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B型肝炎

大家都知道,肝病是中國人的「國病」,但捫心自問:「您真的了解您的肝嗎?」您曾經做過肝功能檢查嗎?您曾經做過B型肝炎及C型肝炎檢驗嗎?您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及血中甲種胎兒蛋白檢查嗎?您知道要完全通過以上三大考驗,才表示沒有肝病嗎?肝病的種類很多,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等。臺安醫院一般內科兼胃腸中心主任蔡青岩醫師表示,許多肝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患者說不定仍精力充沛、能跑能跳),或者光做一兩項檢查是無法看出來的(有部分B肝帶原者、肝硬化或肝癌病人,血液中的GOT及GPT值是正常的),等到有不適症狀出現,往往已經是晚期了。因此,了解自己的肝臟狀況,做好適當的防範,並好好善待它,是相當必要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發展三部曲廣為人知,因此肝炎的預防便成為拒絕肝病最重要的一環。以國內帶原率達到五分之一的B型肝炎為例,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過、或者是不是帶原者?其實只要抽血檢查就可以清楚了。B肝的篩檢健保並不給付,自費大約數百元,算盤打得精的人也可以利用醫院或社團舉辦免費篩檢的時候去檢查。蔡青岩醫師指出,檢查結果如果血液中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也無核心抗體的民眾,代表從未感染過,建議自費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一勞永逸。其次是要避免輸血、刺青、共用刮鬍刀、針頭重複使用等可能「血見血」的傳染途徑。至於母子垂直傳染途徑,自民國七十三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之後已經降到極小比率。如果檢查為慢性帶原者,則務必三到六個月追蹤檢查(含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一次,不可因為沒有特殊症狀而掉以輕心。此外,「外食族」以及經常到大陸、東南亞等落後地區旅遊的民眾,蔡醫師建議自費施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主要是經口(飲水、飲食)傳染的疾病,在公共衛生環境差的地區容易流行;國內卅歲以上的成年人,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感染過,或者已經產生抗體,但更年輕的一代幾乎從未感染過,也沒有抗體,所以一旦有人感染,就可能爆發局部小流行。保肝、愛肝的積極之道為施打疫苗、定期檢驗,至於坊間販售的「保肝藥」,由於成分不明,不但不一定能增強肝功能,反而還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甚至引發藥物性肝炎,即使標榜「純中藥提煉」的成藥,也不應隨意食用。簡言之,不隨便吃藥,才是保肝的不二法門。其他正確保肝之道還包括:不喝酒、不熬夜、多吃新鮮食品、少吃發酵的加工食品等。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B型肝炎

臺灣有10至15%的人口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有1至2%的人口是C型肝炎患者,由於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肝癌的機率,相對於沒有感染的人高出兩百多倍。因此,對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不管是健康帶原者、慢性肝炎患者,或是已經進展至肝硬化的患者,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建議都必須接受每三至六個月的定期檢查,而檢查的內容必須包含肝功能,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目的就在於早期診斷出肝癌,早期治療。由於台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度傳染區域,因此每一位台灣人實在有需要了解自己的肝炎病毒狀況,但是有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肝炎,到底必須偵測哪些病毒呢?蔡醫師表示,目前文獻上確認且常見的肝炎病毒有A、B、C、D、E五種,其中A型、E型病毒是經口傳染的,只會引起急性肝炎,不會造成慢性肝炎,因此不會產生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也與肝癌發生無關;B、C、D型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感染的,可能導致急、慢性肝炎,進展成肝硬化,與肝癌發生有關。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只會感染B型肝炎患者。這五種病毒肝炎中,有疫苗可以預防的目前只有A型和B型肝炎。蔡青岩醫師建議每一位台灣人應了解自己:■ 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偵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表面抗原陽性者,可能是B型肝炎感染者,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表面抗原呈現陰性,建議再加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如果表面抗體呈現陰性,可以考慮施打疫苗,當然如果表面抗體已呈陽性,那就代表身體已具免疫力,不怕被傳染。■ 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A型肝炎病毒傳染的途徑是「經口傳染」,有點像腸胃炎,得過一次後,會產生抗體,終生免疫。由於個人、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因此現今得過A型肝炎的人越來越少,相對的可以被傳染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一個不小心搞不好就會鬧個局部的群體感染,或是前往環境較差的東南亞或是大陸,都有機會被傳染A型肝炎。如果檢驗沒有A型肝炎抗體,可考慮打疫苗。■ 檢驗是否有C型肝炎,如為陽性,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已經是慢性肝炎患者,更必須小心,不要感染上其他種類的肝炎,因為如果產生其他病毒的重複感染時,往往有較高比例的急性肝衰竭發生,因此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應檢驗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如無,建議施打疫苗;預防C、D型病毒感染,也就是避免危險性行為,避免共用針頭,避免消毒不良的針炙、穿耳洞、刺青等;預防E型肝炎感染,注意飲食、飲水的衛生,特別是旅行至位於南亞的國家。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當然也需檢驗A型肝炎抗體,另外B型肝炎的狀態也必須了解,如未曾感染,也有打疫苗的需要。

