述之肝炎症狀就會逐漸改善。最嚴重的肝炎是猛暴型肝炎,出現症狀後數日即引起死亡率高之肝衰竭,由此只要有急性發病,要接受妥適治療。肝臟疾病除一般常見各種急慢性肝炎外,較常見的是肝硬化及肝癌。劉正典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肝硬化大多由酗酒所引起,就是所謂的酒精性肝硬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因為B型及C型肝炎盛行,尤其是B型肝炎更普遍,國人肝硬化大部分是由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初期一般代償性良好,不太出現症狀,若有也僅是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輕度貧血等輕微症狀,往往為國人所忽略。若進行至失代償程度,則出現黃疸、腹水或合併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或下肢水腫、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最後進行至肝昏迷或肝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現今國內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有效阻斷B型肝炎的發生;用完即丟棄之注射空針及輸血前的詳盡篩檢防止C型肝炎的傳播,以及對已罹患慢性肝炎病患接受先進的治療,大大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率。 導致肝癌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據統計,台灣地區約80%肝癌合併肝硬化,初期肝癌與初期肝硬化相同,無明顯臨床症狀,隨著腫瘤持續增大而出現上腹脹、腹部隱痛、腹瀉、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疾病的檢查除一般血液肝機能檢查及肝炎標記外,同時要檢查A型胎兒蛋白,此外腹部超音波檢查為必要且良好的工具。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進行及早期肝癌偵測,劉醫師說,腹超檢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患定期以胎兒蛋白及腹超篩檢,偵測到目前治療效果良好的早期肝癌,遠比其他檢查方法,譬如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肝動脈血管攝影、肝掃描等高價位之影像診斷具有更高之診斷率。國人若已罹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除了要注意均衡飲食、適度休息且接受妥適治療外,請別忘記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