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先進國家中,癌症一直都是人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以台灣地區來說,從1982年至今,癌症每年都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其發生和死亡人數每年皆有增加的趨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資料顯示,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生活型態改變及飲食習慣西化,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逐漸攀升,目前已躍升為發生人數第一位的惡性腫瘤,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許凱熙主任表示,目前國家對於大腸直腸癌之篩檢政策主要目標在於早期偵測癌症前期之病灶,如大腸直腸癌之息肉,另外早期診斷癌症積極治療。以大腸直腸癌而言,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且治療成效相當好的癌症。許凱熙主任指出,大腸直腸癌早期偵測得到正確診斷固然是其診療中影響病人預後的決定因子,然而在診斷後的介入性治療之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微創手術是手術設備技能與科技進步下的外科新領域,也是現今手術的趨勢與潮流。微創手術應用在大腸直腸癌也已經被證實除了可達到與傳統手術同樣安全有效的治療成果,在許多層面更可提供病患更多益處,微創手術也因此逐漸成為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之主流。

靜脈曲張好苦惱 雷射微創手術傷口小

靜脈曲張好苦惱 雷射微創手術傷口小#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81歲的李先生由於長時間站立或坐著工作,一整天下來腿部承受過多壓力,久而久之,便形成所謂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上個月來到嘉基的靜脈曲張特別門診透過雷射微創手術治療腿部的靜脈曲張,不僅傷口小,而且數後才一個月而已,腿部的靜脈曲張已經完全消失。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建彰主任表示,靜脈曲張初期症狀不耐久站、小腿肌肉痠痛與腫脹感、夜間睡眠易抽筋;久而久之,雙腳腿圍不等大。若不注意,持續惡化會併發皮膚病變,形成所謂鬱積性皮膚炎,初期症狀如皮膚癢,接著小腿與腳踝皮膚顏色變紅或變黑或脫皮,最後進展成皮膚潰瘍,傷口無法癒合。有時靜脈血管發炎類似蜂窩性組織炎,非常疼痛,甚至造成血管破裂大出血,不可不慎。陳建彰醫師說,他在門診時發現,許多人看到腳踝皮膚潰瘍或傷口無法癒合,以為是皮膚病,至門診常已嚴重到皮膚發黑或潰爛,經常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其實靜脈曲張並沒有單一的治療方式,正確方式是採整合性的治療。初期如蜘蛛網斑時,建議白天工作時穿彈性襪,並減少久站,晚上睡覺則可在雙腳下方以枕頭或棉被墊高,以幫助血液回流,減少腳部壓力,但若要讓擴張的靜脈血管消失,則需硬化劑治療。較嚴重如蚯蚓般浮出皮膚表面者,則必需手術治療。新的治療方式為血管腔內治療,如微創雷射手術,亦即以細微的雷射光纖導管深入靜脈主幹中,以雷射光的能量將血管閉合,再輔以局部微創切除血管分枝,已達到減輕腳部壓力,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陳醫師表示,目前靜脈曲張手術,已經可以採局部麻醉,門診手術的方式進行,手術結束後休息一小時即可回家,無須住院,以節省現代人寶貴的時間,但唯雷射光纖導管部分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民眾仍需自費。

老年族群福音 微創手術救大腸癌

老年族群福音 微創手術救大腸癌#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口老化是世界各先進國家所共同面對的重大社會變遷,而我國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之比率也逐年遞增,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隨之而來的便是慢性病盛行率的上升,而癌症便是和老化有高度相關的人類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國內所有癌症中,大腸癌從2009年起已躍居為發生率最高之癌症,每年可多達一萬例,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口急遽老化,因大腸癌而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之老年族群也勢必增加。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成為未來大腸直腸癌手術的趨勢。隨著技術的成熟與器械設備的進步,微創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署南外科許凱熙主任表示,署立台南醫院近年來積極發展大腸癌微創手術,包括了傳統腹腔鏡手術以及較新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其中在大於65歲,包括最高齡達83歲之老年族群大腸癌病人接受大腸癌微創手術之比例,更是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共通特性皆是術後傷口疼痛減少,老年易產生之併發症也同時下降,最後能迅速復原出院,成效良好。許凱熙主任表示,在經過適當心肺功能評估篩選下,透過有豐富經驗及優良之醫護團隊,即使是高齡的大腸癌病人也有機會接受更進步更新穎的微創手術及其所帶來的好處與價值。