吸菸後尼古丁到腦部僅需8秒鐘

吸菸後尼古丁到腦部僅需8秒鐘#B型肝炎

2002年政府正式加入WTO之後加徵了菸酒健康捐,其中的10%專款專用於菸害防治工作,從6月9日起到11月17日止,共舉辦了11場戒菸認證課程, 2000多位醫師參與認證,92年1月1日起共有763家醫療院所具有資格開辦門診戒菸。這對台灣的預防醫學領域與公共衛生政策而言,無疑是一件創舉,也是政府正式面對菸害這項全球第一大死因的一大步.對於許多醫師而言,也是首次全面性揭櫫菸害防制與治療的重要性,希望能夠更正視這個全民健康的問題,落實預防醫學中Primary Care的第一要務(First Priority)”戒菸 Smoke Cessation”。WHO統計數據(Reference:WHO information Fact sheet No.221 Apr.199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約1/3成年人口吸菸,人數約11億人。吸菸率在開發中國家逐漸上升,在已開發國家逐漸下降。已開發國家吸菸率為男性 42%、女性24%,開發中國家吸菸率則為男性48%、女性7%。在中國大陸現今0-29歲的3億人口中,有1億人終將死於菸害,其中一半將於年僅35- 69歲時死亡。目前全球約有400萬人死於菸害,依流行病學估計,到2030年每年約有1000萬人死於菸害,遠超過愛滋病,肺結核,車禍,自殺等。菸害的成因當菸品燃燒時所產生的物質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以及約4000種的化學物質。其中尼古丁是造成成癮的主因,但是4000多種的有害化學物質才是致癌的元兇。當吸菸者吸菸時菸頭發紅,此時菸頭完全燃燒,溫度達到約1000度,燃燒所產生之化學物質約400種,這部分大約佔整支菸品燃燒的85%,又稱為主流菸(Main Stream);當吸菸者將香菸放於菸灰缸上燃燒時,此時菸頭呈不完全燃燒,溫度僅約400度,燃燒所產生之化學物質約4000種,且毒性較完全燃燒時所產生物質強,這部分大約佔整支菸品燃燒的15%,又稱為側流菸(Side Stream)。抽菸與30%的癌症有關,90-95%的男性肺癌患者與70-75%的女性肺癌患者與吸菸有關,由此可見菸害的嚴重程度。人們在吸菸後,尼古丁進入腦內僅需8秒鐘,吸菸者罹患心臟病的比例是不吸菸者的5倍,中風的比例為不吸菸男性的4倍,不吸菸女性的5倍,吸菸孕婦新生兒體重約減少7盎司,新生兒死亡率約增高33%,且自發性流產比例增高。B型肝炎帶原者肝癌發生率亦大幅增高,且與吸菸量成正比。人類所使用的物質中,香菸是最容易成癮的物質之一,尼古丁上癮的機率與古柯鹼相當,而容易上癮的程度是酒精的6-8倍,尼古丁的使用者約有95%會上癮,在美國尼古丁成癮的人數約1億2千5百萬人,高於酒精的1億人與古柯鹼的1千5百萬人。而成癮的原因約略可分為三個層面:生理面、心理面和社會面。<對生理面而言>吸菸後尼古丁到腦部僅需8秒鐘,血中尼古丁會造成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與血壓上升,且造成平滑肌收縮、胃酸分泌。腦中尼古丁造成短暫性警覺性增高、注意力集中。長期使用造成HDL下降、LDL上升。而戒菸會造成體重微幅增加5%,因其BMR下降約5-10%且食慾上升。<對心理面而言>習慣性與依賴性部分來自於心理面,許多人習慣於特殊場合與情境下吸菸,如寫作、沉思、分析、思考或心情不佳等,而許多心理面因素也來自於短暫性的生理性反應。<對社會面而言>社交活動中對於吸菸行為的相互認可與鼓勵,菸商的大力促銷,媒體對於吸菸的錯誤傳導,社會與文化對於吸菸的接受度,以及長輩吸菸對於晚輩的影響,都是社會面對於吸菸成癮的肇因。醫護人員對於戒菸的介入過去醫療界對於戒菸多採取被動的方式,醫療院所多以開設戒菸門診與戒菸班的方式提供已有戒菸意願的吸菸者戒菸諮詢與衛教,較少採取主動方式引導門診吸菸病患戒菸。其實,吸菸病患若經醫師建議與警告,可將每年的戒菸率由1%增高為3%,若再帶回戒菸手冊,可提高至7-12%,第一次心肌梗塞的病患若只接受尋常照護,約有35%會戒菸,若經由醫師勸告,會有約50%的病患戒菸。而產前門診中,約有20-30%孕婦會戒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