微創手術傷口小 術後5天可出國

微創手術傷口小 術後5天可出國#微創手術

楊先生每年都會帶全家出國旅遊,今年也不例外。就在他們準備出國的前十天,楊先生因感冒合併嚴重咳嗽,經照胸部X光,赫然發現胸腔有一顆三公分大的腫瘤,轉到胸腔外科處理。楊先生憂心忡忡地說,全家即將出國遊玩,且錢都已經跟旅行社結清,不得不去,但要他帶著「包袱」出國,實在無心遊玩,不知如何是好。阮綜合醫院外科部長楊明泉表示,現有內視鏡微創手術,手術傷口小,能縮短住院治療的時間。楊明泉表示,人體的縱隔腔位於胸腔中央、兩片肺臟之間,重要器官如心臟、大血管、氣管及食道都在其中,若在此處長出的腫瘤,包括胸腺瘤、生殖細胞瘤、淋巴瘤或甲狀腺腫瘤、神經性腫瘤等,不但位置很深,且容易壓迫侵犯到其他重要器官,尤其手術摘除時,稍有不慎就會傷及心臟血管而危及生命。 尤其如肺臟、縱隔腔、食道等處長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偵測,晚期又因常已侵犯到附近重要器官,像是心臟或大血管等,無法順利切除,過去胸腔手術因受到胸腔肋骨阻擋,一刀劃下去,傷口常要開到25到30公分,才能順利執行。許多民眾只要聽到要在胸部或肚子劃開20到30公分長的傷口,便感到不安,因而猶豫不決。現在科技進步,內視鏡微創手術逐漸取代傳統治療,目前許多外科手術已可使用內視鏡輔助,打幾個洞口或是比之前減小許多的傷口即可解決同樣的問題。另外內視鏡影像系統具有放大及觀察死角的功能,過去需要拉開大傷口才能看到處理的病灶,現在只需開小洞口即可解決,更能讓病患早日恢復健康。用內視鏡來檢查或治療病人,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胸腔外科方面,支氣管鏡、縱膈腔鏡及胸腔鏡是常用的三種內視鏡儀器。其中支氣管鏡及縱膈腔鏡主要用在疾病的檢查、診斷和分期。而胸腔鏡除了可用在疾病的檢查、診斷和分期外,近年來憑藉著內視鏡器械的進步,麻醉方法的配合,將有些從前認為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當醫師跟楊先生說,接受以胸腔鏡手術切除腫瘤,術後第五天即可搭機出國,他還半信半疑,但後來確實如期和家人同遊,絲毫未掃遊興。醫師表示,許多胸腔小手術,如氣胸或胸腔化膿等可以打幾個一到二公分小洞即可解決問題,即便是大如肺葉切除術或胸腺切除術等,也可使用相當於取出病變組織所需約五到七公分的傷口解決,雖然因肺葉切除需要處理靠近心臟的大血管,在技術上具有相當高難度挑戰,但和過去相較,可達到恢復快、縮短住院時間的好處。

及早發現肝腫瘤腹腔鏡微創助新生

及早發現肝腫瘤腹腔鏡微創助新生#微創手術

一名44歲中年男子,因員工健康檢查幸運地及時發現肝腫瘤,轉診到醫院肝膽腸胃科接受檢查,在使用電腦斷層確定病症後,由外科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順利切除左葉肝臟及結石的膽囊,一週便康復出院,復原情況良好,目前僅需針對B型肝炎定期回診治療。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表示,肝癌每年約奪走六千多名患者性命,致死率在所有癌症排名第二,僅有不到兩成能接受手術治療,大多是太晚發現而藥石罔救。這名患者在超市擔任魚販工作,平時身體健康硬朗,幸好及早發現,由於腫瘤位於肝臟表面,且腫瘤直徑不大,因此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來確保術後的生活品質。魏昌國指出,腹腔鏡微創手術是透過在肚臍下方開個5公分左右的傷口,將內視鏡放入,周圍再開2至3個小洞放置器械,因此傷口小、感染率低、也能減少疼痛及縮短住院時間,可較快回復正常生活。反觀傳統切肝手術對病人的身體負擔較大,尤其過程中因為需要將整顆肝臟移出肋骨,因此手術需在腹部切開一個L型或是賓士型的傷口,動輒近20公分,術後不但會留下明顯的長疤,傷口容易劇痛,易產生併發症,住院期間也較長。魏昌國表示,切除肝臟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出血量,並將腫瘤清除乾淨,由於肝臟不比腸道,血管是埋在肝臟內部,因此必須謹慎進行手術,減少肝臟切除後的出血。腹腔鏡手術使許多病患不需擔心大面積的傷口,尤其是高齡患者更能感受到差異。雖然微創手術已是目前的趨勢,但也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適用,像是肝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以上,位置位於中心,或接近大血管位置,以及肝硬化太過嚴重的患者都不太合適。

車禍撞傷走路跛腳 微創方式復原快

車禍撞傷走路跛腳 微創方式復原快#微創手術

七十五歲的張老先生,過去有冠狀動脈疾病曾開過繞道手術,平常走路走久了腳會痠痛,先前因為車禍撞傷腳,但是腳傷經過了一個月卻沒有癒合,因此至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就診,檢查結果發現,病患下肢的動脈有阻塞的情況。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利用心導管的器材和技術,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以微創方式成功打通下肢血管,配合整形外科醫師的細心照顧,張老先生腳上的傷口,在一週內就痊癒了。成大斗六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李柏增醫師指出,全身的血管都可能有狹窄甚至是阻塞的問題,腦部的血管阻塞叫做中風;心臟的血管阻塞叫做心肌梗塞;腸子的血管阻塞會引發腸子缺血壞死;而下肢的血管阻塞稱為周邊動脈疾病,會造成走路跛行、傷口久不癒合,甚至造成壞疽。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患,以及過去曾有心臟病甚至是中風的病人,都是下肢血管狹窄阻塞的高危險群,這些病人常併發嚴重的後遺症,輕者跛行,重者甚至要開刀截肢。李柏增醫師表示,周邊動脈疾病傳統治療方式,除了照顧傷口之外,是利用外科開刀方式作血管繞道,但是術後恢復時間長,麻醉的風險也高,所以讓許多病患心生恐懼。在最近幾年間,血管整形技術日新月異,病人不須全身麻醉,利用微創方式,例如動脈內氣球擴張術,甚至是支架置放術,以改善患處血流,幫助傷口癒合的方式,已漸成主流。尤其從今(101)年起,下肢的血管,包括腸骨動脈,表淺股動脈的支架置放,都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對這群病人而言,真可謂一大福音。最後心臟血管團隊補充說明,若過去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抽菸、糖尿病與高血脂等的病患,都是周邊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若有跛行、下肢傷口久不癒合甚至是壞疽的病患,應盡速就醫,以把握打通下肢血管的時機,多管齊下治療,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避免截肢的命運。

微創手術減肥找回健康 兼顧安全美觀

微創手術減肥找回健康 兼顧安全美觀#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腹腔鏡微創減重手術包括胃繞道、胃袖狀切除、胃摺疊、胃束帶四種,對於病態性肥胖者可說是不錯的方法。24歲的許小姐因產後肥胖,體重直逼百公斤大關,便積極的節食、喝減肥茶、推脂,卻屢不見效後決定開刀,現在是63公斤的犀利人妻。另一位大學生阿育BMI曾高達54!除了行動困難,更被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下背痛壓得喘不過氣,他也像神農嚐百草般用各種方法全力減肥,最後還是藉開刀撿回了健康。從157公斤降到目前的116公斤,甩掉41公斤之後,阿育身心都感到輕鬆不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減重外科主任李旻憲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5且合併代謝性疾病,或BMI大於40者,通常只有動刀縮胃才有望挽回健康。現在的腹腔鏡微創技術,已能兼顧安全與美觀。李旻憲說,大部分人的減肥動機,都只是追求外表的美觀,忽略最終目的應在維護健康。一般來說,BMI大於27者,靠飲食及運動控制就足夠,但超過35的病態性肥胖者,過度的脂肪堆積將引發骨牌效應。舉凡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風、心肌挭塞等問題,都會形同失控,出現高發病率及高死亡率。 腹腔鏡微創減重手術有胃繞道、胃袖狀切除、胃摺疊、胃束帶四種選擇,只要在肚皮上打三到五個小洞,就可以近乎不著痕跡的方式完成。胃繞道、胃袖狀切除術後因為饑餓感降低,最能見到效果,約可減少超重部分的七成。李旻憲說,雖然手術的安全性無虞,畢竟是胃部的大改造,因此術前的充分溝通與詳細評估非常重要。另外,醫學上減重成功的定義,應是維持五年不復胖,沒有體重忽上忽下的溜溜球效應,方能擺脫慢性病的困擾。

微創手術多元發展 漸取代傳統手術

微創手術多元發展 漸取代傳統手術#微創手術

低侵襲性的微創手術(Minimal Invasive Surgery)在近十幾年已經是外科手術的新指標,並逐漸取代傳統的開胸、開腹手術成為國際間外科手術發展的焦點。在微創領域中,輔助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及遠距手術的發展,更為微創手術帶來更多的運用與發展空間。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外科醫師林逸文指出,整合式微創手術房及影音傳輸系統,除了配合微創外科手術的執行,還能提供教學、跨院或跨國的手術觀摩研討,加上影音傳輸、視訊平台的建置,可強化數位化學習的功能,也使得遠距手術成為可能,達到醫師無國界的遠景。台南市立醫院「整合式微創手術房及影音傳輸系統」的微創手術中心於100年11月設置完成,使得市醫微創手術的發展更甚以往,並嘉惠更多台南地區病患。 林逸文表示,整合式手術房的主要概念,包括懸臂系統、聲觸控電腦系統、影像處理系統及影音控制中心。其中,懸臂系統承載手術房內的手術儀器和周邊器材及其所需的氣體及電源,改善錯綜複雜的周邊供需、層流障礙及空間侷限,使得工作動線流暢,提高效率避免感染。聲觸控電腦系統則可對手術的內視鏡手術儀器及周邊設備進行聲觸控操作(含操作控制、安全監控維護及預先設定管理)。另外,影像處理系統及影音控制可擷取手術中需要的靜態影像及動態片段(含患者資訊及數中影像),切換至手術房內的各個螢幕顯示或將各種資訊源傳輸至手術房外的各個輸出點(院內視訊連結或院際視訊連結)。林逸文說,台南市立醫院導入微創手術,並於民國七十九年完成第一例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之後陸續引進並普及化各種腹腔鏡手術及胸腔鏡手術,早期以初階手術,良性疾病如膽囊切除、疝氣修補、闌尾切除、週邊肺組織切除或診斷性為主。但在近十年,相關知識、技術及手術儀器設備快速進步下,複雜的進階手術如惡性腫瘤切除或含組織器官重建手術,已是目前微創手術發展最快的領域。林逸文指出,以去年為例,微創手術已是市醫胸部及腹部的主流手術方式,依手術類別、疾病種類及病期不同,佔有率自六成至九成不等;以個別手術而言,過去一年,市醫完成的微創手術,膽道手術超過400例(含40例總膽管取石術),大腸切除手術超過100例,胃及肝臟切除亦有十數例,而胸腔鏡手術,如肺切除、食道及中膈腔腫瘤切除,肋膜腔疾病的治療,也逼近200例。

Menu